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就业乃民生大计,创业是就业之基,推动大学生创业是新时期高校实现优质就业的重要途径之一,开展创业教育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举措。然而我国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在实践过程中存在各种问题,分析创业教育现状,寻求创业教育新出路,是完善创业教育体系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商校创业教育 创业困境 创业出路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实现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这一转变实现了国民素质的提高,但随之而来的就业压力也对国家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开辟新的就业渠道,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成为我国发展道路上一个重要的课题。2013年1月8日,习近平指出,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而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广大青年要将自己的人生追求与国家发展繁荣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创业,展现才华。创业是新形势下就业的新出路。创业带动就业,创业教育则是刺激大学生创业、引导大学生成功创业的助推器。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新要求,是历史赋予高校的新使命。
一、我国创业教育的困境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起步晚,尚处于初级阶段,未形成系统完善的创业教育理论与培训体系,虽然在理论研究方面有所成绩,但在实践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不可小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完善的教学体系。我国本身的教育体系存在不足,教学体系不够完善,这与高校的办学宗旨、教学理念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我国大部分高校并没有把创业教育作为重点融入学生的日常教学中,没有激发创业灵感的氛围,导致我国学生创业意识落后于其他国家。创业灵感氛围的营造,不仅靠高校举办的各种建模比赛,创作比赛等,而且需要相应的科学体系。设置相关的学科体系,而不仅限于传统专业课程学习。要做到理论与实际协调就必须开设一些相应的人文学科,这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灵感,而且可以提升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指导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实践的主力军不是专业教师,而是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者。
2.缺乏完善的质量评价体系。现如今许多高校行事大多抱着敷衍了事态度,一味追求创业教育的短期效果,反而在创业教学方面投入很少,创业活动仅仅局限于听一些无关紧要的讲座或者是极少部分的人参加省级以上的创业计划大赛,这对绝大多数大学生是不公平的。而且,高校与企业之间缺乏沟通的渠道,这使得创业教育得不到部分企业资源的同时,不能将创业教育过程中产生的有价值的成果转向企业。这致使高校创业教育主义比较明显,教育质量大打折扣。另外,创业教育评价体系没有得到应有重视,没有将它融入创业教育体系,这直接表明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质量的薄弱之处,应当予以警示并提高创业教育的质量,以增加广大学生创业的机会。创业要求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这就提高了对理论学习的要求,通过理论学习为实践提供基础。其次,理论应用于实践,慢慢地提高创作技能。创业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是创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可以联系各公司,各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实习的机会。学校可以通过举办一些活动增强学生的创业积极性和激发浓厚的创业兴趣。让他们真正做到“走出去”,通过这些社会实践活动,解决高校学生的实践脱节问题。
3.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刚起步,相应的师资力量非常匮乏,没有一支“精专尖”的教育队伍。创业教育的主干力量属于理论派,国家虽然每年进行相关培训,但培训次数有限且活动积极性不高。系统的学习、基础理论、实践经验的缺乏直接导致较高的教师综合素质要求无法满足,继而影响创业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因而我们应该立足建设一股强有力的师资力量,以推动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奠定教师在教育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没有教师就没有课堂,所以要改变高校大学生创业现状和提升高校学习水平,就必须重视对教师师资的选拔与培养。一方面下大力气从社会上聘请有创业经验又有一定专业学术背景的人士从事兼职创业教育,加强创业教育的实质性。另一方面重视对创业教育的师资进行专门培训,鼓励和选派教师参与创业实训课程,进行创业教育的案例示范教学或举办研讨会,交流创业教育经验,着力提高教师的创业教育水准,提高创业教育质量,做到培养一批高素质、高要求的教师。
4.缺乏有利的社会环境。整个社会依然处于创业文化形成阶段,缺乏相应的社会环境。从国家层次讲,近年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大学生的自主创业。但创业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活动,我国创业政策缺乏系统性、全面性与完整性,创业政策的扶持力度不够,创业层次不高。社会经济环境方面,创业资金限制大,融资渠道有限,因此,即使有好的创业项目,资金得不到保证,很多创业项目也成为一纸空文。社会信息方面,大学生创业与社会创业相比,信息渠道有限,信息不畅通,对创业活动产生很大的局限性。另外,政府信息化服务不够,信息服务项目有限,大学生接收的信息闭塞,严重影响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成功率。
二、寻求我国创业教育的新出路
创业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崛起之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被认为是中国经济的新引擎。2014年底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指出,2015年宏观就业形势面临多重压力,高校毕业生规模进一步加大,就业创业工作任务十分艰巨。教育部将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工作。《通知》特别引发关注的政策是:高校要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高校要聘请创业成功者、企业家、投资人、专家学者等担任兼职导师,对创新创业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另外,高校面向全体大学生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纳入学分管理体系,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实际效果。教育部对于高校创业教育提出新要求,推动大学生创业,引导大学生成功创业成为高校就业创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办好创业教育,增强教育实际效果,必须寻求一条新途径,突破创新地开展好创业教育。
1.建立完善的质量评价体系。因材施教作为有效的教学理念在中国已应用几千年,但现在大多数教育并没有考虑学生的真正需求,这种以一对多的教学方法缺少针对性,所以很难培养出创新性人才。其实,因材施教的真正目的在于较强教育的针对性。是面向拔尖创业人才的因材施教,让真正的创业者脱颖而出。创业教育贯彻因材施教有赖于尽快建立创业教育评价体系。 2.形成科学的反馈与评价是高校创业教育必可不少的重要环节,它指导和激励创业教育往正确的方向发展。随着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普遍发展,其相应的评价体系和机制已显得日益重要。依据创业教育内涵,创业教育应从三个方面进行评价:创业教育的目标,具体包括获得核心能力、发展个人和社会能力、培养创办企业的能力或金融素养;创业教育的过程,具体包括由广泛的创业教育课程整合而成的科目教学、资助性项目、团队合作项目等;创业教育的产出或产品——既包括诸如开创新企业人数这种硬指标,又包括诸如心智变化这样的软指标。对这三个方面进行评价需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定量评价类似于传统的绩效评价,主要考察可量化的硬指标,同时结合定性评价——考察心智变化这一类的软指标。借鉴该报告的理论与方法,高校外部组织(政府、社会)可对高校创业教育的目标、过程与结果进行全程性评价,通过评价引导高校创业教育分类发展,有所侧重,从而提高高校创业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高校可进行创业教育发展性评价,评价创业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最重要的是对评价结果进行解释与反馈,弄清楚是哪些因素影响创业教育目标的实现,这些因素中哪些是可控的,哪些又是不可避免的。通过这种自我评价与总结,对创业教育进行可持续性改进。
3.加强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创业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是一个糅合经济、管理、人文等多方面学科的综合性活动。创业需要实践,仅依靠理论知识是不可能成就创业的成功的,只有经过实践的历练与检验才能实现创业理论向实践的转化,因此加强建设创业实践基地是实现创业教育目标的重要举措。高校可以通过校园内部商业街建设,为学生提供创业实地锻炼场所,例如盐城工学院建设的创业一条街,鼓励学生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实践创业项目,学生创办了数码产品销售与维修店、车辆维修店、广告传媒、艺术品、创意产品设计与销售等实体店。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一方面使自身专业知识得到了发挥,另一方面在开店过程中,学会了如何管理店铺、如何运营、如何发展,在资金管理、产品管理、服务管理、人员管理等方面都得到了实际锻炼,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此外,学校应多联系校外企业,积极与他们合作,建设实践基地,让学生走出校外,将课堂转移到企业,通过企业参观、企业专家讲座、企业实习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市场、了解企业、了解社会环境,对创业各方面的条件要求有基本认识。
4.培养专精尖的教师团队。随着社会各界对创业的重视,创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角色。既然是教育,就离不开一个重要的教育团队,专业强、高素质的教师是增强高校创业教育效果的灵魂角色。目前开展创业教育的教师大多是一些缺乏实践经验的学院派,这些教师仅停留在理论层面,难以适应创业活动的高标准。因此,为了提升创业教育的水平,一方面高校应吸收一些具有创业实践基础及专业背景的人才,开展创业教育,另一方面经常性地开展企业专家走进校园的交流活动,聘请优秀的企业家作为兼职老师,对学生进行专门性的教育;再者,高校可对创业教育教师进行培训,让教师走进出校门,走进企业,接收一些实践的案例,外出学习、研讨,力求提升师资队伍的教育水平,增强创业教育的实际效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9年发表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中提出:提升高校创业教育质量,使学生“具备创业意识,创造就业机会”,已成为当代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创业教育中暴露的问题,完善创业教育体系,将有效地激励学生选择创业,提高学生创业能力,并引导学生走向创业的成功。
参考文献:
[1]高晓杰,曹胜利.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新时代事业的开拓者——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研讨会综述[J].中国高教研究,2007(07):91-93.
[2]贝静红.创新创业教育:突破大学生就业难瓶颈的路径选择[J].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2009(04).
[3]刘艳.瓶颈与突破: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内容新探[J].市场周刊,2010(03):69-71.
[4]冷松,肖敏,温慧婷.创新创业教育视阈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探[J].高等教育发展研究,2015(01):53-55.
[5]杨永志.突破当前大学生就业瓶颈的思考[J].新课程研究,2014(03):27-29.
[6]唐根丽,王艳波.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路径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76-79.
[7]肖怿.“三位一体”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研究与探索[J].教育观察旬刊,2015(10):36-37.
[8]王明哲.大学生创业培养的对策研究[J].现代交际,2014(06):191-191.
[9]田红.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08):61-62.
[10]姜莉莉.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教育探索,2012(11):150-151.
[11]周翼翔,王学渊,杨之雷.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教学现状及改革[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1):99-103.
关键词: 商校创业教育 创业困境 创业出路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实现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这一转变实现了国民素质的提高,但随之而来的就业压力也对国家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开辟新的就业渠道,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成为我国发展道路上一个重要的课题。2013年1月8日,习近平指出,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而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广大青年要将自己的人生追求与国家发展繁荣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创业,展现才华。创业是新形势下就业的新出路。创业带动就业,创业教育则是刺激大学生创业、引导大学生成功创业的助推器。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新要求,是历史赋予高校的新使命。
一、我国创业教育的困境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起步晚,尚处于初级阶段,未形成系统完善的创业教育理论与培训体系,虽然在理论研究方面有所成绩,但在实践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不可小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完善的教学体系。我国本身的教育体系存在不足,教学体系不够完善,这与高校的办学宗旨、教学理念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我国大部分高校并没有把创业教育作为重点融入学生的日常教学中,没有激发创业灵感的氛围,导致我国学生创业意识落后于其他国家。创业灵感氛围的营造,不仅靠高校举办的各种建模比赛,创作比赛等,而且需要相应的科学体系。设置相关的学科体系,而不仅限于传统专业课程学习。要做到理论与实际协调就必须开设一些相应的人文学科,这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灵感,而且可以提升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指导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实践的主力军不是专业教师,而是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者。
2.缺乏完善的质量评价体系。现如今许多高校行事大多抱着敷衍了事态度,一味追求创业教育的短期效果,反而在创业教学方面投入很少,创业活动仅仅局限于听一些无关紧要的讲座或者是极少部分的人参加省级以上的创业计划大赛,这对绝大多数大学生是不公平的。而且,高校与企业之间缺乏沟通的渠道,这使得创业教育得不到部分企业资源的同时,不能将创业教育过程中产生的有价值的成果转向企业。这致使高校创业教育主义比较明显,教育质量大打折扣。另外,创业教育评价体系没有得到应有重视,没有将它融入创业教育体系,这直接表明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质量的薄弱之处,应当予以警示并提高创业教育的质量,以增加广大学生创业的机会。创业要求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这就提高了对理论学习的要求,通过理论学习为实践提供基础。其次,理论应用于实践,慢慢地提高创作技能。创业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是创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可以联系各公司,各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实习的机会。学校可以通过举办一些活动增强学生的创业积极性和激发浓厚的创业兴趣。让他们真正做到“走出去”,通过这些社会实践活动,解决高校学生的实践脱节问题。
3.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刚起步,相应的师资力量非常匮乏,没有一支“精专尖”的教育队伍。创业教育的主干力量属于理论派,国家虽然每年进行相关培训,但培训次数有限且活动积极性不高。系统的学习、基础理论、实践经验的缺乏直接导致较高的教师综合素质要求无法满足,继而影响创业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因而我们应该立足建设一股强有力的师资力量,以推动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奠定教师在教育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没有教师就没有课堂,所以要改变高校大学生创业现状和提升高校学习水平,就必须重视对教师师资的选拔与培养。一方面下大力气从社会上聘请有创业经验又有一定专业学术背景的人士从事兼职创业教育,加强创业教育的实质性。另一方面重视对创业教育的师资进行专门培训,鼓励和选派教师参与创业实训课程,进行创业教育的案例示范教学或举办研讨会,交流创业教育经验,着力提高教师的创业教育水准,提高创业教育质量,做到培养一批高素质、高要求的教师。
4.缺乏有利的社会环境。整个社会依然处于创业文化形成阶段,缺乏相应的社会环境。从国家层次讲,近年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大学生的自主创业。但创业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活动,我国创业政策缺乏系统性、全面性与完整性,创业政策的扶持力度不够,创业层次不高。社会经济环境方面,创业资金限制大,融资渠道有限,因此,即使有好的创业项目,资金得不到保证,很多创业项目也成为一纸空文。社会信息方面,大学生创业与社会创业相比,信息渠道有限,信息不畅通,对创业活动产生很大的局限性。另外,政府信息化服务不够,信息服务项目有限,大学生接收的信息闭塞,严重影响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成功率。
二、寻求我国创业教育的新出路
创业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崛起之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被认为是中国经济的新引擎。2014年底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指出,2015年宏观就业形势面临多重压力,高校毕业生规模进一步加大,就业创业工作任务十分艰巨。教育部将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工作。《通知》特别引发关注的政策是:高校要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高校要聘请创业成功者、企业家、投资人、专家学者等担任兼职导师,对创新创业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另外,高校面向全体大学生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纳入学分管理体系,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实际效果。教育部对于高校创业教育提出新要求,推动大学生创业,引导大学生成功创业成为高校就业创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办好创业教育,增强教育实际效果,必须寻求一条新途径,突破创新地开展好创业教育。
1.建立完善的质量评价体系。因材施教作为有效的教学理念在中国已应用几千年,但现在大多数教育并没有考虑学生的真正需求,这种以一对多的教学方法缺少针对性,所以很难培养出创新性人才。其实,因材施教的真正目的在于较强教育的针对性。是面向拔尖创业人才的因材施教,让真正的创业者脱颖而出。创业教育贯彻因材施教有赖于尽快建立创业教育评价体系。 2.形成科学的反馈与评价是高校创业教育必可不少的重要环节,它指导和激励创业教育往正确的方向发展。随着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普遍发展,其相应的评价体系和机制已显得日益重要。依据创业教育内涵,创业教育应从三个方面进行评价:创业教育的目标,具体包括获得核心能力、发展个人和社会能力、培养创办企业的能力或金融素养;创业教育的过程,具体包括由广泛的创业教育课程整合而成的科目教学、资助性项目、团队合作项目等;创业教育的产出或产品——既包括诸如开创新企业人数这种硬指标,又包括诸如心智变化这样的软指标。对这三个方面进行评价需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定量评价类似于传统的绩效评价,主要考察可量化的硬指标,同时结合定性评价——考察心智变化这一类的软指标。借鉴该报告的理论与方法,高校外部组织(政府、社会)可对高校创业教育的目标、过程与结果进行全程性评价,通过评价引导高校创业教育分类发展,有所侧重,从而提高高校创业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高校可进行创业教育发展性评价,评价创业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最重要的是对评价结果进行解释与反馈,弄清楚是哪些因素影响创业教育目标的实现,这些因素中哪些是可控的,哪些又是不可避免的。通过这种自我评价与总结,对创业教育进行可持续性改进。
3.加强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创业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是一个糅合经济、管理、人文等多方面学科的综合性活动。创业需要实践,仅依靠理论知识是不可能成就创业的成功的,只有经过实践的历练与检验才能实现创业理论向实践的转化,因此加强建设创业实践基地是实现创业教育目标的重要举措。高校可以通过校园内部商业街建设,为学生提供创业实地锻炼场所,例如盐城工学院建设的创业一条街,鼓励学生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实践创业项目,学生创办了数码产品销售与维修店、车辆维修店、广告传媒、艺术品、创意产品设计与销售等实体店。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一方面使自身专业知识得到了发挥,另一方面在开店过程中,学会了如何管理店铺、如何运营、如何发展,在资金管理、产品管理、服务管理、人员管理等方面都得到了实际锻炼,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此外,学校应多联系校外企业,积极与他们合作,建设实践基地,让学生走出校外,将课堂转移到企业,通过企业参观、企业专家讲座、企业实习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市场、了解企业、了解社会环境,对创业各方面的条件要求有基本认识。
4.培养专精尖的教师团队。随着社会各界对创业的重视,创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角色。既然是教育,就离不开一个重要的教育团队,专业强、高素质的教师是增强高校创业教育效果的灵魂角色。目前开展创业教育的教师大多是一些缺乏实践经验的学院派,这些教师仅停留在理论层面,难以适应创业活动的高标准。因此,为了提升创业教育的水平,一方面高校应吸收一些具有创业实践基础及专业背景的人才,开展创业教育,另一方面经常性地开展企业专家走进校园的交流活动,聘请优秀的企业家作为兼职老师,对学生进行专门性的教育;再者,高校可对创业教育教师进行培训,让教师走进出校门,走进企业,接收一些实践的案例,外出学习、研讨,力求提升师资队伍的教育水平,增强创业教育的实际效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9年发表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中提出:提升高校创业教育质量,使学生“具备创业意识,创造就业机会”,已成为当代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创业教育中暴露的问题,完善创业教育体系,将有效地激励学生选择创业,提高学生创业能力,并引导学生走向创业的成功。
参考文献:
[1]高晓杰,曹胜利.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新时代事业的开拓者——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研讨会综述[J].中国高教研究,2007(07):91-93.
[2]贝静红.创新创业教育:突破大学生就业难瓶颈的路径选择[J].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2009(04).
[3]刘艳.瓶颈与突破: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内容新探[J].市场周刊,2010(03):69-71.
[4]冷松,肖敏,温慧婷.创新创业教育视阈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探[J].高等教育发展研究,2015(01):53-55.
[5]杨永志.突破当前大学生就业瓶颈的思考[J].新课程研究,2014(03):27-29.
[6]唐根丽,王艳波.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路径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76-79.
[7]肖怿.“三位一体”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研究与探索[J].教育观察旬刊,2015(10):36-37.
[8]王明哲.大学生创业培养的对策研究[J].现代交际,2014(06):191-191.
[9]田红.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08):61-62.
[10]姜莉莉.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教育探索,2012(11):150-151.
[11]周翼翔,王学渊,杨之雷.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教学现状及改革[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1):99-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