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语: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基思.罗威曾经针对欧洲的“低端人口”问题表达过这样的看法:“它可能会让人们的生活不是那么稳定,对自己、对未来、对社区的信心降低;但另一个方面,流动也让人们眼界更开阔,带来无数崭新的机遇。”
正文:
这就是一位有良知的社会形态观察者,针对英国脱离欧盟事件表明的立场;它更像是在陷入恐袭困扰的欧洲人背上重重拍了一下,以示鼓励。那意思好像是说——接纳低端人口是人道主义行为,为了不久的将来现实世界大同,忍忍吧!
那么,低端人口在欧洲的生活真是幸福如花儿一样开放吗?一系列的残酷事实正不停地对着“圣母”们啪啪打脸。
“平等博爱”的幻像
毫无疑问,欧洲所谓的“低端人口”就是那些风尘仆仆的“外来客”,移民也好,难民也罢,他们或来自战火纷飞的国土,或竭力想用一种便捷的方式摆脱贫穷的折磨。于是,就形成了现在这样的局面,每年有累计超过五十万难民涌入欧洲,在隶属欧盟的28个国家有着不同程度的分布,其中以德国和瑞典这两个“土豪”国度接纳的低端人口数量最为突显。之所以为造成如此局面,还得追溯至2010年发生在突尼斯的自焚事件。
當时的突尼斯还笼罩在独裁统治的黑暗气氛之下,整个国家经济不景气,失业率创下了新高。一位唤作穆罕默德.布瓦吉吉的年轻人,失业之后靠街头摆摊讨生活,却受到当地警察的粗暴对待,悲愤之下,他选择自焚抗议。这一把火点燃了积压在民众心头的怒气,当地居民自发起义,与国民卫队对抗,冲突迅速蔓延至全国各地,终酿成一场声势浩大的革命,造成死伤无数。总统本.阿里在骚乱进行到29天时逃离,飞往沙特。
这起事件形成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令阿拉伯政局处于长久的动荡之中;欧盟与美国适时伸出了“援助之手”,表示要接纳这些不知何去何从的“特殊公民”。于是乎,一个浑身涂满“平等博爱”之金字的幻像出现了,试图摆脱困境的人们纷纷将目光投向了那些“民主天堂”,试图在那儿开始全新的美好人生。
欧洲又是如何对待这些难民和移民的呢?让我们看看号称“最安全的国家”德国处理低端人口的手段,以及得到的回报吧。
执政超过十一年的女总理安格拉.多罗特娅.默克尔曾经一度是德国民众心中的女英雄,这位传说中的“欧洲女王”以超凡的实干精神稳定社会市场经济,制造了一个看起来相当安全美好的环境。所以当她最初提出接纳难民数量不设上限的时候,民众基于信任感,曾无条件地支持她。于是,德国各地建起了难民楼,每位难民每月能拿到352欧元的生活费,并享受医疗和暖气;这些政策令德国当之无愧地成为“最佳避难国度”;单2014年就有1090万难民转化为移民,创下历史新高点。
面对“救世菩萨”,难民无以为报,只能用“犯罪”来回应这一系列的善举,他们选择在2015年12月31日的跨年夜,以“集体性侵”来“欢度”新年。德国科隆的18名难民混入新年游行集会中,借机性侵并抢劫女性。芬兰、瑞士和奥地利等欧洲多个国家也出现了类似的性侵案件。成群的难民将女性团团围住,甚至无视街头巡警的警告,肆意行凶。紧接着,2016年1月,三个难民在柏林强暴了一位年仅13岁的俄罗斯少女,此案不仅影响到了德俄的外交关系,也让数千名德国人上街抗议示威,举起了“我们反对难民”的牌子。
因为难民的关系,默克尔头一次被人轰下了“圣坛”,其领导的基民盟在州议会选举中接连失利,得票率仅19%。这是对德国乃至整个欧洲的警告——收一收罢。科隆事件影响了善良的德国人对难民的看法,德国ZDF电视台的民调显示,有70%的人相信犯罪率将因难民的增加而大幅上升,63%的人觉得难民数量已经井喷。
这意味着,默克尔的政治生涯很可能会因难民而终结,更是本土公民与难民呈现敌对之态的开始。
歧视是永久的病根
假如你看过2004年度奥斯卡最佳影片《撞车》,就不难发现美国人对于“低端人口”的纠结态度,片中的黑人、穆斯林商贩、墨西哥女佣角色,可说是这一群体的各中代表;有优越感的美国公民既要小心翼翼地处理与这些人的关系,又不得不面对这个族群体内的“犯罪基因”。歧视是永远不可避免的存在,也是好莱坞电影人试图通过文艺作品扭转观念的根源。
为了让低端人口“提升”到“文明人”的程度,德国早在2005年就规定,让不会说德语的外国移民必须参加所谓的“融入学习班”,接受长达650个课时的语言教育,而考试只能通过一半人,另一半将被撤销居留权。至于那些正规的工作职位,其实是专门留给工程师、学者之类的技术性人才的,普通难民根本享受不到。
就因为这些差别对待,加上本国人频频抛出的“白眼”,让低端人群意识到了“低端”的耻辱。尤其是恐怖袭击事件推波助澜,逐步将“问题移民”妖魔化,造谣有之、煽风点火有之,民粹主义作祟有之。
诚然,天性浪漫的法国人素来“宅心仁厚”,他们对待个体的穷人是经常网开一面的;比如会在咖啡馆买一杯“预留咖啡”,留给没钱的流浪汉享用;塞纳河畔的莎士比亚书店更是以收留落魄作家而美名远扬;连路边摊的小贩都能免费为乞丐提供小吃。可这不代表法国的低端人口就过得很滋润,长居法国的中国移民应该感受颇深;华人在欧洲经常被视为“有钱人”,因此成为北非裔移民的“财路”;在巴黎北郊“廉租房”林立的欧拜赫维利耶市,北非裔移民抢劫华人移民已是家常便饭,因为警力欠缺,报案根本无济于事。周边人的冷淡态度,异国他乡的陌生环境,令这些人彻底失去了归属感,于是选择铤而走险,用犯罪来释放压抑的内心。
哪怕在百般呼吁“自由平等”的美国,低端人口的生活状态也好不到哪儿去。看过《当幸福来敲门》的人就应该清楚,甭管你是不是难民,只要没钱就属于低端;片中的男主角只能带着儿子每天去避难所排队,只求能在有片瓦遮头的房子里过一晚;次日他们就得离开,并赶在“客满”之前去到一个个避难所申请入住,如果申请不到,就只能住在地铁站的厕所里了。这种“民间疾苦”的真实刻画,一方面是想唤起人们对低端人口的同情心,另一方面也在提醒大家——低端人口无论到哪儿都只配拥有低端的人生,除非你天赋异秉。 美国著名的黑人脱口秀演员凯文.哈特曾经在节目中以调侃的语气讲述了黑人们的“低端”生活,他提及名流芸集的贝弗里山庄社区中,住着全世界最好的灵魂乐黑人女歌手,而她的邻居却是一名普通的白人牙医。这就意味着,哪怕2017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奖颁给了黑人主打的同志电影《月光男孩》,也无助于改变现状,低端就是低端。
君不见,德国的反移民极右组织纷纷崛起,他们可不会让难民过得那么“舒服”;2017年2月,一个组织在一幢收容了3900人的难民中心纵火,消防员扑救过程中,路过的醉汉们居然站在火场外围拍手叫好。要知道,这对德国难民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了,2015至2016年期间,对难民居所的攻击事件被立案的已达400多起,最尴尬的部分在于,因此而限制难民进入就等于向极右流氓们妥协,而不限制的话,带来的是更多隐患。
正在放弃的“博爱”
大多数的欧洲人都秉承这样一个信念——低端人口要在我们的地盘扎根,就必须接受我们的基本价值观,否则别来。
可是从宗教信仰到生活习惯,每一个“雷区”都有可能成为矛盾激发点,哪有这么容易就让低端人口本土化?尤其是移民们接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很难适应西方工薪社会的宗教习惯,语言交流也是大问题,他们非常明显地“拖了后腿”,成为标准的弱势群体。
面对现实,有“铁娘子”之称的默克尔退缩了,每年花在难民身上的钱已超过211亿欧元,却被民众连连唾弃,这种吃力不讨好的状态,让她低下了执拗的头颅。2016年9月,基民盟在其大本营梅-前州选举中的失利,令其彻底醒悟,她不得不承认:“在移民融入方面,我们真的不是‘世界冠军’,我们等待了太久的时间,才真正意识到难民问题成了大问题。如果可以的话,我宁愿时光倒流到很多、很多年前。”
而美国人的态度则更加鲜明务实,看看总统大选的结果就知道了;无论好莱坞名流如何竭尽洗脑之能事,民众依旧坚定地把票投给了唐纳德.特朗普。要知道,美国已经拗了太久的“政治正确”造型,马丁路德金大道黑人芸集,华盛顿市河边的黑人區更成为低端人口的聚集所;这两处“名胜”基本上属于游客禁地,因为那儿几乎是犯罪分子的老窝,充斥着枪支、毒品和色情交易。
当然了,好莱坞明星们对难民的“关怀”,作秀成分也是颇高的;就有人道救援机构员工向英国《卫报》曝过料,直指奥斯卡影帝西恩.潘在探访难民时威胁一众救援机构员工:“如果不好好干,我就在CNN节目上曝光你们!”这份“任性”令救援人员瞠目结舌,也从此看穿了明星的个人修养。
特朗普为了清理低端人口,可以说是竭尽所能;他号称要在墨西哥与美国边境筑墙,让偷渡者无机可趁,将移民机会留给了愿意大把掏钱投资项目的中国人,张开双臂欢迎土豪,拒绝一切低端人士踏上美国的国土。2017年12月,在联合国关于全球移民事务的会议上,特朗普更是明确表示将终止参与“全球移民协议”。事实上,他并非嘴上说说,上台之初就以“不利于美国利益”、“威胁国家安全”等理由大幅度限制难民涌入,将接收上限缩减至5万人,不到奥巴马当年制定数量的一半。也就是说,特朗普利用专属于商人的利已主义,精明地将低端人口隔绝在外,肥水从此不流外人田。二战以来最大的难民潮,就这样被提倡“博爱”的美国公民们抽刀断水,这是再多的反歧视影视佳作都无法挽回的趋势。
犹记科隆事件发现之后,市长亨丽埃特.雷克尔向女性市民提议:至少与陌生人保持“一臂之遥”的距离。这个距离,也许就是“高端”与“低端”之间最具体的分隔线,犹如水与油的交叠,可以勉强凑在一起,却永远无法相融。
那些怀揣民主之梦,祈求能在新国度拥抱好运的低端人口,也终于在几年间尝尽了被看低的滋味。
正文:
这就是一位有良知的社会形态观察者,针对英国脱离欧盟事件表明的立场;它更像是在陷入恐袭困扰的欧洲人背上重重拍了一下,以示鼓励。那意思好像是说——接纳低端人口是人道主义行为,为了不久的将来现实世界大同,忍忍吧!
那么,低端人口在欧洲的生活真是幸福如花儿一样开放吗?一系列的残酷事实正不停地对着“圣母”们啪啪打脸。
“平等博爱”的幻像
毫无疑问,欧洲所谓的“低端人口”就是那些风尘仆仆的“外来客”,移民也好,难民也罢,他们或来自战火纷飞的国土,或竭力想用一种便捷的方式摆脱贫穷的折磨。于是,就形成了现在这样的局面,每年有累计超过五十万难民涌入欧洲,在隶属欧盟的28个国家有着不同程度的分布,其中以德国和瑞典这两个“土豪”国度接纳的低端人口数量最为突显。之所以为造成如此局面,还得追溯至2010年发生在突尼斯的自焚事件。
當时的突尼斯还笼罩在独裁统治的黑暗气氛之下,整个国家经济不景气,失业率创下了新高。一位唤作穆罕默德.布瓦吉吉的年轻人,失业之后靠街头摆摊讨生活,却受到当地警察的粗暴对待,悲愤之下,他选择自焚抗议。这一把火点燃了积压在民众心头的怒气,当地居民自发起义,与国民卫队对抗,冲突迅速蔓延至全国各地,终酿成一场声势浩大的革命,造成死伤无数。总统本.阿里在骚乱进行到29天时逃离,飞往沙特。
这起事件形成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令阿拉伯政局处于长久的动荡之中;欧盟与美国适时伸出了“援助之手”,表示要接纳这些不知何去何从的“特殊公民”。于是乎,一个浑身涂满“平等博爱”之金字的幻像出现了,试图摆脱困境的人们纷纷将目光投向了那些“民主天堂”,试图在那儿开始全新的美好人生。
欧洲又是如何对待这些难民和移民的呢?让我们看看号称“最安全的国家”德国处理低端人口的手段,以及得到的回报吧。
执政超过十一年的女总理安格拉.多罗特娅.默克尔曾经一度是德国民众心中的女英雄,这位传说中的“欧洲女王”以超凡的实干精神稳定社会市场经济,制造了一个看起来相当安全美好的环境。所以当她最初提出接纳难民数量不设上限的时候,民众基于信任感,曾无条件地支持她。于是,德国各地建起了难民楼,每位难民每月能拿到352欧元的生活费,并享受医疗和暖气;这些政策令德国当之无愧地成为“最佳避难国度”;单2014年就有1090万难民转化为移民,创下历史新高点。
面对“救世菩萨”,难民无以为报,只能用“犯罪”来回应这一系列的善举,他们选择在2015年12月31日的跨年夜,以“集体性侵”来“欢度”新年。德国科隆的18名难民混入新年游行集会中,借机性侵并抢劫女性。芬兰、瑞士和奥地利等欧洲多个国家也出现了类似的性侵案件。成群的难民将女性团团围住,甚至无视街头巡警的警告,肆意行凶。紧接着,2016年1月,三个难民在柏林强暴了一位年仅13岁的俄罗斯少女,此案不仅影响到了德俄的外交关系,也让数千名德国人上街抗议示威,举起了“我们反对难民”的牌子。
因为难民的关系,默克尔头一次被人轰下了“圣坛”,其领导的基民盟在州议会选举中接连失利,得票率仅19%。这是对德国乃至整个欧洲的警告——收一收罢。科隆事件影响了善良的德国人对难民的看法,德国ZDF电视台的民调显示,有70%的人相信犯罪率将因难民的增加而大幅上升,63%的人觉得难民数量已经井喷。
这意味着,默克尔的政治生涯很可能会因难民而终结,更是本土公民与难民呈现敌对之态的开始。
歧视是永久的病根
假如你看过2004年度奥斯卡最佳影片《撞车》,就不难发现美国人对于“低端人口”的纠结态度,片中的黑人、穆斯林商贩、墨西哥女佣角色,可说是这一群体的各中代表;有优越感的美国公民既要小心翼翼地处理与这些人的关系,又不得不面对这个族群体内的“犯罪基因”。歧视是永远不可避免的存在,也是好莱坞电影人试图通过文艺作品扭转观念的根源。
为了让低端人口“提升”到“文明人”的程度,德国早在2005年就规定,让不会说德语的外国移民必须参加所谓的“融入学习班”,接受长达650个课时的语言教育,而考试只能通过一半人,另一半将被撤销居留权。至于那些正规的工作职位,其实是专门留给工程师、学者之类的技术性人才的,普通难民根本享受不到。
就因为这些差别对待,加上本国人频频抛出的“白眼”,让低端人群意识到了“低端”的耻辱。尤其是恐怖袭击事件推波助澜,逐步将“问题移民”妖魔化,造谣有之、煽风点火有之,民粹主义作祟有之。
诚然,天性浪漫的法国人素来“宅心仁厚”,他们对待个体的穷人是经常网开一面的;比如会在咖啡馆买一杯“预留咖啡”,留给没钱的流浪汉享用;塞纳河畔的莎士比亚书店更是以收留落魄作家而美名远扬;连路边摊的小贩都能免费为乞丐提供小吃。可这不代表法国的低端人口就过得很滋润,长居法国的中国移民应该感受颇深;华人在欧洲经常被视为“有钱人”,因此成为北非裔移民的“财路”;在巴黎北郊“廉租房”林立的欧拜赫维利耶市,北非裔移民抢劫华人移民已是家常便饭,因为警力欠缺,报案根本无济于事。周边人的冷淡态度,异国他乡的陌生环境,令这些人彻底失去了归属感,于是选择铤而走险,用犯罪来释放压抑的内心。
哪怕在百般呼吁“自由平等”的美国,低端人口的生活状态也好不到哪儿去。看过《当幸福来敲门》的人就应该清楚,甭管你是不是难民,只要没钱就属于低端;片中的男主角只能带着儿子每天去避难所排队,只求能在有片瓦遮头的房子里过一晚;次日他们就得离开,并赶在“客满”之前去到一个个避难所申请入住,如果申请不到,就只能住在地铁站的厕所里了。这种“民间疾苦”的真实刻画,一方面是想唤起人们对低端人口的同情心,另一方面也在提醒大家——低端人口无论到哪儿都只配拥有低端的人生,除非你天赋异秉。 美国著名的黑人脱口秀演员凯文.哈特曾经在节目中以调侃的语气讲述了黑人们的“低端”生活,他提及名流芸集的贝弗里山庄社区中,住着全世界最好的灵魂乐黑人女歌手,而她的邻居却是一名普通的白人牙医。这就意味着,哪怕2017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奖颁给了黑人主打的同志电影《月光男孩》,也无助于改变现状,低端就是低端。
君不见,德国的反移民极右组织纷纷崛起,他们可不会让难民过得那么“舒服”;2017年2月,一个组织在一幢收容了3900人的难民中心纵火,消防员扑救过程中,路过的醉汉们居然站在火场外围拍手叫好。要知道,这对德国难民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了,2015至2016年期间,对难民居所的攻击事件被立案的已达400多起,最尴尬的部分在于,因此而限制难民进入就等于向极右流氓们妥协,而不限制的话,带来的是更多隐患。
正在放弃的“博爱”
大多数的欧洲人都秉承这样一个信念——低端人口要在我们的地盘扎根,就必须接受我们的基本价值观,否则别来。
可是从宗教信仰到生活习惯,每一个“雷区”都有可能成为矛盾激发点,哪有这么容易就让低端人口本土化?尤其是移民们接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很难适应西方工薪社会的宗教习惯,语言交流也是大问题,他们非常明显地“拖了后腿”,成为标准的弱势群体。
面对现实,有“铁娘子”之称的默克尔退缩了,每年花在难民身上的钱已超过211亿欧元,却被民众连连唾弃,这种吃力不讨好的状态,让她低下了执拗的头颅。2016年9月,基民盟在其大本营梅-前州选举中的失利,令其彻底醒悟,她不得不承认:“在移民融入方面,我们真的不是‘世界冠军’,我们等待了太久的时间,才真正意识到难民问题成了大问题。如果可以的话,我宁愿时光倒流到很多、很多年前。”
而美国人的态度则更加鲜明务实,看看总统大选的结果就知道了;无论好莱坞名流如何竭尽洗脑之能事,民众依旧坚定地把票投给了唐纳德.特朗普。要知道,美国已经拗了太久的“政治正确”造型,马丁路德金大道黑人芸集,华盛顿市河边的黑人區更成为低端人口的聚集所;这两处“名胜”基本上属于游客禁地,因为那儿几乎是犯罪分子的老窝,充斥着枪支、毒品和色情交易。
当然了,好莱坞明星们对难民的“关怀”,作秀成分也是颇高的;就有人道救援机构员工向英国《卫报》曝过料,直指奥斯卡影帝西恩.潘在探访难民时威胁一众救援机构员工:“如果不好好干,我就在CNN节目上曝光你们!”这份“任性”令救援人员瞠目结舌,也从此看穿了明星的个人修养。
特朗普为了清理低端人口,可以说是竭尽所能;他号称要在墨西哥与美国边境筑墙,让偷渡者无机可趁,将移民机会留给了愿意大把掏钱投资项目的中国人,张开双臂欢迎土豪,拒绝一切低端人士踏上美国的国土。2017年12月,在联合国关于全球移民事务的会议上,特朗普更是明确表示将终止参与“全球移民协议”。事实上,他并非嘴上说说,上台之初就以“不利于美国利益”、“威胁国家安全”等理由大幅度限制难民涌入,将接收上限缩减至5万人,不到奥巴马当年制定数量的一半。也就是说,特朗普利用专属于商人的利已主义,精明地将低端人口隔绝在外,肥水从此不流外人田。二战以来最大的难民潮,就这样被提倡“博爱”的美国公民们抽刀断水,这是再多的反歧视影视佳作都无法挽回的趋势。
犹记科隆事件发现之后,市长亨丽埃特.雷克尔向女性市民提议:至少与陌生人保持“一臂之遥”的距离。这个距离,也许就是“高端”与“低端”之间最具体的分隔线,犹如水与油的交叠,可以勉强凑在一起,却永远无法相融。
那些怀揣民主之梦,祈求能在新国度拥抱好运的低端人口,也终于在几年间尝尽了被看低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