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结合本人长期从事汽车驾驶技术研究,详细介绍了汽车烧机油的众多原因,并试图通过分析来获取解决的最好办法,具有很实用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汽车烧机油原因 解决办法 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TE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2-0000-01
现象和原因:
烧机油的表现是行车时尾部排出蓝色的尾气,这表示过多的机油进入燃烧室参与燃烧。在正常状态下,发动机燃烧时也会烧掉一部分机油,这些机油来自对缸体、活塞、气门润滑用的机油,不过量很少而已,这里所讨论的烧机油现象是我多年积攒的一点经验,来和大家交流。
烧机油一般来说有两大部分:一部分是缸体,一部分是缸盖。
缸体烧机油也分几种情况:一种是缸筒磨损过大,一种是活塞磨损过大或活塞环失效。当缸筒磨损过大,在活塞上止点形成“台”时,还有缸筒磨损不均,行车锥型或椭圆时,被活塞环代上来的机油会存积并参与燃烧;当活塞磨损过大或活塞环长期使用后失去弹性时,密封不严,带上来过多的机油进入燃烧室参与燃烧也会形成烧机油。
缸盖烧机油是因为气门导管偏磨形成缝隙,机油漏进燃烧室和(或)气门油封老化,密封度下降导致机油延气门流入燃烧室。
在烧机油轻微的时候,可以通过观察排气来大致判断故障部位:如果凉车着车时烧机油,多半是气门油封,如果热车烧机油则多半是活塞或活塞环。
当烧机油严重时,很难判断是缸体还是缸盖烧机油,必须拆散发动机检查,有时候还必须将活塞从缸筒中捅出来,用内径千分尺测量缸筒的圆度、锥度来判定。
解决办法:
解决烧机油最根本的办法肯定是拆散修理,更换掉磨损部件,这样虽然一次性投入大一点,但耐久度和可靠性以及对车辆动力的恢复是有保障的。
至于使用添加剂,那只是临时的办法。如果不是想换车,没必要靠添加剂来解决。
目前市面上流行的添加剂大概分以下几种:
1.润滑类:通过提高机油的润滑能力,减小摩擦阻力,降低内耗来提升发动机动力。这种添加剂显然不适合烧机油的车辆。
2.熔鑄类:通过软金属或其它特殊材料(比如早期的“特氟龙”)附着在摩擦表面代替原金属摩擦,一方面增强密封性,一方面保护原摩擦面金属。这类添加剂可以在烧机油初期起到一定作用,但因为其本身为颗粒状且随机油流动,容易堵塞油路及虑芯,引起更大的故障,另外,因其本身硬度小,随使用会逐渐损耗,更换机油时也会随机油排出,需要不断添加。
3.锻造类:通过发动机工作时内部的高温、高压将金属锻造在摩擦表面,形成新的摩擦面,增加原工件尺寸,增强密封,保护原摩擦面。此类添加剂目前市面比较少见,如果足量情况下,可以做到一次添加后短期甚至长期不必再添加。
2.和3.两种添加剂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烧机油的现象,但需要提醒的是添加剂都不能解决烧机油问题。首先:添加剂价格都不便宜,如果经常使用过不了多久就和修发动机的费用一样了,却不如修发动机可靠。其次:即使是锻造型添加剂,也只能提高金属表面的硬度和耐磨程度,并不会使金属的性能改善和恢复金属疲劳,比如活塞环,即使表面镀层有足够厚度,足以弥补磨损的部分,但并不能使其自身弹性恢复,没有弹性的活塞环就象没有弹性的皮筋一样是废物。其三:添加剂发挥作用多依赖高温和高压环境,在发动机内部能提供这样环境的也只有活塞部分,而曲轴、突轮轴等地方的压力和温度都不是很高,其它诸如气门导管、油封等位置要不就是压力够温度不够,要不就是温度够压力不够,添加剂的作用要打很大折扣。
因此我个人不主张靠添加剂来维持或整治烧机油,还是去修理比较好。当然,修理牵涉到选择价格合适的、技术过硬、零件货真价实的厂家,这点非常重要,可以说是决定发动机在维修后使用里程的绝对因素。
预防措施:
避免发动机烧机油总体来说就是使用合格的、合适的润滑油,并且定期更换,但需要注意的是每个国家的车系发动机的设计理念不尽相同。有资料表明:
日本车发动机,大部分是一次性设计,由于日本人的价值观,发动机的很多零件在设计和制造上有很大不同,比如表面硬化处理,日本人只处理表面一层,让其很坚硬、耐磨,在设计寿命中几乎可以不出问题,可一旦表面硬化层磨掉,里边基本等于豆腐,更换又十分昂贵,日本车的设计理念就是一次性使用,用到报废为止,而不去修。这样的设计可以节省材料,加快更新换代频率,与日本人的文化、国情和习贯有关,也是一种占领市场的策略。
而欧洲车,以德国车为例,在零件硬化方面还是沿用以前的粹火工艺,就是把工件全面加热到需要的温度后放如需要的介质中降温,靠金属本身的收缩来提高硬度。当然,他们也采用更新的表面硬化处理,但相对来说用料更讲究一些,做工也更扎实一些。可以说欧洲车更趋向把性能和耐用作为卖点。
美国车在发动机上和欧洲、日本相比不是很在意,因为美国的文化关系,曾经的二战导致美国一越成为世界强国,当时普遍靠提高排量来增加动力,增加动力的目的是提高舒适性,而在耐久及能耗方面因为雄厚的经济基础,并不很在意。所以美国车多宽大舒适。只是后来的石油危急和经济危急还有面临国外汽车业的竞争才不得不开始发展发动机技术。
因此,针对不同国家的车型,修理方面的费用和修理后的效果差异很大,有普遍意义和实用的建议也就是用好机油和定期更换了。另外,欧洲车、美国车普遍在密封和精密度方面不如日本车,所以我们平时要多注意检查汽车发动机的工作状况,到期需更换的部件一定要立刻更换,有细微瑕疵的部件有条件的也要马上更换,往往一个小零件的损坏会导致其它重要零件报废,得不偿失。
[关键词]汽车烧机油原因 解决办法 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TE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2-0000-01
现象和原因:
烧机油的表现是行车时尾部排出蓝色的尾气,这表示过多的机油进入燃烧室参与燃烧。在正常状态下,发动机燃烧时也会烧掉一部分机油,这些机油来自对缸体、活塞、气门润滑用的机油,不过量很少而已,这里所讨论的烧机油现象是我多年积攒的一点经验,来和大家交流。
烧机油一般来说有两大部分:一部分是缸体,一部分是缸盖。
缸体烧机油也分几种情况:一种是缸筒磨损过大,一种是活塞磨损过大或活塞环失效。当缸筒磨损过大,在活塞上止点形成“台”时,还有缸筒磨损不均,行车锥型或椭圆时,被活塞环代上来的机油会存积并参与燃烧;当活塞磨损过大或活塞环长期使用后失去弹性时,密封不严,带上来过多的机油进入燃烧室参与燃烧也会形成烧机油。
缸盖烧机油是因为气门导管偏磨形成缝隙,机油漏进燃烧室和(或)气门油封老化,密封度下降导致机油延气门流入燃烧室。
在烧机油轻微的时候,可以通过观察排气来大致判断故障部位:如果凉车着车时烧机油,多半是气门油封,如果热车烧机油则多半是活塞或活塞环。
当烧机油严重时,很难判断是缸体还是缸盖烧机油,必须拆散发动机检查,有时候还必须将活塞从缸筒中捅出来,用内径千分尺测量缸筒的圆度、锥度来判定。
解决办法:
解决烧机油最根本的办法肯定是拆散修理,更换掉磨损部件,这样虽然一次性投入大一点,但耐久度和可靠性以及对车辆动力的恢复是有保障的。
至于使用添加剂,那只是临时的办法。如果不是想换车,没必要靠添加剂来解决。
目前市面上流行的添加剂大概分以下几种:
1.润滑类:通过提高机油的润滑能力,减小摩擦阻力,降低内耗来提升发动机动力。这种添加剂显然不适合烧机油的车辆。
2.熔鑄类:通过软金属或其它特殊材料(比如早期的“特氟龙”)附着在摩擦表面代替原金属摩擦,一方面增强密封性,一方面保护原摩擦面金属。这类添加剂可以在烧机油初期起到一定作用,但因为其本身为颗粒状且随机油流动,容易堵塞油路及虑芯,引起更大的故障,另外,因其本身硬度小,随使用会逐渐损耗,更换机油时也会随机油排出,需要不断添加。
3.锻造类:通过发动机工作时内部的高温、高压将金属锻造在摩擦表面,形成新的摩擦面,增加原工件尺寸,增强密封,保护原摩擦面。此类添加剂目前市面比较少见,如果足量情况下,可以做到一次添加后短期甚至长期不必再添加。
2.和3.两种添加剂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烧机油的现象,但需要提醒的是添加剂都不能解决烧机油问题。首先:添加剂价格都不便宜,如果经常使用过不了多久就和修发动机的费用一样了,却不如修发动机可靠。其次:即使是锻造型添加剂,也只能提高金属表面的硬度和耐磨程度,并不会使金属的性能改善和恢复金属疲劳,比如活塞环,即使表面镀层有足够厚度,足以弥补磨损的部分,但并不能使其自身弹性恢复,没有弹性的活塞环就象没有弹性的皮筋一样是废物。其三:添加剂发挥作用多依赖高温和高压环境,在发动机内部能提供这样环境的也只有活塞部分,而曲轴、突轮轴等地方的压力和温度都不是很高,其它诸如气门导管、油封等位置要不就是压力够温度不够,要不就是温度够压力不够,添加剂的作用要打很大折扣。
因此我个人不主张靠添加剂来维持或整治烧机油,还是去修理比较好。当然,修理牵涉到选择价格合适的、技术过硬、零件货真价实的厂家,这点非常重要,可以说是决定发动机在维修后使用里程的绝对因素。
预防措施:
避免发动机烧机油总体来说就是使用合格的、合适的润滑油,并且定期更换,但需要注意的是每个国家的车系发动机的设计理念不尽相同。有资料表明:
日本车发动机,大部分是一次性设计,由于日本人的价值观,发动机的很多零件在设计和制造上有很大不同,比如表面硬化处理,日本人只处理表面一层,让其很坚硬、耐磨,在设计寿命中几乎可以不出问题,可一旦表面硬化层磨掉,里边基本等于豆腐,更换又十分昂贵,日本车的设计理念就是一次性使用,用到报废为止,而不去修。这样的设计可以节省材料,加快更新换代频率,与日本人的文化、国情和习贯有关,也是一种占领市场的策略。
而欧洲车,以德国车为例,在零件硬化方面还是沿用以前的粹火工艺,就是把工件全面加热到需要的温度后放如需要的介质中降温,靠金属本身的收缩来提高硬度。当然,他们也采用更新的表面硬化处理,但相对来说用料更讲究一些,做工也更扎实一些。可以说欧洲车更趋向把性能和耐用作为卖点。
美国车在发动机上和欧洲、日本相比不是很在意,因为美国的文化关系,曾经的二战导致美国一越成为世界强国,当时普遍靠提高排量来增加动力,增加动力的目的是提高舒适性,而在耐久及能耗方面因为雄厚的经济基础,并不很在意。所以美国车多宽大舒适。只是后来的石油危急和经济危急还有面临国外汽车业的竞争才不得不开始发展发动机技术。
因此,针对不同国家的车型,修理方面的费用和修理后的效果差异很大,有普遍意义和实用的建议也就是用好机油和定期更换了。另外,欧洲车、美国车普遍在密封和精密度方面不如日本车,所以我们平时要多注意检查汽车发动机的工作状况,到期需更换的部件一定要立刻更换,有细微瑕疵的部件有条件的也要马上更换,往往一个小零件的损坏会导致其它重要零件报废,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