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知后觉

来源 :求学·理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dme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高中到大学,后知后觉的我花了很长一段时间才明白一些道理。高中最后的冲刺阶段,那些百感交集的日子,常常一幅幅一帧帧地在我眼前循环播放。人总是在经历过挫折之后,才会开始自我反省;总是在撞到南墙以后,才重新寻找自己的路。
  不一定每个人都得去创造劲锐人物的神话,可每个人都得努力书写自己的故事。虽然没有一鸣惊人的事迹用来引以为傲,但是我希望通过展示自己所走过的弯路,让大家引以为戒。朝闻道,夕死可矣。后知后觉,还来得及。
  绝大多数高中生是不喜欢高考的。当年我所在的省重点高中能给学生提供多条上大学的途径,如推荐尖子生免试上大学、奥赛获奖者保送、提前招考等。人人都明白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成功的几率很小,都想让自己有更多的选择,我当然不例外。
  高一时我就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在老师和同学的赞扬声中,我对学习外语的兴趣愈发浓厚起来,并打算参加小语种提前招生考试。小语种考试是提前招生考试的一种,成绩名列前茅者可得到保送上外国语大学的机会。老师们对参加奥赛和小语种考试的考生总会千叮咛万嘱咐,担心学生出现偏科的情况,更怕学生在遭受打击后自毁前程。
  高二那年,为了进一步提高实力,我几乎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集中在备战小语种考试上,在语文和英语这两门必考科目上下了非常大的功夫。比如英语的听说训练方面,我几乎达到了狂热的境界——跟读BBC国际新闻,背写托福词汇,找外教一对一进行面试辅导。另外,为了让自己在小语种面试中更具优势,我还专门报班去学了一年的西班牙语。
  参加过小语种提前招生考试的孩子,都伤不起。每种语言只招2~3人,却有来自全国的上千考生竞争,笔试加面试,每个人都希望成为这场考试的分子而非分母,难度相当大。我没被命运之神眷顾,运气糟糕到面试成绩只比某名校的录取分低了0.5分。虽然搞不清楚是主观原因还是客观原因所致,但是年纪尚轻的我曾一度为此感到万分沮丧,甚至开始怀疑人生。
  然而,我没时间调节心情。小语种考试碰壁发生在高三上学期伊始,我必须赶紧面对自己偏科的现状。我看到一些数理化奥赛战绩不佳的同学开始回归高考复习的队伍,他们大多偏理科中的某一科,而我却明显偏文科。高考选拔的是全面的人才,仅靠一两门课来提分的偏科生根本无法驾驭它。正如“木桶效应”所讲,一个木桶的容水量由“短板”决定,即使有一两条木板很长也起不了决定性作用。由于高二时放松了数理化的学习,想让成绩华丽逆转简直是天方夜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偏科之痛。
  听取了老师的建议,与父母商量后,我背起书包,从理科班搬上课桌,在同学们诧异的眼光下,坐进了文科班的教室。此时距高考仅剩8个月。
  初进文科班时,我感到比理科班轻松,至少听课没那么费劲,可做题时却完全连蒙带猜。就这样混了两周,一场月末考试后,因为难以启齿的成绩,我被叫进高三年级组办公室。老师严肃地对我说:“你看看三本院校中,有哪些愿意去的,提前了解一下吧。”这句话犹如一盆冷水,将后知后觉的我瞬间浇醒。看着成绩单上的分数,我并没有绝望,因为我清楚地发现自己虽在文科综合的历史、地理、政治三科上是门外汉,但在语数外三门主课上还挺有优势。于是,我开始制订适合自己的一套高考攻略,主攻文综,由偏科到全面,改变自己的命运。
  课堂上我专心听老师讲课,常常一听到陌生的东西便迅速记下来,之后再去问同学,因为他们会告诉我答案在哪本书的第几页,这比我毫无头绪地乱翻书效率高多了。夜晚是每个高三生最忙的时候,我每晚都要熬夜来补齐第一轮复习的内容,有时会去抄从同桌那儿借来的笔记,有时会看老师给的教案或课件。我认为,哪怕高考前只顾得上复习一轮,也必须是完整精细的,这比二轮或三轮似懂非懂的笼统复习更有实际意义。
  终于,野百合也能迎来春天。从转专业到全面备战高考,从刚学文科时的三本水平,到第二次模拟考的二本分数,再到最后进入一本的高校,我完成了自我拯救,也渐渐觉得冥冥之中很多事是逃避不掉的,高考才是我的出路。
  如果以为上大学意味着解放,想着“由你玩儿四年”,那就错了。人生当中不只一次“高考”,虽然已考上大学,但毕业之后如何发展?是就业还是考研?我都没有想过。
  大一暑假,学新闻专业的我到一家媒体实习,有一位职业记者跟我说:“我原来大学是学生物专业的,现在能做记者,也懂怎么做新闻。你瞧瞧,新闻专业的饭碗我们谁都能抢,你说你将来毕业后干什么?”这赤裸裸的轻视使我意识到新闻专业貌似“不太专业”,竞争力不够、素质不全面怎敢应对今后的挑战?从那以后,我又继续走上告别“偏科”、综合发展的道路。
  文理兼修是我勇敢迈出的第一步。报读双学位时我选择了计算机专业,因为未来媒体行业的数字化程度会越来越高。大学期间,我在计算机房的时间比自习室还多,高级编程能力和网络技术水平有显著提高。从某种意义上讲,我让自己“回归”了理科,弥补了高三转专业的遗憾。
  外语特长也有助于我今后做新闻,于是每个周末我都会去某知名外语培训机构当老外的助教,讲授英语和西班牙语课程。我的学生中有很多高中生,有些是为了出国,有些是为了应对高考英语,还有些想成为小语种翻译。能够帮助他们实现外语梦想,我这个碰过壁的过来人深感欣慰。
  当我各方面的努力最终换来了外国名校的硕士录取通知书之后,我才后知后觉,原来从高中到大学,兜兜转转这些年我一直在寻找自己的路,而高考就是路灯,指引我走向自己的未来。我总结出几条经验,送给即将要高考的你们:人生从来没有捷径,要脚踏实地;不要偏科,要全面发展;面对挫折时不能气馁,要勇敢地向着未来奋斗。经历过,才明白,后知后觉,真的不晚。
其他文献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们总爱称它为“中国科技大学”或者“中科大”。  这里没有惯常见到的其他大学里的那些喧嚣与张扬,它的一草一木都静若处子,除了宁静的读书气息之外还是读书气息。在我一个局外人眼里,这里的一切都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只有那一座座拔地而起的现代化教学大楼和巍峨壮观的国家实验室,在提醒着我这所大学在中国科技界的卓越地位。  不算大的东区校园里树木葱郁,郭沫若、华罗庚、钱学森、钱照临等大师塑像掩
期刊
2012年的最后一天,羊城寒风瑟瑟,却又阳光明媚。我独坐在书桌前,开始为素未谋面的你写下这些文字。也许琐碎,也许遥远,但至少足够真诚。  ——题记  前些日子突然接到《求学》编辑的约稿,让我写写“对梦想的坚持”或者“求学路上的故事”。身为一个80后大龄屌丝男青年,这让我突然间有些惶恐——八年前的高三故事对如今的小朋友们还会有多少吸引力?更麻烦的是,在大学毕业后的第四个年头,我还能回忆起那些曾经的梦
期刊
相传,江湖中流行七种武器,谁掌握了这七种武器,谁就能驰骋江湖、无敌天下。这七种武器分别是长生剑、孔雀翎、碧玉刀、多情环、离别钩、霸王枪、拳头。  公元前三千年以前,人类已广泛使用石制和骨制的工具。现代各种复杂精密的机械,都是从古代简单的工具逐步发展而来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现在让我们细数下被称为机械专业的“七种武器”。  拳头——机械工程  拳头也许是最不引人注意的武器,但却是最基础、最有
期刊
一提到机械类专业,大家就不免将它们和工厂里满身油污,手拿冰冷坚硬“铁疙瘩”的工人联想到一起,很多人因此在机械类专业面前望而却步了,转而去填报一些热门专业,直到三四年后看着机械类专业的学生成为市场的“香饽饽”才后悔不已。  目前,就业市场上对于精通现代机械设计与管理人才的需求正逐渐增大,毕业生就业的结构和地域都非常好。《2012麦可思-中国大学生就业年度指标》显示,2012年就业率较高的主要本科专业
期刊
三年前,我还在为选学校而困扰纠结,而现在,我已经是这个特别的学校的大三学长了。这几年有不少人问过我:你,这个从小在欧洲长大连说中文都比较困难的中国人,并且当时已经在欧洲拿到很多知名大学的offer ,为什么还会选择来到一个创办时间甚短的大学呢?  答案非常简单,我的母校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United International College,简称UIC)是中国唯一一所由香港
期刊
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高考就要到来。寒窗苦读十余载,只待今朝勇夺魁。此刻的你,可能正紧张、焦虑着,又或者是兴奋、激动着……不管怎么样,你一定非常希望能够利用最后的这段时间把自己的潜能再激发一些,争取在高考时超水平发挥。  今天,我们就专门来谈谈“超水平发挥”这个问题,希望能给面临高考的你一些启发。  “超水平发挥”≠“超级发挥”  想必,当你第一眼看到“超水平发挥”这5个大字时,一定会有心跳加速、
期刊
由于测量总是在一定时间内进行的,有时也用二氧化碳、氧气或有机物的“量”来表示“速率”。  在审题过程中,通过查找关键字词,可以准确地区分真正光合速率和表观光合速率。  在审题过程中,还可通过从测量条件来区分真正光合速率和表观光合速率。在黑暗条件下,测得的是呼吸速率;在光照条件下,直接测得的一般是净光合作用速率。  【辨析与应用】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净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因素,考查综合分析能力。根据题干中
期刊
读中学时,我成绩奇烂无比。那时我最喜欢对父母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不想再为你们念书了。”  每当我说出这句气话时,父亲总是格外平静。他笑眯眯地回答我:“在你出生前,我就已经大学毕业了,在你还没有念高中时,我就已经是教授了。我不需要别人为我念书,我自己已经把该读的书念了,你如果不想念,就不念吧。”  结局当然是继续念书,但这句话却很有杀伤力,每次我都无言以对。确实,冷静下来思考,我也发现了,我是否念书
期刊
很多高考生,尤其是文科生的语文功底是很不错的,可是为什么作文成绩总在40多分的阶段徘徊呢,究竟要怎么样才能让自己的文章成为一类文呢?我刚刚经历完高考,有些许经验可以跟大家分享。  素材收集  有些同学遇到作文,特别是议论文的时候,最头疼的事情就是举不出恰当的例子,即使搜肠刮肚也只能找出几个很大众化的例子,了无新意。爱迪生、李白等几位是许多考生作文中的“座上宾”,但千篇一律的例子容易让阅卷人厌烦。我
期刊
因为从小到大受老师们的鼓励,高考填报志愿时我报的全是新闻系,复旦是第一志愿。都说复旦新闻系是全国最好的新闻系,复旦的生源也确实是好,我们那个年级84级一共有13个高考状元。  我的四年大学生活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半部分也就是1984—1985年,那是复旦非常好的一段时期,学习气氛浓厚,天天晚上都有讲座,选修课达五十多门。那时我们最大的遗憾就是一个晚上只能听一个讲座,上一两门课。后半部分由于大环境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