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应用于医疗并不是一个新鲜话题。但最近几年随着物联网概念的提出,生物传感器,也就是可穿戴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信息医疗,包括移动医疗等提上了议事日程,重新成为非常时尚的话题。
更加便利的数据搜集
在过去,假如做24小时的心电监护的话,意味着病人得在24小时内“全副武装”,身上要挂很多电极,才能搜集到数据,然后医生根据数据再进行分析。但如今,只要有一个像创可贴一样的东西,就可以对病人全天的各种心电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同时还能收集到7个相关指标。
AirStrip(一种健康应用程序)不仅可以对心电监控,还可以对体重、胎儿进行监控;Gmate(健艾特智能血糖仪)则可以进行全天的血糖监控。在睡眠方面,现在的传感器可以把我们睡眠的五个阶段清晰地表现出来。有了这个传感器,我们马上会知道,尽管有10小时的睡觉时间,但可能只有十几分钟是深层次的睡眠。包括袜子、背心、鞋等随身衣物,现在都可以放入传感器,用来监控我们的运动和消耗。
FDA(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最近批准了一个APP,允许把各种影像学的图像进行传输,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手机进行B超检查了。
移动医疗同时也进入了基因领域。目前我们可以对特定基因进行解读,并且还可以拿测试的基因和比尔盖茨对比一下,看看相似率是多少?通过基因筛查,我们可以找到可能导致Ⅱ型糖尿病的基因、可能导致乳腺癌的基因等。如此一来,结合目前的监控分析手段,从患者的可能易感因素到临床的发生发展过程,都可以进行全面监控。
有趣的是,移动医疗有亲民的特征,其提供的数据丰富,也可以是连续性的。信息使用到医疗领域,使得医生在现场治疗中可获得更多的信息,使得医生的临床决定能得到充分证据的支持,使得健康管理更加流程化、规范化和有效率。这也使得大数据分析和研究成为可能,可以更充分地对公共卫生实施监控,让健康管理的费用更低,管理质量更高。
以上的例子勾勒出一个美妙前景——信息技术让我们的医疗更好。具体而言,基于生物传感技术,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可穿戴式的设备来搜集我们的身体数据,再经过手机的接收传送,把数据传给临床医生进行诊断,也传给优秀的APP应用软件,以便进行大数据分析,从而实现健康管理。
需要做好哪些准备
然而,关于信息医疗、移动医疗,许多美好构想依然停留在概念上,相关的准备还不充分。
首先,医生如何面对准备好了的病人?病人掌握了工具、数据、信息,意味着病人掌握了真相。当病人通过各种信息工具掌握这些信息后,他们会对医生提出更多的质疑,提出更多的方案。这对医生提出了新的挑战。比如,当病人看病的时候,会带来自己一个月的心电、血糖的资料,甚至会把每天走了多少步,消耗了多少热量都摆在医生面前。这个时候,医生需要更多的耐心。
借助于信息技术,现在很多病情的描述实际上可以在网上完成。比如说关于伤口的描述,除了可以拍照以外,有专门的APP对伤口进行描述。医生会习惯病理的报告、病理图像通过APP进行观看。远程医疗在以后的医疗中起到重要作用。
其次,对于病人而言,如何面对“电子医生”?移动医疗最大的障碍不是医生。医生用他的知识水平,可以很迅速地了解到各种信息技术的应用,真正困难的是病人。病人将面对他的家庭医生、专科医生、药房、社区医生、转诊等等,所有一切都将对着电脑去解决。
当医生变成了设备的时候,病人自己要学会掌握工具,学会掌握信息,学会掌握真相;否则病人会无法了解医生们究竟想了解什么,想干什么,该如何配合。病人最重要的改变是就医行为的改变,不再是一头疼脑热就去医院。换言之,健康管理习惯要改变。
因此,病人要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学会信息的正确应用,还要有一个强大的内心世界。比如说,当病人需要安慰的时候,当病人已经走到最后的时候,面对的只是冰冷的电子设备和数理统计资料,而缺乏定制化诊治的时候,病人要有强大的内心。
某些时候,许多疾病心理占了较大的因素,比如说失眠,失眠的人一闭眼就想到睡眠图表,越想可能越睡不着。再比如说肿瘤病人、有生育困难的人,等等,如果说病人无法面对这些,拿到这些数据之后,对病人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第三,如何面对电子化的医学。当医学已经电子化时,其实整个医学已经变成了“Morphing Medicine”(变化了的医学)。即整个医学的质量,各种各样的疾病,地区疆域的概念都被跨越了。这需要医院、医生、病人、企业、金融、政府、政策等各方面通力协作,应对这个巨大的改变。
数据能改变什么
信息医疗、移动医疗眼下还停留在数据的采集阶段,缺乏分析和综合解决方案,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完整医疗系统。
据统计,现在被移动医疗设计的病种只有10个,而人类的疾病种类非常多,也就是说,绝大部分疾病的治疗仍然落在医生和现有的医疗系统上。而移动医疗目前缺乏有效、成熟的商业模式,缺乏质量标准、诊断标准、收费标准以及过硬的装备。比如说血糖,仍然需要采血,现在的POCT(床旁诊断)血糖仪产品,依旧需要定期的大实验室数据来进行监控。大量的临床表现的数据搜集不是几个可穿戴设备就能解决的,后者能做的事情非常有限。
但整个信息介入到医疗之后,会改变行医和就医的文化,需要重新设计相关的工作流程。因为,所有数据最后需落实到临床,而临床后台的支持则需要重新调集。数据标准化、系统标准化、病人隐私、数据安全、投资和商业模式、社区和医院的关系,公共卫生和医院的关系,等等,都要考虑在列。
此外,还要重新考虑修订和出台新的政策。比如,关于信息技术应用的准入制度、可穿戴设备的准入制度,医疗保险相关政策,数据安全和储存制度,医疗信息、数据使用制度,公共接触医疗信息的许可制度,等等,均得制订。
不管怎样,值得我们兴奋的是,我们可以把人体很多信息变成数据。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医院,医生,企业等,做好准备了吗?
(作者系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更加便利的数据搜集
在过去,假如做24小时的心电监护的话,意味着病人得在24小时内“全副武装”,身上要挂很多电极,才能搜集到数据,然后医生根据数据再进行分析。但如今,只要有一个像创可贴一样的东西,就可以对病人全天的各种心电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同时还能收集到7个相关指标。
AirStrip(一种健康应用程序)不仅可以对心电监控,还可以对体重、胎儿进行监控;Gmate(健艾特智能血糖仪)则可以进行全天的血糖监控。在睡眠方面,现在的传感器可以把我们睡眠的五个阶段清晰地表现出来。有了这个传感器,我们马上会知道,尽管有10小时的睡觉时间,但可能只有十几分钟是深层次的睡眠。包括袜子、背心、鞋等随身衣物,现在都可以放入传感器,用来监控我们的运动和消耗。
FDA(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最近批准了一个APP,允许把各种影像学的图像进行传输,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手机进行B超检查了。
移动医疗同时也进入了基因领域。目前我们可以对特定基因进行解读,并且还可以拿测试的基因和比尔盖茨对比一下,看看相似率是多少?通过基因筛查,我们可以找到可能导致Ⅱ型糖尿病的基因、可能导致乳腺癌的基因等。如此一来,结合目前的监控分析手段,从患者的可能易感因素到临床的发生发展过程,都可以进行全面监控。
有趣的是,移动医疗有亲民的特征,其提供的数据丰富,也可以是连续性的。信息使用到医疗领域,使得医生在现场治疗中可获得更多的信息,使得医生的临床决定能得到充分证据的支持,使得健康管理更加流程化、规范化和有效率。这也使得大数据分析和研究成为可能,可以更充分地对公共卫生实施监控,让健康管理的费用更低,管理质量更高。
以上的例子勾勒出一个美妙前景——信息技术让我们的医疗更好。具体而言,基于生物传感技术,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可穿戴式的设备来搜集我们的身体数据,再经过手机的接收传送,把数据传给临床医生进行诊断,也传给优秀的APP应用软件,以便进行大数据分析,从而实现健康管理。
需要做好哪些准备
然而,关于信息医疗、移动医疗,许多美好构想依然停留在概念上,相关的准备还不充分。
首先,医生如何面对准备好了的病人?病人掌握了工具、数据、信息,意味着病人掌握了真相。当病人通过各种信息工具掌握这些信息后,他们会对医生提出更多的质疑,提出更多的方案。这对医生提出了新的挑战。比如,当病人看病的时候,会带来自己一个月的心电、血糖的资料,甚至会把每天走了多少步,消耗了多少热量都摆在医生面前。这个时候,医生需要更多的耐心。
借助于信息技术,现在很多病情的描述实际上可以在网上完成。比如说关于伤口的描述,除了可以拍照以外,有专门的APP对伤口进行描述。医生会习惯病理的报告、病理图像通过APP进行观看。远程医疗在以后的医疗中起到重要作用。
其次,对于病人而言,如何面对“电子医生”?移动医疗最大的障碍不是医生。医生用他的知识水平,可以很迅速地了解到各种信息技术的应用,真正困难的是病人。病人将面对他的家庭医生、专科医生、药房、社区医生、转诊等等,所有一切都将对着电脑去解决。
当医生变成了设备的时候,病人自己要学会掌握工具,学会掌握信息,学会掌握真相;否则病人会无法了解医生们究竟想了解什么,想干什么,该如何配合。病人最重要的改变是就医行为的改变,不再是一头疼脑热就去医院。换言之,健康管理习惯要改变。
因此,病人要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学会信息的正确应用,还要有一个强大的内心世界。比如说,当病人需要安慰的时候,当病人已经走到最后的时候,面对的只是冰冷的电子设备和数理统计资料,而缺乏定制化诊治的时候,病人要有强大的内心。
某些时候,许多疾病心理占了较大的因素,比如说失眠,失眠的人一闭眼就想到睡眠图表,越想可能越睡不着。再比如说肿瘤病人、有生育困难的人,等等,如果说病人无法面对这些,拿到这些数据之后,对病人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第三,如何面对电子化的医学。当医学已经电子化时,其实整个医学已经变成了“Morphing Medicine”(变化了的医学)。即整个医学的质量,各种各样的疾病,地区疆域的概念都被跨越了。这需要医院、医生、病人、企业、金融、政府、政策等各方面通力协作,应对这个巨大的改变。
数据能改变什么
信息医疗、移动医疗眼下还停留在数据的采集阶段,缺乏分析和综合解决方案,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完整医疗系统。
据统计,现在被移动医疗设计的病种只有10个,而人类的疾病种类非常多,也就是说,绝大部分疾病的治疗仍然落在医生和现有的医疗系统上。而移动医疗目前缺乏有效、成熟的商业模式,缺乏质量标准、诊断标准、收费标准以及过硬的装备。比如说血糖,仍然需要采血,现在的POCT(床旁诊断)血糖仪产品,依旧需要定期的大实验室数据来进行监控。大量的临床表现的数据搜集不是几个可穿戴设备就能解决的,后者能做的事情非常有限。
但整个信息介入到医疗之后,会改变行医和就医的文化,需要重新设计相关的工作流程。因为,所有数据最后需落实到临床,而临床后台的支持则需要重新调集。数据标准化、系统标准化、病人隐私、数据安全、投资和商业模式、社区和医院的关系,公共卫生和医院的关系,等等,都要考虑在列。
此外,还要重新考虑修订和出台新的政策。比如,关于信息技术应用的准入制度、可穿戴设备的准入制度,医疗保险相关政策,数据安全和储存制度,医疗信息、数据使用制度,公共接触医疗信息的许可制度,等等,均得制订。
不管怎样,值得我们兴奋的是,我们可以把人体很多信息变成数据。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医院,医生,企业等,做好准备了吗?
(作者系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