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有效的对话阅读教学首先必须以师生民主、平等关系为前提。其次,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通过教师,学生与文本的多重对话来落实。最后关注问题生成,打造有效对话课堂。既重视师生同文本的对话,又注重文本和师生主体之间的教学对话,以生成新的理解。
关键词:师生平等;多重对话;有效课堂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成功有效地开展阅读教学对话,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效率?我从多年教学经验出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
一、定位——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平等、民主始终是一种介入对话的姿态。如教学《水上飞机》时,我会很主观地在学生想出水上飞机还有哪些本领后面打上勾,并鼓励学生想法独特,让学生说出水上飞机有此本领的用途,燃起学生的对话热情,随后再引领学生拓展思索水上飞机其他本领以及用途。这样,教师就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密友”,逐步建立“一重对话”的阶梯。
二、引领——多重对话阅读学习
(一)找突破口,师本对话
阅读教学中对话的关键是找准切入口。如教学《山谷中的谜底》一课,我紧紧抓住课题中的“谜底是什么?”“这个谜底是怎样出现的?”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找出能解释“山谷中谜底”的语句进行体会,从找到的句子中抓住重点词 “反弹过来” “依旧保持”,四个“反复”,体会到文章所要表达的哲理:东坡雪松“以退为进,以求更好生存发展”的精神。因此,教学时,教师先与文本对话,找准对话切入点,就能引起学生的对话欲望,让学生主动融入课堂,参与对话,教学效果随之变好。
(二)潜心会文,生本对话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如教学《卢沟桥烽火》一课,由于“七七事变”已经离学生越来越远,为了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引导学生体会文本的内涵,我先用多媒体出示“七七事变” “九一八事变”的相关资料,学生在看资料过程中就会产生与文本对话的问题。随后,解读文本。正确理解文本中的新词、难句、重点句的含义,真实再现文本世界,真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品读语言,“配合”对话
对话是阅读教学中师生间最直接的双边活动,是发展学生思维,及时反馈教学信息的一种教学手段。如听了省调教郑萍萍老师的教学《鹬蚌相争》一课,应该说这是“新课标” “新理念”下的一堂充满智慧与个性的课。其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谁认为谁是弱的?
生1:鹬认为蚌是弱的,威胁蚌不松开壳儿,没了水,蚌就会干死在河滩上。
师:鹬这是抓住对方弱点。你是个善于发现的孩子,给你一个赞。
生2:我认为这只蚌没有那么弱,它把壳儿合上,夹住鹬的嘴不放,正在那儿得意洋洋。
生3:蚌听了鹬的话不服输,才夹住鹬的嘴不放。
师追问:你从哪个词看出蚌不服输?
生3接着答:毫不示弱,一点儿也不服输。
师:同学们明白“毫不示弱”的意思了吧。我们给剛才那位同学点个赞,他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真棒!
师再问:那么,如何读好鹬和蚌说的话呢?(指定学生读)
生4评:读鹬说的话,不仅要语气凶些,还要有威胁的样子。(生4读,还配上神态。)其他学生纷纷学着读。
(另一学生读蚌的话。)
生5评:这只蚌真是一点儿也不服输,还得意洋洋。我也想配上动作读。
师小结:你们都能抓住人物说话提示语读懂课文,还注意朗读时的神态,配上合理的动作,再次给你们每人一个赞。
(四)交流互动,生生对话
阅读教学中还要注重学生之间与文本对话。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愉悦地接纳别人的见解,丰富自我。郑萍萍老师上的《鹬蚌相争》一课,就很好地处理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提高阅读教学效果。“谁认为谁是弱的?”学生纷纷说了自己不同的看法,有的学生还提出反对意见,郑老师相机点拨,让学生从文中找出理由来说服对方,在学生不断互相提问和解答的过程中,知道了“鹬蚌相争”,最后是“渔翁得利”的道理。这样的对话过程就是文本回归生活的快乐场景。
三、生成——有效对话提高阅读效率
真正的课堂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具有很大的生成性。如教学《螳螂捕蝉》时,教师及时有效捕捉到课堂中生成的问题并进行提问,在学生读懂了“吴王从少年告诉他的故事中明白,蝉、螳螂、黄雀,它们都只想得到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的道理”的时候,顺势引导学生思考:“吴王恍然大悟后会和大臣们怎么说呢?”这个问题具有开放性,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说出自己的想法后,教师再问:吴王为什么会这么说呢?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就能体会到这个小故事蕴含的深刻道理:少年的小故事避免了一场关乎国家存亡的战争的大道理。因此,教师及时捕捉课堂上学生的各种反应,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引导学生基于文本对话,由浅入深,层层深入,为学生的自主发展留有适度的空间。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有效开展多重对话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爱好,学生主动参与自我体验,才能感悟文本,感悟作者的创作目的,感悟作品的真谛,开辟对话教学新天地,达到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小学语文有效教学》,孙素英,李英杰。张娜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关键词:师生平等;多重对话;有效课堂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成功有效地开展阅读教学对话,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效率?我从多年教学经验出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
一、定位——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平等、民主始终是一种介入对话的姿态。如教学《水上飞机》时,我会很主观地在学生想出水上飞机还有哪些本领后面打上勾,并鼓励学生想法独特,让学生说出水上飞机有此本领的用途,燃起学生的对话热情,随后再引领学生拓展思索水上飞机其他本领以及用途。这样,教师就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密友”,逐步建立“一重对话”的阶梯。
二、引领——多重对话阅读学习
(一)找突破口,师本对话
阅读教学中对话的关键是找准切入口。如教学《山谷中的谜底》一课,我紧紧抓住课题中的“谜底是什么?”“这个谜底是怎样出现的?”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找出能解释“山谷中谜底”的语句进行体会,从找到的句子中抓住重点词 “反弹过来” “依旧保持”,四个“反复”,体会到文章所要表达的哲理:东坡雪松“以退为进,以求更好生存发展”的精神。因此,教学时,教师先与文本对话,找准对话切入点,就能引起学生的对话欲望,让学生主动融入课堂,参与对话,教学效果随之变好。
(二)潜心会文,生本对话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如教学《卢沟桥烽火》一课,由于“七七事变”已经离学生越来越远,为了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引导学生体会文本的内涵,我先用多媒体出示“七七事变” “九一八事变”的相关资料,学生在看资料过程中就会产生与文本对话的问题。随后,解读文本。正确理解文本中的新词、难句、重点句的含义,真实再现文本世界,真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品读语言,“配合”对话
对话是阅读教学中师生间最直接的双边活动,是发展学生思维,及时反馈教学信息的一种教学手段。如听了省调教郑萍萍老师的教学《鹬蚌相争》一课,应该说这是“新课标” “新理念”下的一堂充满智慧与个性的课。其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谁认为谁是弱的?
生1:鹬认为蚌是弱的,威胁蚌不松开壳儿,没了水,蚌就会干死在河滩上。
师:鹬这是抓住对方弱点。你是个善于发现的孩子,给你一个赞。
生2:我认为这只蚌没有那么弱,它把壳儿合上,夹住鹬的嘴不放,正在那儿得意洋洋。
生3:蚌听了鹬的话不服输,才夹住鹬的嘴不放。
师追问:你从哪个词看出蚌不服输?
生3接着答:毫不示弱,一点儿也不服输。
师:同学们明白“毫不示弱”的意思了吧。我们给剛才那位同学点个赞,他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真棒!
师再问:那么,如何读好鹬和蚌说的话呢?(指定学生读)
生4评:读鹬说的话,不仅要语气凶些,还要有威胁的样子。(生4读,还配上神态。)其他学生纷纷学着读。
(另一学生读蚌的话。)
生5评:这只蚌真是一点儿也不服输,还得意洋洋。我也想配上动作读。
师小结:你们都能抓住人物说话提示语读懂课文,还注意朗读时的神态,配上合理的动作,再次给你们每人一个赞。
(四)交流互动,生生对话
阅读教学中还要注重学生之间与文本对话。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愉悦地接纳别人的见解,丰富自我。郑萍萍老师上的《鹬蚌相争》一课,就很好地处理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提高阅读教学效果。“谁认为谁是弱的?”学生纷纷说了自己不同的看法,有的学生还提出反对意见,郑老师相机点拨,让学生从文中找出理由来说服对方,在学生不断互相提问和解答的过程中,知道了“鹬蚌相争”,最后是“渔翁得利”的道理。这样的对话过程就是文本回归生活的快乐场景。
三、生成——有效对话提高阅读效率
真正的课堂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具有很大的生成性。如教学《螳螂捕蝉》时,教师及时有效捕捉到课堂中生成的问题并进行提问,在学生读懂了“吴王从少年告诉他的故事中明白,蝉、螳螂、黄雀,它们都只想得到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的道理”的时候,顺势引导学生思考:“吴王恍然大悟后会和大臣们怎么说呢?”这个问题具有开放性,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说出自己的想法后,教师再问:吴王为什么会这么说呢?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就能体会到这个小故事蕴含的深刻道理:少年的小故事避免了一场关乎国家存亡的战争的大道理。因此,教师及时捕捉课堂上学生的各种反应,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引导学生基于文本对话,由浅入深,层层深入,为学生的自主发展留有适度的空间。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有效开展多重对话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爱好,学生主动参与自我体验,才能感悟文本,感悟作者的创作目的,感悟作品的真谛,开辟对话教学新天地,达到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小学语文有效教学》,孙素英,李英杰。张娜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