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高中到大学,后知后觉的我花了很长一段时间才明白一些道理。高中最后的冲刺阶段,那些百感交集的日子,常常一幅幅一帧帧地在我眼前循环播放。人总是在经历过挫折之后,才会开始自我反省;总是在撞到南墙以后,才重新寻找自己的路。
不一定每个人都得去创造劲锐人物的神话,可每个人都得努力书写自己的故事。虽然没有一鸣惊人的事迹用来引以为傲,但是我希望通过展示自己所走过的弯路,让大家引以为戒。朝闻道,夕死可矣。后知后觉,还来得及。
绝大多数高中生是不喜欢高考的。当年我所在的省重点高中能给学生提供多条上大学的途径,如推荐尖子生免试上大学、奥赛获奖者保送、提前招考等。人人都明白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成功的几率很小,都想让自己有更多的选择,我当然不例外。
高一时我就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在老师和同学的赞扬声中,我对学习外语的兴趣愈发浓厚起来,并打算参加小语种提前招生考试。小语种考试是提前招生考试的一种,成绩名列前茅者可得到保送上外国语大学的机会。老师们对参加奥赛和小语种考试的考生总会千叮咛万嘱咐,担心学生出现偏科的情况,更怕学生在遭受打击后自毁前程。
高二那年,为了进一步提高实力,我几乎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集中在备战小语种考试上,在语文和英语这两门必考科目上下了非常大的功夫。比如英语的听说训练方面,我几乎达到了狂热的境界——跟读BBC国际新闻,背写托福词汇,找外教一对一进行面试辅导。另外,为了让自己在小语种面试中更具优势,我还专门报班去学了一年的西班牙语。
参加过小语种提前招生考试的孩子,都伤不起。每种语言只招2~3人,却有来自全国的上千考生竞争,笔试加面试,每个人都希望成为这场考试的分子而非分母,难度相当大。我没被命运之神眷顾,运气糟糕到面试成绩只比某名校的录取分低了0.5分。虽然搞不清楚是主观原因还是客观原因所致,但是年纪尚轻的我曾一度为此感到万分沮丧,甚至开始怀疑人生。
然而,我没时间调节心情。小语种考试碰壁发生在高三上学期伊始,我必须赶紧面对自己偏科的现状。我看到一些数理化奥赛战绩不佳的同学开始回归高考复习的队伍,他们大多偏理科中的某一科,而我却明显偏文科。高考选拔的是全面的人才,仅靠一两门课来提分的偏科生根本无法驾驭它。正如“木桶效应”所讲,一个木桶的容水量由“短板”决定,即使有一两条木板很长也起不了决定性作用。由于高二时放松了数理化的学习,想让成绩华丽逆转简直是天方夜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偏科之痛。
听取了老师的建议,与父母商量后,我背起书包,从理科班搬上课桌,在同学们诧异的眼光下,坐进了文科班的教室。此时距高考仅剩8个月。
初进文科班时,我感到比理科班轻松,至少听课没那么费劲,可做题时却完全连蒙带猜。就这样混了两周,一场月末考试后,因为难以启齿的成绩,我被叫进高三年级组办公室。老师严肃地对我说:“你看看三本院校中,有哪些愿意去的,提前了解一下吧。”这句话犹如一盆冷水,将后知后觉的我瞬间浇醒。看着成绩单上的分数,我并没有绝望,因为我清楚地发现自己虽在文科综合的历史、地理、政治三科上是门外汉,但在语数外三门主课上还挺有优势。于是,我开始制订适合自己的一套高考攻略,主攻文综,由偏科到全面,改变自己的命运。
课堂上我专心听老师讲课,常常一听到陌生的东西便迅速记下来,之后再去问同学,因为他们会告诉我答案在哪本书的第几页,这比我毫无头绪地乱翻书效率高多了。夜晚是每个高三生最忙的时候,我每晚都要熬夜来补齐第一轮复习的内容,有时会去抄从同桌那儿借来的笔记,有时会看老师给的教案或课件。我认为,哪怕高考前只顾得上复习一轮,也必须是完整精细的,这比二轮或三轮似懂非懂的笼统复习更有实际意义。
终于,野百合也能迎来春天。从转专业到全面备战高考,从刚学文科时的三本水平,到第二次模拟考的二本分数,再到最后进入一本的高校,我完成了自我拯救,也渐渐觉得冥冥之中很多事是逃避不掉的,高考才是我的出路。
如果以为上大学意味着解放,想着“由你玩儿四年”,那就错了。人生当中不只一次“高考”,虽然已考上大学,但毕业之后如何发展?是就业还是考研?我都没有想过。
大一暑假,学新闻专业的我到一家媒体实习,有一位职业记者跟我说:“我原来大学是学生物专业的,现在能做记者,也懂怎么做新闻。你瞧瞧,新闻专业的饭碗我们谁都能抢,你说你将来毕业后干什么?”这赤裸裸的轻视使我意识到新闻专业貌似“不太专业”,竞争力不够、素质不全面怎敢应对今后的挑战?从那以后,我又继续走上告别“偏科”、综合发展的道路。
文理兼修是我勇敢迈出的第一步。报读双学位时我选择了计算机专业,因为未来媒体行业的数字化程度会越来越高。大学期间,我在计算机房的时间比自习室还多,高级编程能力和网络技术水平有显著提高。从某种意义上讲,我让自己“回归”了理科,弥补了高三转专业的遗憾。
外语特长也有助于我今后做新闻,于是每个周末我都会去某知名外语培训机构当老外的助教,讲授英语和西班牙语课程。我的学生中有很多高中生,有些是为了出国,有些是为了应对高考英语,还有些想成为小语种翻译。能够帮助他们实现外语梦想,我这个碰过壁的过来人深感欣慰。
当我各方面的努力最终换来了外国名校的硕士录取通知书之后,我才后知后觉,原来从高中到大学,兜兜转转这些年我一直在寻找自己的路,而高考就是路灯,指引我走向自己的未来。我总结出几条经验,送给即将要高考的你们:人生从来没有捷径,要脚踏实地;不要偏科,要全面发展;面对挫折时不能气馁,要勇敢地向着未来奋斗。经历过,才明白,后知后觉,真的不晚。
不一定每个人都得去创造劲锐人物的神话,可每个人都得努力书写自己的故事。虽然没有一鸣惊人的事迹用来引以为傲,但是我希望通过展示自己所走过的弯路,让大家引以为戒。朝闻道,夕死可矣。后知后觉,还来得及。
绝大多数高中生是不喜欢高考的。当年我所在的省重点高中能给学生提供多条上大学的途径,如推荐尖子生免试上大学、奥赛获奖者保送、提前招考等。人人都明白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成功的几率很小,都想让自己有更多的选择,我当然不例外。
高一时我就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在老师和同学的赞扬声中,我对学习外语的兴趣愈发浓厚起来,并打算参加小语种提前招生考试。小语种考试是提前招生考试的一种,成绩名列前茅者可得到保送上外国语大学的机会。老师们对参加奥赛和小语种考试的考生总会千叮咛万嘱咐,担心学生出现偏科的情况,更怕学生在遭受打击后自毁前程。
高二那年,为了进一步提高实力,我几乎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集中在备战小语种考试上,在语文和英语这两门必考科目上下了非常大的功夫。比如英语的听说训练方面,我几乎达到了狂热的境界——跟读BBC国际新闻,背写托福词汇,找外教一对一进行面试辅导。另外,为了让自己在小语种面试中更具优势,我还专门报班去学了一年的西班牙语。
参加过小语种提前招生考试的孩子,都伤不起。每种语言只招2~3人,却有来自全国的上千考生竞争,笔试加面试,每个人都希望成为这场考试的分子而非分母,难度相当大。我没被命运之神眷顾,运气糟糕到面试成绩只比某名校的录取分低了0.5分。虽然搞不清楚是主观原因还是客观原因所致,但是年纪尚轻的我曾一度为此感到万分沮丧,甚至开始怀疑人生。
然而,我没时间调节心情。小语种考试碰壁发生在高三上学期伊始,我必须赶紧面对自己偏科的现状。我看到一些数理化奥赛战绩不佳的同学开始回归高考复习的队伍,他们大多偏理科中的某一科,而我却明显偏文科。高考选拔的是全面的人才,仅靠一两门课来提分的偏科生根本无法驾驭它。正如“木桶效应”所讲,一个木桶的容水量由“短板”决定,即使有一两条木板很长也起不了决定性作用。由于高二时放松了数理化的学习,想让成绩华丽逆转简直是天方夜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偏科之痛。
听取了老师的建议,与父母商量后,我背起书包,从理科班搬上课桌,在同学们诧异的眼光下,坐进了文科班的教室。此时距高考仅剩8个月。
初进文科班时,我感到比理科班轻松,至少听课没那么费劲,可做题时却完全连蒙带猜。就这样混了两周,一场月末考试后,因为难以启齿的成绩,我被叫进高三年级组办公室。老师严肃地对我说:“你看看三本院校中,有哪些愿意去的,提前了解一下吧。”这句话犹如一盆冷水,将后知后觉的我瞬间浇醒。看着成绩单上的分数,我并没有绝望,因为我清楚地发现自己虽在文科综合的历史、地理、政治三科上是门外汉,但在语数外三门主课上还挺有优势。于是,我开始制订适合自己的一套高考攻略,主攻文综,由偏科到全面,改变自己的命运。
课堂上我专心听老师讲课,常常一听到陌生的东西便迅速记下来,之后再去问同学,因为他们会告诉我答案在哪本书的第几页,这比我毫无头绪地乱翻书效率高多了。夜晚是每个高三生最忙的时候,我每晚都要熬夜来补齐第一轮复习的内容,有时会去抄从同桌那儿借来的笔记,有时会看老师给的教案或课件。我认为,哪怕高考前只顾得上复习一轮,也必须是完整精细的,这比二轮或三轮似懂非懂的笼统复习更有实际意义。
终于,野百合也能迎来春天。从转专业到全面备战高考,从刚学文科时的三本水平,到第二次模拟考的二本分数,再到最后进入一本的高校,我完成了自我拯救,也渐渐觉得冥冥之中很多事是逃避不掉的,高考才是我的出路。
如果以为上大学意味着解放,想着“由你玩儿四年”,那就错了。人生当中不只一次“高考”,虽然已考上大学,但毕业之后如何发展?是就业还是考研?我都没有想过。
大一暑假,学新闻专业的我到一家媒体实习,有一位职业记者跟我说:“我原来大学是学生物专业的,现在能做记者,也懂怎么做新闻。你瞧瞧,新闻专业的饭碗我们谁都能抢,你说你将来毕业后干什么?”这赤裸裸的轻视使我意识到新闻专业貌似“不太专业”,竞争力不够、素质不全面怎敢应对今后的挑战?从那以后,我又继续走上告别“偏科”、综合发展的道路。
文理兼修是我勇敢迈出的第一步。报读双学位时我选择了计算机专业,因为未来媒体行业的数字化程度会越来越高。大学期间,我在计算机房的时间比自习室还多,高级编程能力和网络技术水平有显著提高。从某种意义上讲,我让自己“回归”了理科,弥补了高三转专业的遗憾。
外语特长也有助于我今后做新闻,于是每个周末我都会去某知名外语培训机构当老外的助教,讲授英语和西班牙语课程。我的学生中有很多高中生,有些是为了出国,有些是为了应对高考英语,还有些想成为小语种翻译。能够帮助他们实现外语梦想,我这个碰过壁的过来人深感欣慰。
当我各方面的努力最终换来了外国名校的硕士录取通知书之后,我才后知后觉,原来从高中到大学,兜兜转转这些年我一直在寻找自己的路,而高考就是路灯,指引我走向自己的未来。我总结出几条经验,送给即将要高考的你们:人生从来没有捷径,要脚踏实地;不要偏科,要全面发展;面对挫折时不能气馁,要勇敢地向着未来奋斗。经历过,才明白,后知后觉,真的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