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材料和观点之间进行“说理分析”

来源 :新校园·学习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jpttk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作指导]
  
  许多学生写议论文有一个习惯,给一个观点,立刻能找到两三个甚至四五个例子,但观点和材料之间缺乏联系,这样的文章很难有说服力。还有学生写作文喜欢引用名言名句,引用后缺乏分析说理,这样的文章给人以材料堆砌的感觉。议论文是以说理为主的文章,只有增强逻辑性,以理取胜,议论文才能令人心悦诚服。分析说理就是在观点与材料间搭一座桥梁,这就要求我们学会变单纯举例为就例说理,就是结合所举之例,紧接着讲一点理,使得这个例子更好地为证明观点服务。而分析例子的语句,也是更好地为观点服务,把例和理紧紧连在一起。以下是常用的说理分析的方法:
  
  1.假设说理分析法
  用假设性的语言,把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讲出来,使人们信服。进行假设性的分析,如果所举例子是正面的,那么就从反面来假设分析;如果所举例子是反面的,就从正面来进行假设。简言之,正例反说,反例正说。主要表达形式有“如果……那么……”,“如果……就……”,“假使…那么……”等。
  文段1:“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蛋,当你画了一个,再去画另一个时,形态又不同了。即使同一个蛋,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其形态也有很大的区别。只有把画蛋的基本功练好了,才能画出更好的画。”达·芬奇的谆谆教导,说出了一个真理:基本功训练很重要。由于达·芬奇从师阶段培养了扎实的画画基础,所以后来成为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卓越的画家。
  文段2:试想,如果达·芬奇没有扎实的绘画基本功,就不能从不同角度观察到同一对象的细微差别,不能发现创作对象随着光影、色调的变化而变化,不能认识到“世界上是没有完全相同的鸡蛋的”,他能创作出被誉为世界画坛一绝的《蒙娜丽莎》吗?那“神秘的微笑”决不可能是信手就能抹出来的。干什么事,都要从打基础开始。俗话说得好,万丈高楼平地起,这也是达·芬奇画蛋的故事给予人们的深刻的教育意义所在。
  文段3:很多时候,我们就是太“清楚”自己的“宿命”,才使很多原本属于自己的机会擦肩而过。但同时那些与“宿命”拼搏抗争而获得成功的人,更使我们佩服和觉得惭愧。史蒂芬-霍金如果相信宿命,不会带着重度残疾的身体,写下《时间简史》,而成为物理科学巨人。刘翔如果相信宿命,也不会在2004年奥运会上摘下传统上由欧美运动员垄断的跨栏金牌。中国人要是相信宿命,也不会在短短的几年内。造出西方人十几年才能造出的原子弹。
  文段1所举例子和论点之间都缺少分析语言或说理不深入、不透彻。而文段2和文段3就都运用了分析方法。运用了分析方法的文段,事例与论点之间就架起了一座分析的桥梁,分析更为深刻、透彻,从而达到“叙”为“议”服务的目的。
  
  2.因果说理分析法
  概述事例后,从逻辑的因果关系上对材料进行分析,用原因与结果的必然联系来证明论点的可靠性和正确性,因果分析法是一种探究本质的方法。主要表达形式有“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因为”,“所以”,“因此”。
  文段1:磨难,能历练人生。贝多芬双耳失聪,却能在这样的磨难下创造出不朽的交响曲,撼人心灵。司马迁遭受腐刑,却能在这样的耻辱中写成《史记》,汗青溢光。一代体操王子李宁泪洒汉城后黯然退出体坛,却又另辟天地,让“李宁牌”系列运动用品风靡中国的体育用品市场。磨难,能带领人冲破黑暗,绽放光彩。
  文段2:有时候,磨难恰恰能够历练人生,绽放光彩。贝多芬双耳失聪,却能在这样的磨难下创造出不朽的交响曲,撼人心灵,那是因为他不屈服命运的压打,顽强抗拒厄运,才谱出了人类的心灵之歌。司马迁遭受腐刑。却能在这样的耻辱中写成《史记》,汗青溢光,那是因为他有坚定如山的信念,刚毅如铁的意志,于诽谤讥嘲中坚持自己的志向,才突同成为“史圣”。一代体操王子李宁泪洒汉城黯然退出体坛后,却又另辟天地开创了自己的事业,让李宁牌系列运动用品风靡中国的体育用品市场,那是因为他懂得承受失败,不为失败所吓倒,才能在失败中开拓出一条新路。磨难,是祸,义是福。它对于意志坚强者,只不过是人生路上的一帘风雨,只要勇敢地走过去,前方是另一片蓝天。
  文段3:我知道我是乌鸦。牧羊人那样说显然是在嘲笑我“蚍蜉撼大树”——不自量力、没有自知之明。就眼下而论,他也许是对的。但乌鸦现在不能抓羊,不等于永远不能抓羊。乌鸦要学会抓羊,首先要树立这样的理想。听说人类有一个叫达尔文的科学家,他认为物种都是不断进化的,而进化是在不断的尝试和进取中完成的。啄木鸟的嘴巴之所以那么锋利,是因为它们不管多么坚硬的东西,都敢于下嘴,而且锲而不舍。野鸡之所以会飞,是因为它们不甘于像家鸡那样被人豢养、任人宰割,而是不断地尝试着冲向天空,渴望像天鹅一样自由飞翔。
  同样,文段2和文段3运用了因果说理分析法,使得论证更为有力。
  
  3.意义分析法
  即在举出实例之后,由小见大,在对具体事实的分析中提炼出事件或行为的精髓,抽象出事件或行为的意义,揭示出事件或行为的价值、影响或者危害。例如:
  20世纪80年代,当时的德国总理勃兰特访问波兰时,曾有“惊世一跪”。他虔诚地跪在被纳粹分子杀害的人的墓碑前。这一跪跪出了德国人对自己曾犯下的罪行的忏悔,跪出了勃兰特高尚的人格魅力,跪出了德波两国友谊的新前途,跪出了新世纪人民热爱和平的新理念。
  这个文段在举出具体实例后,从历史与未来、个人与国家四个方面分析了勃兰特“惊世一跪”的意义。这样的分析,使文段中事例的价值得以突显,使文段的阐述有了应有的深度。
  又如:
  文天祥当面叱责前来劝降的叛将吕文焕,最后在狱中不屈不挠,从容就义,实践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志;徐悲鸿面对洋学生的诬蔑,勇于向洋学生挑战,勤学苦练,在多次竞赛和考试中一直名列前茅,使那位洋学生不得不承认中国人富有聪明才智;朱自清宁愿饿死,坚决签名拒绝美援和拒绝接受配售的美国洋面粉,表现出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不妥协的反帝精神;华罗庚得知祖国解放的消息,毅然决然地抛弃了洋楼、汽车,带着全家登上邮船。回到祖国的怀抱。这些人的所作所为,真正表现了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大丈夫气概,他们是有骨气的中国人,他们的凛然正气将永远名垂青史。永远为人们所敬仰。
  这个夹叙夹议的文段,列举了四个大丈夫的事例。每列举一个事例,随即指出其行为的价值,叙完四例,又用揭示人物行为实质的方法总结出四个人行为的共同特点:一种大义凛然的正气!
  
  4.辩证分析法
  即在举出实例之后,用联系的观点(任何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发展的观点(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不能静止地看问题)、一分为二的观点(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不能绝对地看问题)对事例进行分析,使观点 得到全面、客观、深刻的论证。例如:
  苦难是一种人生财富。古人云,“自古才子出寒门”。古今中外成大器者,有很多出自寒门。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改嫁,幼时读书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以吃到;司马光亦出身贫寒;明代大学士宋濂家中一贫如洗;前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曾经是个流浪儿;荷兰画家梵高也曾穷困潦倒,一文不名,生活上常靠弟弟接济;居里夫人刚满十岁,就去打工,还供姐姐读书……
  这都是幼时曾经贫困而后来成为杰出人才的人。在有的人看来,寒门是陷阱,是绝境,甚至是万劫不复的苦难。但是在这些后来成为杰出人才的人看来,寒门是他们植根的土壤。正因为是寒门,所以成就了他们改变苦难现实的远大理想;正因为是寒门,才磨练出他们钢铁般的意志。他们在贫瘠的土地里生根,不断地发育,不断地成熟,塑造自我,完善自我,最终成为参天大树,开出灿烂之花。由此看来,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丧失摆脱贫穷的信心和斗志。穷则思变,就要奋发图强,越是贫困越激励人奋发上进,这何尝又不是一笔财富呢。
  文章列举古今中外的实例之后,一分为二地分析了“寒门”的两面性,指出了在特定的情况下,坏事可以变成好事,着重强调了逆境对人生的正面影响和激励作用。
  说理,就要从分析论据开始。我们只有拿起理性的解剖刀,细致入微地剖析事物的原因、意义和本质,才能写出风格鲜明、见解深刻的议论文来。
  
  [例文评析]
  走向成功的思维基石
  “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是我们认识世界、发现世界的基本方法,也是我们走向成功的思维基石。——题记
  为文入“内”有生命,出“外”显文才;为人入“内”存真诚,出“外”不虚伪;为事入“内”看本质,出“外”循规律,因此联想到了下面三个镜头:
  镜头一:创新为文
  他——一个学生,在写作文。老师要求“创新”。因为只有“创新”,才能诞生美文。于是他就关起门来“创新”……
  殊不知,创新又必须建立在对生活的深深体味之中。夏衍不知多少个夜晚步行几十里路到日本纱厂去观察包身工的生活,终于写出了惊世之作《包身工》。赵树理从不脱离劳动,与农民打成一片,才开创了“山药蛋派”,写下了《小二黑结婚》等脍炙人口的篇章。试想作家不去深入体味生活,不去思考生活的真谛,又怎能写出流传千古的文章?故日:为文,须入乎其内,品味生活的甜酸苦辣;出乎其外,把握时代脉搏,创新治文!
  镜头二:朴实做人
  她——一个小姐,在化浓妆。大家都喜欢漂亮,因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于是她用非法手段弄来的脏钱为自己乔装打扮。
  为人处世,我们应该真诚,不慕虚荣。所谓的真诚,是指我们做人要实际、诚心和朴实,不能追求奢靡的生活,过着虚伪的日子。雷锋同志勤俭生活,抱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真诚做人,一件件真实的小事铸就了他伟大的人生。当代“雷锋”吴天祥,常年心系贫困人民,整日奔波在助人解困的旅途中,用爱心和朴素树起了人生的灯塔。惟有朴实做人,并付诸生活之中,才能让人生绽放异彩。相反,如果贪慕虚荣,只会害己损人。玛蒂尔德贪慕一时的享受,却付出了十年青春的代价;成克杰贪慕一时的享受,却堕落成人民的罪人,受到法律制裁。还是让我们一起做一个融入百姓生活之中的朴实的人吧!
  镜头三:深入探究
  他们——一个小组,在进行课题研究。社会都羡慕其成果,因为事业成就,是吸引众人眼球的敲门砖。于是他们利用剽窃手段为自己粉饰门面。
  在观赏自然和认识社会时,我们一定要耐住寂寞,苦心钻研,由表及里,深入探究,而不能用剽窃手段走捷径,为自己粉饰门面。科学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牛顿被一个从树上掉下来的苹果砸中了头,于是深入探究苹果能掉下来的原因,从而得出了令人惊叹的“万有引力定律”;瓦特在用水壶烧水时突发奇想,从而思考出水蒸气的作用,发明了蒸汽机,揭开了人类飞速发展的新篇章。由此可知,我们在认识事物和社会时不仅要结合表象、事实入乎其内,还要出乎其外,及时总结事物的规律,才能有成就。
  所以,凡事遵循“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和谐统一的原则,就离成功之路不远了。
  “入平其内,出乎其外”可能不是解决问题最快的方法,也可能不是惟一的方法,但它一定是最好的思维方式,也是我们走向成功的思想基石!
  评析:作者用一个比喻做标题,统领全篇,并用三个镜头分别从“为文”、“为人”、“为事”等角度,去认识人生。认识社会,认识其“内”与“外”的辩证关系。构思别出心裁,形式生动活泼,让人刮目相看。论述中,作者精心选择夏衍、赵树理、雷锋、吴天祥、牛顿、瓦特以及一个用非法手段弄来脏钱打扮自己的小姐、贪慕一时的虚荣却付出了十年青春代价的玛蒂尔德、追求一时享受却堕落成人民罪人的成克杰等人们熟知的事例,正反对比,深入浅出,将深奥的道理阐释得明白透彻。应该说作者的技法是高超的,语言是流畅的,选材是精心的,尤其是对事实材料的分析非常透彻,获得高分当之无愧。
  
  [跟踪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蛹和蝶
  蛹看着美丽的蝴蝶在花丛中飞舞,非常羡慕,就问:“我能不能像你一样在阳光下自由地飞翔?”蝴蝶告诉它:“第一,你必须渴望飞翔;第二,你必须有脱离你那非常安全、非常温暖的巢穴的勇气。”蛹就问蝶:“这是不是就意味着死亡?”蝶告诉它:“从蛹的生命意义上说。你已经死亡了;从蝴蝶的生命意义上说,你又获得了新生。”
  注意:全面理解材料,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或含义范围。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除诗歌外),题目自拟。
  审题提示:
  1.“你必须渴望飞翔”——有目标,有信念。
  2.“你必须有脱离你那非常安全、非常温暖的巢穴的勇气。”——要勇于舍弃,特别是一种安逸、安闲的羁绊。
  3.“从蛹的生命意义上说,你已经死亡了;从蝴蝶的生命意义上说,你又获得了新生。”——生命得以新生,生命得以升华,人生的价值得以升华。
其他文献
正方体是立体几何中最常见、最特殊的几何体,其点、线、面的位置关系非常容易理解。我们在解决立体几何问题时,若能联想某些图形与正方体的关系,并利用其特点及性质帮助解题,则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正方体的巧妙运用。
期刊
诗歌鉴赏是高考语文的重要内容,它要求考生掌握深厚的文言功底,运用自己的生活阅历和审美情趣来理解作品,并用自己的语言充分表达出来。要做好该类试题的备考,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注意对教材内容的消化吸收    1.对诗词的基本文学常识的了解。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①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
期刊
这是一道学生经常出错且错误很一致的问题:在等腰直角△ABC中,过直角顶点C在∠ACB内部任作一条射线CM与线段AB相交于点M,|AM|<|AC|的概率。
期刊
探索性问题也叫做开放性问题,是相对于那种给出明确条件和结论的封闭性问题而言的。由给定的题设条件探求相应的结论,或由给定的题断追溯应具备的条件,或变更题设、题断的某个部分使命题也相应变化等等,这一类问题统称之为探索性问题。由于这类题型没有明确的结论或条件,解题方向不明,自由度大,难度高,可以有效地检测与区分学生的数学素质和学习潜能,所以成了近几年来高考命题中的热点问题。它既满足了高等院校选拔高素质人
期刊
这是一道双曲线与平面向量结合的小题,请同学们先试做一下,你会得到什么结果呢?然后沿着下面的探究路线进行你的探究思考。
期刊
经过第一轮复习,学生们对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巩固。二轮复习要在一轮复习的基础上,力求巩固、完善、综合、提高。鉴于时间的紧迫性,提高复习效率,意义重大。高考第二阶段的复习,应在继续做好知识结构整合的同时,抓好数学基本思想、基本方法的提炼。注重从单一知识到模块有机整合,从理解、记忆到综合、应用,还要结合自身的学习情况,师生密切合作,明确考试要求,回归教材,加深理解,防止过分拔高,加重负担。本文提示同学们
期刊
定语从句由关系代词(that,which,who,whom,whose,as等)和关系副词(when,where,why等)引导,前者在定语从句中作主语、宾语、表语或定语,后者在从句中作状语。定语从句要放在先行词之后。能在较为复杂的语境中,从句法功能方面准确把握句子结构和关系词的用法,是解好定语从句题的关键。
期刊
一、下列动词后通常接不定式宾语
期刊
“介词+关系代词”引导定语从句是高中英语语法的重点和难点之一,也是历年高考考查较多的一个考点。它不仅因介词提前而改变了语序。而且涉及到介词与先行词的搭配。学生常常对此类考题感到困难。为提高学生的解题技巧和应变能力,本文对“介词+关系代词”引导的定语从句加以归纳分析。
期刊
数列是特殊的函数,其解析式称为通项公式。给出通项公式不仅能确定数列,而且便于研究数列,所以求数列的通项公式是数列的基本问题之一。本文就高中常见的数列通项公式的求法进行总结,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