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视属大众艺术,孤芳自赏会丧失观众,但一味逢迎也会嗜痂成癖,与社会主义文艺的方向背道而驰,沦为市场的奴隶。
审美风尚是一个阶段或一个时代普遍流行的对美的接受态度和接受行为。颠覆人们对美声高冷的刻板印象,降低欣赏门槛,让高雅音乐在舞台绽放光彩,湖南卫视综艺节目《声入人心》在时代审美风尚的引领上做了可贵的探索。
让美声“潮”起来
一档素人演唱音乐剧和歌剧片段的节目能获得观众点赞吗?许多人恐怕抱有和我相同的疑问。策划之初,很多人为湖南卫视捏了一把汗:“梅溪湖36子”虽说有点演出经验,但相对光彩熠熠的明星而言纯属素人,成员在首席和替补之间切换但零淘汰的规则市场认可吗?任洋团队没操作大型节目经验能扛住重压吗?所有的疑虑集中于一点:观众能否接受一个引领性而非从众性的节目。但策划者内心笃定:经过数年来的发展和培育,观众的审美水平大幅提升,他们同样渴望雅俗共赏的节目,制作人感叹知音难觅,往往是因为高看了自己、低估了观众的审美能力,市场为他们提供的高品位作品太少,迎合多引领少的结果是低俗泛滥,有的电视人还形成错觉:观众就喜欢俗的,何必吃力不讨好?
在西方发达国家,走进剧场观看演出已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而在国内,音乐剧和歌剧还是小众门类,在过度娱乐的市场法则下,高雅音乐被逼到旮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文明程度提升,市场的不平衡正在打破。柏林爱乐乐团和《音乐之声》等音乐剧进入国内市场,高雅艺术和通俗艺术都源于市场需求,但美声自带的对文化背景、演唱风格和外语的要求构成一道高门槛,大众难以跨越,“台上的演员多过台下观众”,曲高和寡的局面盼望搅局者。
《声入人心》生逢其时,第一季的成功让湖南卫视备受鼓舞,趁热打铁又做了第二季。作为一档原创音乐综艺节目,《声入人心》最高豆瓣评分9.3分,获得湖南广播电视台台长嘉奖令,“小糊综”化身“大热门”,综艺壳装美声酒,业内人士评价该节目在专业性和偶像性上找到了平衡点,吸引年轻观众参与,让美声“潮”起来。节目播出后,郑云龙主演的音乐剧一票难求;节目出品人之一廖昌永透露,上海音乐学院的相关专业报名人数剧增,一个行业的寂寥终结了。过去,音乐剧演员感到前途迷茫,《声入人心》给了他们坚持的信心和力量。
引领时代风尚
“我是站在追光之外的追光者。他们说不够流量,就不够资格。可青春,哪止一种声音?他们说,高雅冬眠,你休想叫醒。可热爱,足以融化一切。”《声入人心》开场的话外音代表了歌手们的态度:以青春的激越进取之姿冲破世俗的成见,让那些戴着有色眼镜的傲慢与偏见见鬼去!高学历、高水平、高颜值成员引吭高歌,勇往直前,向沉寂的市场注入生机与活力。正如打造《歌手》的洪涛老师所说:“我们一手培养了口味最刁的观众”,第一季阿云嘎、郑云龙携明星光环离去,口味提高的观众期待更高,第二季从上万人中选材时,张英席、赵越等唱将加入,节目大胆地尝试《卡鲁索》等高难度歌曲,并对从国外引进的曲目进行译配,联合制作公司力推原创声乐作品,这样的创新升级带给观众惊喜。任洋—邢丽琴团队平均年龄26岁,从湖南卫视“创新飙计划”中胜出后,他们迎难而上,与《声入人心》成员共同成长,见证了中国高雅音乐的蝶变。
跟着市场亦步亦趋可能会赢得一时的掌声,但从长远看是没出息的,引领就是登高望远,立于潮头引导方向,引导审美趣味,提升观众品位。电视属大众艺术,孤芳自赏会丧失观众,但一味逢迎也会嗜痂成癖,与社会主义文艺的方向背道而驰,沦为市场的奴隶。在社会转型期,受消费主义和外来文化影响,大众审美观念出现低俗化倾向,片面追求享乐主义和感官刺激,一个健康的文化生态既需要下里巴人,更需要阳春白雪,多元有序才能共生共荣。在此消彼长的竞争环境里,如果不去培育雅艺术的市场,它就可能被俗艺术蚕食,《声入人心》以高保真的节目品质和年轻态的表达方式带来了一股清风雅韵。在综艺节目中《声入人心》属于异类,创新者容易在急躁中迷失,播出平台强大的支撑力帮助节目规避了风险,湖南卫视看重传播效果,但不唯收視率、点击率至上,以精品力作奉献人民,培根铸魂,体现了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朱光潜先生谈到作者和读者的关系时有一段妙论:“作者与读者携手,一种风气才能养成,才能因袭;作者与读者携手,一种风气也才能破坏,才能转变。”与观众携手,与时代同步,努力培育一种向善向美的社会风尚,润物无声地改变人们对美声的认知,引导大众走进更新更美的境界,这是湖南卫视和《声入人心》的使命担当。
成功打通高雅与通俗之间的壁垒,《声入人心》为美声和成员开辟了新天地,也给电视人一个启示:欣赏雅的观众一直都在场,只是我们忽略了他们。节目把他们的耳朵唤醒了,经过电视发酵,观众群体呈现极速裂变之势,第一季时有观众对音乐剧和歌剧傻傻分不清,第二季开始已有专业点评,还有网友留言:“因为《声入人心》,特别肤浅的我才知道原来唱美声、音乐剧的哥哥是这么可爱、这么逗,原来高音是high C,原来男高音有那么多种分类。”许多观众对节目的关注始于颜值、敬于才华,最后在美妙的歌声里沦陷,成为粉丝。刘勰《文心雕龙》说:“夫惟深识鉴奥,必欢然内怿,譬春台之熙众人,乐饵之止过客。”只有见识深刻能看到作品深意的人,才能在欣赏美好的作品时,感受到内心的喜悦。木心说:“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解救不了。”观众也需不断培养审美情趣,提高鉴赏水平,用艺术素养打通梗阻,从外行变为知音,如此,高雅音乐的民众基础才能夯实。
《声入人心》第二季延续第一季的高品质,抚慰人心、催人奋进,不从众媚俗,不投机取巧,在垂直细分领域做到雅俗共赏,引领了一个时期的审美风尚。中国本土音乐剧的工业体系尚待建立,《声入人心》用作品说话,为高雅音乐添砖加瓦。
审美风尚是一个阶段或一个时代普遍流行的对美的接受态度和接受行为。颠覆人们对美声高冷的刻板印象,降低欣赏门槛,让高雅音乐在舞台绽放光彩,湖南卫视综艺节目《声入人心》在时代审美风尚的引领上做了可贵的探索。
让美声“潮”起来
一档素人演唱音乐剧和歌剧片段的节目能获得观众点赞吗?许多人恐怕抱有和我相同的疑问。策划之初,很多人为湖南卫视捏了一把汗:“梅溪湖36子”虽说有点演出经验,但相对光彩熠熠的明星而言纯属素人,成员在首席和替补之间切换但零淘汰的规则市场认可吗?任洋团队没操作大型节目经验能扛住重压吗?所有的疑虑集中于一点:观众能否接受一个引领性而非从众性的节目。但策划者内心笃定:经过数年来的发展和培育,观众的审美水平大幅提升,他们同样渴望雅俗共赏的节目,制作人感叹知音难觅,往往是因为高看了自己、低估了观众的审美能力,市场为他们提供的高品位作品太少,迎合多引领少的结果是低俗泛滥,有的电视人还形成错觉:观众就喜欢俗的,何必吃力不讨好?
在西方发达国家,走进剧场观看演出已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而在国内,音乐剧和歌剧还是小众门类,在过度娱乐的市场法则下,高雅音乐被逼到旮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文明程度提升,市场的不平衡正在打破。柏林爱乐乐团和《音乐之声》等音乐剧进入国内市场,高雅艺术和通俗艺术都源于市场需求,但美声自带的对文化背景、演唱风格和外语的要求构成一道高门槛,大众难以跨越,“台上的演员多过台下观众”,曲高和寡的局面盼望搅局者。
《声入人心》生逢其时,第一季的成功让湖南卫视备受鼓舞,趁热打铁又做了第二季。作为一档原创音乐综艺节目,《声入人心》最高豆瓣评分9.3分,获得湖南广播电视台台长嘉奖令,“小糊综”化身“大热门”,综艺壳装美声酒,业内人士评价该节目在专业性和偶像性上找到了平衡点,吸引年轻观众参与,让美声“潮”起来。节目播出后,郑云龙主演的音乐剧一票难求;节目出品人之一廖昌永透露,上海音乐学院的相关专业报名人数剧增,一个行业的寂寥终结了。过去,音乐剧演员感到前途迷茫,《声入人心》给了他们坚持的信心和力量。
引领时代风尚
“我是站在追光之外的追光者。他们说不够流量,就不够资格。可青春,哪止一种声音?他们说,高雅冬眠,你休想叫醒。可热爱,足以融化一切。”《声入人心》开场的话外音代表了歌手们的态度:以青春的激越进取之姿冲破世俗的成见,让那些戴着有色眼镜的傲慢与偏见见鬼去!高学历、高水平、高颜值成员引吭高歌,勇往直前,向沉寂的市场注入生机与活力。正如打造《歌手》的洪涛老师所说:“我们一手培养了口味最刁的观众”,第一季阿云嘎、郑云龙携明星光环离去,口味提高的观众期待更高,第二季从上万人中选材时,张英席、赵越等唱将加入,节目大胆地尝试《卡鲁索》等高难度歌曲,并对从国外引进的曲目进行译配,联合制作公司力推原创声乐作品,这样的创新升级带给观众惊喜。任洋—邢丽琴团队平均年龄26岁,从湖南卫视“创新飙计划”中胜出后,他们迎难而上,与《声入人心》成员共同成长,见证了中国高雅音乐的蝶变。
跟着市场亦步亦趋可能会赢得一时的掌声,但从长远看是没出息的,引领就是登高望远,立于潮头引导方向,引导审美趣味,提升观众品位。电视属大众艺术,孤芳自赏会丧失观众,但一味逢迎也会嗜痂成癖,与社会主义文艺的方向背道而驰,沦为市场的奴隶。在社会转型期,受消费主义和外来文化影响,大众审美观念出现低俗化倾向,片面追求享乐主义和感官刺激,一个健康的文化生态既需要下里巴人,更需要阳春白雪,多元有序才能共生共荣。在此消彼长的竞争环境里,如果不去培育雅艺术的市场,它就可能被俗艺术蚕食,《声入人心》以高保真的节目品质和年轻态的表达方式带来了一股清风雅韵。在综艺节目中《声入人心》属于异类,创新者容易在急躁中迷失,播出平台强大的支撑力帮助节目规避了风险,湖南卫视看重传播效果,但不唯收視率、点击率至上,以精品力作奉献人民,培根铸魂,体现了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朱光潜先生谈到作者和读者的关系时有一段妙论:“作者与读者携手,一种风气才能养成,才能因袭;作者与读者携手,一种风气也才能破坏,才能转变。”与观众携手,与时代同步,努力培育一种向善向美的社会风尚,润物无声地改变人们对美声的认知,引导大众走进更新更美的境界,这是湖南卫视和《声入人心》的使命担当。
成功打通高雅与通俗之间的壁垒,《声入人心》为美声和成员开辟了新天地,也给电视人一个启示:欣赏雅的观众一直都在场,只是我们忽略了他们。节目把他们的耳朵唤醒了,经过电视发酵,观众群体呈现极速裂变之势,第一季时有观众对音乐剧和歌剧傻傻分不清,第二季开始已有专业点评,还有网友留言:“因为《声入人心》,特别肤浅的我才知道原来唱美声、音乐剧的哥哥是这么可爱、这么逗,原来高音是high C,原来男高音有那么多种分类。”许多观众对节目的关注始于颜值、敬于才华,最后在美妙的歌声里沦陷,成为粉丝。刘勰《文心雕龙》说:“夫惟深识鉴奥,必欢然内怿,譬春台之熙众人,乐饵之止过客。”只有见识深刻能看到作品深意的人,才能在欣赏美好的作品时,感受到内心的喜悦。木心说:“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解救不了。”观众也需不断培养审美情趣,提高鉴赏水平,用艺术素养打通梗阻,从外行变为知音,如此,高雅音乐的民众基础才能夯实。
《声入人心》第二季延续第一季的高品质,抚慰人心、催人奋进,不从众媚俗,不投机取巧,在垂直细分领域做到雅俗共赏,引领了一个时期的审美风尚。中国本土音乐剧的工业体系尚待建立,《声入人心》用作品说话,为高雅音乐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