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所谓兴趣,是人类对于认识的客观事物所产生的一种积极而主动的倾向。在具体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去精心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游戏,不失为一种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但是不可否认,这对数学教师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需要能够将数学知识和游戏有机结合,做到游戏中学习,学习中游戏,即我们所常说的寓教于乐,实现教学目标,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关键词:初中数学 游戏 教学效率
数学游戏是指将游戏同数学教学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效果。《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该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设计形象直观和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如在课堂上可以进行故事的讲述、游戏的参与以及角色扮演等,这些旨在让学生在欢乐轻松的气氛中获取知识,学生不再紧张和乏味。这种情境能够更好地让学生去理解和学习数学,能够非常好的激发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情感。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活化数学课堂,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去参与,体现了新课改理念下的学生主体性原则。生动的游戏能够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不至于让其思想抛锚,也有助于课堂秩序的遵守。
一、将数学游戏作为新课导入,激发兴趣
课堂能否取得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的导入环节。因此,在开展新的教学内容的时候,教师应在充分熟悉课本知识后,针对性地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活动,当然这些活动一方面要具有可操作性,另外一方面还要讲数学知识内涵其中。只有这样才能叫做真正意义上的“寓教于乐”,才能够在欢乐的同时,不至盲目。
例如,在讲授“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这一节数学知识的时候,我将学生划分成了若干个小组,给予他们不同颜色和不同长度的木棒,让他们自由拼接,看如何才能拼接出一个三角形,同时让他们思考一个问题:要选用怎样的木棒才能做到上述要求?同时为了增加游戏的互动性、刺激性和競争性,我还提出,第一个做到并回答正确小组给予奖励。这个时候,学生都争先恐后地测量木棒,拼接木棒,最后达到了要求。同时,他们也发现了一个数学原理,那就是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从而推导出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这一数学原理的得出很轻松,也很深刻。这种通过游戏的方式来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方式,体现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让他们成为真正有“理性”的人,而不是一台“复读机”或是“电脑硬盘”——只会照搬和模仿他人行为的人。
二、从游戏中学习新知,培养自信
初中学生和成人不同,表现在注意力的集中上来说就是注意力的持久性差,上课初期精神集中,但是时间不长,便思维疲乏,注意力呆滞,影响后续教学的正常开展。为了让这些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够较长时间的处于一个比较兴奋和活跃的状态,为后面的教学提供基础,在教学中我采取和很多的数学游戏活动。例如,在讲“三角形的外心”这一知识点时,为了让学生较好地理解和加深对于三角形外心性质以及外心是如何得出这一方法的认识,我设计了如下的游戏活动:同样将学生进行分组,分别给予每个小组一根针和锐角、直角和钝角三角形的三张硬质图形,同时将这些三角形图形的每个点都涂抹成黑色。准备工作做好后,我们就开始了。首先,让一位学生拿着锐角三角形的图案和针,让针随意插入图案底部,然后快速转圈,很多学生立刻说道,三个圆。那我抓住机会提问,为什么是三个呢?学生沉默……我继续提问:会不会出现两个圆或者是一个圆的情况呢?这个时候,我出面,示范出旋转一个圆和两个圆。学生起初很诧异,继而很迷惑,看到他们这样,我开始讲解什么是三角形的内心,什么是三角形的外心,如何得到内外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学校效果达到了,学生思维锻炼了,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游戏中巩固新知,增长智慧
知识的学习是一个不断吸收、消化和更新的过程。数学知识的学习也是如此,因此要求我们广大的数学教师需要用心设计一些具有趣味性、发展性和启发性于一身的游戏活动。通过这些游戏,让学生去探索、去发现,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思维会自然而然地得到发展、锻炼和提高,用旧知识建构新的知识。例如,在“整式的加减——合并同类项”的教学活动中,我设计了一个“找朋友”的游戏。首先,要求学生在上课前准备好一些卡片,一般有八张就行,在这几张卡片上分别写上四对同类项单项式,分别写上:a,3a,2a2,-3a2,2ab,3ab,2x2y和5yx2。然后,需要挑选八个学生做游戏,把这些卡片一一分给这八个学生,每人一张。之后,让后将八个学生分为两个小组,A组是拿到a,3a,2a2和-3a2卡片的同学,B组是拿到2ab,3ab,2x2y和5yx2卡片的学生。游戏的规则是,当游戏开始后,让他们找朋友,而只有拿着同类的单项式卡片才符合要求,组内成员可以提供咨询和帮助,游戏的评判依据是按照游戏的完成先后。活动中,学生异常活跃,也完成了教学要求。
四、在游戏中拓宽知识,培养能力
学生在课外活动中的主要形式仍然是游戏,数学中的游戏教学法,能够将数学知识巧妙地联系起来,同时能够对新知识起到很好的巩固和升华。例如,在讲述几何知识的时候,我一般采用折纸游戏:一张正方形的纸片的对折,留下的痕迹蕴含着大量的几何知识:全等、对称、四边形的性质、相似……从理论上讲,如此折叠下去,当达到30次以后,折叠后的高度比世界第一高峰的高度还要高十倍。通过这些,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神奇和美妙,真正体会到“不算不知道,数学真奇妙”。还可利用游戏引导学生开展有趣的数学活动,数学活动具有将抽象的知识通俗化的作用。比如,在研究“视图”时,我引入了一个“茶壶”的游戏:在讲桌上放置一个茶壶,每个小组选出五个学生,要求他们从不同的方向对茶壶进行观察,并将观察结果绘制下来,看发现了什么,试着去解释。通过观察比较、小组讨论、集体评价和动手操作等多种形式,有效地将抽象的知识通俗化。
当然,在使用这一教学方法的时候,一定要明确教学目的,游戏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一种载体,一种推动教学的辅助手段,不能为纯粹的娱乐而在数学课内做游戏。在游戏中或游戏后要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游戏中的数学知识、原理或方法。数学游戏教学要注重“有趣”和“实用”相结合,不能只停留在游戏的表面。
参考文献:
[1]曲桂贵.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游戏的作用及实施途径[J].群文天地, 2014(14):149.
[2]钟福荣.数学游戏融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探析[J].学苑教育, 2013 (10):50.
(责编 赵建荣)
关键词:初中数学 游戏 教学效率
数学游戏是指将游戏同数学教学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效果。《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该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设计形象直观和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如在课堂上可以进行故事的讲述、游戏的参与以及角色扮演等,这些旨在让学生在欢乐轻松的气氛中获取知识,学生不再紧张和乏味。这种情境能够更好地让学生去理解和学习数学,能够非常好的激发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情感。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活化数学课堂,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去参与,体现了新课改理念下的学生主体性原则。生动的游戏能够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不至于让其思想抛锚,也有助于课堂秩序的遵守。
一、将数学游戏作为新课导入,激发兴趣
课堂能否取得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的导入环节。因此,在开展新的教学内容的时候,教师应在充分熟悉课本知识后,针对性地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活动,当然这些活动一方面要具有可操作性,另外一方面还要讲数学知识内涵其中。只有这样才能叫做真正意义上的“寓教于乐”,才能够在欢乐的同时,不至盲目。
例如,在讲授“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这一节数学知识的时候,我将学生划分成了若干个小组,给予他们不同颜色和不同长度的木棒,让他们自由拼接,看如何才能拼接出一个三角形,同时让他们思考一个问题:要选用怎样的木棒才能做到上述要求?同时为了增加游戏的互动性、刺激性和競争性,我还提出,第一个做到并回答正确小组给予奖励。这个时候,学生都争先恐后地测量木棒,拼接木棒,最后达到了要求。同时,他们也发现了一个数学原理,那就是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从而推导出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这一数学原理的得出很轻松,也很深刻。这种通过游戏的方式来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方式,体现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让他们成为真正有“理性”的人,而不是一台“复读机”或是“电脑硬盘”——只会照搬和模仿他人行为的人。
二、从游戏中学习新知,培养自信
初中学生和成人不同,表现在注意力的集中上来说就是注意力的持久性差,上课初期精神集中,但是时间不长,便思维疲乏,注意力呆滞,影响后续教学的正常开展。为了让这些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够较长时间的处于一个比较兴奋和活跃的状态,为后面的教学提供基础,在教学中我采取和很多的数学游戏活动。例如,在讲“三角形的外心”这一知识点时,为了让学生较好地理解和加深对于三角形外心性质以及外心是如何得出这一方法的认识,我设计了如下的游戏活动:同样将学生进行分组,分别给予每个小组一根针和锐角、直角和钝角三角形的三张硬质图形,同时将这些三角形图形的每个点都涂抹成黑色。准备工作做好后,我们就开始了。首先,让一位学生拿着锐角三角形的图案和针,让针随意插入图案底部,然后快速转圈,很多学生立刻说道,三个圆。那我抓住机会提问,为什么是三个呢?学生沉默……我继续提问:会不会出现两个圆或者是一个圆的情况呢?这个时候,我出面,示范出旋转一个圆和两个圆。学生起初很诧异,继而很迷惑,看到他们这样,我开始讲解什么是三角形的内心,什么是三角形的外心,如何得到内外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学校效果达到了,学生思维锻炼了,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游戏中巩固新知,增长智慧
知识的学习是一个不断吸收、消化和更新的过程。数学知识的学习也是如此,因此要求我们广大的数学教师需要用心设计一些具有趣味性、发展性和启发性于一身的游戏活动。通过这些游戏,让学生去探索、去发现,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思维会自然而然地得到发展、锻炼和提高,用旧知识建构新的知识。例如,在“整式的加减——合并同类项”的教学活动中,我设计了一个“找朋友”的游戏。首先,要求学生在上课前准备好一些卡片,一般有八张就行,在这几张卡片上分别写上四对同类项单项式,分别写上:a,3a,2a2,-3a2,2ab,3ab,2x2y和5yx2。然后,需要挑选八个学生做游戏,把这些卡片一一分给这八个学生,每人一张。之后,让后将八个学生分为两个小组,A组是拿到a,3a,2a2和-3a2卡片的同学,B组是拿到2ab,3ab,2x2y和5yx2卡片的学生。游戏的规则是,当游戏开始后,让他们找朋友,而只有拿着同类的单项式卡片才符合要求,组内成员可以提供咨询和帮助,游戏的评判依据是按照游戏的完成先后。活动中,学生异常活跃,也完成了教学要求。
四、在游戏中拓宽知识,培养能力
学生在课外活动中的主要形式仍然是游戏,数学中的游戏教学法,能够将数学知识巧妙地联系起来,同时能够对新知识起到很好的巩固和升华。例如,在讲述几何知识的时候,我一般采用折纸游戏:一张正方形的纸片的对折,留下的痕迹蕴含着大量的几何知识:全等、对称、四边形的性质、相似……从理论上讲,如此折叠下去,当达到30次以后,折叠后的高度比世界第一高峰的高度还要高十倍。通过这些,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神奇和美妙,真正体会到“不算不知道,数学真奇妙”。还可利用游戏引导学生开展有趣的数学活动,数学活动具有将抽象的知识通俗化的作用。比如,在研究“视图”时,我引入了一个“茶壶”的游戏:在讲桌上放置一个茶壶,每个小组选出五个学生,要求他们从不同的方向对茶壶进行观察,并将观察结果绘制下来,看发现了什么,试着去解释。通过观察比较、小组讨论、集体评价和动手操作等多种形式,有效地将抽象的知识通俗化。
当然,在使用这一教学方法的时候,一定要明确教学目的,游戏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一种载体,一种推动教学的辅助手段,不能为纯粹的娱乐而在数学课内做游戏。在游戏中或游戏后要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游戏中的数学知识、原理或方法。数学游戏教学要注重“有趣”和“实用”相结合,不能只停留在游戏的表面。
参考文献:
[1]曲桂贵.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游戏的作用及实施途径[J].群文天地, 2014(14):149.
[2]钟福荣.数学游戏融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探析[J].学苑教育, 2013 (10):50.
(责编 赵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