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与学生主体身份建构——以“社会文化史”课堂教学为例

来源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c1988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与学生主体身份建构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如何通过不同门类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主体身份的建构,不仅是一个教学问题,更是一个社会历史文化的建构问题。“社会文化史”作为历史学科的一门课程,在以“人”为主体和主题的人文科学教学里,对人的主体意识的生成与社会历史文化的建构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其他文献
"互联网+"是指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依托,实现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通过对商业模式的重构、对业务体系的更新以及对生产要素的优化达到企业转型、升级的目的。作为一种新的
塔克是当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政治学家,他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主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指出革命观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轴心,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革命理论。唯物史观是经典马克思主
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了立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中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作为立法之重要一环的法律修改的重要性日趋突出。由于我国法律缺乏应有的规定,使得刑、民诉讼
马克思从物质性的实践出发阐发了人现实生活的客观对象世界不是先在的,而是人的实践活动生成的,因而它以对象化的劳动或静态实践的形式融合于主体,成为人自身的本质性存在。
资源是一个技术时代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生产要素。大数据资源作为一种新的资源样式具有传统资源所不具有的特征。大数据资源的扩展性特质具体表现为数据结构的扩展、数据价值
《女娲石》是描写晚清妇女运动的典范之作,小说描写了女性身体的肉欲和禁欲两级形态,流露出对男性世界的极端仇恨,而这种女性解放实质上对男性世界的拟像,是男权话语操纵的样
无产阶级阶级意识思想是列宁主义的重要内容。立足于在落后国家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实际情况,列宁认为工人阶级的自发意识只能产生工联主义,必须依靠理论的外部灌输培养无产阶
以山西全省11个市的科技工作者为研究样本发放调查问卷,运用频数分析、卡方检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对山西科技工作者科研活动的制约因素所进行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山西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