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的厄会与好运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rimpdrag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旧时的中国传说,岁值丙午、丁未是国家的“厄会”,即要倒霉的年头。五行丙属火,色赤,十二属未为羊,故称为“红羊劫”。宋代柴望作《丙丁龟鉴》,煞有介事地考证秦庄襄王至晋天福十二年的千年中,二十一个“红羊”,皆有“事变”发生。唐代殷尧藩的诗中也曾提出警告:“太平从此销兵甲,记取红羊换劫时。”
  这当然是荒诞的迷信,人世的纷纭与地球绕太阳转动并没有必然的牵连,灾变兵燹无年不有,驾崩,国灭不一定就值丙午、丁未,况且,一国的凶危,却正是它敌国的良机。
  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最好的政治社会是由中等阶级的公民组成的,所以一个国家里面,如果公民都具有一份适当而充足的财产,这个国家就有很好的运气。
  这虽然不是宿命论的迷信,却是乌托邦的空想。过去任何一个所谓最好的社会,恐怕都要由最多的穷人组成。就象亚里士多德认为是“最好的社会”并在那里落户讲学的奴隶民主制雅典,就有36万奴隶,而自由民只有9万,其中第三、四等级的穷人还居多。亚里士多德虽是古代西方霸王亚历山大的老师,但中产阶级的公民却并不听从他的训导,并不满足只有一份适当的财产,他们总是要增殖财产或丧失掉财产,总是要吞并别人或被别人吞并,总是要自己享有好运而不顾及国家是否能有好运。不平等正是通过财产和权力体现的,因此,既有私有制和权力存在,又要求财产适中和权力均等,就象祈求天老爷下雨而无云,根本办不到。
  什么是国家的好运与厄会?能为人口中的大多数谋求福利,把这个目标贯彻到底,就有好运;根本没有这样的政策和打算,厄会迟早就要降临。
其他文献
驳对“现实主义深化”论的“批判”    有些事情,如果作为一种正常情况来想,就实在想不通。一个参加革命文艺运动多年的老同志,因为对一个时期的文学创作,谈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就好象闯下了滔天大祸,不断遭到批判、打击,而最后被残酷迫害,终于死于狱中,甚至连骨灰都不知去向。荃麟同志就是这样一个含冤死去的老同志,想起这些,怎能不令人感到悲愤呢!当然,这是“四人帮”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残酷统治下的产物,是
期刊
重读近代两部谴责小说    近两年来,出版社陆续再版了一些中外古今的文学名著。我国近代的两部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和《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也重新和读者见面了。  一定时代的文学是一定时代社会生活的反映。中国的封建社会,在清代乾隆以后,已经走到一个周期的下坡阶段。一八四○年,英国资本主义的大炮,打开了妄自尊大的封建帝国的大门,这更是从古未有的大变动。《中英南京条约》之后,英、法、俄、日、德、美等侵略
期刊
在我那遥远的童年时代,那还是个分不清童话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年龄,有三件东西在我的生活中闪烁着神奇美妙的光彩。那就是爷爷的银发、爸爸的眼镜和书橱里的书。  爷爷的银发是孩子们的宝贝。那丝丝银发中好像隐藏着无数美丽有趣的故事,爷爷总是那样安详地摸着银发一个个地给我讲出来。  爸爸的眼镜是大人们的宝贝。它神奇而聪明,我经常看着爸爸那么扶一扶眼镜,就能回答出许多叔叔阿姨甚至是爷爷提出的问题。  书橱里的书,
期刊
从手抄本《第二次握手》联想到的    夜深了。北京电影制片厂内万籁俱寂,唯有主楼编导室的一排窗口灯光明亮,通霄达旦。第二天上午,十几位眼角布满红丝的编辑,将四份十多万字的小说稿,整整齐齐地摆在办公桌上。这由十几双手连夜复写出来的小说稿,就是手抄本《第二次握手》(原名《归来》)。读者诸君大概绝不会想到,当它的作者还处在狱中之时,编辑部已经开始组稿了!现今,青年业余作者张扬已平反出狱。他的这部命运奇特
期刊
五四前后,一些急进的民主主义知识分子组织社团,寻找中国的出路,形成了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同时对当时的爱国民主斗争的深入开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这些社团中,有以“新民学会”、“互助社”为代表的先进的一类。他们在战斗中站在最前列,并从中产生了一批优秀的革命战士和共产党员。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起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为共产党和革命事业准备了干部。还有一类社团,以“少年中国学会”为代表,是
期刊
《五四时期的社团》一书,共四册,1942页,提供了当时各种社团的产生、发展、分化以及所起作用的详细资料,对研究当时的爱国民主斗争、文化运动和知识分子的思想面貌有很大帮助。  编入本书的社团,有“新民学会”、“互助社”(以及“利群书社”)、“少年中国学会”、“国民杂志社”、“新潮社”、“觉悟社”、“平民教育社”、“曙光杂志社”等二十一个,以及合作主义小团体和安那其主义小团体。所选资料有:宣言、章程和
期刊
美国出版情况的一个侧面    1978年8月6日英文版《伊朗世界报》文学专栏“笔与墨水”,转载了美国托马斯·柯林斯发表在纽约《新闻日》上的一篇关于美国畅销书及其作者的文章。文章的标题是《新小说家:作品借重于名望》。这篇文章对我们了解以某些政治事件或社会问题为背景的美国畅销书的出版,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美国近年来,有不少畅销书是由一些非职业性作家所写。这些人在通常情况下是绝不会写小说的。为什么出
期刊
一九四六年夏天,西南联合大学由昆明复员,迁回平津,我在这年的五月下旬就回到北平了。在我离开昆明前一两天的一个下午,一多兄到我家里来看我,我们谈了很长时间,谈话的范围也比较广泛。平时因为工作忙,除了在公共场合和他见面以外,他很少来看我,而我去看他又往往碰上有人来找他,或者就是他不在家;能够象这一次那样从容不迫地两个人坐下来,大事小事一起聊,在抗战后期昆明那种紧张动乱的岁月里,的确是很难得的。我记得他
期刊
《读书》第一期接到了。目力不济,只能大略翻看。文章大多说实在话,滥调极少,总叫人多少有所得。版面安排非常好,使人舒适。封面的设计,各页的错综布置,还有题头与相片的配合,几乎色色俱佳。听说这都是丁聪同志的心思,不知道确否。假如确的,我向他致意,非常钦佩。    叶圣陶五月十一日    ……  头一眼看到封面的设计和刊物的编排,清新可喜,就被吸引住。这不是客套,是老实话。过去很少见到大32开的刊物。未
期刊
明史杂谈之四    明朝有几个人物,由于他们在政治、军事、文学或艺术方面有卓越的成就,加上独立特行的品格,而成为民间妇孺皆知、广泛传诵的传奇式人物,其中有代表性的,例如刘伯温和徐文长,就是这样的人。这里且不谈徐文长,只说刘伯温。  从东汉、三国出了诸葛亮——上识天文,下知地理,料事如神———这样一个为人民群众所喜爱的智慧化身,以后每个朝代,便都有一个由民间传说塑造而成的这样人物出现。在明朝便是刘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