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了的情缘 永远的求索

来源 :阅读与鉴赏(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ye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来啼。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溴。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赏析:婚恋诗是《诗经》中晶莹璀璨的明珠。这些“里巷歌谣”、“男女各言其情”(朱熹《诗集传》)的诗,发端于真情实感,是心声的流淌,是灵魂的寄托,是情的低诉,是爱的呐喊,故此两千多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喜爱。《秦风·蒹葭》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而熠熠生辉。
  这是一首表现怀人惆怅心情的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以繁茂苍茫的芦苇起兴,突现一个广袤的空间和特定的时间——空旷的大地,茫茫的芦苇,反衬出诗人的孤独和寂寞;“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摇露为霜”(《燕歌行》曹丕)的自然之秋,使诗人联想到人生之秋,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短暂、青春易逝的感叹。在一个深秋的拂晓,大地铺着薄薄的霜花,诗人独自伫立于茂密浓郁的芦苇丛旁,久久地凝视着河的对岸,那大概是他(她)意中人居住的地方。然而,这是可望而不可及的。逆流而上吧,道路是那样崎岖而遥远;顺流而下吧,她(他)又仿佛在水的中央,同样无法到达目的地。诗人一咏三叹,“蒹葭凄凄,白露未唏”、“蒹葭采采,白露未已”,虽语意相近,却无重复之感。一方面极言诗人独立寒秋的时间之长,结霜大约在凌晨四五点钟,未“唏”、未“已”说明已近午前八九点钟,这样长时间地苦苦期待与追求,诗人内心强烈的爱有多么深长!另一方面极言诗人面前道路的遥远漫长与艰难,“道阻且长”、“道阻且跻”(跻,地势渐高)、“道阻且右” (右,表示上、高之意)中的“长”、“跻”、“右”三字表示出远、渐远、最远的渐进层次,说明诗人所追求的意中人虽近在咫尺却又若在天涯,简直是水中之月,雾中之花。梦想是美丽的,现实是残酷的,诗人的所爱仍然“宛在水中央”。
  解读《蒹葭》,如果仅停留于表面的分析,很容易误认为诗人是一个单相思的失恋者,而诗作只是无奈的叹息。其实,仔细精读,其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传达出的诗外之韵、言外之旨是其他爱情诗无可比拟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蒹葭》所创造的情景交融的动人画面,可以激发诸多的审美效应,产生跨越时空的朦胧美。首先,这幅爱情画卷是在巨大的时空中展现出来的。深秋季节,晓风残月的清晨,一个人面对无边的苇丛而寄托满腔的情愫。此情此景,爱之深,情之切,虽深藏不露却又呼之欲出。第二,这幅爱情画卷有一种雾里看花的朦胧美,似近又远的距离美。“在水一方”给人无限的遐思,因距离而产生美,更激起追求的渴望。无独有偶,宋代李之仪的《卜算子》词:“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所表达的正是长江边的女子对意中人的深情。居住之远,思念之深,水不休,情不止,于平淡中产生了神奇的艺术境界。高尚的爱情一旦成为一种神圣的目标,意中人就会幻化成为美丽的女神,于是爱之愈苦亦愈甜。有了爱,生命就有了寄托,有了希望,有了生机,无论爱情的结果如何,曾经拥有的这种爱,都会为生命增添亮丽的光环,人生也因此而无怨无悔。第三,这幅爱情画卷,疏密相间,意境含蓄,使人感到“言有尽而意无穷。”《诗经》中不乏有关爱情的名篇佳句,无论是“君子好逑”还是“有女怀春”,大多是直率的真情流露,虽有委婉含蓄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专诚表白,但都不及《蒹葭》给人留下的想象空间大。诗人没有“辗转反侧”,没有“搔首踯躅”、“信誓旦旦”,意中人也没有“巧笑情兮,美目盼兮”,更没有投桃报李互赠信物,心上人似乎是不可即的,但主人公仍旧执着地追求。读者自然会问:“在水一方”的意中人究竟有何魅力让诗人如此着魔?读者自然会思索:阻隔意中人的究竟是什么?是山、是水、还是人?读者自然能想象到: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那意中人或许正在从晨曦中向诗人姗姗走来!
  《秦风·蒹葭》的哲理内涵还在于它道出了人类主观追求与客观现实的矛盾冲突,具有一定的悲剧意境。诗人的主观追求是如此地强烈执着,而现实却又是如此求之不得。正是希望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可以想见诗人的失望、痛苦、彷徨、惆怅有多么深长!在深秋、在清晨、在水边、在芦苇旁,天地悠悠,岁月长长路长长,诗人的相思痛苦更是绵绵无期,悠悠不尽!汉乐府《古诗十九首》中《迢迢牵牛星》与《蒹葭》有异曲同工之妙。“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在人类历史上,震撼人心的爱情往往是悲剧,在国外有罗密欧与朱丽叶,在中国有梁山伯与祝英台。鲁迅先生曾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了给人看。”造成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呢?诗人没有回答。只有相思“宛在水中央”。
  能够跨越时空、超越时代的诗,必然是超越诗意之外的人生之诗。《秦风·蒹葭》是一首爱的吟唱,同样透射出人生的永恒哲理,道出了生命的普遍困惑。古人云:“少年读诗如隙中窥月,中年读诗如庭中望月,老年读诗如台上观月。”可见,人们总是在用自己的人生体验去解读诗的主旨。如果我们不从爱情的角度去读诗,而从人的生命历程去看诗人的困惑,我们的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尽管如此,人类的梦想却不会泯灭,人生的意义就在于追求和奋斗。精卫填海、夸父逐日、愚公移山不正是这种可贵精神的写照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天未老,情难却,有不了的情缘,就会有永远的求索。无论是爱情、学问还是功业,有了人生的追求目标,有了美好的理想,就能绷起生命的琴弦,奏响生命的乐章!
其他文献
就连有欠缺的、甚至是幼稚的手段,也可以用来救人,下面就是这方面的一个明证:  为使自己幸免于海妖塞壬们的诱惑,尤利西斯用蜡把自己的耳朵堵住,并让船员用铁链把自己牢牢地绑在桅杆上。当然,自古以来,所有的旅行者(除了那些从老远的地方就被塞壬们诱惑的旅行者以外)可能也曾这么做过。不过,世上所有的人都知道,这个办法是毫无用处的。塞壬们的歌声能够穿透万物,而那些被诱骗者的激情一旦爆发出来,就会炸毁包括铁链和
期刊
洛夫被称为台湾诗坛的拳手,多次获得台湾多种文艺奖项。其诗被译成英、韩等多国文字,在台湾有“诗魔”之称。他说:我写一句诗等于吐一口血。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说洛夫是“用伤口唱歌的诗人”。洛夫的诗善于从现象中发掘超现实的诗情,多探索生死之谜,意象奇特,表现手法繁复多变,诗意耐人寻味。  物我浑然一体,情感体验独到。可以说,每一个游子的心中都装着一首怀乡的诗篇,月圆之夜,伤感之时,那种去国怀乡的情绪会更加浓
期刊
故事发生在十五世纪的巴黎。克洛德·弗罗洛是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年纪约三十五六岁,知识渊博,爱科学,爱宗教,非常严肃,他声望极高但却不得民心。由于父母在一场瘟疫中丧生,当他还是神学院学生的时候,就担起了抚养幼弟的责任。他对弟弟充满爱心,但弟弟却没长成他所希望的样子。为给弟弟积累善行,他收养了一个相貌极端丑陋的弃儿,起名卡西莫多,后来让卡西莫多做了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宏亮的钟声将独目的驼背丑八怪变成了
期刊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注]天狼:星名,一名犬星,主侵掠,这里代指辽和西夏。  1.“亲射虎,看孙郎”是倒装句,即“________”。上阕后半部分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期刊
这篇文章从头到尾只讲了变戏法的故事,看来毫无评论褒贬的痕迹,写来仿佛只是助茶兴,解闲愁,别无其他深意。但读完之后,却又隐隐约约觉得其中有点意思:“Huazaa!Huazaa!”用注音符号四次重复抛钱的声音,如此突出,用意何在?读者自然会感觉到:“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这句俗语的真意早已与“戏法”无关而用以指人事了。作者把这么一句话放在全篇总结的位置,暗指什么?标题居然是“现代史”,与文章内容
期刊
人们常说:“生姜还是老的辣”,这句话用在苏洵身上是再恰当不过了。相传苏洵27岁才发愤读书,他在科场上不得意之后,便再度悉心攻读六经百家,并烧去这以前所写的全部文稿,重新立言,终于成了“策论”大家。《六国论》一文,就是为仁宗皇帝看重的《权书》中的一篇。作者借六国赂秦破灭的历史,讽刺北宋王朝贿赂辽、西夏的不当,真是一语中的。  清人刘熙载在《艺概·经义概》中讲到论文的主脑时说:“凡作一文,其用意俱要可
期刊
有一类人,像古井。  表面上看起来,是一圈死水,静静的,不管风来不来,它都不起波澜。路人走过时,都不会多看它一眼。  可是,有一天你渴了,你站在那儿舀水来喝,这才惊异地发现,那口古井,竟是那么地深,深不可测;舀上来的水,竟是那么地清,清可见底;而那井水的味道,甜美得让你魂儿出窍。  才美不外露,已属难能可贵;大智若愚,更是难上加难。  世人都迫不及待地把自己所有的抖出来让别人看。肚里有一分的,说他
期刊
新加坡女作家尤今的小品文,巧设譬喻,深入浅出,风趣活泼,且富有哲理,往往具有激励读者奋发向上的力量。《古井》这篇不足四百字的小品,以井喻人,表达了处世待人的基本态度,言约意丰,隽永警辟,读来饶有兴味。  作者意在写人,但却以写物为主,先离开主体写替代物。开篇着笔于“古井”的形象描绘,“表面上看起来是一圈死水”,“不起波澜”,过路人“不会多看它一眼”,但当你,渴“掏水来喝”时,才“惊异”地发现古井是
期刊
有一句俗话说:“瞎子点灯白费蜡。”这是就点灯对点灯人自己的功利而言的。如果点灯对别人有帮助呢?  大学毕业不久,对自己工作的意义缺乏认识,正盘算着跳槽的年轻女教师,夜深骑车穿过僻静的深巷,彷徨恐惧之时,忽然前面亮起一盏灯光,使她勇气和信心陡增。当她怀着感激之情去拜访点灯人时,却发现那点灯人竟是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老人点灯的原因和目的,打动了这位女教师,她从中悟出人生的哲理,从此安心于自己的工作,要
期刊
作者以质朴的语言,自然的笔调,向我们娓娓叙述了一个盲人的故事。一个盲人,从母腹一坠地,眼前便是漆黑一片,但他的心中,永远有明媚灿烂的阳光,因而他的人生蓬勃向上,他的生活多姿多彩。他是生活的强者,也是一个生活中的英雄。  这个盲人的故事,令人感动;而他所说的一些朴素的话语,尤其能触动人的心灵,给人以启迪。  停电了,习惯于生活在光明之中的明眼人,面对着突然停电造成的黑暗,一定会感到诸多不便和不适。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