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需求引领高校就业指导服务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linli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等教育普及带来了积极影响,也导致大学生数量逐年攀升,凸显就业难问题。目前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比较滞后,传统服务模式难以适应当代大学生就业需求。引入学生需求视角,实时探究高校现行就业指导模式弊端,将为新时代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提供新的思路,有利于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精准的指导服务。
  关键词:学生需求;就业指导;创新
  传统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模式,一味注重单向的解释与引导,只能从面上宏观地去把握所有学生的共性,结果导致就业指导服务流于形式,实际上很难为学生提供真正全面、具有针对性的服务。高校的教育既然跟学生未来工作的发展、社会定位有关,那么其配套的就业指导服务模式就必须考虑学生的需求,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分析并满足他们在面临就业过程中的客观需求。这样才能够发挥出它应有的能力与价值。
  一、 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发展渊源
  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据统计,2017年中国大学毕业生人数为727万人,未来一个时期仍将保持在这一高位持续运行机制,把最难“就业季”演绎得一年难过一年。然而,民营企业和西部地区急需人才,却很少有大学生愿意去。所有这些情况的出现,都使高校不得不认识到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的必要性。
  在潜意识里,人们通常认为高校就业指导服务就是为了让大学生顺利过渡进入社会,但这只是其功能的一部分。目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急需要各种高精尖专门人才、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这样的市场就业需求,在校园里要让学生具备深刻的了解,才能让他们在学习时有目标、有方向,并且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现在出现的种种人才地域失衡、专业失衡等一系列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地反衬了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的极端重要性。
  二、 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观综合评述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读书目的多元化,导致部分高校开始以就业率、平均年薪等为噱头,来进行招生宣传。重视高校就业率却忽视了学生真正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更好地解决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高校必须先结合学生的真正需求为学生提供适应自身发展的服务。
  传统的就业服务主要体现在课堂讲授,包括互联网平台推广在内的一些输出手段,在过去一定的历史阶段还能体现出其功能价值,但是随着我国步入新时代,其自身的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
  (一) 服务理念较为落后。现在社会中的各高校依然带有浓重的应试教育的色彩,认为就业服务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快速找到工作,并没有从人生规划、职业生涯更高的层次去对就业服务进行更深刻的认识,现行的就业服务管理体系中过多地强调解决眼前问题,解决学生踏出校门的“吃饭”问题,缺乏前瞻性,没有认识到学生自身长期发展方向以及兴趣爱好所指。
  (二) 就业管理工作缺乏主动性。对待就业管理工作,目前大多数高校还停留在“传道解惑”的阶段,拿起教材课本,按部就班地讲授,非常被动。当今社会日新月异,各个专业领域的就业前景变化迅捷,课本上的理论顷刻间就会被新兴的潮流给瓦解掉。这种情况下,老师很难把最直观、最贴切实际的情况拿来跟学生沟通交流,导致学生对就业产生错误的认知,并一步步蔓延开来,成为就业指导教学实践中的最大短板。
  (三) 尚未构建集成的服务系统。目前高校就业指导服务完全没有形成系统。授课与依托网络平台的宣传都是片面而独立,远远做不到资源整合的效果,更没有形成一个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涯的持续性跟踪指导,导致服务效果大打折扣,真正能起到实际作用的举措,少之又少。由此可见高校还未形成较集成的服务体系,导致就业缺乏针对性。
  三、 学生就业需求角度的阐述
  经济学中需求是在一定的时期,在一既定的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需求显示了随着价钱升降而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某个体在每段时间内所愿意买的某货物的数量。在某一价格下,消费者愿意购买的某一货物的总数量称为需求量。我们将其概念引申到大学生就业方面,指的是大学生在完成高等素质教育即将步入社会择业时,所面临的选择困惑以及迫切需要寻求帮助的行为。
  许多专家学者如Richards Rodgers,Wiles Bondi等都阐述了需求分析在就业指导服务发展中的重要性。Graves指出需求分析是開展就业指导服务的基础和前提。从这个角度出发,就意味着高校和老师要运用各种分析方法去实地了解大学生的需求,从而达到对症下药,积极引导的作用。
  四、 立足学生需求视角的必要性
  (一) 因势利导,使服务更加具有针对性。传统的就业服务模式,一味寻求知识经验的灌输,却忽视了师生双方沟通的重要性。结果导致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与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处于两个相交甚少的空间。而如果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引入学生需求视角,当老师开始关注学生的具体需求时,就构成了一个双向的沟通机制,老师可以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境遇给出最贴切的指导和建议。
  (二) 使学生对自身从业要求认识更加深刻。高校教育本身就是一个过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一味的灌输知识而不引导学生学以致用,难免就会走形为纸上谈兵。传统模式引导下,学生所树立的就业观非常狭隘,学到的理论不能转化为客观的实践经验。立足学生的需求,对其从业目标的构建提出具体的硬性要求,会让他们更加明白目标所在,进而提升他们的自主性。
  (三) 便于构建完善的就业服务系统。立足于学生需求视角,老师和学生处于全方位的沟通氛围之中。学生在实现就业过程中的每一步,都能够将切身的实践和遇到的问题及时反馈,双向沟通交流之下,实践与理论引导相结合,由最初的“盲人摸象”,到稳扎稳打,就业指导服务能力会得到更大地发挥。
  五、 小结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可以说是连接高校和社会的纽带,其传递什么样的价值导向和具体指导要求,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选择。所以必须重视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立足于学生就业需求角度,无疑会带给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新的生机,促使其完成新的模式转变,更好地为广大学生服务,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董金宝,徐博函,王兆龙等.以“六化”为依托构建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4,(6):31-32.
  [2]胡秀俊,于建波.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构建与完善[J].教育与职业,2015,(12):69-70,71.
  作者简介:施倩,四川省成都市,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
其他文献
通过对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围手术期的观察,阐述腰椎间盘突出症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40例患者经过精心护理与合理治疗得到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