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从社会化的视角看课程构成的要素和决定课程的要素

来源 :知音励志·社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bbieqz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化”一词最早见于德国社会学家G.齐美尔《社会学问题》一文,被定义为“个体转化为人的过程”。他视社会化为群体形成或社团形成发展的过程。随着理论研究不断深入,学者们将“社会学”与课程联系起来,本文主要从社会化的视角看课程构成的要素和决定课程的要素。
  【关键词】社会化;课程构成要素;决定课程要素
  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的社会科学。
  社会学研究通常主张在研究中坚持整体性观点,将社会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用关系思维来分析社会系统中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影响,探寻所研究社会现象产生的原因。为此,社会学研究所应用的知识和方法往往是多样的,广泛借鉴其它学科的知识和方法,综合性地研究社会和社会现象,从而更全面、更深入地认识社会现象。另外,社会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进步,这体现出社会学研究的应用性。
  1 教育社会学概述
  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分支之一,法国的涂尔干(E .Durkheim,1858-1917)被公认为教育社会学的创始人,他在1922年出版了《教育与社会》(Education and Sociology)。他从分析社会矛盾出发,以学科内容为焦点,对法国中等教育的起源及其演变作了动力学分析,诊断某特定社会、特定时期编制的教育内容应该成为社会学的研究领域。
  20世纪60-70年代,英国教育社会学家麦克.杨(M.F.D.Young)和伯恩斯坦(B.Bernstein)等人创立了“课程社会学”,用社会学的理论和观点对学校传授的知识结构与教学机制进行分析,探讨教学过程本身的形态同社会结构的维系与社会不平等的再生产之间的相互关系。
  麦克.杨重点研究了知识的选择和组织问题,特别是知识分层问题,试图通过分析社会分层与知识分层之间的关系,来研究权力结构与课程之间的关系,获得知识进入“上层”社会的机会之间的关系、知识与它在不同社会中的功能之间的关系。
  2 社会学研究是用社会学的方法思路,探析学校课程的系列问题
  社会学研究是用社会学的方法思路,探析学校课程的系列问题。通常课程的社会学研究有两种视角:一是宏观层面,探讨课程与社会系统中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对课程的外部社会控制过程的研究、对课程的外部控制结果的研究;二是微观层面,探讨课程与课堂师生活动的相互关系,如教师的课程重构研究、学生的课程适应性研究、师生互动的研究等。
  当前,课程社会学研究有不同的思想主张,因此在研究范式上也有所不同。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种:社会事实范式和社会释义范式。前者是将学校课程视为一种特定的社会事实,重点关注的课程事实的结构与功能的;而后者主要是研究社会和置身于教育中的人对课程与知识的解释,教育知识在课堂教学互动情景中的社会意义,以及师生在教育情景中的行为及互动。
  实际上,我们进行的课题研究要定义社会化课程,是要探讨社会需要与课程活动之间的关系。下面让我们从社会学中的社会化角度来分析社会化课程的相关问题。
  从课程论的角度看,课程的本体功能是培养人,课程的基本功能是传递和选择文化。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课程活动的上述两个功能实现的过程,就是个体(自然人)的社会化(转化为社会人)过程。
  什么是社会化,俞国良先生是这样界定的:“社会化是个体走向社会公共生活,融入现实社会的起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就是在社会文化的熏陶下,使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一方面,个体接受社会的影响,接受社会群体的信仰与价值观,学习生活、生产技能和行为规范,适应社会环境;另一方面,个体作用于社会,用自己的信仰、价值观和人格特征去影响他人、社会,改造旧文化,创造出适应时代需要的新文化。因此,对个体来说,社会化是一个社会适应的过程;对社会而言,社会化是一个约束和控制的过程。”
  对于社会化的基本内容,俞国良先生认为主要有四个方面:
  (1)生活技能的社会化;
  (2)职业技能的社会化;
  (3)行为规范的社会化;
  (4)生活目标的社会化。
  而社会化的载体主要有四个类别:家庭、学校、媒介、其他群体。
  当然,仅以俞国良先生的观点来探讨社会化视角下的课程,必须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其它学者对社会化的界定对我们的研究仍有启发。如:柳海民先生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现代教育原理》一书,对社会化是这样表达的:“人的社会性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获得的。一个人降生于世,只不过是一个无知无识生物体,是一个自然人。他要做为一个社会的成员,就必须学习他所处的社会和群体的规范,掌握作为一个社会成员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观念,取得社会生活的资格,这就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正是社样一个过程,使一个自然人完成了到社会人的转变。所以,社会化是指个人学习知识、技能、规范,取得社会生活资格,发展个体社会性的过程。它是一个自然人转变成适应一定的社会文化、参与社会生活、承担一定的角色、履行一定的责任的社会人的过程。”
  该书还对社会化的内容进行了界定:社会化的内容是就人的发展而言的,包括形成群体意识、发展社会文化交往能力、培养社会规范性行为、承担社会角色,其途径是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法律社会化、性别社会化、再社会化等。
  上述两种说法,其实只不过是表达方式的不同,并无实质性差异。前者对社会化内容的总结更简洁、更具包容性。故主要以俞国良先生的说法展开如下的研究。
  从社会化的角度看课程的本体功能,就是把自然人培养成社会人。课程的基本功能就是让个体传递和选择社会群体的信仰与价值观,以及传递和选择生活、生产技能和行为规范。课程的功能选择,反向影响了课程的构成要素。因此,我们可以找出社会化视角下、构成课程内容的三大要素:信仰与价值观;生产、生活的知识与技能;道德行为规范。在学校发生的实际课程活动中,生产、生活的知识与技能往往以学科内容来分类,而学校中传播的信仰与价值观、道德行为规范等隐含了社会化视角下社会需要和学习者的需要这两个重要的来源。所以,我们又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社会化视角下,课程的三大来源仍然是学科内容、社会需要、学习者的需要。这对我们下一步站在社会化的视角定义课程有着重要的意义。   那么,从社会化视角如何寻找决定课程的因素呢?也就是说社会化视角下课程的各种发展变化是在什么力量的作用下产生的?课程的多种表现形态的根源在哪里?与其它视角下对课程的研究相比又会有什么样的不同呢?
  要回答上述问题,我们完全可以从构成课程的三大要素由什么力量决定的这一问题入手。
  第一个要素,信仰与价值观。社会化视角下构成课程的内容所体现的信仰和价值观,有区域性差别、时代性差别、民族、种族性差别、宗教性差别、政治性差别、文化传统差别、年龄阶段差别、性别差别、培养目标差别等。
  从第二、三个要素来讲,生产、生活的知识与能力、道德行为规范,课程内容中也同样有上述差别。
  实际上,这些差别影响了课程的构成,就是决定课程的要素。我们把这些差别分类一下,不难看出,从三级课程的开发管理权限来讲,上述大部份差别是由国家(统治集团)掌控的,具体到某一地的一所学校及教师,在他们的层面可以掌控的差别归根结底只有区域性(民族结构、文化传统、文化背景)差别。
  这里,我们已经触摸了课程开发决定权及课程区域化的问题,让我们从历史学的角度了解一下。
  从历史学的角度来说,了解课程的过去和现在之间的关系,主要是为了课程将来的发展。研究课程,肯定会从时空两个维度来展开。
  从1500年以来,人类文明的发展真正具有了世界相互影响的特征,各国、各地区的课程也在此后逐渐形成了相互影响的局面。这种特征,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区域化两大趋势的出现,逐渐演化为一方面国际课程的交流、合作、相互学习的趋势,导致课程的国际化;另一方面,在经济区域化及众多因素的影响下,世界各民族的民族文化自信到文化自觉的脚步加快,各国各地区基础教育的课程内容也在呈区域化越来越强的方向发展。
  在国内,课程区域化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中逐渐掀起高潮的。此前,教师及学校并无课程开发权,不能决定课程的内容,也就不成其为决定课程的要素。
  三级课程体系在建立的过程中,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是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教育机构建构的,是纯官方性质的。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虽有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课程区域性差别,但不会影响我们对决定课程要素的界定。但校本课程体系的建立,学校、教师、学生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左右课程的构成要素,他们通过校本课程的建构,可以自行选择和传递较小区域内(教师、学生日常生活的区域,如县、市、乡等)的信仰和价值观,并自行选择和传递他们认为有价值的有关生产和生活的技能,自行选择和传递区域内共同认可的道德规范。因此,决定课程的要素除前文列举的差别外,还有学校、教师、学生的差别。这个差别虽然可以列入区域性差别而不单独分类。但由于同一较小区域内,不同学校、不同教师、不同学生的参与,会导致校本课程内容的完全不同。故从社会化的视角,将其单列为决定课程的要素之一更为恰当。
  3 小结
  综上所述,从社会化的视角来看,决定课程的要素有:区域性差别、时代性差别、民族、种族性差别、宗教性差别、政治性差别、文化传统差别、年龄阶段差别、性别差别、培养目标差别以用学校差别、教师差别、学生差别。
  作者单位
  惠水民族中学 贵州省惠水市 550600
其他文献
油藏的三维地震参数是一个庞大的三维数据体,它能从不同侧面反映储集层的特征,通过对其分析可以评估油藏表征的参数。本文首先介绍了三维地震数据的空间坐标体系,然后主要研究了“井间地震”,这是油藏三维地震参数的生成过程,其目的就是把三维地震数据跟油井数据结合起来,得到油藏三维地震参数,它可以用作以后三维地震数据处理的输入文件,因此三维地震参数的表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  【关键词】三维地震;井间地震;地
期刊
高校团委作为高校重要职能部门,工作多任务重,不论是宏观调控还是微观操作,每一件事都在建设和谐校园,提高团员素质等方面起举足轻重的作用,提高团委工作效率和工作深度势在必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移动终端已渐渐成为人们接受的学习工具,为响应团中央关于运用新媒体做好新形势下的引导青年工作的部署,高校团委纷纷进行微信公众号建设。其中,河北金融学院团委积极摆脱第三方限制,进行后台建设开发,逐步开通并完善了具
期刊
实践教学是构成高等院校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我院护理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地设置实验项目,形成适应学科特点及自身系统性和科学性的完整的实验课程体系,实现实验与护理临床实际的零距离对接,搭建满足多层次学习需要的实验教学平台,全方位提升学生临床实践能力。  【关键词】护理;实践教学;改革;实验室;管理  为适应新形势下高职高专护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我校将护理实验室进行了创新性布置与规划,按照科室功
期刊
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存在着巨大的断裂,不少大学生缺乏文化自信。为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艺术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高校要重视培养大学生高度的文化自信。针对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问题,探索培养和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对策,为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文化自信;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
期刊
3p教学法是语言教学发展成果,其三阶段式的教学模式对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产生巨大影响,具有改善教学质量、增强学习效率的作用,但在当前该教学法也存在相应的不足,需要高职院校进一步改进,更好地将其完善应用于英语课堂中。随着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如何更好地提高英语课堂教学、培养具有综合英语素质的英语专业人才成为高职院校英语教育工作者所思考的课题。  【关键词】3P教学法;高职院校;英语;研究  1 3p
期刊
警察院校法律类专业现有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求,制约了警察专业人才的培养速度,因此需要及时采取措施对警察院校法律专业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本文分析了警察院校法律类专业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警察院校;法律类专业;教学方法;改革  随着社会以及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公安部门对警察的综合素质能力要求逐渐提高,而警察院校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型的发展,尤其是警察院校法
期刊
现代大学是中世纪大学的直系后代。中世纪大学确立的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的理念、中世纪大学享有的权力与特权、中世纪大学建立的民主管理制度以及中世纪大学的民主性和国际性,成为现代大学制度的基础。对其理念、精神、特权等本质要素进行系统分析和深入探讨,对当前我国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和借鉴价值。  【关键词】中世纪大学;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启示  1 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与紧迫性  创建
期刊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以学生为主体,专注学习过程的“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模式日渐成型,且也突显出与传统教学模式的特点和优势。一对一模式如何推动小学阅读教学的变革呢? 基于一对一多媒体、网络、大数据教学环境,小学阅读教学内容、方法、设计都就有创新空间,尤其为比较阅读、主题阅读教学提供条件。阅读环境及能力的发展,也推动了学生创新能力、信息处理力、发现问题力、自主学习力等高阶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
期刊
在生态理论视域角度看,大学课堂可以看做是教育的生态系统,具有动态平衡性、整体性、可持续性、开放性等特征。现在大学的英语写作教学中存在众多问题,文章就从构建生态型课堂环境,构建师生开放式课堂着手,实施积极型生态教学方法,实现大学课堂的生态平衡,完善大学英语的写作教学方式。  【关键词】生态理论;高职;英语写作;教学方法  教育生态学就是将教育与生态环境相联系,以教育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机理为
期刊
随着日照市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加上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越来越多的韩国企业到日照建厂投产,同时也使得更多的韩国人口来到这里居住和旅游。本文结合日照市各旅游景点标志牌的韩语翻译,进行分析总结,进而得出关于日照各大旅游游景点的标志牌韩语翻译介绍和具有针对性的具体的标志牌翻译方法指导。  【关键词】标志牌;旅游景点;韩语翻译  1 研究目的及必要性  自1992年中韩建交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中韩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