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岩性圈闭勘探的发展,地震反演技术受到广泛注。勘探不断提高,隐蔽油气藏比例也越来越大,储层描述难度也大,尤其是岩性、物性、含油气性描述难度大。叠后反演可以得到波阻抗体,而叠前反演可以得到多个属性结果,叠前反演的优势很显。叠前储层预测需要对CRP道集进行角道集转换,资料完备性又因埋深不同而变化。在CRP道集上,埋深越小覆盖次数越小。地震资料作为基础,其宏观性和客观性不可取代,其品质对反演结果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需要有一种方法对道集资料进行评价。
关键词:岩性圈闭;反演;道集
0.前言
随着岩性圈闭勘探的发展,地震反演技术受到广泛关注。勘探不断提高,隐蔽油气藏比例也越来越大,储层描述难度也变大,尤其是岩性、物性、含油氣性描述难大。叠前道集资料与测井资料(纵波阻抗、横波阻抗、密度)叠前反演可以得到多个属性结果,如纵波阻抗、横波阻抗、密度、vp/vs、泊松比等。叠前反演的优势很明显。
1.叠前地震资料评价因素
地震资料是属性反演的重要基础,其品质对反演结果的精度和可信度起决定性作用。本次研究是结合采集处理的全过程,以原始采集观测系统及单炮品质为基础,结合道集数据的品质分析,统计不同工区采集参数、处理成果品质及叠前地震道集品质,分析不同因素(如覆盖次数、偏移距、信噪比、频宽等)对地震资料品质的影响程度,总结地震资料品质的影响因子,计算不同工区叠前资料品质。
2.叠前地震资料评价方法研究
2.1三维地震资料评价
地震勘探技术已成为油气勘探开发中最主要的和必不可少的工程技术手段,是一项涉及面广而又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采集是基础,采集方案设计、施工质控影响原始单炮品质。处理是关键,信噪比、分辨率、成像是处理品质的主要因素。解释是目标,构造解释、参数提取、地质解释是地震资料最终应用。三维成果评价主要从采集、处理和成果三项综合考虑,最终形成一项指标。
采集得到的原始地震单炮是地震资料处理的基础,决定着处理效果的质量,分析决定原始地震资料分析的因素包括炮道密度、面元网格、横纵比、最大偏移距/最大目的层埋深、单炮主频(Hz)、单炮有效频宽(Hz)、单炮信噪比得分。成果资料品质因素包括主频(Hz)、有效频宽(Hz)、信噪比、成像方法适应性和保幅保真性得分。资料应用效果评价包括构造圈闭、地层圈闭、岩性圈闭描述、目的层深度误差几个因素。资料采集效果评价、资料处理方法与效果评价及资料应用效果评价三个方面每一方面的每个单个小项的满分均为100分,最后得分为求和取平均值。
根据地震资料品质评价目的,考虑资料采集、处理、应用效果对地震资料品质的贡献赋予不同的权重,采取加权求和的方法进行综合评价。
(1.1)
式中:A为资料采集评价赋值,P为资料处理评价赋值,Ap为资料应用效果评价赋值。
2.2叠前地震资料评价
叠前地震资料是储层预测的重要基础,其品质对反演结果的精度和可信度起决定性作用,叠前地震与叠后地震相比,在品质的影响要素、程度及解决方法上存在较大差异,在叠后地震资料评价完成之后,叠前地震由于和叠后地震资料采集、处理的一致性和继承性,故考虑了叠后地震资料的评价成果,在成果资料评价的基础上加入叠前资料必要的评价因素。
在成果资料评价中,覆盖次数作为采集观测系统的重要评价因素,在采集系统评价中占有重要比重,叠后评价中覆盖次数以满覆盖次数为评价参数,在工区中是一定的。而叠前道集是按层位评价的,在不同层位由于时间的不同,切除线以及在偏移距分组时参数的选择不同,覆盖次数是变化的,在不同处理过程中因为在叠前偏移时偏移距分组参数不同而不同,故覆盖次数作为重要评价参数,在叠前道集评价中给与新的评价标准。入射角范围大的叠前道集包含更多的油气信息从而影响储层预测方法选择。入射角范围作为重要的评价因素,需要将共反射点道集转到角道集上统计。主频和频宽也是叠前道集质量评价的重要因素,叠前道集主频和频宽略高于叠后剖面,故在赋分时调整了赋分标准。信噪比在叠后有大幅提高,叠前道集信噪比反而偏低,在赋分标准上也有调整,具体调整办法见表
井震标定符合程度赋分只能在过井道集上进行评价,AVO响应符合程度只能在有横波测井的过井道集上评价,故这两项作为参考和验证,对评价结果进行验证。叠前储层应用效果赋分,整个工区赋值相同。
叠前资料采集效果评价、资料处理方法与效果评价及资料应用效果评价均加入成果资料评价的结果,成果资料评价结果作为评价因素。
根据叠前地震资料在工作中的应用,以及成果资料评价与叠前资料的相关性,考虑叠前资料覆盖次数、信噪比、主频、频宽、以及应用效果对叠前地震资料品质的贡献赋予不同权重,采取加权求和的方法进行综合评价。
G=0.35E+0.1F+0.15B+0.1Sn+0.075Df+0.075Bf+0.15Bp
式中:E为成果资料评价赋值,F为叠前资料覆盖次数赋值,B为叠前资料入射角范围赋值,Sn为叠前资料信噪比赋值,Df为叠前资料主频赋值,Bf为叠前资料频宽赋值,Bp为叠前资料应用评价赋值赋值。
3.某工区地震资料品质评价
本文选择东北某工区处理的叠前道集为主要研究对象,统计了T4、T41、T42层位的评价因素。T4覆盖次数与时间成线性关系,在T4层上覆盖次数主要集中在52-65次之间,入射角范围主要集中在34-44次之间,信噪比范围在2.0-6之间,主频在27.5-47.5Hz之间,频宽范围在40-65Hz之间。综合评价,T4得分主要集中在78-84分之间。T41层覆盖次数主要集中在60-85次之间,入射角范围主要集中在30-42.5次之间,信噪比范围在1.3-5.5之间,主频在26-50Hz之间,频宽范围在40-62Hz之间。综合评价,T41得分主要集中在72-82分之间。 结论及建议
1、评价结果验证
在某工区工区,T4较浅,道集上显示T4反射较能量强、连续性好。评价结果显示T4总体评价得分在78-84分之间,T41得分主要集中在72-82分之间。基本能够反映两个层位的道集品质关系。
2、應用于推广
叠前地震资料评价方法可以应用于其他工区的资料以及以后的地震资料处理中,用来对处理进行质控,以及加强对叠前资料品质的认识。
地震资料是储层预测的重要基础,其品质对反演结果的精度和可信度起决定性作用;在地震资料处理时不仅要对成果资料进行把关,对叠前资料的把控也是地震资料中处理中质控的重要环节,优质的叠前地震资料是叠前储层预测工作的开展的重要数据基础。叠前地震资料作为重要的成果资料,我们有必要加强对叠前地震资料质量的控制,应用叠前道集评价方法可以定量的对叠前道集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 刘建红,孟小红,程玉坤.针对叠前反演的去噪技术[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7,34(6):718-723.
[2] 葛大明,梁红贤,孙朋朋,李凌云.适应叠前反演需求的数据处理方法[J].油气地球物理,2013,42(2):1-4.
[3] 李庆忠.走向精确勘探的道路[M].北京:中国石油工业出版社,1994.
[4] 印兴耀,韩文功,李振春等.地震技术新进展[M].山东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6.
[5] 曹孟起,刘占族.叠前时间偏移处理技术及应用[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6,41(3)286-289.
[6] 詹治田.CRP道集速度分析方法研究[A].见:CPS,SEG,EAGE.CPS/ SEG/ EAGE 北京98国际地球物理研讨会论文集[ C].北京:[ 出版社不详],1998.192-194
[7] 潘宏勋,方伍宝.地震速度分析方法综述[ 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006,29(5):305-311.
[8]凌云研究组.叠前相对保持振幅、频率、相位和波形的地震资料处理与评价研究[ 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4,39( 5):543-552.
[9] 王棣,王华忠,马在田,等.叠前时间偏移方法综述[ 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004,27( 5):313-320.
关键词:岩性圈闭;反演;道集
0.前言
随着岩性圈闭勘探的发展,地震反演技术受到广泛关注。勘探不断提高,隐蔽油气藏比例也越来越大,储层描述难度也变大,尤其是岩性、物性、含油氣性描述难大。叠前道集资料与测井资料(纵波阻抗、横波阻抗、密度)叠前反演可以得到多个属性结果,如纵波阻抗、横波阻抗、密度、vp/vs、泊松比等。叠前反演的优势很明显。
1.叠前地震资料评价因素
地震资料是属性反演的重要基础,其品质对反演结果的精度和可信度起决定性作用。本次研究是结合采集处理的全过程,以原始采集观测系统及单炮品质为基础,结合道集数据的品质分析,统计不同工区采集参数、处理成果品质及叠前地震道集品质,分析不同因素(如覆盖次数、偏移距、信噪比、频宽等)对地震资料品质的影响程度,总结地震资料品质的影响因子,计算不同工区叠前资料品质。
2.叠前地震资料评价方法研究
2.1三维地震资料评价
地震勘探技术已成为油气勘探开发中最主要的和必不可少的工程技术手段,是一项涉及面广而又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采集是基础,采集方案设计、施工质控影响原始单炮品质。处理是关键,信噪比、分辨率、成像是处理品质的主要因素。解释是目标,构造解释、参数提取、地质解释是地震资料最终应用。三维成果评价主要从采集、处理和成果三项综合考虑,最终形成一项指标。
采集得到的原始地震单炮是地震资料处理的基础,决定着处理效果的质量,分析决定原始地震资料分析的因素包括炮道密度、面元网格、横纵比、最大偏移距/最大目的层埋深、单炮主频(Hz)、单炮有效频宽(Hz)、单炮信噪比得分。成果资料品质因素包括主频(Hz)、有效频宽(Hz)、信噪比、成像方法适应性和保幅保真性得分。资料应用效果评价包括构造圈闭、地层圈闭、岩性圈闭描述、目的层深度误差几个因素。资料采集效果评价、资料处理方法与效果评价及资料应用效果评价三个方面每一方面的每个单个小项的满分均为100分,最后得分为求和取平均值。
根据地震资料品质评价目的,考虑资料采集、处理、应用效果对地震资料品质的贡献赋予不同的权重,采取加权求和的方法进行综合评价。
(1.1)
式中:A为资料采集评价赋值,P为资料处理评价赋值,Ap为资料应用效果评价赋值。
2.2叠前地震资料评价
叠前地震资料是储层预测的重要基础,其品质对反演结果的精度和可信度起决定性作用,叠前地震与叠后地震相比,在品质的影响要素、程度及解决方法上存在较大差异,在叠后地震资料评价完成之后,叠前地震由于和叠后地震资料采集、处理的一致性和继承性,故考虑了叠后地震资料的评价成果,在成果资料评价的基础上加入叠前资料必要的评价因素。
在成果资料评价中,覆盖次数作为采集观测系统的重要评价因素,在采集系统评价中占有重要比重,叠后评价中覆盖次数以满覆盖次数为评价参数,在工区中是一定的。而叠前道集是按层位评价的,在不同层位由于时间的不同,切除线以及在偏移距分组时参数的选择不同,覆盖次数是变化的,在不同处理过程中因为在叠前偏移时偏移距分组参数不同而不同,故覆盖次数作为重要评价参数,在叠前道集评价中给与新的评价标准。入射角范围大的叠前道集包含更多的油气信息从而影响储层预测方法选择。入射角范围作为重要的评价因素,需要将共反射点道集转到角道集上统计。主频和频宽也是叠前道集质量评价的重要因素,叠前道集主频和频宽略高于叠后剖面,故在赋分时调整了赋分标准。信噪比在叠后有大幅提高,叠前道集信噪比反而偏低,在赋分标准上也有调整,具体调整办法见表
井震标定符合程度赋分只能在过井道集上进行评价,AVO响应符合程度只能在有横波测井的过井道集上评价,故这两项作为参考和验证,对评价结果进行验证。叠前储层应用效果赋分,整个工区赋值相同。
叠前资料采集效果评价、资料处理方法与效果评价及资料应用效果评价均加入成果资料评价的结果,成果资料评价结果作为评价因素。
根据叠前地震资料在工作中的应用,以及成果资料评价与叠前资料的相关性,考虑叠前资料覆盖次数、信噪比、主频、频宽、以及应用效果对叠前地震资料品质的贡献赋予不同权重,采取加权求和的方法进行综合评价。
G=0.35E+0.1F+0.15B+0.1Sn+0.075Df+0.075Bf+0.15Bp
式中:E为成果资料评价赋值,F为叠前资料覆盖次数赋值,B为叠前资料入射角范围赋值,Sn为叠前资料信噪比赋值,Df为叠前资料主频赋值,Bf为叠前资料频宽赋值,Bp为叠前资料应用评价赋值赋值。
3.某工区地震资料品质评价
本文选择东北某工区处理的叠前道集为主要研究对象,统计了T4、T41、T42层位的评价因素。T4覆盖次数与时间成线性关系,在T4层上覆盖次数主要集中在52-65次之间,入射角范围主要集中在34-44次之间,信噪比范围在2.0-6之间,主频在27.5-47.5Hz之间,频宽范围在40-65Hz之间。综合评价,T4得分主要集中在78-84分之间。T41层覆盖次数主要集中在60-85次之间,入射角范围主要集中在30-42.5次之间,信噪比范围在1.3-5.5之间,主频在26-50Hz之间,频宽范围在40-62Hz之间。综合评价,T41得分主要集中在72-82分之间。 结论及建议
1、评价结果验证
在某工区工区,T4较浅,道集上显示T4反射较能量强、连续性好。评价结果显示T4总体评价得分在78-84分之间,T41得分主要集中在72-82分之间。基本能够反映两个层位的道集品质关系。
2、應用于推广
叠前地震资料评价方法可以应用于其他工区的资料以及以后的地震资料处理中,用来对处理进行质控,以及加强对叠前资料品质的认识。
地震资料是储层预测的重要基础,其品质对反演结果的精度和可信度起决定性作用;在地震资料处理时不仅要对成果资料进行把关,对叠前资料的把控也是地震资料中处理中质控的重要环节,优质的叠前地震资料是叠前储层预测工作的开展的重要数据基础。叠前地震资料作为重要的成果资料,我们有必要加强对叠前地震资料质量的控制,应用叠前道集评价方法可以定量的对叠前道集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 刘建红,孟小红,程玉坤.针对叠前反演的去噪技术[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7,34(6):718-723.
[2] 葛大明,梁红贤,孙朋朋,李凌云.适应叠前反演需求的数据处理方法[J].油气地球物理,2013,42(2):1-4.
[3] 李庆忠.走向精确勘探的道路[M].北京:中国石油工业出版社,1994.
[4] 印兴耀,韩文功,李振春等.地震技术新进展[M].山东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6.
[5] 曹孟起,刘占族.叠前时间偏移处理技术及应用[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6,41(3)286-289.
[6] 詹治田.CRP道集速度分析方法研究[A].见:CPS,SEG,EAGE.CPS/ SEG/ EAGE 北京98国际地球物理研讨会论文集[ C].北京:[ 出版社不详],1998.192-194
[7] 潘宏勋,方伍宝.地震速度分析方法综述[ 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006,29(5):305-311.
[8]凌云研究组.叠前相对保持振幅、频率、相位和波形的地震资料处理与评价研究[ 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4,39( 5):543-552.
[9] 王棣,王华忠,马在田,等.叠前时间偏移方法综述[ 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004,27( 5):31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