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对中国职业院校非外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我国高职院校非外语专业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水平普遍较低,语言教学而非文化教学的模式使得跨文化交流难以有效进行。对于这一研究结果文章做出了较为合理的分析,探讨了其中可能的原因并为英语教学提出一些相关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职业院校;非外语专业;跨文化能力;对比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8.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236-1879(2017)15-0254-02
一、引言
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知识、技能和意识三方面的内容,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综合能力。普遍来说,大部分人认为外语说得流利,进行跨文化交际就没有问题,但事实并非如此。中国被视为世界工厂和最大的消费市场,因此,越来越多的工作岗位要求员工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有效沟通。不过,必须注意的是,跨文化交流往往使人沮丧,充满了麻烦,就像许多游客,或海外留学生的真实经历一样令人尴尬。
目前中国职业院校非外语专业外语教学中,教师能够认识到学习者沟通能力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外语学习者不仅仅应该学习语言语法结构或规则,更应该学习如何有效地使用目标语言。然而职业院校非外语专业学生的外语课堂并没有在培养沟通能力的过程中对语言文化成分给予足够的重视,仍将重点放在如何监督学生组织对话和使用目标语言上,这导致所培养的学生跨文化能力不高,在与外国人的交流中使对方感到尴尬或引起许多误解。鉴于职业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较弱的情况,本文对职业院校非外语专业学生跨文化能力进行对比研究,提出教学建议,以期能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研究背景和方法
(一)研究背景。
国外许多高等教育机构强调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专业素质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都应该受到重视,因此,强调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培养方案也被许多教育机构也纷纷采用。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开始了对跨文化交际的研究,虽然时间不是很长,但发展的速度却非常快。最近二十年来国内语言学界在跨文化能力研究上取得了显著成果,主要集中在跨文化能力的构成、培养框架和方法等方面。对跨文化能力的构成与维度等进行理论与实证研究(杨盈、庄恩平,2007;王艳萍、余卫华,2008);站在态度、动机和文化敏感度的视角分析影响培养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因素(高永晨,2006;胡艳,2011);基于外语课堂环境和外语语言技能课程对如何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能力讨论进行讨论(贾玉新,1997;许力生,2000;高一虹,2002;张红玲,2007)。
综上所述,以往的研究所多集中在跨文化能力影响因素、外语课堂环境、外语语言技能课程设置以及跨文化能力的培養等问题上面,停留在理论层面的居多,而且多数研究没有将跨文化交际相课程作为依托,基于高职院校非外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能力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尚显不足,没有形成较为系统的跨文化能力培养体系。
本研究以《跨文化交际》课程为基础,对影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因素进行实证研究,通过统计分析调查数据,尝试为高职院校非外语专业外语课堂教学提供跨文化能力培养的方法与建议,帮助教师不仅提升理论认识,并且在教学实践层面切实改善外语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有效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目标,为建立较为系统的跨文化能力培养体系奠定基础。
(二)研究方法。
我国目前关于跨文化能力的研究缺乏大量数据的支撑。要获取大量且有效的数据势必会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是理论研究要想做到有深度、有说服力就必须开展扎实的数据分析。本研究的主要方法为问卷调查法,通过发放大量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实验数据,随机抽样了天津商务职业学院2015-2017级共120名学生,对被抽样者进行了初步跨文化交际能力评价与测试,运用计算机软件获得数据进行分析。调查问卷涉及跨文化意识、交接文化与知识文化三大类问题,共20题,采用单项选择、多项选择的形式。
本研究选择天津商务职业学院会计学院2014- 2017级会计专业、税务专业、审计专业、会计(中外合作)专业,四个专业12个班的非外语专业的学生作为研究被试,其中会计(中外合作)专业是与美国合作办学的专业,将该专业2016级设为试验班,设置了一学期的《跨文化交际》课程。在学期末,分别向实验班和普通班发放调查问卷,并且进行测试。调查问卷的设计和测试均以Byram跨文化能力评价模式为理论基础并且参考了Fantini的跨文化能力评价量表。除此之外,还随机选取被测试对象进行了访谈,最后将调查问卷、测试结果和访谈记录收集并进行充分分析,得出数据。
三、研究结果
(一)职业院校非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
随着中国国际交流和合作的日趋频繁,我国高等院校的对外语教学的人才培养也相应地提出了更高要求。以英语教学为例,2007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在教学性质和目标部分提到了“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可见,跨文化交际必须作为外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但令人遗憾的是,在多数教学和科研中,“文化教学”成了“目的语教学”,母语和外语文化教育的重要性被长期忽视,语言教学而非文化教学的模式使得跨文化交流难以有效进行。
(二)对比试验结果。
实验班和普通班的对比实验结果显示职业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整体偏低,但却具有多维性,每个维度的掌握情况差别较大。
在开设一学期的《跨文化交际》课程之后,实验班的学生对跨文化意识有显著提高,普通班则没有明显变化。后期的随机访谈中,实验班的学生反映在《跨文化交际》课堂上,由于教师引导学生对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价值观、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文化定势和偏见等现象进行讨论和总结发言,使得学生能够更加敏锐地察觉中西文化差异,从而对跨文化交际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但是,学生对跨文化交际技能及知识的掌握情况非常不理想,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其余维度均有待提高。调查和实验结果反映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所存在的问题如下: 1、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或水平受与母语者交流的时间和人数对的影响。
2、学生的西方文化知识储备和外语语言能力和亟待加强和提升。
3、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弱,和外语母语者的交流只停留在浅层次。
4、学生在跨文化交流时体现出较高积极性,这一积极性影响着对他们的语言使用能力,文化知识以及社会参与度,但是在融入当地环境时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困难。
(三)研究思考。
上述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目前跨文化交际法还没有被广泛应用于外语教学,我国大部分职业院校非外语专业的外语教学方法主仍然以交际法为主,然而在全球化和国际化以及“一带一路”的背景下,外语的学习和跨文化交际已成为必然趋势,对于跨文化交际者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不断将母语和目的语进行意义协商并将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进行建构和融合。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需要语言学习者具备良好的语用语言能力,而且对社交语言能力也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在强调正确语言形式学习的基础之上,外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注重语用原则的教授,引导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感知和认识,从而培养和提升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职业院校非外语专业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教学建议
本研究的所有结果对外语教学中是非常有启发性的,特别是对于非外语专业学生的外语教学。在上面研究基础之上,对职业院校非外语专业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和教学提出建议。
(一)谚语说“经验是最好的老师”,为了发展非外语专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应该鼓励非外语专业的外语学习者抓住任何可能的机会与不同文化的人交流,因为跨文化经验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修改教学大纲。外语语言教学的最终目标不应该是纯粹的语言知识和静态文化知识,而是培养学习者了解国际,有效参与跨文化交流,增强对其它文化的认识和理解,鼓励对外语学习和跨文化交际的积极态度。开发外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应该成为外语教学和学习的目标。
(三)在外语教学中我们不应局限于外语国家的文化。伊藤真美关于“通过国家和通过国家的文化”(2002:42)的建议是值得考虑的。但我们还是应该放弃绝对的以知识为本的文化教学。当文化知识呈现给学习者时,我们应该希望发展他们的批评意识,放弃偏见和刻板印象,并期待对文化交流和理解的积极态度,然后将其转化为强劲的学习动力,不仅发展探索其他文化的技能,更要注重对自己文化的学习和加强。
(四)注重提升学生跨文化交流意识。文化意识是指对自己和他人文化的理解影响,人们在外来文化环境中的思考和行为。显而易见,学习者在书本学习中受到限制,并不能够充分认识其它文化。Kramsch(2003)在他的《语言文化》一书中指出,发展文化意识是意识到另一个文化群体的成员、他们的行为、他们的期望、他们的观点和价值观。因此,教师可以使用各种材料作为媒体进行跨文化教学,例如互联网、报纸、杂志、期刊和电影等。此外,课堂活动对跨文化能力的培养是不可或缺的。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习者在课堂活动中构建各种外来文化环境,鼓励和帮助他们达成交际目的。
最后,建议跨文化交流课程被设定为非外语专业的选修课甚至是必修课。事实上很多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已有所认识,并且对提高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表现出较强的积极性和努力意愿,因此建议增设可以培养跨文化能力的课程来指导我们的学生。
参考文献
[1] Byram, M.Teacnhing and Assessing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M].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1997.
[2] Hayward,F.Internationalization of U.S.Higher Educat:Preliminary Status Report 2000.Washington,D.C.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2000.
[3] 畢继万.第二语言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J].中国外语,2006(1):66-70.
[4] 高一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越”与“超越”[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0):27-31.
[5] 高永晨.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1):26-28.
[6] 胡艳.大学生跨文化交际敏感度调查[J].外语界,2011(03):68-73.
[7]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8] 王一君.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对比研究[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6(04):63-66.
[9] 王艳萍,余卫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对比研究[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103-106.
[10] 吴卫平,樊葳葳,彭仁忠.中国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维度及评价量表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3(4):581-592.
[11] 许力生.跨文化的交际能力问题探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07):17-21.
[12] 杨盈,庄恩平.构建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J].外语界,2007(4): 13-21.
[13] 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关键词: 职业院校;非外语专业;跨文化能力;对比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8.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236-1879(2017)15-0254-02
一、引言
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知识、技能和意识三方面的内容,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综合能力。普遍来说,大部分人认为外语说得流利,进行跨文化交际就没有问题,但事实并非如此。中国被视为世界工厂和最大的消费市场,因此,越来越多的工作岗位要求员工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有效沟通。不过,必须注意的是,跨文化交流往往使人沮丧,充满了麻烦,就像许多游客,或海外留学生的真实经历一样令人尴尬。
目前中国职业院校非外语专业外语教学中,教师能够认识到学习者沟通能力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外语学习者不仅仅应该学习语言语法结构或规则,更应该学习如何有效地使用目标语言。然而职业院校非外语专业学生的外语课堂并没有在培养沟通能力的过程中对语言文化成分给予足够的重视,仍将重点放在如何监督学生组织对话和使用目标语言上,这导致所培养的学生跨文化能力不高,在与外国人的交流中使对方感到尴尬或引起许多误解。鉴于职业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较弱的情况,本文对职业院校非外语专业学生跨文化能力进行对比研究,提出教学建议,以期能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研究背景和方法
(一)研究背景。
国外许多高等教育机构强调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专业素质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都应该受到重视,因此,强调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培养方案也被许多教育机构也纷纷采用。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开始了对跨文化交际的研究,虽然时间不是很长,但发展的速度却非常快。最近二十年来国内语言学界在跨文化能力研究上取得了显著成果,主要集中在跨文化能力的构成、培养框架和方法等方面。对跨文化能力的构成与维度等进行理论与实证研究(杨盈、庄恩平,2007;王艳萍、余卫华,2008);站在态度、动机和文化敏感度的视角分析影响培养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因素(高永晨,2006;胡艳,2011);基于外语课堂环境和外语语言技能课程对如何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能力讨论进行讨论(贾玉新,1997;许力生,2000;高一虹,2002;张红玲,2007)。
综上所述,以往的研究所多集中在跨文化能力影响因素、外语课堂环境、外语语言技能课程设置以及跨文化能力的培養等问题上面,停留在理论层面的居多,而且多数研究没有将跨文化交际相课程作为依托,基于高职院校非外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能力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尚显不足,没有形成较为系统的跨文化能力培养体系。
本研究以《跨文化交际》课程为基础,对影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因素进行实证研究,通过统计分析调查数据,尝试为高职院校非外语专业外语课堂教学提供跨文化能力培养的方法与建议,帮助教师不仅提升理论认识,并且在教学实践层面切实改善外语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有效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目标,为建立较为系统的跨文化能力培养体系奠定基础。
(二)研究方法。
我国目前关于跨文化能力的研究缺乏大量数据的支撑。要获取大量且有效的数据势必会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是理论研究要想做到有深度、有说服力就必须开展扎实的数据分析。本研究的主要方法为问卷调查法,通过发放大量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实验数据,随机抽样了天津商务职业学院2015-2017级共120名学生,对被抽样者进行了初步跨文化交际能力评价与测试,运用计算机软件获得数据进行分析。调查问卷涉及跨文化意识、交接文化与知识文化三大类问题,共20题,采用单项选择、多项选择的形式。
本研究选择天津商务职业学院会计学院2014- 2017级会计专业、税务专业、审计专业、会计(中外合作)专业,四个专业12个班的非外语专业的学生作为研究被试,其中会计(中外合作)专业是与美国合作办学的专业,将该专业2016级设为试验班,设置了一学期的《跨文化交际》课程。在学期末,分别向实验班和普通班发放调查问卷,并且进行测试。调查问卷的设计和测试均以Byram跨文化能力评价模式为理论基础并且参考了Fantini的跨文化能力评价量表。除此之外,还随机选取被测试对象进行了访谈,最后将调查问卷、测试结果和访谈记录收集并进行充分分析,得出数据。
三、研究结果
(一)职业院校非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
随着中国国际交流和合作的日趋频繁,我国高等院校的对外语教学的人才培养也相应地提出了更高要求。以英语教学为例,2007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在教学性质和目标部分提到了“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可见,跨文化交际必须作为外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但令人遗憾的是,在多数教学和科研中,“文化教学”成了“目的语教学”,母语和外语文化教育的重要性被长期忽视,语言教学而非文化教学的模式使得跨文化交流难以有效进行。
(二)对比试验结果。
实验班和普通班的对比实验结果显示职业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整体偏低,但却具有多维性,每个维度的掌握情况差别较大。
在开设一学期的《跨文化交际》课程之后,实验班的学生对跨文化意识有显著提高,普通班则没有明显变化。后期的随机访谈中,实验班的学生反映在《跨文化交际》课堂上,由于教师引导学生对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价值观、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文化定势和偏见等现象进行讨论和总结发言,使得学生能够更加敏锐地察觉中西文化差异,从而对跨文化交际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但是,学生对跨文化交际技能及知识的掌握情况非常不理想,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其余维度均有待提高。调查和实验结果反映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所存在的问题如下: 1、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或水平受与母语者交流的时间和人数对的影响。
2、学生的西方文化知识储备和外语语言能力和亟待加强和提升。
3、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弱,和外语母语者的交流只停留在浅层次。
4、学生在跨文化交流时体现出较高积极性,这一积极性影响着对他们的语言使用能力,文化知识以及社会参与度,但是在融入当地环境时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困难。
(三)研究思考。
上述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目前跨文化交际法还没有被广泛应用于外语教学,我国大部分职业院校非外语专业的外语教学方法主仍然以交际法为主,然而在全球化和国际化以及“一带一路”的背景下,外语的学习和跨文化交际已成为必然趋势,对于跨文化交际者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不断将母语和目的语进行意义协商并将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进行建构和融合。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需要语言学习者具备良好的语用语言能力,而且对社交语言能力也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在强调正确语言形式学习的基础之上,外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注重语用原则的教授,引导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感知和认识,从而培养和提升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职业院校非外语专业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教学建议
本研究的所有结果对外语教学中是非常有启发性的,特别是对于非外语专业学生的外语教学。在上面研究基础之上,对职业院校非外语专业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和教学提出建议。
(一)谚语说“经验是最好的老师”,为了发展非外语专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应该鼓励非外语专业的外语学习者抓住任何可能的机会与不同文化的人交流,因为跨文化经验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修改教学大纲。外语语言教学的最终目标不应该是纯粹的语言知识和静态文化知识,而是培养学习者了解国际,有效参与跨文化交流,增强对其它文化的认识和理解,鼓励对外语学习和跨文化交际的积极态度。开发外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应该成为外语教学和学习的目标。
(三)在外语教学中我们不应局限于外语国家的文化。伊藤真美关于“通过国家和通过国家的文化”(2002:42)的建议是值得考虑的。但我们还是应该放弃绝对的以知识为本的文化教学。当文化知识呈现给学习者时,我们应该希望发展他们的批评意识,放弃偏见和刻板印象,并期待对文化交流和理解的积极态度,然后将其转化为强劲的学习动力,不仅发展探索其他文化的技能,更要注重对自己文化的学习和加强。
(四)注重提升学生跨文化交流意识。文化意识是指对自己和他人文化的理解影响,人们在外来文化环境中的思考和行为。显而易见,学习者在书本学习中受到限制,并不能够充分认识其它文化。Kramsch(2003)在他的《语言文化》一书中指出,发展文化意识是意识到另一个文化群体的成员、他们的行为、他们的期望、他们的观点和价值观。因此,教师可以使用各种材料作为媒体进行跨文化教学,例如互联网、报纸、杂志、期刊和电影等。此外,课堂活动对跨文化能力的培养是不可或缺的。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习者在课堂活动中构建各种外来文化环境,鼓励和帮助他们达成交际目的。
最后,建议跨文化交流课程被设定为非外语专业的选修课甚至是必修课。事实上很多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已有所认识,并且对提高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表现出较强的积极性和努力意愿,因此建议增设可以培养跨文化能力的课程来指导我们的学生。
参考文献
[1] Byram, M.Teacnhing and Assessing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M].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1997.
[2] Hayward,F.Internationalization of U.S.Higher Educat:Preliminary Status Report 2000.Washington,D.C.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2000.
[3] 畢继万.第二语言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J].中国外语,2006(1):66-70.
[4] 高一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越”与“超越”[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0):27-31.
[5] 高永晨.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1):26-28.
[6] 胡艳.大学生跨文化交际敏感度调查[J].外语界,2011(03):68-73.
[7]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8] 王一君.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对比研究[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6(04):63-66.
[9] 王艳萍,余卫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对比研究[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103-106.
[10] 吴卫平,樊葳葳,彭仁忠.中国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维度及评价量表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3(4):581-592.
[11] 许力生.跨文化的交际能力问题探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07):17-21.
[12] 杨盈,庄恩平.构建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J].外语界,2007(4): 13-21.
[13] 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