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须审慎教学应改进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onny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哲学漫画类选择题作为一种经典题型,由于其本身的多维性、开放性、思辨性,不同读者在理解时会形成差异或歧义。2018年3月绍兴市模拟考试政治试卷中命制的“乌鸦喝水”漫画试题,具有三个方面的反思价值——试题命制应遵循科学性、规范性、严谨性;须准确理解漫画的主题,关注其立意;要自觉审视教育观念,改进教学行为。
  关键词:哲理漫画;试题命制;教学改进
  作为《伊索寓言》中的经典故事,“乌鸦喝水”在中国文化背景下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尤其是以漫画形式对故事寓意所做的全新演绎,既是一种创造性转化,也是创新性发展。近年来,各地试卷中出现的哲学漫画类试题,也经常出现这只乌鸦的不同身影。笔者曾对2015年浙江省文综试卷第28题作过“批评”[1]60,审读手边绍兴卷中的这道“乌鸦喝水”试题,斟酌再三,总有些意犹未尽,故援笔成文,以求教于各位专家同仁。
  一、命题须审慎:原题存在的主要问题
  1.2018年3月绍兴市模拟考试政治试题第30题
  漫画《乌鸦喝水》(编绘:苏凝)启示我们
  ①打破常规,树立创新意识 ②坚持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 ③正确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性 ④承认矛盾普遍性,揭露并解决矛盾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本题答案选C。
  2.命题存在之不足
  本题命制,基本上模仿了2015年浙江省文综试卷第28题。笔者以为绍兴卷的命题存在明显不足,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从语句内在结构上说,选择题的设问与题肢应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和意思,将本题题干和题肢连而成句——漫画《乌鸦喝水》启示我们“打破常规,树立创新意识”,如此表述显然并不通顺。
  (2)在题肢表述上,以往的命题一般严格照搬教材中的专业术语,如“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等等,而近年来的选考(学考)命题,则比较重视将专业术语转换成具有情境性描述的语言,如2017年11月浙江省选考试卷第32题,2018年4月浙江省选考试卷第32題。本题的题肢,还是照搬了教材术语,哲学理论与漫画情境没有实现有机融合,在一定程度上隔离了“生活与哲学”的内在关联。
  (3)从题干与题肢关系看,缺乏内在的逻辑严谨性。本题在设问指向上是不明晰的,漫画《乌鸦喝水》“启示我们”中的“启示”,是基于何种问题立场和视角?我们知道,一幅好的漫画,其内隐的寓意,常常具有多层次和多样性,而且也具有开放性,不同的读者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面对同一文本(漫画)时往往会形成不同的关注点、分析视角和思维路径,因此从什么立场、角度上谈“启示”,是非常重要的。仔细审视这幅漫画,其实蕴含了三种基本视角,我们不妨将漫画中涉及的行为主体先做一个界定——站在水罐上接受批评的小乌鸦,站在岩石上喋喋不休的老乌鸦,还有一个站在画面之外的冷静的批评人,即作者。
  现在,作为读者的我们,可以将问题的立场和视角依托上述三种行为主体展开,从而指向三种批判性反思。首先,小乌鸦往水罐里扔泥巴,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对不对?反思它的行为,是否启示我们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其次,老乌鸦的批评对不对?显然,从漫画中的这段话来看,老乌鸦的批评也是不对的,那么老乌鸦又错在哪里?我们可以获得什么启示?最后,揣摩漫画作者的意图,是在批评老乌鸦还是小乌鸦?如果作者意在批评老乌鸦,那么我们可以从中获得什么启示?
  上述三种视角,可以明确排除的是第一种,因为我们不可能把小乌鸦的行为从这幅漫画的整体中单独剥离出来。那么第二种呢?无论我们认为老乌鸦的批评是对还是错,要得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结论显然有些牛头不对马嘴。第三种视角,更不可能得出试题中的结论。这就是说,对于本题的设问,是有必要进行条件限制的。
  二、画中有深意:理解漫画的哲学意蕴
  好的哲理漫画总是能引人深思。作为当前哲学选择题考核的一种重要资源(命题素材),我们选择哲理漫画的基本标准是——社会性、批判性、思辨性。笔者以为,漫画的重要功能是针砭社会现象,它总是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以形象、幽默的风格,从理性反思的高度对我们习以为常的行为、习惯、观念进行深刻的揭示与剖析,这正契合了哲学反思的品质。冯友兰先生认为,“哲学是人类精神的反思,所谓反思就是人类精神反过来以自己为对象而思之。人类的精神生活的主要部分是认识,所以也可以说,哲学是对于认识的认识,对于认识的认识,就是认识反过来以自己为对象而认识之,这就是认识的反思” [2]。一道好的试题,不仅能够紧扣考核的知识点,彰显考生的学习能力,提升思维的反思品质,而且往往蕴含着某种价值观的导向。由此,试题的命制需要在准确领会作者意图的前提下,充分挖掘漫画蕴含的信息。 [1]61也就是说,命好此类试题,首先需要理解漫画作者的“立意”,这种“立意”往往指向“认识的反思”。
  反观上面试题,命题人显然不是理解了而是误解了漫画《乌鸦喝水》的寓意。哲理漫画类选择题在命制时,一般需要关注的是作者的立场和视角,因为富有哲理的讽刺漫画,作者往往是带着反思的眼光去揭示某些社会现象背后的深层次问题。老乌鸦批评小乌鸦,这是我们的第一观感,其实作者最终指向的是对人类自身盲目性、自大性的一种批判,我们每个人在一定意义上都是经验主义或者教条主义者,且常常自以为是、颐指气使,总觉得自己是真理的掌握者和裁定人,后来者只要依据我们所传授的“真理”去指导实践,就可以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全部问题了。
  其意不立,则行文不远。只有真正理解作者的立意所在,我们才能找准问题的切入点,才能将学生的思维抽丝剥茧般地引入反思、批判的路径上,以启发其对真实世界中各种问题的深刻思考,涵养其科学精神。
  三、教学应改进:重视核心素养的培育
  作为教育者,笔者以为这幅漫画所要揭示的问题,其实是对我们当前教育现状的一种批判。在传统教育中,教师作为“知识权威”,习惯于用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传道授业解惑”,教师对变化的世界视而不见,课堂最基本的方式就是依据原有的经验和教条,照本宣科,教学重灌输轻探究,重知识轻素养,重预设轻过程。作者表面上批判的是站在岩石上的老乌鸦,讽刺它只会沿袭着刻舟求剑的思维方式,而且还自以为是,实际上批判的是在这种教育体制下,我们所培养的“小乌鸦”,至多只会把“扔石头”换成“扔泥巴”而已。爱因斯坦提醒道,“……(教育)被放在首要位置的永远应该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总体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获取特定的知识,如果一个人掌握了学科的基本原理,并学会了如何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将肯定会找到属于他自己的道路” [3]。   传统的教育教学注重的是传道的工作,将人类文明史积累的知识、经验,以教育的方式传递给下一代,使其能够更快更好地进入社会,这样的教育,往往带有经验主义和机械主义的痕迹。不可否认的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尤其是在农业社会),教育本身所面对的是一个相对静止的、缓慢变化的世界,所以教育者传递给下一代的知识、技能,基本上可以帮助年轻一代解决大多数现实问题,正如漫画中的老乌鸦,它所掌握的有关“怎样喝水”这个问题的全部经验,也一定是自己的老师,以至于老师的老师一代一代兢兢业业地传下来的,而且也确实在它的现实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看到盛水的容器,就赶紧找小石块往里面扔,等到水满上来就可以喝了。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全球化、信息社会、知识爆炸……教育所担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功能,已经被大大地削弱了。芬兰议会教育文化委员会副主席桑娜·勞斯拉赫蒂解释说:“世界变化太快了,中小学今天教的知识,几年后可能会过时,谁也不知道孩子们参加工作时的世界是什么样。因此课程改革要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地位,让孩子长大后能够自我学习、自我发展。” [4]
  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教育重视的是学生对知识的静态接受,让学生从书本中学,跟着老师学,而教学的任务就是将结果告知学生,使其按图索骥,得出最终一致的结论。这种被动式学习削弱了学生探究真实问题的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在面对生活世界的复杂问题时一筹莫展,正是基于这样的反思,核心素养的培育才显得紧迫和必要。华东师范大学杨向东教授认为,“素养是在特定的情境中学生能否充分地调动和运用心里的、社会的资源,包括技能和态度来满足复杂需要的能力”。今天,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真正需要关注的是:第一,在未来社会中,学生总是会面对特定的情境,这些情境可能会给学生提出哪些复杂的需要?学生能否满足这些需要?第二,学生能否动用他所学到的东西来解决复杂情境中的问题?第三,教育教学的真正目标和最终目的应当是什么?
  教学需要反思,教学需要改进,这才是《乌鸦喝水》真正能够触动我们,让我们不得不深切省察自身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的关键所在吧!
  参考文献:
  [1]张建庆.漫画哲学题细品读[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6(5).
  [2]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十卷)[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646.
  [3]朱永新.我的阅读观[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221.
  [4]李虹.“现象教学”,芬兰教育的制胜法宝——跨学科课程紧贴生活,高素质师资保证质量[N].环球时报,2018-03-19(13).
其他文献
摘 要:圍绕教学主题,依托情境材料,对教学问题进行优化设计,旨在为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启迪营造良好的教学载体。知识型教学主题下的问题设计要注意问题所涉及的知识范围在学生“最近发展区”;能力型教学主题下的问题设计要善于从现象中发掘深层、有思维价值的问题;思想型教学主题下的问题设计要遵循“知识—情感—习惯”这样一条德育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教学主题;问题设计;生命教育  问题设计不仅要讲究“善导
期刊
摘 要:建构活动型课堂是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改的重要方向,主题式课堂活动设计是其有益的尝试。在课堂教学主题的基础上,活动设计的有效开展和实施要从活动预设、活动实施、活动评价等方面优化教学策略,以促进学生政治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教学主题;活动议题;活动评价  建构活动型课堂是新一轮高中思想政治课改的重要诉求,主题式课堂活动设计是探索活动型课堂的有益尝试。围绕课堂教学主题,设计一定的活动议题,创
期刊
摘 要: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开启学生心灵情感的学科。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没有准确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对课堂的情感把握力度不够,无法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出现了情感基调偏离的现象。因此,只有将教材情、教师情、学生情“三情合一”,才能真正把握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情感基调,实现“以情育人”。  关键词:教学情感基调;道德与法治;守护生命  笔者与部分教师一样,曾认为只要是热闹的、轻松的课堂就是“新课程
期刊
编者按:教育部组织编写的法治教育专册教材《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新学期将在全国统一实施,这是教育部落实中央有关精神的重要举措。本刊为此特邀该册教材第一主编陈大文教授等撰文介绍教材的基本轮廓和特色,希望能帮助教师准确理解和合理使用教材,增强法治教育的实效。  摘 要:教育部组织编写的法治教育专册教材(《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以加强宪法教育为主要任务,围绕初中学生需要面对的公民与国家和社会的
期刊
摘 要:高中思想政治主题式课堂一般包括教学主题的确立、情境的选择、问题的设置、活动的开展、目标的达成以及课堂教学的评价等环节。其中课堂教学的评价是课后环节,主要对前面几个环节从教和学两个维度进行反思,包括教学主题确立的合理性、情境选择的贴切性、问题设置的适宜度、探究活动开展的有效性以及课堂目标的达成度。教学评价旨在促进课堂的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关键词:主题式课堂;思想政治;评价维度  高中思想政
期刊
摘 要:在高考冲刺阶段,教师根据不同的学生实际,可以采用的复习方法很多。结合高三复习阶段的教学经验,我们采取构建思维导图、热点引领、设问思辨的复习教学范式,达到温故知新、提高能力、升华情感这一复习目标,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了复习的质量与效益,较好地解决了高三师生面临的最迫切的问题。  关键词:高三政治;复习范式;思维导图;热点引领;设问思辨  一进入高三,学生开始高负荷运转,而政治选考复习也进入实战
期刊
摘 要:法律作为一种社会规范,诠释着生活的至真、至善、至美。以法律为基础的初中法律课堂也要引导学生求真、崇善、向美。唯有如此,才能帮助学生明晰法律知识、理解法律内涵、树立法律信仰。教师可以从“探究的真”“温暖的善”“诗意的美”三个角度入手引导学生探究真知、实现真信,回归真行,以“善”为核心,“尊重权利”“保障权利”“敬畏权利”,并以“美”为落脚点,在师生互动感悟中体会法律之美。  关键词:法律课堂
期刊
思想政治考试中,主观题的解答对于考生来说一直是难点,是影响成绩的关键。本文以2018年4月浙江省思想政治选考第37题为例,从细读材料、细审设问和细组答案三个方面分析如何提高答题的规范性,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试题呈现】  37.随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来临,我国城乡居民对优质粮食的需求迅速增长;由于优质粮食生产、销售等方面的诸多困难,粮食供给一直存在优质品比率低的结构性问题。由此导致优质粮食价格上涨
期刊
摘 要:十九大精神进课堂的价值是立德树人,这是课程性质决定的当然使命,也是培育核心素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学生德育的现实诉求。模式是“激活教学”,“四个培育三级激活一个目标”,激发兴趣导学,激活思维导智,激扬情感导行。策略是基础型、拓展型和研究型三类课程多元实施:课程育人重融入,讲座与专题并举;活动育人重导向,竞赛与参观并启;实践育人重体验,调研与征文并合。  关键词:十九大精神进课堂;价值;模式;策
期刊
摘 要:近两年来的浙江高考选考科目思想政治漫画试题,凸显了此类试题的特点和优势,真可谓“风景这边独好”。漫画类试题符合高考命题趋势,注重对学生生活知识、社会知识的考查,有助于学生发展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漫画试题;高考命题;特点和优势  2017年以来,承担为国家高考改革先行先试使命的浙江、上海率先步入考试科目“3+3”和“两依据、一参考”的“新高考”时代。撇开最终效果不谈,单就近两年的高考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