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美国艺术史学者安妮·达勒瓦所撰《艺术史方法与理论》一书,对近年来艺术史研究的现状进行了反思.该书以具体艺术作品的案例分析切入,尝试引导一般读者如何对艺术作品的表面形象、隐喻系统、文化价值及历史意义等内容进行提问;同时,对艺术作品意义创造另一主体的观者如何“阅读”艺术作品的形式、方法及其语境展开研究.这种以驱动一般读者参与艺术史的实践变革为诉求的主张,有助于探寻艺术史研究的多维方法及其理论视角,对当今艺术史研究颇有启示意义.
【机 构】
:
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湖南 长沙 410114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艺术史学者安妮·达勒瓦所撰《艺术史方法与理论》一书,对近年来艺术史研究的现状进行了反思.该书以具体艺术作品的案例分析切入,尝试引导一般读者如何对艺术作品的表面形象、隐喻系统、文化价值及历史意义等内容进行提问;同时,对艺术作品意义创造另一主体的观者如何“阅读”艺术作品的形式、方法及其语境展开研究.这种以驱动一般读者参与艺术史的实践变革为诉求的主张,有助于探寻艺术史研究的多维方法及其理论视角,对当今艺术史研究颇有启示意义.
其他文献
在明代太学的文学教育史上,景泰时期南国子监祭酒吴节的主张值得特别留意.他在《大学条约》中倡导“以左、马、韩、欧之笔力,而写周、程、张、朱之名理”,一反明初以来排斥辞章的官学教育指向,率先承认太学生修习笔力的必要性,鼓励其在作文时适当修辞,在太学教育中首倡“以古文为时文”之风.吴节此说,与景泰时期时文创作日益讲求语言曲折错综的趋向相照应,同时也符合士子尊崇古文的文化心理,不悖明廷重视古文的文学观念,具有可行性.“以古文为时文”观念的推行,也暗示着明代“士大夫之学”的内涵与外延正在变易.
美国新批评的“张力”“悖论”“反讽”“具体普遍性”等著名范畴指涉的都是存在于作品中的矛盾性结构.就其共同性而言,“矛盾性结构”包含要素多样、多样性要素相互对立、对立性要素一体化三个方面.“要素多样”的“多”既表现为“二”,形成多种二元结构;也表现为多种形态的对“二”的超越.“要素的对立”可发生在作品内部,也可发生在“结构体”之间.“对立性要素的一体化”可区分为“在场领域的一体”与“构成体的一体”两种形态.“多样”“对立”“一体”三者相比较而言,“对立”更具有现代诗学意义,更能体现现代诗学的特殊性.
通过梳理海外华人学者对中国传统诗学“兴”范畴的阐释,考察其运用的理论策略及研究视角,以获得“兴”范畴在异质理论话语中的多层次、多维度呈现.同时,通过中西两种话语的比较,探讨“兴”范畴中可与西学相沟通的理论内涵并寻找传统诗学的现代言说路径.再次,在二元语境的差异中见出异理论阐释的错位和偏差之处,以反思本土诗学在走向现代、走向世界过程中保持本土文化内涵的重要性.
韵文是考察文学起源和传播、雅俗离合、韵散互动的重要视角.楚简包含丰富韵文,具有一些独特的韵式和韵例.有些可与传世文献对读,呈现早期韵文发展的真实面貌.楚简韵文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通篇韵文,二是韵文片段.立足于文本的功用和形态,楚简韵文分为祝祷类、歌诗类、辞赋类、韵语类.结合相关文献,考察韵式韵例、韵文分布、韵散互动等现象;从文献学角度,探讨楚简韵文对文本校勘、章节复原、辨明主旨的重要意义;从文学史来看,楚简韵文提供了丰富的文学史料,有助于动态呈现早期韵文的生成和演变.
通过对高考物理选考试题的研究,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本质的理解,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同南社成立于辛亥革命后的重阳节,由范烟桥、徐光泰创立于吴江同里.在文学观上,社员们通过对传统情志观、教化论等的发扬,提倡复古以济世.他们通过积极阐释与发扬传统文论,对激发时人的社会责任感、恢复内在道德秩序及增强知识分子的文化认同感与凝聚力,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正统文艺以“雅”为核心范畴,雅俗悬隔、雅优俗劣的传统文艺“雅—俗”观严格规约着中国古代的文艺实践.在贯穿中国文艺现代转型之始终的雅俗流变大潮中,鲁迅打破雅俗界隔的创作实践和重估雅俗价值的文艺讨论,促成了传统文艺“雅—俗”观的根本转型.他将“淆乱了雅俗之辨”的新木刻视为国民文艺、大众文艺的理想样式,表达了对新文艺开辟非雅非俗之“新境界”的祈望.
查慎行《敬业堂诗集原稿》是《敬业堂诗集》付梓前的稿本,具有重要价值,但尚未引起学界关注.《原稿》保存了查慎行的自删诗,有艳情、应酬以及讥刺现实之作,风格与今存诗作有所不同.这些自删诗能够展现查慎行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对于全面认识查慎行其人其诗都有重要意义.《原稿》有较多查慎行对诗歌的修改痕迹,展现了查慎行诗歌创作的动态过程.此外,《原稿》还保留了时人对查诗的评点,许多评点非常精到,对于查慎行诗歌艺术和创作渊源提供了新的视角.在《敬业堂诗集》的校勘方面,《原稿》亦有参考价值,而当前多种通行本《敬业堂诗集》均未
鲁迅对菊池宽作品的选择性译介以及对复仇题材的关注使《铸剑》与《复仇的话》跨越时空发生联系.二者共同选择了“为父复仇”这一人性被挤压到善恶边缘、游走于正统伦理与民俗文化之间、既属于公共伦理视域又占据私属伦理空间的古老叙事命题,来透析人在现代家国中的生存际遇,并借此反向思考家国民族的生存与发展.虽然两个文本对复仇意象做了不同的呈现,却采取了近似的文学理路,通过家国视域下复仇命题的变构思考个与群、私与公如何调和并实现现代道德伦理的重构.《铸剑》或可看作《复仇的话》中“为父复仇”命题的中国式呈现,文本中对人性的探
在六朝文学批评中,“自然”本包括“华丽”的义项.以《文心雕龙》为代表的六朝文论,从生成论的角度,认为作者性情自然外铄成文即是自然的文章,同时受郭象独化论的影响,认为作者的性情不同,有繁缛之才者,写作华丽之文即为自然.到了宋代,新儒家心性理论认为“性”出于天道,为万物共有而能包容万物,其风格表现为虚静平淡,是所有人所要追求的最终目标,而文章为性情所发则为自然,因此到了宋代,“平淡”风格逐渐成为“自然”之文的最高标准.六朝人认为谢灵运诗风“自然”,指的是华丽的自然而非平淡的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