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代诗人顾况在《茶赋》中写道:“茶能滋饭菜之精素,攻肉食之膻腻,发当暑之清吟,涤通宵之昏寐。”由此可见茶在生活中的用处之广泛,不仅可作为食物解腥腻,同时也可作为饮品具备提神酲脑的功效。中国作为茶的发源地,有着悠久而深远的茶文化历史。可以说茶文化早已渗透进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精髓。放眼全球,在很多其他国家,茶也早已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饮品。千百年来,茶树的种植不仅成为包括中国在内多个地区重要的出口性产品,支撑着经济的发展,同时即便是一小包香茗,也可作为一种共同嗜好,承担起连通不同文化的角色。“休对古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茶可以在供人休闲享得片刻宁静之余,进入更悠然神思的境界,因而它又可成为全世界人们精神世界的寄托物。那么,从原产地中国,茶的生产是如何传遍全世界的呢?
茶在中国
在中国西南地区,科学家发现了大量茶树的野生近缘种,也就是茶树的祖先,因此茶树起源于中国是无可争议的。数千年来,野生茶树进化出大叶种茶树和小叶种茶树两个方向,其中小叶种茶}对中与茶叶风味相关的萜烯类代谢基因和抗病相关基因的强化选择,表现得更加突出,故而中小叶种成为制作香气更加变幻多样的绿茶、乌龙茶的原料。
人类驯化茶树的具体时间已不可考,在中国一直流传着神农,即炎帝尝百草时发现了茶叶的神奇功效。在古代,茶也被称为“荼”“茗”。《尔雅·释木》就说:“梗,苦茶”。据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在周武王联合西南地区部落共同讨伐商纣王之时,巴蜀地区所产之茶已经被列为贡品,并有“园有芳翦、香茗”之说。这也表明不晚于周代,我国巴蜀地区就已经开始茶树的人工栽培。西汉文学家王褒在《僮约》中也提到“武都买茶”,这也表明当时我国已出现茶叶买卖的市场,从中可以看出围绕“茶”所进行商业活动的发迹。
虽然我国茶叶种植、加工、买卖出现的时期很早,但对于茶树的种植栽培技术直到唐代以前都罕有记载,究其原因主要是茶叶在当时只是局限在小范围区域内的产品,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开来。欲要传遍世界,首先传遍中国。到唐代,茶叶的种植生产发展速度迅猛,在当时全国有60多个州郡生产茶叶,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颇具规模的“官营”茶园,这些茶园在当时都开展人工茶树的种植,在茶树种植技术上积累了丰富经验。
唐朝人对茶树的生物特性,土壤对于种植茶树的影响,以及灌溉、排水、施肥等方面都拥有一定了解。陆羽在《茶经》中描述了“法如种瓜,三年可采”的种茶方法,同时也对茶树的根、茎、叶、花等器官的生物学特征给出阐述。韩鄂在《四时纂要》中记录说:“种茶:二月中于树下或北阴之地,开坎,圆三尺、深一尺,熟所(zhd,意为大锄)著粪和土,每坑种六七十颗子,盖土厚一寸,强任生草不得耘。相去二尺种一方。旱即以米泔浇之。此物畏日,桑下竹陰地种之皆可。二年外方可耘治,以小便、稀粪、蚕沙浇拥之,又不可太多,恐根嫩故也。大概宜山中带坡峻。若于平地即须于两畔深开沟垄泄水,水浸根必死,三年后每科收茶八两,每亩计二百四十科,计收茶一百二十斤。茶未成开,四面不妨种雄麻、黍檫等。”通过韩鄂的记录,我们能看出在唐代人们对于茶树种植在光照、播种、施肥、灌溉、排水以及产量等方面都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认识。
到了宋代,人们对于茶树种植与光照的关系建立起了更加完善的认知体系。据《试茶录》记载:“茶宜高山之阴,而喜日阳之早”,这解释了种植茶树,喜朝阳的阳光甚于夕阳。朝阳较夕阳光照更为柔和,更适合茶树的生长。茶树虽然喜阴,但是一定的光照能促进茶树进行光合作用而生长繁盛。相反,过于强烈的光照对于茶树的光合作用负面影响较大,过强和过长时间光照不利于某些物质的分泌和生成,因此不利于茶树的整体生长,会导致茶叶容易衰老,影响茶叶产量。除此之外,《大观茶论》记录:“植茶之地崖必阳,圃必阴”,这也说明不同地理位置茶园对于日照的要求存在一定差异。一般来讲,高山地区茶园因为高山地区光照弱、湿气重,需要向阳而生;相反,位于平地的茶园,茶树的种植最好需要一些遮阴树,帮助抵挡部分光照以防止过度曝晒的不利影响。直到现代,江苏吴兴东山等平地茶园仍会栽培部分果树和桂花树作为遮阴树,帮助茶树成长。
明清时期,人们对于茶树更新又探索出一套方法。据《物理小识》记载:“树老则绕之,其根自发”。由此可以推断,在当时人们主要通过砍伐老茶树在地面上的枝干,等待其根部发出新芽进行茶树的更新。除此之外,明清时期人们逐渐开始通过采用无性繁殖的压条法完成茶树的移栽。茶树栽培技术的不断提升,为产出茶叶质量和产量的提升作出重要贡献。
走向全球
目前世界上超50个国家的茶树栽培技术都是直接或者间接从中国引进,可以说中国的茶树栽培技术影响力广泛,为世界的茶业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
茶树种植技术最早在唐朝时期传播至日本和朝鲜。公元804年,日本高僧最澄来华到天台山国清寺学习佛法,在华期间其亲眼目睹了中国的种茶和制茶方法。第二年他回国时带回了诸多茶树种子,种植于日本近江阪本村。公元806年,弘法大师也从中国带回大量茶种回国,并在日本进行种植,同时向人们传授制茶的方法。公元828年,朝鲜使者金氏从唐文宗受赐茶树种子并带回国,种植于全罗道智异山。到后来一些茶树种植的书籍也相继先后被传到了日本和朝鲜。
1684年,爪哇先后从日本和中国引进茶树和茶树种子,并从中国聘请了十几名茶工,开始传播茶树种植技术。
1780年,东印度公司从中国获取了少量茶种子,分别种植于经多番寻觅方找到合适的温度、湿度条件的包格尔和加尔各答的植物园,并开始利用近代农业技术对茶树栽培展开研究,从此决定性地改变了世界范围内的茶业格局。
19世纪,我国的茶树又先后传入了俄国和斯里兰卡等诸多国家,解放后我国的茶叶出口至世界各国,各国也逐渐掌握了茶树栽培技术。目前,除中国和印度、斯里兰卡和越南等东亚与南亚国家外,肯尼亚、土耳其、伊朗、阿根廷等非洲、西亚和南美洲也是重要的茶叶产地。甚至远在大西洋深处的亚速尔群岛,也能找到欧洲最古老的茶叶种植园。可以说,直接或间接从中国传播开的茶树种植技术,影响着世界众多地方人们的生产与生活。
“坐酌泠冷水,看煎瑟瑟尘。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自古以来,品茶就是人们难得的雅致。千百年来,我国的茶树种植技术及茶文化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色彩,同时也丰富着人们的精神内涵。源于中国的茶树栽培技术随着人类相互交往相继传入世界各国,让世界各国感受到源于东方的茶文化魅力,而诸多茶树新品种的培育和各地茶文化的变迁,也展示着人类文明创造的无穷可能性。
茶在中国
在中国西南地区,科学家发现了大量茶树的野生近缘种,也就是茶树的祖先,因此茶树起源于中国是无可争议的。数千年来,野生茶树进化出大叶种茶树和小叶种茶树两个方向,其中小叶种茶}对中与茶叶风味相关的萜烯类代谢基因和抗病相关基因的强化选择,表现得更加突出,故而中小叶种成为制作香气更加变幻多样的绿茶、乌龙茶的原料。
人类驯化茶树的具体时间已不可考,在中国一直流传着神农,即炎帝尝百草时发现了茶叶的神奇功效。在古代,茶也被称为“荼”“茗”。《尔雅·释木》就说:“梗,苦茶”。据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在周武王联合西南地区部落共同讨伐商纣王之时,巴蜀地区所产之茶已经被列为贡品,并有“园有芳翦、香茗”之说。这也表明不晚于周代,我国巴蜀地区就已经开始茶树的人工栽培。西汉文学家王褒在《僮约》中也提到“武都买茶”,这也表明当时我国已出现茶叶买卖的市场,从中可以看出围绕“茶”所进行商业活动的发迹。
虽然我国茶叶种植、加工、买卖出现的时期很早,但对于茶树的种植栽培技术直到唐代以前都罕有记载,究其原因主要是茶叶在当时只是局限在小范围区域内的产品,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开来。欲要传遍世界,首先传遍中国。到唐代,茶叶的种植生产发展速度迅猛,在当时全国有60多个州郡生产茶叶,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颇具规模的“官营”茶园,这些茶园在当时都开展人工茶树的种植,在茶树种植技术上积累了丰富经验。
唐朝人对茶树的生物特性,土壤对于种植茶树的影响,以及灌溉、排水、施肥等方面都拥有一定了解。陆羽在《茶经》中描述了“法如种瓜,三年可采”的种茶方法,同时也对茶树的根、茎、叶、花等器官的生物学特征给出阐述。韩鄂在《四时纂要》中记录说:“种茶:二月中于树下或北阴之地,开坎,圆三尺、深一尺,熟所(zhd,意为大锄)著粪和土,每坑种六七十颗子,盖土厚一寸,强任生草不得耘。相去二尺种一方。旱即以米泔浇之。此物畏日,桑下竹陰地种之皆可。二年外方可耘治,以小便、稀粪、蚕沙浇拥之,又不可太多,恐根嫩故也。大概宜山中带坡峻。若于平地即须于两畔深开沟垄泄水,水浸根必死,三年后每科收茶八两,每亩计二百四十科,计收茶一百二十斤。茶未成开,四面不妨种雄麻、黍檫等。”通过韩鄂的记录,我们能看出在唐代人们对于茶树种植在光照、播种、施肥、灌溉、排水以及产量等方面都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认识。
到了宋代,人们对于茶树种植与光照的关系建立起了更加完善的认知体系。据《试茶录》记载:“茶宜高山之阴,而喜日阳之早”,这解释了种植茶树,喜朝阳的阳光甚于夕阳。朝阳较夕阳光照更为柔和,更适合茶树的生长。茶树虽然喜阴,但是一定的光照能促进茶树进行光合作用而生长繁盛。相反,过于强烈的光照对于茶树的光合作用负面影响较大,过强和过长时间光照不利于某些物质的分泌和生成,因此不利于茶树的整体生长,会导致茶叶容易衰老,影响茶叶产量。除此之外,《大观茶论》记录:“植茶之地崖必阳,圃必阴”,这也说明不同地理位置茶园对于日照的要求存在一定差异。一般来讲,高山地区茶园因为高山地区光照弱、湿气重,需要向阳而生;相反,位于平地的茶园,茶树的种植最好需要一些遮阴树,帮助抵挡部分光照以防止过度曝晒的不利影响。直到现代,江苏吴兴东山等平地茶园仍会栽培部分果树和桂花树作为遮阴树,帮助茶树成长。
明清时期,人们对于茶树更新又探索出一套方法。据《物理小识》记载:“树老则绕之,其根自发”。由此可以推断,在当时人们主要通过砍伐老茶树在地面上的枝干,等待其根部发出新芽进行茶树的更新。除此之外,明清时期人们逐渐开始通过采用无性繁殖的压条法完成茶树的移栽。茶树栽培技术的不断提升,为产出茶叶质量和产量的提升作出重要贡献。
走向全球
目前世界上超50个国家的茶树栽培技术都是直接或者间接从中国引进,可以说中国的茶树栽培技术影响力广泛,为世界的茶业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
茶树种植技术最早在唐朝时期传播至日本和朝鲜。公元804年,日本高僧最澄来华到天台山国清寺学习佛法,在华期间其亲眼目睹了中国的种茶和制茶方法。第二年他回国时带回了诸多茶树种子,种植于日本近江阪本村。公元806年,弘法大师也从中国带回大量茶种回国,并在日本进行种植,同时向人们传授制茶的方法。公元828年,朝鲜使者金氏从唐文宗受赐茶树种子并带回国,种植于全罗道智异山。到后来一些茶树种植的书籍也相继先后被传到了日本和朝鲜。
1684年,爪哇先后从日本和中国引进茶树和茶树种子,并从中国聘请了十几名茶工,开始传播茶树种植技术。
1780年,东印度公司从中国获取了少量茶种子,分别种植于经多番寻觅方找到合适的温度、湿度条件的包格尔和加尔各答的植物园,并开始利用近代农业技术对茶树栽培展开研究,从此决定性地改变了世界范围内的茶业格局。
19世纪,我国的茶树又先后传入了俄国和斯里兰卡等诸多国家,解放后我国的茶叶出口至世界各国,各国也逐渐掌握了茶树栽培技术。目前,除中国和印度、斯里兰卡和越南等东亚与南亚国家外,肯尼亚、土耳其、伊朗、阿根廷等非洲、西亚和南美洲也是重要的茶叶产地。甚至远在大西洋深处的亚速尔群岛,也能找到欧洲最古老的茶叶种植园。可以说,直接或间接从中国传播开的茶树种植技术,影响着世界众多地方人们的生产与生活。
“坐酌泠冷水,看煎瑟瑟尘。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自古以来,品茶就是人们难得的雅致。千百年来,我国的茶树种植技术及茶文化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色彩,同时也丰富着人们的精神内涵。源于中国的茶树栽培技术随着人类相互交往相继传入世界各国,让世界各国感受到源于东方的茶文化魅力,而诸多茶树新品种的培育和各地茶文化的变迁,也展示着人类文明创造的无穷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