何以“中国”

来源 :中华瑰宝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sm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于西周青铜器“何尊”的铭文之中:“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此处的“中国”取中央之国之意。而“中国”真正成为具有近代国家概念的名词,要一直到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的建立。后及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正式成为中华儿女所属国家的代名词,为世界人民所知。
  而在此之前,中华民族于何时从原始社会迈入文明时代,开始具备古代国家的性质,一直是考古界和学术界持续探讨的话题。记载于历史文献中的中国最早王朝夏王朝是否真实存在?带着这样的疑问,考古界专家学者开始了探索“夏墟”和夏文化的艰难历程。1959年,二里头遗址被发现、发掘。这一距今3000多年的辉煌文明随着考古工作的持续进行,逐渐呈现在人们眼前。最早的宫城、最早依中轴线布局的宫殿建筑群、最早的城市干道网、最早的青铜礼乐文化、最早的青铜器铸造作坊和绿松石器作坊……种种“中国之最”引起学术界和大众的关注和惊叹,也引发了二里头遗址与夏文化关系的激烈争论。从商朝早期都城到夏朝都城,争论一直未曾停歇,但由于始终没有出土可自证朝代的文字材料,关于二里头文化的朝代归属仍是困扰大众的谜题。
  然而,无论二里头文化归属夏、商还是我们不曾了解的王朝,二里头遗址作为迄今发现最早的“中华第一王都”的身份却被考古所证实。这座位于伊河、洛河之间洛阳盆地东部高地的遗址,時间跨度约从公元前1800年至公元前1500年,是中原文明的权力中心,也是各区域文明交会融合的舞台。北方的黍和粟、南方的水稻、西亚传入的小麦,西北的青铜文化、山东的冶玉技术、江南的印陶工艺……在这里碰撞交融。一方面,二里头王都作为“天下之中”,汲取四方先进文化,另一方面又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影响畿外的方国和少数民族部落。具有二里头文化风格的陶器、牙璋等以都邑为起点,向燕山以北、长江流域、岭南一带等地辐射。
  与此同时,二里头礼器成为贵族宴飨与丧葬的必需品,礼乐制度开始建立,青铜器取代玉器成为礼制的载体。二里头作为政治、文化的集合体,已初步具备了王国的性质—大型城邑的出现、青铜器具的使用、阶级的产生、礼制的初步形成,成为中华民族从原始氏族社会迈向礼乐文明时代的一个关键节点,中华文明开启了从多元到一体的发展进程,早期“中国”正式形成。
  由二里头始,众多文化支流渐次汇入中华文明干流,自此奔流不息,翻腾出商、周、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等滚滚浪花,将“中国”的文明因子一脉传续,成就今日之中国。
其他文献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有人看到了权谋之出神入化,有人看到了人性之复杂多变,还有人看到了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与文化精神。  在中国小说史上,就传播形式的广泛程度而论,可能还没有一部作品能与《三国演义》相提并论,京剧中有大量根据《三国演义》而创作的名剧,如《甘露寺》《空城计》等。近年来大量取材于《三國演义》的影视作品,更使得其中的许多人物家喻户晓,受到了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广泛欢迎。  在四大古典名著中,《三
期刊
剪纸、信天游、闹红火,是陕北民间最为流行的三大娱乐形式。妇女口唱信天游,手剪红纸,这是陕北常见的民间风貌。剪纸装饰了她们的家庭,也点缀了她们的心灵。  剪纸是我国群众性最广泛、地域性最鲜明、历史文化内涵最丰富且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艺术。中國剪纸主要分为以江苏扬州、浙江乐清为代表的南派剪纸,以陕北、河北蔚县及丰宁满族自治县为代表的北派剪纸。受地域文化影响,在风格上,南派剪纸以精巧、秀美、多姿著称,北派剪
期刊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身处逆境时,如何写一篇文章浇胸中之块垒?且看古人如何化『牢骚』为『名篇』。  西谚曰:“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的感受因人而异,作者胸襟越广、文本内涵越深,可资解读的角度也就越多。  在《古文观止》的编者吴氏叔侄看来,王勃的《滕王阁序》是天才和奇梦的一次偶遇,《春夜宴桃李园序》则是李白“潇洒风尘之外”的“幽怀逸趣”,《马说》是韩愈感喟“知遇之难”的一篇妙喻,而范仲淹
期刊
他超越唐人,独得二王笔意;他精研兰亭,继承魏晋风流。一位在尚意书风环境中固守传统的践行者,一位葆有贵族气韵和君子风度的书法家,薛绍彭一生致力于兰亭正脉,涵养雅正,其书法也具有根于魏晋的贵族之气。  北宋中期,在欧阳修、苏轼等人的推动下,书法逐渐走出唐末以来的低迷境况,以苏、黄、米、蔡为代表的书法群体为北宋书坛带来了一股清风,一时间尚意书风备受推崇,书坛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在众书法家中,薛
期刊
在中国漫长的文学发展过程中,流传着许多文学作品『治病』或『致病』的故事,为文学作品平添了几分魅力,也为读者增添了不少乐趣,其中的奥妙耐人寻味。  文学“治病”  纵观中国文学史,早在西汉初期即有文学可以医病的记载。  汉初辞赋家枚乘在其大赋《七发》中假设楚太子有病,吴客前去探望,并以七件事“启发太子”,前六件事即音乐、饮食、车马、游观、田猎、观涛,对于治疗太子疾病皆未见效果。吴客最后说:  将为太
期刊
埃德加·斯诺在陕北时曾说过:『人类能在这样恶劣的自然条件下生存,简直是一种奇迹。』他不知道,陕北人不仅能在黄土高原上生存,还能把日子过出花儿来。  陕北位于蒙古草原与号称“八百里秦川”的陕西关中平原之间,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先民们在此地留下了夏代早期中国北方的中心—石峁遗址。之后的几千年间,随着文化中心向中原迁移,北方的游牧民族如走马灯一样踏上这块土地,然后逐渐融入到中华民族之中。由此,陕北自
期刊
近年来,吉林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围绕“温暖相约·冬季到吉林来玩雪”和“清爽吉林·22℃的夏天”双品牌建设,在强化产业基础、优化产品结构等方面做出诸多努力。  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杨安娣说:“美丽生态变成‘美丽经济’,优质项目是抓手。”面对群众的旅游多样化需求,吉林省通过改革创新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调动市场力量增加有效供给,带动新产业、新业态发展。  “吉刻出发”精品自驾游主
期刊
每至黄昏,净慈寺清越悠扬的钟声便在暮色苍茫的西湖上回荡,激起游人的无限遐思。这一片钟声光影,便是西湖最迷人的晚景—南屏晚钟。  我早在少年时,就因为痴迷香港女歌手徐小凤的《南屏晚钟》而知道了浙江杭州的南屏山,那低沉悠扬的女中音,引人遐想:  我匆匆地走入森林中  森林它一丛丛  我找不到他的行踪  只看到那树摇风  我匆匆地走入森林中  森林它一丛丛  我找不到他的行踪  只听到那南屏钟  南屏晚
期刊
陕北文化的根本不在于特色,而在于它是人类文明中的一个存在。那些活跃在黄土地上的老腰鼓和清醮会上的老秧歌,与陕北方言里的原音词一样,提醒我们,陕北文化是和中原文明一起从远古走来的。  刘应举曲线  我一直以为,刘应举没了,横山老腰鼓就没了。  刘应举话不多,慢腾腾,甚至有点瓷哼哼。白羊肚手巾系他头上,黑棉袄、棉裤穿他身上,一根长腰带系了几圈,羊毛袜外面穿遍纳鞋,憨憨笑着被我们推进腰鼓场中,抿着嘴尴尬
期刊
黄土高原造就了陕北人淳朴粗犷、忠厚诚实的性格,也衍生了具有黄土地特有风情的说唱艺术。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那些高亢激昂的声腔,在陕北的黄土高原上回响千年,至今不息。一代一代的陕北人,在说书、道情、民歌等陕北说唱艺术的熏陶下成长为民间艺术家,延续着陕北独特的文化根脉。  一把三弦说古今  没有听过说书,就等于没到过陕北。说书是陕北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说唱艺术形式,结束一天的忙碌,晚上能听一场说书是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