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改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也吹动了高中语文教师一颗驿动的心。新课标理念下如何提高自身的素质与技能,已成为每一位教师的思考。笔者认为除了转变观念之外,关键在于教师既要对教材进行全面分析、把握,还要联系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实际。换言之,就是理性地探索“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
一、分析研究教材是课改的关键——明确教什么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堂课的教学质量,取决于教师是否熟练、精当地分析教材。分析教材,主要指教师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教材体例以及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钻研、分析教材的主要内容,包括字词、句段、修辞、主旨与特色以及思想教育因素和智力开发因素等的探讨,从中确定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因素以及塑造品德等方面的最精彩的内容。分析教材,可以尝试从三方面入手。
1.通观教材,了解编辑思路和意图。教师首先要掌握整套教材的编排体系,把握教材内容,了解编辑意图。如:高中《语文》必修1~5每册都由四个单元组成,学习重点各有不同:有的侧重于对形象较强的文学作品的品味和鉴赏,有的侧重于应用性较强的阅读理解,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其次,要做到熟悉教学的整册课本,明确该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才有大体的目标和思路。在此基础上再深入到每单元、每篇课文进行钻研,最终确定教学的重难点,教学起来才能成竹在胸、挥洒自如了。
2.钻研教材,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课改成功与否,关键在教师。”课改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角,而是一位引领者,引导学生主动去学习。这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准确把握以及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钻研教材内容要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即钻进去理解文意,走出来探究词章。具体地说,钻进去理解文意,既体现在联系时代背景、作者生平思想与写作目的去正确理解文章的主旨,思考有怎样的思想意义、有怎样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同时也体现在能够结合青少年的思想、心理、知识等阐释文意,叩开他们的心扉;走出来探究词章,即体现在理解文意后,再站在一定高度集中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分析作者怎样运用材料、安排结构,怎样灵活运用各种表达方式及语言,巧妙地表达中心,遵循“作者思有路,寻路识斯真”的规律。如语文“必修二”中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全篇演讲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整体意思学生一下难以把握。但如果从思路入手,就可以看出有四点内容:一是黑人生活依旧,二是我们来干什么,三是我们的斗争策略,四是我的梦想。
3.运用教材,整合教学资源。面对新教材,教师要有一个正确而清醒的认识,明确教学是从“教教科书”到“用教科书”的转变,具有把教材放入所有教学资源中处理的能力,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氛围中探索教学丰富的底蕴与灵性之光。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进行“跳出语文学语文”的学习尝试。每一册教科书的教学一般体现了循序渐进的特点,也明显体现了生活化的烙印。当教师掌握了编辑意图后,不妨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尝试将教材大胆进行重新整合,把生活的源泉融入学习中,有效地开发更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资源。这样,可以发挥教学的主动性,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和其他资料。
二、促进学生发展是课改的突破——明确怎么教
语文课的性质如何定位?虽然人们在认识上已趋于一致,但是怎样教语文才能够使学生既掌握语言文字知识,又受到思想、情感、文化的熏陶,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问题。任何一个学科都要研究“怎么教”,具体地说就是研究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构筑成教学的重要因素,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手段。语文是一门思想性、文学性很强的基础工具课程,这是作品的内容本身所决定的。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意识成为教学的自觉追求,不妨从语文教学加强文学性入手,找到一条提升能力的捷径。
1.张扬个性。新教材选择文质兼美的文章为讲授课文,包含着积极健康的感情、正确鲜明的观点、别具一格的构思、引人入胜的情节。教师要充分运用文本的个性和特点,引导学生细读慢品,构筑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平台,引领学生亲近美、感受美、品味美、评价美,语文味自然就会散发出来,并在进行审美的同时使学生获得思想的启迪。同时,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他们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从而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要鼓励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探究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
2.以读为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叶圣陶先生也说:“语文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教师要充分运用阅读教学,重视诵读教学,从每课的学习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如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独立阅读等,指导学生学习多角度、多层次的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在阅读中提升语文素养。
3.精心设计。教学是一门艺术,好的设计能给人以无穷的享受。教学设计是体现教学创造性和语文味的具体途径。强化教学中创造的艺术性,即要打破常规传统的教学方法,不拘泥于字、词、句、段、章的分析、讲解。教师就像厨师,以前给学生做的是“盒饭”,好不好吃都是一样的。现在,“盒饭”改成了“自助餐”,大家各取所需,反而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课堂指导教师要从启发引导、点拨指导、因势利导、分层辅导等方面发挥“导”的作用,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培养他们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的探究意识,并鼓励他们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新的思维,让语文学习过程成为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充满文采的课堂语言是语文的强力助剂,是形成课堂磁场的重要元素,教师要锤炼课堂语言,特别是在丰富性、艺术性、生动性和情感性上下功夫,既妙语连珠,又文采飞扬,甚至出口成章。(作者单位:江西省兴国县第一中学)
□责任编辑 徐纯军
E-mail:xuchunjun@126.com
一、分析研究教材是课改的关键——明确教什么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堂课的教学质量,取决于教师是否熟练、精当地分析教材。分析教材,主要指教师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教材体例以及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钻研、分析教材的主要内容,包括字词、句段、修辞、主旨与特色以及思想教育因素和智力开发因素等的探讨,从中确定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因素以及塑造品德等方面的最精彩的内容。分析教材,可以尝试从三方面入手。
1.通观教材,了解编辑思路和意图。教师首先要掌握整套教材的编排体系,把握教材内容,了解编辑意图。如:高中《语文》必修1~5每册都由四个单元组成,学习重点各有不同:有的侧重于对形象较强的文学作品的品味和鉴赏,有的侧重于应用性较强的阅读理解,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其次,要做到熟悉教学的整册课本,明确该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才有大体的目标和思路。在此基础上再深入到每单元、每篇课文进行钻研,最终确定教学的重难点,教学起来才能成竹在胸、挥洒自如了。
2.钻研教材,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课改成功与否,关键在教师。”课改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角,而是一位引领者,引导学生主动去学习。这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准确把握以及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钻研教材内容要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即钻进去理解文意,走出来探究词章。具体地说,钻进去理解文意,既体现在联系时代背景、作者生平思想与写作目的去正确理解文章的主旨,思考有怎样的思想意义、有怎样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同时也体现在能够结合青少年的思想、心理、知识等阐释文意,叩开他们的心扉;走出来探究词章,即体现在理解文意后,再站在一定高度集中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分析作者怎样运用材料、安排结构,怎样灵活运用各种表达方式及语言,巧妙地表达中心,遵循“作者思有路,寻路识斯真”的规律。如语文“必修二”中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全篇演讲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整体意思学生一下难以把握。但如果从思路入手,就可以看出有四点内容:一是黑人生活依旧,二是我们来干什么,三是我们的斗争策略,四是我的梦想。
3.运用教材,整合教学资源。面对新教材,教师要有一个正确而清醒的认识,明确教学是从“教教科书”到“用教科书”的转变,具有把教材放入所有教学资源中处理的能力,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氛围中探索教学丰富的底蕴与灵性之光。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进行“跳出语文学语文”的学习尝试。每一册教科书的教学一般体现了循序渐进的特点,也明显体现了生活化的烙印。当教师掌握了编辑意图后,不妨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尝试将教材大胆进行重新整合,把生活的源泉融入学习中,有效地开发更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资源。这样,可以发挥教学的主动性,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和其他资料。
二、促进学生发展是课改的突破——明确怎么教
语文课的性质如何定位?虽然人们在认识上已趋于一致,但是怎样教语文才能够使学生既掌握语言文字知识,又受到思想、情感、文化的熏陶,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问题。任何一个学科都要研究“怎么教”,具体地说就是研究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构筑成教学的重要因素,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手段。语文是一门思想性、文学性很强的基础工具课程,这是作品的内容本身所决定的。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意识成为教学的自觉追求,不妨从语文教学加强文学性入手,找到一条提升能力的捷径。
1.张扬个性。新教材选择文质兼美的文章为讲授课文,包含着积极健康的感情、正确鲜明的观点、别具一格的构思、引人入胜的情节。教师要充分运用文本的个性和特点,引导学生细读慢品,构筑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平台,引领学生亲近美、感受美、品味美、评价美,语文味自然就会散发出来,并在进行审美的同时使学生获得思想的启迪。同时,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他们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从而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要鼓励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探究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
2.以读为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叶圣陶先生也说:“语文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教师要充分运用阅读教学,重视诵读教学,从每课的学习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如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独立阅读等,指导学生学习多角度、多层次的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在阅读中提升语文素养。
3.精心设计。教学是一门艺术,好的设计能给人以无穷的享受。教学设计是体现教学创造性和语文味的具体途径。强化教学中创造的艺术性,即要打破常规传统的教学方法,不拘泥于字、词、句、段、章的分析、讲解。教师就像厨师,以前给学生做的是“盒饭”,好不好吃都是一样的。现在,“盒饭”改成了“自助餐”,大家各取所需,反而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课堂指导教师要从启发引导、点拨指导、因势利导、分层辅导等方面发挥“导”的作用,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培养他们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的探究意识,并鼓励他们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新的思维,让语文学习过程成为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充满文采的课堂语言是语文的强力助剂,是形成课堂磁场的重要元素,教师要锤炼课堂语言,特别是在丰富性、艺术性、生动性和情感性上下功夫,既妙语连珠,又文采飞扬,甚至出口成章。(作者单位:江西省兴国县第一中学)
□责任编辑 徐纯军
E-mail:xuchunju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