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哥特式小说以其独特的神秘恐怖在18世纪中后期风行一时,对19至20世纪欧美作家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艾米莉﹒勃朗特的经典巨著《呼啸山庄》在主题、叙事手法、环境和人物形象刻画、超自然描写等方面广泛地运用了哥特式艺术手法。同时凭借其超乎寻常的想像力,将现实与超现实融为一体,给陈旧的形式注入了激烈情感、心理深度和新鲜活力,达到了哥特形式与激情内容的完美统一。
关键词:《呼啸山庄》;哥特传统;艾米莉·勃朗特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2-0310-02
《呼啸山庄》是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于1847年出版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是一部有着巨大魅力的作品,无论就内容还是形式而言都十分独特。《呼啸山庄》是维多利亚时期杰作中哥特色彩最强烈的作品,它具有典型的哥特因素。在这部充满暴风雨和强烈激情的小说中,艾米莉创造性地应用哥特小说,把哥特形式与小说的主题完美地结合起来,使作品显示出独有的艺术魅力。
一、文学中的哥特式传统
哥特一词来自日尔曼民族一个部落的名称。该部落人以野蛮、骠悍著称。公元一世纪至公元五世纪,哥特部落在生存的压力不断向外扩展,无数城镇被夷为平地,名胜古迹被摧毁,到处都充满血腥和屠杀。所以,哥特部落当时被罗马人蔑称为“蛮族”,因此“哥特”一词当时意为“野蛮的、粗鲁的”。在罗马帝国灭亡一千多年后,意大利人法萨里用哥特一词来指中世纪的一种建筑风格——“高耸的尖顶、厚重的石壁、狭窄的窗户、染色的玻璃、幽暗的内部、阴森的地道甚至地下藏尸所等”。(肖明翰,2001)在文艺复兴思想家的影响下,哥特一词被赋予了“野蛮、恐怖、落后、神秘、黑暗时代、中世纪”等多种含义。而哥特式小说正是从这些遭到贬低和蔑视的建筑和废墟中获得灵感的。
哥特式小说以其独特的神秘恐怖在18世纪中后期风行一时,在18世纪的最后几年进入繁荣期。在英国19世纪小说家艾米莉·勃朗特的旷世奇作《呼啸山庄》中,我们仍能找寻到哥特模式的明显痕迹。在这部作品中,艾米莉运用了哥特式艺术手法来烘托主题、构造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刻画环境、揭示人物的心理冲突,使得她的这部旷世奇作蒙上了一层神秘、恐怖的色彩。
二、艾米莉·勃朗特对哥特传统的创新与发展
艾米莉的《呼啸山庄》继承了哥特传统,大量采用了哥特手法。洛克伍德梦境中血淋淋的手,凯瑟琳鬼魂的叹息,希斯克利夫与尸体同眠的渴望,亨德利把刀子插入耐莉的牙齿之间,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在荒野上游荡的幽灵……这一切无不令人触目惊心、毛骨悚然。艾米莉不仅借用了这一系列手法,而且把暴力、鬼魂出没等细节渲染到了极致,与复仇、争夺继承权的主题、“哥特模式”的主人公、荒芜阴郁的内外环境融合贯通。从这个意义上讲,艾米莉·勃朗特可以说是哥特传统的优秀继承者。但艾米莉·勃朗特并不是机械地模仿哥特传统,而是巧妙地在此基础上对它进行了改革和创新。传统的哥特小说以遥远的过去和古老的城堡为背景。而艾米莉对这种哥特背景进行了切换。她将小说背景从遥远的中世纪转换到了现实生活中的伊丽莎白时代英格兰北部的荒原上。这种有别于哥特传统的新颖手法显然有助于凸现作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感。
三、哥特式风格在《呼啸山庄》中的体现
(一)《呼啸山庄》的情景结构与环境描写
1、山庄的建筑及其内外环境是哥特式的,呼啸山庄“狭窄的窗子深深嵌在墙壁内,两边墙角用凸出的大石头保护着。”(杨苡,2001)大门周围留着“古里古怪的石刻”,还刻有“一五00这样一个年份”(杨苡,2001)的字样。山庄的外面是一望无际的晦暗的荒原,铅云密布、狂风大作;山庄里面则由于缺少光线而昏暗、阴森。这种充满着神秘、阴晦、荒凉、恐怖的氛围是哥特传绕中常见的要素。整个山庄显得阴森、神秘、恐怖,就像一具巨大的棺材。
2、恶劣而超自然的天气也体现了哥特式特征。呼啸山庄坐落在约克郡长着金雀花和岩石的荒野上。这里终年狂风肆虐,日夜经受着强劲而尖利的风暴和雨雪的侵袭。故事一开始就向人们展示出典型的哥特式天气。小说中,老肖恩去世那天“大风绕屋咆哮,并在烟囱里怒吼,听起来狂暴猛烈,天却不冷。”希斯克利夫出走的那天暴雨如注、电闪雷鸣、狂风大作。凯瑟琳下葬那天,“天气变了,南来的风变成了东北风,先是带来了雨,跟着就是霜和雪。”希斯克利夫死的那夜,大雨倾盆,暴雨如注。沉沉的夜幕,呼啸的狂风,猛烈的雨雪,这种哥特式的天气使整个故事始终笼罩在阴霾和恐怖的氛围中。
3、在情节构造上,《呼啸山庄》也属于哥特模式。哥特小说往往故事情节恐怖,充斥着暴力、死亡、变态、复仇等内容。呼啸山庄中就充满着死亡、谋杀、变态和暴力。整个故事充满了哥特式的情节:洛克伍德梦见血淋淋的手,希斯克利夫吊死就要产仔的长毛垂耳狗,凯瑟琳用指甲把伊莎贝拉的胳臂拧得发青,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的魂在荒野上游荡这一切无不令人毛骨悚然。这种哥特式的情节安排营造了神秘、紧张、恐怖的艺术效果。
通过哥特式天气、建筑、环境等描写,全书弥漫着强烈的哥特式恐怖气氛,产生出动人心魄的力量,令人感到呼啸山庄的荒凉、恐怖、神秘。
(二)《呼啸山庄》的人物刻画
在人物刻画方面,传统的哥特小说中的“恶棍形象”:“深色的皮肤,体格健壮,有一双洞察一切、摄人魂魄的眼睛,表情则混合着轻视和阴郁;行动多变且不可预测,时而郁郁寡欢,时而暴跳如雷”;“他通常有着神秘的身世和扭曲的灵魂。他既高傲倔强,同压抑人性、束缚个性的社会体制、传统习俗作斗争;又显得孤独、我行我素、始终找不到正确的出路。”这种“恶棍英雄”是矛盾的统一体,集善恶于一体,既罪孽深重又深受迫害。
小说中刻画了具有哥特传统的“恶棍英雄”形象的希斯克利夫,描述了他对着鬼魂深情呼喊的疯狂举动,述说听见亡灵叹息和自己被亡灵萦绕的不着边际的疯话,誓与所爱死后重逢的愿望和靠幻象存活数天的难以置信的怪事。希斯克利夫就是这样一个矛盾统—体,既深受迫害让人同情,又罪孽深重令人发指。他强烈的恨与疯狂的复仇并非本性,而是铭心刻骨的爱的异化,是心灵备受重挫后爱的反面衍生物,他虽然“残忍而缺乏人性到了常人不能想像的地步……我们仍然同情他……以一种朦胧的方式和希斯克利夫站在一起去反对其他人物。”(杨苡,2001)与传统的注重制造恐怖气氛而缺乏人物内心探究相比,艾米莉·勃朗特也大大地超越了传统的哥特手法。艾米莉更注重剖析人物的内心情感,探索主人公的心理深度。为了展现小说主人公最真实的内心世界而塑造的。希斯克利夫对凯瑟琳的爱如此强烈,这让他疯狂报复任何将他和凯瑟琳分开的人。他的一系列残暴变态的行为带有明显的哥特式特点,艾米莉成功地塑造出了希斯克利夫这一典型的哥特恶棍英雄形象。 凯瑟琳的性格发展大大超越了以往的哥特人物。她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在对希斯克利夫和林顿做出取舍时,一方面她认为:“林顿将要很有钱,我愿意做附近最了不起的女人,而我有这么一个丈夫就会觉得很骄傲”;另一方面,她又感到非常爱希斯克利夫,认为“他比我更像我自己”,而“现在,嫁给希斯克利夫就会降低我的身份”。这种矛盾的、充满心理冲突的婚姻态度使凯瑟琳被这种不同的爱撕扯着。当林顿逼迫她做出选择时,凯瑟琳的心理冲突达到了高潮。凯瑟琳在痛苦和幻象中挣扎的心理状态,她的心已经游离到昔日她和希斯克利夫在一起的欢乐时光中去了。这种濒于心理崩溃的痛苦和充满病态的呓语为哥特体裁开拓了新的发展空间。它标志着小说从陈旧的解释和反应转移到对人性的内在现实和心理深度的探索,从而赋予了小说以新的特色,使我们在被强大的超自然力震撼的同时,感受到人物的血肉丰满、栩栩如生。对哥特人物进行深层次的心理探索修正了传统的哥特小说较为粗浅的制造恐怖的技巧,对原始、单纯的恐怖感起到了一定的缓冲作用。它要求读者在体验惊险感和紧张感的同时对作品人物做出更成熟、更复杂、更抽象的反应和判断。这大大加强了哥特小说的思想深度和审美意识。
(三)《呼啸山庄》的主题
《呼啸山庄》涉及了仇恨、阴谋和继承权的争夺。弃儿希斯克利夫被“呼啸山庄”的主人肖恩收养,肖恩的女儿凯瑟琳与他从小友爱,产生了炽烈的爱情。而庄主的儿子辛德雷却仇恨他。老肖恩死后,把希斯克利夫降为奴仆,百般凌辱使其在无知、野蛮中堕落,并千方百计阻止其妹妹凯瑟琳同希斯克利夫接近,破坏他俩间青梅竹马的感情。长期的虐待逐渐扭曲了希斯克利夫的性格,使希斯克利夫从小埋下了刻骨的仇恨和复仇的情绪。随着年龄的增长,使希斯克利夫他的这种仇恨越加深重。辛德雷帮助“画眉山庄”主人林顿娶凯瑟琳为妻。希斯克利夫愤然出走。几年后,希斯克利夫致富归来,目的就是要复仇。最终,希斯克利夫不仅报了仇,而且成了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的主人。凯瑟琳终因不能同希斯克利夫结合而凄然病逝。这样一个复仇与争夺继承权的主题正是哥特式小说传统的主题。
然而,艾米莉并没有完全禁锢于传统的哥特主题,而是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传统的哥特小说以道德为基准,集中表现善与恶的冲突。在她看来,“故事的冲突不是存在于正确与错误之间,小说不是用来讲好人和坏人的简单故事,而是旨在探讨人性的自然属性和真实性。要探讨真实人性,势必客观地审视人的动机,深入到个人的内心,而非武断地进行道德评判。”(蒲若茜,2002)因此,艾米莉的小说里既没有正面人物也没有反面人物,很难判断谁应该受到谴责,谁值得称赞。有些人认为希斯克利夫是个十恶不赦的变态恶棍,然而他对自己所爱的人却是痴心一片。他成了伊莎贝拉所说的“魔鬼”,直到最后在爱的感召下,他的人性复苏了,为了追求与凯瑟琳的超人世的爱而自绝于人世。死亡终于成全了他们的爱情,他们在死亡中真正地合二为一,成就了他们在世俗所不能实现的超越时空的爱情。在《呼啸山庄》中,艾米莉·勃朗特将爱情与哥特式小说的传统主题“复仇”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展现了复仇者希斯克利夫的人性从堕落到扭曲,再到最后复苏的历程,对那个造成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爱情悲剧的畸形社会发出了强烈的控诉!而且,希斯克利夫在迫害别人的同时自己也是受迫害者。艾米莉观察事物的方式不是从道德的是与非、恶与善的角度出发,而是从人和事物的自然属性来考虑问题的。这是对传统的哥特主题的一次飞跃。
四、结语
综上所述,艾米莉·勃朗特的小说在借助哥特小说所特有的那种震撼人心的力量的同时,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对它进行了改革和创新,使古老的哥特体裁服务于她的目的,即发掘新型的情感,并提高这种情感表达的强度与力度。她摆脱了标准化的人物描写和陈腐的应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一种新的类型的情感交流模式。这种新的哥特体形式大大地增强了小说的现实感和真实感,赋予了哥特小说以新的特色。
参考文献:
[1]艾米莉·勃朗特著,杨苡译.呼啸山庄[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2]蒲若茜.《呼啸山庄》与哥特传统[J].外国文学评论,2002,(2).
[3]肖明翰.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J].外国文学评论,2001,(5).
[4]邓颖玲.论艾米莉·勃朗特对哥特传统的发展[J].外语教学,2005,(7).
关键词:《呼啸山庄》;哥特传统;艾米莉·勃朗特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2-0310-02
《呼啸山庄》是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于1847年出版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是一部有着巨大魅力的作品,无论就内容还是形式而言都十分独特。《呼啸山庄》是维多利亚时期杰作中哥特色彩最强烈的作品,它具有典型的哥特因素。在这部充满暴风雨和强烈激情的小说中,艾米莉创造性地应用哥特小说,把哥特形式与小说的主题完美地结合起来,使作品显示出独有的艺术魅力。
一、文学中的哥特式传统
哥特一词来自日尔曼民族一个部落的名称。该部落人以野蛮、骠悍著称。公元一世纪至公元五世纪,哥特部落在生存的压力不断向外扩展,无数城镇被夷为平地,名胜古迹被摧毁,到处都充满血腥和屠杀。所以,哥特部落当时被罗马人蔑称为“蛮族”,因此“哥特”一词当时意为“野蛮的、粗鲁的”。在罗马帝国灭亡一千多年后,意大利人法萨里用哥特一词来指中世纪的一种建筑风格——“高耸的尖顶、厚重的石壁、狭窄的窗户、染色的玻璃、幽暗的内部、阴森的地道甚至地下藏尸所等”。(肖明翰,2001)在文艺复兴思想家的影响下,哥特一词被赋予了“野蛮、恐怖、落后、神秘、黑暗时代、中世纪”等多种含义。而哥特式小说正是从这些遭到贬低和蔑视的建筑和废墟中获得灵感的。
哥特式小说以其独特的神秘恐怖在18世纪中后期风行一时,在18世纪的最后几年进入繁荣期。在英国19世纪小说家艾米莉·勃朗特的旷世奇作《呼啸山庄》中,我们仍能找寻到哥特模式的明显痕迹。在这部作品中,艾米莉运用了哥特式艺术手法来烘托主题、构造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刻画环境、揭示人物的心理冲突,使得她的这部旷世奇作蒙上了一层神秘、恐怖的色彩。
二、艾米莉·勃朗特对哥特传统的创新与发展
艾米莉的《呼啸山庄》继承了哥特传统,大量采用了哥特手法。洛克伍德梦境中血淋淋的手,凯瑟琳鬼魂的叹息,希斯克利夫与尸体同眠的渴望,亨德利把刀子插入耐莉的牙齿之间,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在荒野上游荡的幽灵……这一切无不令人触目惊心、毛骨悚然。艾米莉不仅借用了这一系列手法,而且把暴力、鬼魂出没等细节渲染到了极致,与复仇、争夺继承权的主题、“哥特模式”的主人公、荒芜阴郁的内外环境融合贯通。从这个意义上讲,艾米莉·勃朗特可以说是哥特传统的优秀继承者。但艾米莉·勃朗特并不是机械地模仿哥特传统,而是巧妙地在此基础上对它进行了改革和创新。传统的哥特小说以遥远的过去和古老的城堡为背景。而艾米莉对这种哥特背景进行了切换。她将小说背景从遥远的中世纪转换到了现实生活中的伊丽莎白时代英格兰北部的荒原上。这种有别于哥特传统的新颖手法显然有助于凸现作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感。
三、哥特式风格在《呼啸山庄》中的体现
(一)《呼啸山庄》的情景结构与环境描写
1、山庄的建筑及其内外环境是哥特式的,呼啸山庄“狭窄的窗子深深嵌在墙壁内,两边墙角用凸出的大石头保护着。”(杨苡,2001)大门周围留着“古里古怪的石刻”,还刻有“一五00这样一个年份”(杨苡,2001)的字样。山庄的外面是一望无际的晦暗的荒原,铅云密布、狂风大作;山庄里面则由于缺少光线而昏暗、阴森。这种充满着神秘、阴晦、荒凉、恐怖的氛围是哥特传绕中常见的要素。整个山庄显得阴森、神秘、恐怖,就像一具巨大的棺材。
2、恶劣而超自然的天气也体现了哥特式特征。呼啸山庄坐落在约克郡长着金雀花和岩石的荒野上。这里终年狂风肆虐,日夜经受着强劲而尖利的风暴和雨雪的侵袭。故事一开始就向人们展示出典型的哥特式天气。小说中,老肖恩去世那天“大风绕屋咆哮,并在烟囱里怒吼,听起来狂暴猛烈,天却不冷。”希斯克利夫出走的那天暴雨如注、电闪雷鸣、狂风大作。凯瑟琳下葬那天,“天气变了,南来的风变成了东北风,先是带来了雨,跟着就是霜和雪。”希斯克利夫死的那夜,大雨倾盆,暴雨如注。沉沉的夜幕,呼啸的狂风,猛烈的雨雪,这种哥特式的天气使整个故事始终笼罩在阴霾和恐怖的氛围中。
3、在情节构造上,《呼啸山庄》也属于哥特模式。哥特小说往往故事情节恐怖,充斥着暴力、死亡、变态、复仇等内容。呼啸山庄中就充满着死亡、谋杀、变态和暴力。整个故事充满了哥特式的情节:洛克伍德梦见血淋淋的手,希斯克利夫吊死就要产仔的长毛垂耳狗,凯瑟琳用指甲把伊莎贝拉的胳臂拧得发青,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的魂在荒野上游荡这一切无不令人毛骨悚然。这种哥特式的情节安排营造了神秘、紧张、恐怖的艺术效果。
通过哥特式天气、建筑、环境等描写,全书弥漫着强烈的哥特式恐怖气氛,产生出动人心魄的力量,令人感到呼啸山庄的荒凉、恐怖、神秘。
(二)《呼啸山庄》的人物刻画
在人物刻画方面,传统的哥特小说中的“恶棍形象”:“深色的皮肤,体格健壮,有一双洞察一切、摄人魂魄的眼睛,表情则混合着轻视和阴郁;行动多变且不可预测,时而郁郁寡欢,时而暴跳如雷”;“他通常有着神秘的身世和扭曲的灵魂。他既高傲倔强,同压抑人性、束缚个性的社会体制、传统习俗作斗争;又显得孤独、我行我素、始终找不到正确的出路。”这种“恶棍英雄”是矛盾的统一体,集善恶于一体,既罪孽深重又深受迫害。
小说中刻画了具有哥特传统的“恶棍英雄”形象的希斯克利夫,描述了他对着鬼魂深情呼喊的疯狂举动,述说听见亡灵叹息和自己被亡灵萦绕的不着边际的疯话,誓与所爱死后重逢的愿望和靠幻象存活数天的难以置信的怪事。希斯克利夫就是这样一个矛盾统—体,既深受迫害让人同情,又罪孽深重令人发指。他强烈的恨与疯狂的复仇并非本性,而是铭心刻骨的爱的异化,是心灵备受重挫后爱的反面衍生物,他虽然“残忍而缺乏人性到了常人不能想像的地步……我们仍然同情他……以一种朦胧的方式和希斯克利夫站在一起去反对其他人物。”(杨苡,2001)与传统的注重制造恐怖气氛而缺乏人物内心探究相比,艾米莉·勃朗特也大大地超越了传统的哥特手法。艾米莉更注重剖析人物的内心情感,探索主人公的心理深度。为了展现小说主人公最真实的内心世界而塑造的。希斯克利夫对凯瑟琳的爱如此强烈,这让他疯狂报复任何将他和凯瑟琳分开的人。他的一系列残暴变态的行为带有明显的哥特式特点,艾米莉成功地塑造出了希斯克利夫这一典型的哥特恶棍英雄形象。 凯瑟琳的性格发展大大超越了以往的哥特人物。她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在对希斯克利夫和林顿做出取舍时,一方面她认为:“林顿将要很有钱,我愿意做附近最了不起的女人,而我有这么一个丈夫就会觉得很骄傲”;另一方面,她又感到非常爱希斯克利夫,认为“他比我更像我自己”,而“现在,嫁给希斯克利夫就会降低我的身份”。这种矛盾的、充满心理冲突的婚姻态度使凯瑟琳被这种不同的爱撕扯着。当林顿逼迫她做出选择时,凯瑟琳的心理冲突达到了高潮。凯瑟琳在痛苦和幻象中挣扎的心理状态,她的心已经游离到昔日她和希斯克利夫在一起的欢乐时光中去了。这种濒于心理崩溃的痛苦和充满病态的呓语为哥特体裁开拓了新的发展空间。它标志着小说从陈旧的解释和反应转移到对人性的内在现实和心理深度的探索,从而赋予了小说以新的特色,使我们在被强大的超自然力震撼的同时,感受到人物的血肉丰满、栩栩如生。对哥特人物进行深层次的心理探索修正了传统的哥特小说较为粗浅的制造恐怖的技巧,对原始、单纯的恐怖感起到了一定的缓冲作用。它要求读者在体验惊险感和紧张感的同时对作品人物做出更成熟、更复杂、更抽象的反应和判断。这大大加强了哥特小说的思想深度和审美意识。
(三)《呼啸山庄》的主题
《呼啸山庄》涉及了仇恨、阴谋和继承权的争夺。弃儿希斯克利夫被“呼啸山庄”的主人肖恩收养,肖恩的女儿凯瑟琳与他从小友爱,产生了炽烈的爱情。而庄主的儿子辛德雷却仇恨他。老肖恩死后,把希斯克利夫降为奴仆,百般凌辱使其在无知、野蛮中堕落,并千方百计阻止其妹妹凯瑟琳同希斯克利夫接近,破坏他俩间青梅竹马的感情。长期的虐待逐渐扭曲了希斯克利夫的性格,使希斯克利夫从小埋下了刻骨的仇恨和复仇的情绪。随着年龄的增长,使希斯克利夫他的这种仇恨越加深重。辛德雷帮助“画眉山庄”主人林顿娶凯瑟琳为妻。希斯克利夫愤然出走。几年后,希斯克利夫致富归来,目的就是要复仇。最终,希斯克利夫不仅报了仇,而且成了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的主人。凯瑟琳终因不能同希斯克利夫结合而凄然病逝。这样一个复仇与争夺继承权的主题正是哥特式小说传统的主题。
然而,艾米莉并没有完全禁锢于传统的哥特主题,而是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传统的哥特小说以道德为基准,集中表现善与恶的冲突。在她看来,“故事的冲突不是存在于正确与错误之间,小说不是用来讲好人和坏人的简单故事,而是旨在探讨人性的自然属性和真实性。要探讨真实人性,势必客观地审视人的动机,深入到个人的内心,而非武断地进行道德评判。”(蒲若茜,2002)因此,艾米莉的小说里既没有正面人物也没有反面人物,很难判断谁应该受到谴责,谁值得称赞。有些人认为希斯克利夫是个十恶不赦的变态恶棍,然而他对自己所爱的人却是痴心一片。他成了伊莎贝拉所说的“魔鬼”,直到最后在爱的感召下,他的人性复苏了,为了追求与凯瑟琳的超人世的爱而自绝于人世。死亡终于成全了他们的爱情,他们在死亡中真正地合二为一,成就了他们在世俗所不能实现的超越时空的爱情。在《呼啸山庄》中,艾米莉·勃朗特将爱情与哥特式小说的传统主题“复仇”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展现了复仇者希斯克利夫的人性从堕落到扭曲,再到最后复苏的历程,对那个造成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爱情悲剧的畸形社会发出了强烈的控诉!而且,希斯克利夫在迫害别人的同时自己也是受迫害者。艾米莉观察事物的方式不是从道德的是与非、恶与善的角度出发,而是从人和事物的自然属性来考虑问题的。这是对传统的哥特主题的一次飞跃。
四、结语
综上所述,艾米莉·勃朗特的小说在借助哥特小说所特有的那种震撼人心的力量的同时,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对它进行了改革和创新,使古老的哥特体裁服务于她的目的,即发掘新型的情感,并提高这种情感表达的强度与力度。她摆脱了标准化的人物描写和陈腐的应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一种新的类型的情感交流模式。这种新的哥特体形式大大地增强了小说的现实感和真实感,赋予了哥特小说以新的特色。
参考文献:
[1]艾米莉·勃朗特著,杨苡译.呼啸山庄[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2]蒲若茜.《呼啸山庄》与哥特传统[J].外国文学评论,2002,(2).
[3]肖明翰.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J].外国文学评论,2001,(5).
[4]邓颖玲.论艾米莉·勃朗特对哥特传统的发展[J].外语教学,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