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实施多种策略,创设各种情景,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不断变革教师的教育观念、驾轻就熟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学生的学习方式,革新轻车熟练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教学设计 策略
伴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春风扑面而来。全新的教学理念如何走进课堂,物化为可操作的教学行为。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直面且应答的课题。那么,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怎样去做,才能使小学数学教学具有更强劲的生命力,才更有效呢?
1 创设操作性情节,调动学习兴趣
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对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自己动手测量、演示或操作,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获得学习成效,既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造精神。
儿童往往是在操作中进行思考的,学生提高操作亲身经历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认识和掌握了探索知识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尽情展现自己的才能,增强实践探究的欲望,培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有助于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变“学会”为“会学”。
2 充分了解学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充分了解学生,对于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至关重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可以避免课堂教学中教与学脱节的现象;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可以引起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共鸣;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3 客观分析教材,把握每节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当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有几个知识点时,往往需要明确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以免在教学时抓不住主要的基本的内容,而在次要的或者学生容易接受的内容上多花时间,或者面面俱到平均使用力量,影响重点、难点的理解和掌握,而达不到预定的教学效果。教学的重点是对教材来讲的,而教学的难点是对学生来讲的。
一般地说,数学的基本概念、法则、公式、性质都是教学的重点。确定教材的重点,要以教材本身为依据。瞻前顾后,溯源探流,研究所教的内容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价值。在整个知识系统中,关系全局的这部分知识,可定为教材的重点。例如,低年级教学统计时,应把学生能够参与统计过程作为教学的重点。
所谓难点,就是多数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小学数学教材中,有的内容比较抽象,不易被学生理解;有的内容纵横交错,比较复杂;也有的内容本质属性比较隐蔽,或者体现了新的观点和新的方法,或者在新旧知识的衔接上呈现了较大的坡度,或相互干扰,易混、易错等。这种教师难教、学生难学、难懂、难掌握的内容以及学生学习中容易混淆和错误的内容,通常称之为教材的难点。教学难点要根据教材的广度和深度,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心理特征来确定。难点有时和重点是一致的。例如,对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的理解,既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同时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
教材中有些内容对掌握某一部分知识或解决某一类问题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这些内容就是教材的关键。作为教材的关键,它在攻克难点、突出重点过程中往往具有突破口的功能。一旦掌握好教材的关键,与其相关内容的教学就可以迎刃而解。
4 注重课堂上创设教学情境,让数学生活化
“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模式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也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对故事、童话、动物都非常感兴趣,因此把教材中的问题编成童话、小故事,用小动物来做主人公,使学生身处拟人化的世界,“投其好而行之”。这样,不但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而且还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把问题情境生活化,就是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验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有利于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并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
新课程改革,使我们教师面临着更大挑战,这需要我们转变观念,动脑筋、想办法,从了解学生的情况出发,着眼于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从教学设计做起,更好地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把握教材、理解教材、使用教材,以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教学设计 策略
伴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春风扑面而来。全新的教学理念如何走进课堂,物化为可操作的教学行为。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直面且应答的课题。那么,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怎样去做,才能使小学数学教学具有更强劲的生命力,才更有效呢?
1 创设操作性情节,调动学习兴趣
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对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自己动手测量、演示或操作,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获得学习成效,既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造精神。
儿童往往是在操作中进行思考的,学生提高操作亲身经历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认识和掌握了探索知识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尽情展现自己的才能,增强实践探究的欲望,培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有助于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变“学会”为“会学”。
2 充分了解学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充分了解学生,对于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至关重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可以避免课堂教学中教与学脱节的现象;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可以引起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共鸣;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3 客观分析教材,把握每节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当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有几个知识点时,往往需要明确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以免在教学时抓不住主要的基本的内容,而在次要的或者学生容易接受的内容上多花时间,或者面面俱到平均使用力量,影响重点、难点的理解和掌握,而达不到预定的教学效果。教学的重点是对教材来讲的,而教学的难点是对学生来讲的。
一般地说,数学的基本概念、法则、公式、性质都是教学的重点。确定教材的重点,要以教材本身为依据。瞻前顾后,溯源探流,研究所教的内容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价值。在整个知识系统中,关系全局的这部分知识,可定为教材的重点。例如,低年级教学统计时,应把学生能够参与统计过程作为教学的重点。
所谓难点,就是多数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小学数学教材中,有的内容比较抽象,不易被学生理解;有的内容纵横交错,比较复杂;也有的内容本质属性比较隐蔽,或者体现了新的观点和新的方法,或者在新旧知识的衔接上呈现了较大的坡度,或相互干扰,易混、易错等。这种教师难教、学生难学、难懂、难掌握的内容以及学生学习中容易混淆和错误的内容,通常称之为教材的难点。教学难点要根据教材的广度和深度,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心理特征来确定。难点有时和重点是一致的。例如,对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的理解,既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同时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
教材中有些内容对掌握某一部分知识或解决某一类问题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这些内容就是教材的关键。作为教材的关键,它在攻克难点、突出重点过程中往往具有突破口的功能。一旦掌握好教材的关键,与其相关内容的教学就可以迎刃而解。
4 注重课堂上创设教学情境,让数学生活化
“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模式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也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对故事、童话、动物都非常感兴趣,因此把教材中的问题编成童话、小故事,用小动物来做主人公,使学生身处拟人化的世界,“投其好而行之”。这样,不但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而且还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把问题情境生活化,就是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验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有利于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并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
新课程改革,使我们教师面临着更大挑战,这需要我们转变观念,动脑筋、想办法,从了解学生的情况出发,着眼于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从教学设计做起,更好地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把握教材、理解教材、使用教材,以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