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大学生存在睡眠质量低下的问题。睡眠质量低下不仅影响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更影响了大学生的幸福感。本文综述了大学生睡眠质量、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希望能使大家提高对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关注,找到调节睡眠质量与其影响因素之间关系的方法,为大学生的高质量睡眠提供帮助,有效提升其幸福感。
关键词:大学生;睡眠质量;幸福感
一、睡眠与幸福感的关系
(一)认识睡眠质量
睡眠是生命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生理现象,充足的睡眠可以补充足够的能量,增强免疫功能,促进人体生长发育,还可以增强智力,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但近年来调查研究显示,睡眠质量问题普遍存在于大学生人群,且严重程度高于普通人群,这严重地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便于了解睡眠质量存在的问题,首先需要认识睡眠质量,虽然对于睡眠质量的定义尚未有严格明确的界定,但Buysse 等在1989年提出,睡眠质量应该是客观测定的生理指标与个体主观的心理评价相结合,将睡眠质量进行了界定: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和日间功能障碍[1]。该7个方面是睡眠质量测量的核心。除了理论性的测量,还可以通过入睡困难、夜间是否易醒、呼吸是否不畅、是否咳嗽或鼾声高、有无噩梦、疼痛等衡量睡眠质量[2]。
(二)认识幸福感
关于幸福感的界定,心理学上曾给出这样的公式,幸福感=满足感×R(幸福商)。可见,幸福感是指人类基于自身的满足感与安全感而主观产生的一系列欣喜与愉悦的情绪。因而幸福感,是一种主观的、整体的概念,同时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值,它是评估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情感反应和生活满意度。幸福感的衡量指标有很多,而生活质量是心理幸福感的重要指标之一,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良好的社会功能和学校功能[3]。拥有强健的身体,阳光的内心,良好的交往,足够的能力等诸多因素都能给我们带来幸福感。
(三)睡眠质量与幸福感的相关性
研究表明,睡眠质量与幸福感之间具有一定联系,并且呈正相关。
睡眠质量对幸福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生活质量的影响上。睡眠出现了问题,就会引发一系列的生理性问题,如容易产生疲乏感、免疫力下降等;也可能导致焦虑水平的提高,从而产生一系列的情绪障碍,如心浮气躁、易怒等,也会产生人际关系不和谐等社会功能障碍及记忆力下降等学校功能障碍。这些问题使生活质量下降,对生活的满意度下降,也就使得幸福感降低。有研究表明,短期的睡眠问题(如失眠)会造成白天更多的困乏感,长期的睡眠障碍则会影响个体的记忆功能,注意力和工作表现。此外,长期的睡眠障碍会造成个体免疫力显著下降,并容易产生病症(如感冒)。因此,睡眠质量是直接导致生活质量下降,从而导致心理幸福感下降的一个重要风险因子。[3]因此,睡眠质量越好,生活质量越高,幸福感越强。
同样地,幸福感也通过生活质量的四个方面来影响睡眠质量。一般来说,身体素质越高,情绪越稳定,各方面压力引起的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越小,个人幸福指数越高,睡眠质量就越好。
二、当前大学生的睡眠现状
(一)睡眠问题的界定
睡眠问题在诊断标准上,在国内外都具有比较一致的标准。《中国精神障碍诊断标准》(CCMD-3)将非器质性睡眠问题定义为各种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非器质性睡眠或觉醒障碍以及其它待分类非器质性睡眠障碍;《国际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统计分类》(ICD-10)将睡眠障碍分为睡眠失调和睡眠失常,睡眠失调是指涉及原发性心因状态的睡眠紊乱,包括失眠、嗜睡或睡眠-觉醒节律紊乱;睡眠失常是指睡眠过程中的发作性事件如睡行或梦魇。
(二)睡眠方面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面对的学业、科研、就业、恋爱、人际等多方面压力,使得他们的睡眠质量下降。有调查表明大学生中睡眠障碍发生率达到总体的18.2%,也有研究表明大学生的睡眠障碍率为13.93%,可见睡眠障碍在大学生中的发生率较高,大学生的睡眠质量存在问题[4]。
1.失眠
失眠包括入睡困难、早醒、睡眠较浅、多梦。多由于情感因素或是生活方式的异常而引起,比如思考过多、情绪不定、对外界敏感或者睡前饮用过多的咖啡或茶叶等,可产生头疼、头晕、疲倦、易冲动或抑郁、焦虑等问题。
2.睡眠不足或嗜睡
《2020中國大学生健康调查报告》显示,77%的被调查大学生在过去一年中都有过睡眠困扰,其中主要问题是睡眠不足。大学生的平均睡眠时长普遍不足7小时,主要是晚睡情况比较严重,尤其是医学生,由于学业繁重而晚睡早起。有些大学生也存在嗜睡现象,利用睡觉来打发空闲时间,长时间的睡眠反而是不利的,会导致心脏功能下降且输送到大脑的氧气以及血量变少,从而使人头晕目眩等后果。
3.睡眠节律紊乱
睡眠节律紊乱是睡眠作息节律自发地出现与正常节律相违背的现象,即易在日间入睡,而在夜间正常睡眠时间段内难以入睡。大学生喜欢熬夜,在睡觉时间点的选择上,大部分学生都比较随意,没有具体的安排,便有了“黑白颠倒”——晚上难以入睡,白天课上打瞌睡的现象。除此之外,在双休日等空闲时间段,还伴有赖床的习惯。
4.睡眠呼吸障碍
睡眠呼吸障碍是指睡着后出现的各种状况,如咳嗽、鼾声高、呼吸费力、张口呼吸等,其中打鼾现象在男生中更为常见。这些状况一般都是由于肥胖导致的,有些学生平日里饮食不注意清淡,高油高脂的食物吃得多,而蔬菜水果吃得少,也未坚持体育锻炼,身体处于肥胖或者亚健康状态。此外,平时睡觉姿势不正确,心脏负担加重,也会导致这种状况的发生。
三、睡眠质量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体育锻炼
目前大部分人认为体育锻炼对睡眠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有些人却认为相反,身体锻炼并没有对睡眠的促进作用,反而负面作用比正面作用大。造成差异的主要因素是运动方式和运动时间的不同。对大多数人来说,适当的体育锻炼,能够让人的大脑分泌出抑制兴奋的物质,促使人更快的进人深度睡眠,能够迅速缓解疲劳[5]。但如果临睡前做大量的运动,反而会让机体和大脑处于紧张状态,神经过于兴奋,体温升高,不利于入睡。所以体育锻炼也要注意时间和方法,应选择远离睡眠段的时间内进行,进行慢跑,快走等有氧运动,运动结束也要注意放松。 (二)自身因素
1.生活习惯
现在大学生有很多不良习惯,其中睡前习惯的不合理对睡眠产生了巨大的不良影响。如睡前喝浓茶、咖啡等会促进大脑中枢的兴奋,导致难以入睡。很多大学生喜欢吃夜宵,临睡前消化系统不堪重负。此外,熬夜刷手机、通宵打游戏也是当代大学生的常态,对每个人而言,出现睡意前往往先有疲劳感、打哈欠,遇到这种情形,说明此时是上床睡觉的最佳时机,若错过这个时间,会变得清醒,从而增加入睡难度,而大部分学生沉迷于手机里的世界,往往忽视了身体发出的信号。长此以往,日常生活没有规律可言,生物钟被打乱,身体未在该休息的时候得到休息,容易出现晚上睡不着觉白天却烦躁不安的情况。
2.自身性格
很多研究表明人格外向、情绪稳定的人较少出现睡眠障碍,而内向人格较易出现睡眠质量问题。内向性格的人情绪容易不稳定,对生活事件的应激容易产生负面情绪,说明患者的个性特点与其易产生的应激情绪反应是导致患者睡眠质量下降,产生睡眠障碍的原因[6]。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愈发激烈,学习、交友、恋爱以及就业方面的压力让学生,尤其是性格内向的学生,容易产生精神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而这类性格的人不善于与人交流,更喜欢自己承受所有情绪。负面情绪一直得不到宣泄,就不能维持一个良好的心态,使得情况更糟糕。
3.社会功能
同学、室友关系是目前最贴切大学生的社会关系。有研究结果显示,与同学室友关系差会导致睡眠质量有所下降。大学里的同学、室友来自五湖四海,各自都有不同的生活交友习惯,因不同的生长环境,个人素质也有所差别,同学、室友间的摩擦也是在所难免。但如果关系未及时得到缓和,对于人际交往困难越多的个体,更容易产生负面情绪而影响睡眠质量,而且睡眠问题是许多疾病发生的前提,伤身又伤心。有研究表明社会人际关系和谐与睡眠状况呈正相关,获得较少社会支持的大学生易使心理状况不佳,睡眠质量差。
4.学校功能
学习是大学生在学校里的本职工作,随着社会发展以及就业压力日趋显著、课程量的增加,大学生的学习压力也随之越来越大。有研究表明睡眠质量与学习压力有相关性,其中医学生的睡眠质量往往比其他专业学生的睡眠质量更差。经调查,在无考试阶段,有睡眠障碍者的比例为17%,而考试阶段有睡眠障碍者的比例为41.7%[7]。可见在期末,学生们面临着非常大的课业压力,很多同学会学习到深夜,导致睡眠质量更差。
四、改善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对策总结
通过上文对影响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因素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和分析后,我们就如何改善大学生的睡眠质量,开展积极有效的睡眠障碍预防措施,提升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幸福感,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学生角度
1.树立正确的生活理念
首先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正确认识到睡眠质量和睡眠习惯的重要性,懂得健康生活的意义。积极学习管理时间,合理安排作息时间,规律作息,尽量早睡早起,避免熬夜、通宵等不规律的生活行为,及时抓住身体发出的入睡信号,尽快地入睡。睡前尽量减少电子产品的使用,不食用刺激性大的食物。
2.加强体育锻炼
大学生普遍存在户外运动量不足的情况,因此很可能会引发一些免疫功能方面的疾病,适当的体育锻炼对提高睡眠质量会起到显著作用。大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运用合理的方法适当地进行锻炼,释放自己的压力。
3.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
大学生要学会理性解决问题,积极面对生活,学会处理好人际关系,与室友、同学和睦相处,必要的时候可以寻求他们的帮助,能更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建立起自身的情感归属,参加各种大学生团体、协会等集体,在集体活动中感受到温暖,消除自身的孤独感,提升幸福感。
(二)学校角度
1.改善相关制度
学校和老师要帮助学生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尽量减轻学习负担,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大学生睡眠质和量,同时加强寝室纪律,改善睡眠环境。学校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重视学生睡眠与幸福感在教学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从教学方式,教学环境,到学生的身心健康,抗压能力等方面构建起积极的高校心理与生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
2.加强相关知识的宣传
学校可以定期开展健康生活相关的讲座和活动,引起学生对睡眠的重視,同时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发挥引导的作用,并且开设心理咨询室、解压室,排解学生的不良情绪,全面保障大学生睡眠质量与幸福感的提升。
五、结论
综上所述,大学生的睡眠质量与幸福感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体育锻炼、生活习惯、自身性格等,通过对这些方面条件的改善,学生的睡眠质量得以改善,进而提升他们的幸福感。研究表明大学生睡眠质量与幸福感联系密切,学校和学生以及有关部门应当要对学生自身的睡眠质量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帮助学生改正生活方式和习惯,而大学生也要充分认识到睡眠的重要性,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从而使身心都得到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倪杰,白瑞,昌婷婷,等. 大学生睡眠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6,8(9): 54-55.
[2]李芳,齐磊,徐政,etal. 大学生睡眠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J].中国科技投资,2018(29).
[3]韩新生, 吴佳. 大学生睡眠质量对心理幸福感的影响机制:焦虑的中介作用[J].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8, 116(06):140-142.
[4]张欢. 大学生睡眠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综述[J]. 养生保健指南, 2017(14):217.
[5]杨丽莹,王春蕾,付丽丽,etal. 大学生睡眠质量影响因素综述[J]. 求知导刊, 2017(22):68-68.
[6]樊蓉,许梅花. 探讨大学生睡眠质量影响因素及对策[J]. 养生保健指南,2019(19):334.
[7]谢静,蒋秀林. 医学院校学生睡眠质量与影响因素分析[J]. 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33(03):76-79.
嘉兴学院2019年度SRT项目 CD8517193089.
通讯作者:姚春芬
关键词:大学生;睡眠质量;幸福感
一、睡眠与幸福感的关系
(一)认识睡眠质量
睡眠是生命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生理现象,充足的睡眠可以补充足够的能量,增强免疫功能,促进人体生长发育,还可以增强智力,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但近年来调查研究显示,睡眠质量问题普遍存在于大学生人群,且严重程度高于普通人群,这严重地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便于了解睡眠质量存在的问题,首先需要认识睡眠质量,虽然对于睡眠质量的定义尚未有严格明确的界定,但Buysse 等在1989年提出,睡眠质量应该是客观测定的生理指标与个体主观的心理评价相结合,将睡眠质量进行了界定: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和日间功能障碍[1]。该7个方面是睡眠质量测量的核心。除了理论性的测量,还可以通过入睡困难、夜间是否易醒、呼吸是否不畅、是否咳嗽或鼾声高、有无噩梦、疼痛等衡量睡眠质量[2]。
(二)认识幸福感
关于幸福感的界定,心理学上曾给出这样的公式,幸福感=满足感×R(幸福商)。可见,幸福感是指人类基于自身的满足感与安全感而主观产生的一系列欣喜与愉悦的情绪。因而幸福感,是一种主观的、整体的概念,同时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值,它是评估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情感反应和生活满意度。幸福感的衡量指标有很多,而生活质量是心理幸福感的重要指标之一,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良好的社会功能和学校功能[3]。拥有强健的身体,阳光的内心,良好的交往,足够的能力等诸多因素都能给我们带来幸福感。
(三)睡眠质量与幸福感的相关性
研究表明,睡眠质量与幸福感之间具有一定联系,并且呈正相关。
睡眠质量对幸福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生活质量的影响上。睡眠出现了问题,就会引发一系列的生理性问题,如容易产生疲乏感、免疫力下降等;也可能导致焦虑水平的提高,从而产生一系列的情绪障碍,如心浮气躁、易怒等,也会产生人际关系不和谐等社会功能障碍及记忆力下降等学校功能障碍。这些问题使生活质量下降,对生活的满意度下降,也就使得幸福感降低。有研究表明,短期的睡眠问题(如失眠)会造成白天更多的困乏感,长期的睡眠障碍则会影响个体的记忆功能,注意力和工作表现。此外,长期的睡眠障碍会造成个体免疫力显著下降,并容易产生病症(如感冒)。因此,睡眠质量是直接导致生活质量下降,从而导致心理幸福感下降的一个重要风险因子。[3]因此,睡眠质量越好,生活质量越高,幸福感越强。
同样地,幸福感也通过生活质量的四个方面来影响睡眠质量。一般来说,身体素质越高,情绪越稳定,各方面压力引起的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越小,个人幸福指数越高,睡眠质量就越好。
二、当前大学生的睡眠现状
(一)睡眠问题的界定
睡眠问题在诊断标准上,在国内外都具有比较一致的标准。《中国精神障碍诊断标准》(CCMD-3)将非器质性睡眠问题定义为各种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非器质性睡眠或觉醒障碍以及其它待分类非器质性睡眠障碍;《国际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统计分类》(ICD-10)将睡眠障碍分为睡眠失调和睡眠失常,睡眠失调是指涉及原发性心因状态的睡眠紊乱,包括失眠、嗜睡或睡眠-觉醒节律紊乱;睡眠失常是指睡眠过程中的发作性事件如睡行或梦魇。
(二)睡眠方面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面对的学业、科研、就业、恋爱、人际等多方面压力,使得他们的睡眠质量下降。有调查表明大学生中睡眠障碍发生率达到总体的18.2%,也有研究表明大学生的睡眠障碍率为13.93%,可见睡眠障碍在大学生中的发生率较高,大学生的睡眠质量存在问题[4]。
1.失眠
失眠包括入睡困难、早醒、睡眠较浅、多梦。多由于情感因素或是生活方式的异常而引起,比如思考过多、情绪不定、对外界敏感或者睡前饮用过多的咖啡或茶叶等,可产生头疼、头晕、疲倦、易冲动或抑郁、焦虑等问题。
2.睡眠不足或嗜睡
《2020中國大学生健康调查报告》显示,77%的被调查大学生在过去一年中都有过睡眠困扰,其中主要问题是睡眠不足。大学生的平均睡眠时长普遍不足7小时,主要是晚睡情况比较严重,尤其是医学生,由于学业繁重而晚睡早起。有些大学生也存在嗜睡现象,利用睡觉来打发空闲时间,长时间的睡眠反而是不利的,会导致心脏功能下降且输送到大脑的氧气以及血量变少,从而使人头晕目眩等后果。
3.睡眠节律紊乱
睡眠节律紊乱是睡眠作息节律自发地出现与正常节律相违背的现象,即易在日间入睡,而在夜间正常睡眠时间段内难以入睡。大学生喜欢熬夜,在睡觉时间点的选择上,大部分学生都比较随意,没有具体的安排,便有了“黑白颠倒”——晚上难以入睡,白天课上打瞌睡的现象。除此之外,在双休日等空闲时间段,还伴有赖床的习惯。
4.睡眠呼吸障碍
睡眠呼吸障碍是指睡着后出现的各种状况,如咳嗽、鼾声高、呼吸费力、张口呼吸等,其中打鼾现象在男生中更为常见。这些状况一般都是由于肥胖导致的,有些学生平日里饮食不注意清淡,高油高脂的食物吃得多,而蔬菜水果吃得少,也未坚持体育锻炼,身体处于肥胖或者亚健康状态。此外,平时睡觉姿势不正确,心脏负担加重,也会导致这种状况的发生。
三、睡眠质量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体育锻炼
目前大部分人认为体育锻炼对睡眠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有些人却认为相反,身体锻炼并没有对睡眠的促进作用,反而负面作用比正面作用大。造成差异的主要因素是运动方式和运动时间的不同。对大多数人来说,适当的体育锻炼,能够让人的大脑分泌出抑制兴奋的物质,促使人更快的进人深度睡眠,能够迅速缓解疲劳[5]。但如果临睡前做大量的运动,反而会让机体和大脑处于紧张状态,神经过于兴奋,体温升高,不利于入睡。所以体育锻炼也要注意时间和方法,应选择远离睡眠段的时间内进行,进行慢跑,快走等有氧运动,运动结束也要注意放松。 (二)自身因素
1.生活习惯
现在大学生有很多不良习惯,其中睡前习惯的不合理对睡眠产生了巨大的不良影响。如睡前喝浓茶、咖啡等会促进大脑中枢的兴奋,导致难以入睡。很多大学生喜欢吃夜宵,临睡前消化系统不堪重负。此外,熬夜刷手机、通宵打游戏也是当代大学生的常态,对每个人而言,出现睡意前往往先有疲劳感、打哈欠,遇到这种情形,说明此时是上床睡觉的最佳时机,若错过这个时间,会变得清醒,从而增加入睡难度,而大部分学生沉迷于手机里的世界,往往忽视了身体发出的信号。长此以往,日常生活没有规律可言,生物钟被打乱,身体未在该休息的时候得到休息,容易出现晚上睡不着觉白天却烦躁不安的情况。
2.自身性格
很多研究表明人格外向、情绪稳定的人较少出现睡眠障碍,而内向人格较易出现睡眠质量问题。内向性格的人情绪容易不稳定,对生活事件的应激容易产生负面情绪,说明患者的个性特点与其易产生的应激情绪反应是导致患者睡眠质量下降,产生睡眠障碍的原因[6]。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愈发激烈,学习、交友、恋爱以及就业方面的压力让学生,尤其是性格内向的学生,容易产生精神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而这类性格的人不善于与人交流,更喜欢自己承受所有情绪。负面情绪一直得不到宣泄,就不能维持一个良好的心态,使得情况更糟糕。
3.社会功能
同学、室友关系是目前最贴切大学生的社会关系。有研究结果显示,与同学室友关系差会导致睡眠质量有所下降。大学里的同学、室友来自五湖四海,各自都有不同的生活交友习惯,因不同的生长环境,个人素质也有所差别,同学、室友间的摩擦也是在所难免。但如果关系未及时得到缓和,对于人际交往困难越多的个体,更容易产生负面情绪而影响睡眠质量,而且睡眠问题是许多疾病发生的前提,伤身又伤心。有研究表明社会人际关系和谐与睡眠状况呈正相关,获得较少社会支持的大学生易使心理状况不佳,睡眠质量差。
4.学校功能
学习是大学生在学校里的本职工作,随着社会发展以及就业压力日趋显著、课程量的增加,大学生的学习压力也随之越来越大。有研究表明睡眠质量与学习压力有相关性,其中医学生的睡眠质量往往比其他专业学生的睡眠质量更差。经调查,在无考试阶段,有睡眠障碍者的比例为17%,而考试阶段有睡眠障碍者的比例为41.7%[7]。可见在期末,学生们面临着非常大的课业压力,很多同学会学习到深夜,导致睡眠质量更差。
四、改善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对策总结
通过上文对影响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因素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和分析后,我们就如何改善大学生的睡眠质量,开展积极有效的睡眠障碍预防措施,提升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幸福感,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学生角度
1.树立正确的生活理念
首先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正确认识到睡眠质量和睡眠习惯的重要性,懂得健康生活的意义。积极学习管理时间,合理安排作息时间,规律作息,尽量早睡早起,避免熬夜、通宵等不规律的生活行为,及时抓住身体发出的入睡信号,尽快地入睡。睡前尽量减少电子产品的使用,不食用刺激性大的食物。
2.加强体育锻炼
大学生普遍存在户外运动量不足的情况,因此很可能会引发一些免疫功能方面的疾病,适当的体育锻炼对提高睡眠质量会起到显著作用。大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运用合理的方法适当地进行锻炼,释放自己的压力。
3.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
大学生要学会理性解决问题,积极面对生活,学会处理好人际关系,与室友、同学和睦相处,必要的时候可以寻求他们的帮助,能更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建立起自身的情感归属,参加各种大学生团体、协会等集体,在集体活动中感受到温暖,消除自身的孤独感,提升幸福感。
(二)学校角度
1.改善相关制度
学校和老师要帮助学生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尽量减轻学习负担,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大学生睡眠质和量,同时加强寝室纪律,改善睡眠环境。学校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重视学生睡眠与幸福感在教学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从教学方式,教学环境,到学生的身心健康,抗压能力等方面构建起积极的高校心理与生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
2.加强相关知识的宣传
学校可以定期开展健康生活相关的讲座和活动,引起学生对睡眠的重視,同时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发挥引导的作用,并且开设心理咨询室、解压室,排解学生的不良情绪,全面保障大学生睡眠质量与幸福感的提升。
五、结论
综上所述,大学生的睡眠质量与幸福感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体育锻炼、生活习惯、自身性格等,通过对这些方面条件的改善,学生的睡眠质量得以改善,进而提升他们的幸福感。研究表明大学生睡眠质量与幸福感联系密切,学校和学生以及有关部门应当要对学生自身的睡眠质量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帮助学生改正生活方式和习惯,而大学生也要充分认识到睡眠的重要性,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从而使身心都得到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倪杰,白瑞,昌婷婷,等. 大学生睡眠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6,8(9): 54-55.
[2]李芳,齐磊,徐政,etal. 大学生睡眠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J].中国科技投资,2018(29).
[3]韩新生, 吴佳. 大学生睡眠质量对心理幸福感的影响机制:焦虑的中介作用[J].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8, 116(06):140-142.
[4]张欢. 大学生睡眠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综述[J]. 养生保健指南, 2017(14):217.
[5]杨丽莹,王春蕾,付丽丽,etal. 大学生睡眠质量影响因素综述[J]. 求知导刊, 2017(22):68-68.
[6]樊蓉,许梅花. 探讨大学生睡眠质量影响因素及对策[J]. 养生保健指南,2019(19):334.
[7]谢静,蒋秀林. 医学院校学生睡眠质量与影响因素分析[J]. 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33(03):76-79.
嘉兴学院2019年度SRT项目 CD8517193089.
通讯作者:姚春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