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探讨外周血中人乳腺珠蛋白(hMAM)、乳腺小黏蛋白(SBEM)和癌胚抗原相关黏附因子19(CEACAM19)mRNA联合检测在乳腺癌诊断中的作用,阐明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104例乳腺癌患者(乳腺癌组)、52例乳腺良性病变患者(良性乳腺病组)和50名健康人(健康对照组)的外周血,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检测受试者外周血有核细胞中hMAM、SBEM和CEACAM19 mRAN表达水平并计算其阳性表达率,分析其与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乳腺癌组患者外周血中SBEM和CEAC
【机 构】
:
吉林省肿瘤医院检验科,吉林 长春 130012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外周血中人乳腺珠蛋白(hMAM)、乳腺小黏蛋白(SBEM)和癌胚抗原相关黏附因子19(CEACAM19)mRNA联合检测在乳腺癌诊断中的作用,阐明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104例乳腺癌患者(乳腺癌组)、52例乳腺良性病变患者(良性乳腺病组)和50名健康人(健康对照组)的外周血,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检测受试者外周血有核细胞中hMAM、SBEM和CEACAM19 mRAN表达水平并计算其阳性表达率,分析其与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乳腺癌组患者外周血中SBEM和CEACAM19 mRNA阳性表达率与淋巴结转移有关联(P<0.05),CEACAM19 mRNA阳性表达率与雌激素受体(ER)表达有关(P<0.05),hMAM mRNA阳性表达率与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有关(P<0.05).与健康对照组和良性乳腺病组比较,乳腺癌组患者外周血中hMAM单独或联合SBEM和CEACAM19 mRNA检测阳性表达率均明显升高(P<0.05).三者联合检测,hMAM mRNA阳性表达率从39.4%升高至66.3%.TNM分期Ⅲ+Ⅳ期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hMAM单独或联合SBEM和(或)CEACAM19 mRNA检测阳性表达率均高于TNM分期Ⅰ+Ⅱ期乳腺癌患者(P<0.01);三者联合检测,TNM分期Ⅰ+Ⅱ期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hMAM mRNA阳性表达率从20.40%升高至48.98%,TNM分期Ⅲ+Ⅳ期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hMAM mRNA阳性表达率从56.40%升高至81.82%.结论:乳腺癌患者外周血hMAM mRNA阳性表达率不高,联合SBEM和CEACAM19 mRNA检测可以提高其阳性表达率,对于乳腺癌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其他文献
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科临床常见病,中医药治疗有独特优势和特色,辨证论治是中医的核心,而证候是核心中的核心,目前尚缺乏统一的精神分裂症辨证标准,为此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精神疾病专业委员会在古今文献研究、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和德尔菲法研究的基础之上,先后3次组织专家对精神分裂症的中医证候分型及证—症关系进行讨论,最后确定了精神分裂症中医辨证分型的专家共识标准.该标准将精神分裂症的中医证候分为5种,每种证候需满足主症5项加次症6项方可成立.专家组对相关四诊信息条目进行量化处理,使研究工作能够进行统一和量化,以便在临床研究
李曰庆教授是首都国医名师,临证50余载,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李教授对很多药物的使用都有独到见解,以巴戟天为例,善用其补中有疏的特点来治疗男科疾病.常以巴戟天与川牛膝配伍补肾活血,治疗男性勃起功能障碍;巴戟天与菟丝子配伍补肾生精,治疗男性不育症;巴戟天与杜仲配伍补筋壮骨,治疗虚劳腰痛;巴戟天与郁金配伍补中有疏,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巴戟天与猪苓配伍补中兼利,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李教授传承有序,又擅推陈出新,在巴戟天的使用方面独具特色.
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工具筛选子宫内膜异位症(EMS)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为阐明EMS的病因提供理论依据,为EMS的诊断和治疗开辟新的研究方向.方法:从基因表达汇编(GEO)数据库检索“endmetriosis”,下载涉及EMS组织和正常子宫内膜组织的高通量芯片数据集GSE25628,GSE23339和GSE7305.使用GE02R在线分析工具筛选EMS组织和正常子宫内膜组织的DEGs,使用基因本体功能注释(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对DEGs进行功能及通路富集分析,利用STR
本文采用文献梳理方法,以呆病及其核心症状为主线,将古代医籍中的零金碎玉串联成文,从病名演变、病机更新、脉证并治等方面,勾勒出我国呆病防治的理论源流.我国认识呆病的历史有2000多年,从西汉时期《黄帝内经》首见“善忘”症状名和“肾藏志”理论,到东汉时期《伤寒论》提出“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新说及其脉证并治,为呆病的诊治奠定了理论基础.后世传承之中更有创新,如明代晚期《景岳全书》首创“痴呆证”疾病名并提出“扶正”治法,清代早期《辨证录》又名“呆病”并设立“呆病门六则”专篇和“治痰”大法,丰富了呆病的诊治理论和
目的:检测恶性肿瘤患者临床治疗前外周血的凝血指标、血小板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探讨其对患者凝血状态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354例恶性肿瘤(宫颈癌74例,肺癌65例,卵巢癌55例,结直肠癌50例,胃癌43例,食管癌35例和胰腺癌32例)患者作为肿瘤组,并按照TNM分期分为早期(Ⅰ-Ⅱ)和晚期(Ⅲ-Ⅳ)肿瘤组,同时选取10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各组受试者外周血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im
目的 挖掘中医药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CFS)的组方用药规律,并探讨其核心配伍组“黄芪—党参—白术—当归”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 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收录的学术期刊文献为资料来源,使用Excel 2019进行文献收集和筛选,再应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 2.3,SPSS Statistics 26.0和SPSS Modeler 18.0软件,对标准化的中药进行频数与属性统计、关联规则、系统聚类和因子分析,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对核心配伍组进行KEGG通路分析,探讨其潜在作用机制.结果 在纳入的307个临床组方
乳腺癌相关淋巴水肿(BCRL)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中医从“病”“症”角度探讨BCRL病机,主要集中在虚、痰、瘀、毒4个方面,且相互交叉、互为因果、互相联系.临床进行针对性治疗时需病症结合、辨证论治.中医药干预方式包括中药内服、中药外用、针灸拔罐、推拿导引等,防治手段呈现多环节、多途径的优势,但存在着辨证标准不统一,临床辨证施治可重复率低,缺乏长期疗效的大规模、多中心研究,以及疗效评价在标准化、客观化、规范化方面尚显不足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