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货币政策是政府通过对国家的货币、信贷以及银行体制的管理来实施的,是中央银行采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求以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的方针和策略的总称。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就是考察货币政策作为能动的政策变量,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能否实现既定的货币政策目标,也就是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有没有影响,即货币供给变化是否导致实际经济变量变化的问题,这实际上涉及到货币中性的问题。本文对此进行实证研究。
关键词 货币政策 有效性 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
一、理论综述
1929-1933年的大危机使西方经济学家认识到市场失灵,市场失灵催生了凯恩斯主义(Keynesianism)的形成与发展。该理论是以有效需求原理为基础的,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是经济大萧条的根本原因,因此必须发挥政府作用,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现充分就业,凯恩斯主义为政府干预经济提供了一个合理的理由。然而,20世纪70年代,发达国家又普遍出现了滞胀的经济现象,滞胀现在又使一批经济学家认识到政府失灵。政府失灵引发了对凯恩斯主义的挑战,古典主义因此而复活,以弗里德曼(Friedman)为代表的货币主义在继承传统货币数量论的基础上,发展了现在货币数量理论,货币主义认为,货币流通速度在短期内是一常量,价格和工资也相对灵活,这就决定了货币政策短期内有效,但长期却是无效的,由此他们将滞胀归咎于政府经济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的失误。新古典经济学以自发均衡和理性预期假说为前提,论证了被预期到得货币政策无效、预料之外的货币政策有效的结论。虽然凯恩斯主义与货币主义的争论还在继续,但在实践中,各国政府不仅仍在经常性地利用经济政策干预经济,而且货币政策的地位还表现出明显提高的态势。
为了验证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大批中外学者就这一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Bernanke(1988)通过VAR模型得出美国银行贷款的冲击对总需求具有相当程度的影响; Mishkin(2001)利用美联储联邦基金利率作为衡量货币政策操作的指标,并利用了事件分析方法来估计汇率对美联储货币政策操作的反应,对美联储的货币政策、美国对货币市场以及汇率的干预操作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我国学者也使用协整理论及VAR模型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进行了实证研究。李传辉(2006)利用误差修正模型,证明了在中国,M1无论在短期还是长期,都是非中性的,M1是GDP的Granger原因,因此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目前以M1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是较为合适的。
二、计量模型的建立与实证分析
(一)变量及样本数据的选择。
我们以货币供应量M2作为货币政策传导中的货币渠道的代表变量,以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检验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代表变量。本文选取的样本数据为2000年1季度——2009年1季度的季度数据。在对数据进行处理时,由于季度数据表现出很强的季节性,需对数据进行去季节化处理,我们采用移动平均的方法消除季节因素。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和中经网。
(二)平稳性检验。
时间序列分析要求所用时间序列必须是平稳的,如果非平稳的时间序列变量直接进入回归模型,会导致虚拟回归。本文运用ADF检验法,分别对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见表1:
表1 M2与GDP的平稳性检验结果
从表中可以看出,货币供应量M2和GDP都是非平稳序列,M2和GDP经过二阶差分后才是平稳的,因此它们是二阶非平稳序列。因此,必须结合协整检验加以判断。
(三)协整检验。
有些时间序列,虽然自身非平稳,但它们的某种线性组合却平稳。这个线性组合反映了变量之间长期稳定的关系,称为协整关系。具有协整关系的时间序列不会产生谬误回归。表2是变量间协整检验的结果。
协整检验结果表明:M2和GDP之间存在着一个协整方程。所以我们认为基本通过了协整性检验,回归方程变量之间有显著的关系。
(四)Granger因果检验。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是检验经济变量间因果关系常用的一种计量经济学方法,即判断何为因、何为果。对M2和GDP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检验结果见表3。
表3 M2与GDP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
关键词 货币政策 有效性 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
一、理论综述
1929-1933年的大危机使西方经济学家认识到市场失灵,市场失灵催生了凯恩斯主义(Keynesianism)的形成与发展。该理论是以有效需求原理为基础的,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是经济大萧条的根本原因,因此必须发挥政府作用,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现充分就业,凯恩斯主义为政府干预经济提供了一个合理的理由。然而,20世纪70年代,发达国家又普遍出现了滞胀的经济现象,滞胀现在又使一批经济学家认识到政府失灵。政府失灵引发了对凯恩斯主义的挑战,古典主义因此而复活,以弗里德曼(Friedman)为代表的货币主义在继承传统货币数量论的基础上,发展了现在货币数量理论,货币主义认为,货币流通速度在短期内是一常量,价格和工资也相对灵活,这就决定了货币政策短期内有效,但长期却是无效的,由此他们将滞胀归咎于政府经济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的失误。新古典经济学以自发均衡和理性预期假说为前提,论证了被预期到得货币政策无效、预料之外的货币政策有效的结论。虽然凯恩斯主义与货币主义的争论还在继续,但在实践中,各国政府不仅仍在经常性地利用经济政策干预经济,而且货币政策的地位还表现出明显提高的态势。
为了验证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大批中外学者就这一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Bernanke(1988)通过VAR模型得出美国银行贷款的冲击对总需求具有相当程度的影响; Mishkin(2001)利用美联储联邦基金利率作为衡量货币政策操作的指标,并利用了事件分析方法来估计汇率对美联储货币政策操作的反应,对美联储的货币政策、美国对货币市场以及汇率的干预操作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我国学者也使用协整理论及VAR模型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进行了实证研究。李传辉(2006)利用误差修正模型,证明了在中国,M1无论在短期还是长期,都是非中性的,M1是GDP的Granger原因,因此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目前以M1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是较为合适的。
二、计量模型的建立与实证分析
(一)变量及样本数据的选择。
我们以货币供应量M2作为货币政策传导中的货币渠道的代表变量,以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检验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代表变量。本文选取的样本数据为2000年1季度——2009年1季度的季度数据。在对数据进行处理时,由于季度数据表现出很强的季节性,需对数据进行去季节化处理,我们采用移动平均的方法消除季节因素。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和中经网。
(二)平稳性检验。
时间序列分析要求所用时间序列必须是平稳的,如果非平稳的时间序列变量直接进入回归模型,会导致虚拟回归。本文运用ADF检验法,分别对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见表1:
表1 M2与GDP的平稳性检验结果
从表中可以看出,货币供应量M2和GDP都是非平稳序列,M2和GDP经过二阶差分后才是平稳的,因此它们是二阶非平稳序列。因此,必须结合协整检验加以判断。
(三)协整检验。
有些时间序列,虽然自身非平稳,但它们的某种线性组合却平稳。这个线性组合反映了变量之间长期稳定的关系,称为协整关系。具有协整关系的时间序列不会产生谬误回归。表2是变量间协整检验的结果。
协整检验结果表明:M2和GDP之间存在着一个协整方程。所以我们认为基本通过了协整性检验,回归方程变量之间有显著的关系。
(四)Granger因果检验。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是检验经济变量间因果关系常用的一种计量经济学方法,即判断何为因、何为果。对M2和GDP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检验结果见表3。
表3 M2与GDP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