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教育中跨文化传播的思考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nder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文化交流中,不同民族及国家间的跨文化传播较为常见,这种交流为学习先进技能技巧及文化知识提供了重要的途径,有效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及进步。鲍利斯·贝尔曼,耶鲁大学音乐系教授,国际知名的俄罗斯钢琴学派出身的演奏家兼德高望重的钢琴教育家。由汤蓓华翻译的《钢琴大师教学笔记》(2016年11月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一书,在音乐表演和音乐教学的心理学方面提出了许多深刻的见解。
  一、钢琴教育中的跨文化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传统音乐同西方音乐存在极大差别,而这种差别的本质正是文化背景及历史背景的差异所形成的。通过跨文化传播,可以在互动中增强交流,中西方文化之间以平等的姿态来审视对方、了解对方,促使钢琴教育的跨文化传播达到更好的效果。无论是莫扎特或肖邦作品中的自由速度,还是巴赫作品中的踏板法,抑或仅仅是大拇指在键盘上的位置,鲍利斯·贝尔曼《钢琴大师教学笔记》一书中,对这些内容都进行了全面、精练、富有想象力而又符合实际的讲述。鲍利斯·贝尔曼拥有良好的音乐灵感,并在教学过程中充满了创造力和热情。他认为“对于钢琴家来说,具备这种将某一类型的音色保持一个乐段或一个乐句长度的能力,并将其进行随心所欲的变换是至关重要的”。反观我国钢琴教育中,学习钢琴演奏的目的也不再单纯。有些是为增强自身竞争能力,有的则为获取学历证书,加上钢琴教育招生的不断扩大,致使钢琴教育效果不太理想,学生专业水平差异显著。若在钢琴教育中能够进行一定的跨文化传播,则对学生钢琴学习兴趣的提高具有一定的帮助,也可淡化其功利性,并让学生成为跨文化传播的传播者和交流者。
  二、钢琴教育中跨文化传播的表现
  跨文化传播为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钢琴教育是音乐乐器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不管是在高校音乐教学还是小学及中学的音乐教学中,钢琴教学都是较为基础性的音乐教学内容。鲍利斯·贝尔曼的《钢琴大师教学笔记》是一本不同寻常的趣味性书籍,不管是在琴房的练琴心得,还是作曲家密码破译的灵魂之技,值得那些与钢琴相关的人士一读,不管他是演奏家、老师还是只是个钢琴爱好者。利用钢琴教育中传播的西方音乐文化对非西方的音乐文化进行阐释和解读,而这一过程正是以西方文化为主体的单向度文化传播。这种跨文化传播中,同质化导致的偏狭传播机制是其传播障碍,同时,黑格尔的“为自然立法”的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人与他人的关系,使得主客体二元对立的关系从此扎根在人们的观念之中。在“他者”(人与他人)文化的理解和支配过程中所造成的同质化生活及思维方式也是此类跨文化传播的最大障碍,比如民族歧视、偏见等。然而,这种单向度的文化传播思维是近代西方的思想产物,该思维模式认为所有文化传播都是在客体和主体范围内实现,一切“他者”都是传播和理解的对象,主体对“他者”发挥作用的过程就是传播过程。在此思维模式下,鲍利斯·贝尔曼在《钢琴大师教学笔记》中认为,钢琴教育中的跨文化传播存在一定的理解偏见,即将钢琴音乐文化的价值观作为所有音乐文化的衡量标准。这种衡量完全无视对文化信息的全面理解而进行非理性判断,并以此对他文化持否定态度。在当前国内的音乐教学中,钢琴教育呈现出更加繁盛的局面,这使得人们更加崇拜钢琴学习,而忽略了对我国民族乐器的教育和学习。民族乐器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忽视民族乐器教育的同时也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忽视。在钢琴学习者的意识中,唯有学习钢琴才是登入音乐殿堂的唯一通道,且自觉地将钢琴学习同民族乐器相比较,从而形成了对我国民族乐器及传统音乐的偏见。有些人认为我国传统民族乐器因其为单声部而无法锻炼人的多声部思维,且多为五声音阶,同钢琴乐器相比,这种音阶的音色,不够复杂和丰富,也没有钢琴的旋律美。在此思维下,我国钢琴的学习者逐年增加,钢琴音乐已成为很常见的音乐形式,有些人甚至认为钢琴是世界音乐的主体语言,是音乐的共同语言。
  贝尔曼先生的《钢琴大师教学笔记》一书,之所以如此具有说服力和启迪作用,是因为他能够深切地体会到世界上没有哪一个音乐教学“方法”不是与学生密切相关的。作为西方乐器的钢琴在传入我国后的跨文化传播中,因缺乏对其演奏理论的深入研究,导致形成了技术至上的教育思想,认为钢琴演奏只是对手指的机械性训练,对演奏曲目过度追求。当前,中国钢琴学习者的钢琴演奏技巧好、手指飞快已经被世界公认,然而,对于音乐背后的文化及时代性的东西,中国孩子又能了解多少呢?也可以说,不了解音乐背后的背景及文化的音乐演奏是无表现力的演奏。钢琴演奏者需要掌握一定的历史和音乐知识,方能演奏好音乐。此外,在钢琴音乐教学中,钢琴教师通常用西方音乐本体,对所有钢琴作品进行分析,然而,若用此来分析中国民族风格钢琴作品就难以展现音乐特色,在此分析中则过滤掉了中国的文化元素。在此教育模式下,许多钢琴学习者仅能演奏西方经典作品,而无法把握好中国钢琴作品的风格及内蕴,其所演奏的音乐也仅有技术,缺乏音乐的表现力及灵魂。在钢琴教育中,单纯地注重技术也是文化传播的单向度表现,在此传播中仅有一种文化处于言说状态,而作为中国本体文化则处于被诠释和被规范的状态。
  三、钢琴教育跨文化传播的思维渠道
  《钢琴大师教学笔记》详细论述了钢琴演奏中的诸多实际问题,如声音、触键、技巧、踏板法、运音法等。他将主客体思维中的“我与他”向主体间性思维中的“我与你”转变,在逻辑上强调主体间性是任何文化传播的主体,认为传播的价值在于形成主体和主体间性,而非形成主体自身。在此跨文化传播思维中,唯有从“他者”出发,方能对知识共同体进行理解,不然仅能理解“他者”及“我者”的共有思维,难以理解二者的差异。
  当然,跨文化传播的主体间性传播是双向度的传播。这种文化传播是利用双方的对话来实现的。在主体间性的文化传播中,不同主体间差异的弥合需要对话,但对话需要将对象同“我”视为同样的主体,也即成为互为式主体。在此层面,钢琴教育中的音乐文化对话在音乐文化价值上是平等的、清晰的。如果学生长期受西方钢琴教育,对他来说西方的音乐文化就是主体,而非西方的则是他者,且为差异较大的他者或完全难以理解的他者。若同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钢琴音乐进行平等交流对话,也是将西方音乐融入其主体内,并构建其意义。钢琴音乐文化主体虽然不同,其是能够通过对话和交流来构建互惠性理解的,能够对音乐文化的价值偏见进行校正,并相互印证文化观念,建立基于对话的動态化的和基于生活事实的文化理解。这种理解思路超越了理解音乐文化的限制性,防止狭隘的理解音乐文化及相应的认知。   钢琴教育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必须遵守音乐文化的差异性,并在差异中探寻自我价值,构建基于平等对话的互惠性的音乐文化理解,即钢琴教育应演奏和学习各种文化风格的音乐作品。然而在当前的钢琴教育中,教育主流仍是西方钢琴音乐,具有民族风格的中国,钢琴音乐非常少,而非西方的中国之外的钢琴音乐的学习则更少。因此,应在钢琴教育中增加中国民族风格及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钢琴音乐学习内容,并加大这一学习比例,构建不同文化认知的音乐互补性。
  四、钢琴音乐中西方文化的平等合作与交流
  鲍利斯·贝尔曼教授认为,在钢琴教育中,主体间性思维改变了钢琴跨文化传播的教育思想,有理性,技术教育向文化传播的层面转变。众所周知,社会文化环境与音乐发展息息相关,音乐是文化的一种表现。若以西方音乐艺术作为评估非西方音乐的标准,这样会显得非常狭隘,而应对音乐的文化脉络及其自身进行研究。在钢琴教育中,不管是中国钢琴音乐还是西方钢琴音乐,都无法脱离文化、经济和政治而独立存在,因此理解钢琴音乐必须基于其文化、社会背景,重视文化环境对音乐的影响。
  钢琴教育中文化的理解必须改变技术理性的认知,理解钢琴音乐必须开阔其视野。鲍利斯·贝尔曼教授在《钢琴大师教学笔记》中提出,钢琴学习需要将音乐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及时代背景进行充分分析,深入探讨其文化内涵及其蕴含的审美心理、文化传统等,了解在此背景下的音乐情感。同时,在钢琴教育中也应深入了解我国传统音乐的文化内涵,使其同西方文化相结合,以实现中西方文化的平等合作与交流,且对钢琴曲进行多角度的鉴赏和分析。仅就音乐欣赏而言,音乐是无国界的,但若从钢琴教育角度来说,需要对其情感表达、表现手法及音律特征等进行分析,这就需要对中国传统文化气息进行充分了解。挖掘钢琴音乐蕴含的情感内蕴及审美心理。在学习民族风格的钢琴音乐时,既要了解钢琴音乐创作的背景及技法,更要了解其文化内涵及情感体现,了解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钢琴教育过程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对钢琴作品进行文化分析和理解,学会对不同风格不同民族的钢琴音乐作品进行对比分析,且谙熟其演奏风格。
  总之,《钢琴大师教学笔记》是一本非常具有指导意义、想象力和激励作用的书。钢琴的跨文化传播,需要采用良好的传播方式,推动钢琴跨文化的发展。然而,我们对钢琴教育跨文化传播的研究及思考却不够深入。为此,钢琴教育必须注重跨文化传播,跳出传统的主客体思维模式,改变传统的钢琴教育中对民族音乐的认知偏见,以主体间性思维来认识和了解钢琴音乐的文化背景及社会环境,并将其置入其中进行研究,使跨文化传播不再是单向的传播,而是一种双向的互惠性理解及交流,以此来推动我国钢琴音乐文化发展和满足多元化时代的发展要求。
  (唐庆/鋼琴演奏硕士,山东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
其他文献
【摘要】警媒关系模式的良性互动有利于媒体对于警察执法类题材的关注,也对警察形象的塑造起着正向推动作用,而传统警媒关系模式在和谐警媒关系建设以及媒体监督形式创新等方面都存在不足。沈阳电视台《百姓110》栏目中所出现的新型警媒关系模式将警察和媒体同向的职能叠加,形成警方、媒体、执法对象、大众四要素多向互动的新型警媒关系模式,其模式如何构建以及其特点、运行机理、未来发展趋势等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关键
期刊
【摘要】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广播节目应扬长避短,准确定位,以优质节目和优良服务赢取听众市场。其中,主持人作为节目形态的最终呈现者,在有效黏合受众、打造品牌节目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独特作用。这就需要主持人于内提高素质、于外树立形象,切实增强受众意识,以此来提高广播的核心竞争力。河南广播电视台信息广播乐龄105.6以受众为中心,对广播主持人有效增强听众意识的具体策略进行了创新与实践。  【关键
期刊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特别是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对于社会经济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一定意义上改变了传统社会经济语境下既有的生产生活方式,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各行业传统运行模式和现有生存业态普遍遭遇了历史性困境,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当然也不例外。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一个传统命题,多年来相关主题的研究成果持续涌现,在多元化的既有研究成果中,《互联网+时代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转变及创新》一书值
期刊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铁路运输在社会经济整体体系中的地位得到了持续凸显,铁路运输在当前社会经济和人民出行过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自明,但实际上铁路运输是一个系统性、复杂性的宏观命题,涉及一系列相应的层面和环节,只有从多个领域采取综合措施才能有效促进我国铁路运输业的优化提升,这需要各相关研究主体的高度重视和持续探索。就目前我国铁路运输业的实际情况而言,需要关注和优化的核心命题是多元化的,但铁路机车车
期刊
【摘要】良好的政府媒介形象是政府宝贵的无形资产,其本质是以人民为中心框架下,政府的善治行为。在智能化、移动化、社交化的新媒介环境下,政府形象处在网络多重聚光灯下,在网络围观和公众期待的语境中,地方政府形象的媒介建构面临着新形势。在场性的线上线下互动、政务公开情境下的舆情应对、政务新媒体广泛运用,都是地方政府媒介形象建构的重要切入点。但最根本的问题是,政府媒介形象的建构必须在与公众深度沟通和有效服务
期刊
从2014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以来,媒体融合已经进行了近五年。五年来,新媒体产品井喷式涌現,传统媒体持续发力,受众市场日益细分,跨界合作不断加速……媒体的内涵和外延已经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传播渠道和传播维度都出现了颠覆性改变。目前,媒体融合已经步入了“深水区”,在新闻与新闻业边界、属性被逐渐淡化的过程中,媒体深度融合存在哪
期刊
舞蹈教学是学前教育专业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教师应做好幼儿园舞蹈教学的理论学习,尤其应注重拥抱信息技术,借助信息技术优势,为舞蹈教学工作增添光彩。董丽所著《幼儿园舞蹈教学活动设计与指导》(2014年5月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书,以幼儿发展心理和幼儿学习心理为依据,从“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的角度来帮助提升学习者的审美兴趣、审美品位,及其对周围世界的感受和看法,从而形成乐观开朗
期刊
【摘要】进入自媒体时代,个人的智慧和才情通过各种公众号的开设和运营,得到了最自由的传播和极具个性化的展示。“陆地诗词”作为1039个诗词类公众号中连续时间最长且影响力最广的个人公众号,它不仅能够以客观、真实、灵动的原创诗词,传播中国的山水之美和城市人文,而且还能够借助诗词自身的美学向度和多种艺术形式融合传播的内容特色,为志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自媒体在推送意图、艺术营造、表现形式等方面,探索出了一个
期刊
翟中杰编写的《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导论》(2017年6月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是一本专业性研究著作,全书较为系统地阐述和探讨了当前社会语境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这一独特命题,对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运行原理、过程以及相应的优化策略等核心命题进行了系统剖析,在众多同类研究著作中具有重要的学术突破意义和切实的实际指导价值,为我们研究当前信息化社会语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具有紧
期刊
【摘要】在新时代和“全媒体”语境中,无论国内传播还是国际传播,都对政府传播能力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在此背景下,政府若想增强传播能力,改善传播效果,需要将重心从“掌控话语权”转向“提升话语力”,即从“占有和支配话语资源”向“增强话语关注度与认同度”转变。全媒体时代,政府提升话语力有四种路径:延伸传播主体,构筑话语同盟;以“和”进行价值统摄,重构话语体系,打通“话语流”;整合所有媒介,开展统合传播;改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