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我国工程师人才培养的要求,首先介绍了法国工程师培养模式本土化过程中“传热学”的教学实践和我国“传热学”课程教学的现状,然后在课程安排、课堂组织、教材安排、课程设计等方面提出了一些课程改革的措施,以促进我国工程师培养过程中“传热学”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工程师教育;本土化;传热学;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0-0051-02
目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工作已受到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法国工程师培养模式因其优秀的培养质量、高度的社会认可度而受到了我国教育者们的较大关注[1]。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民航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先后成立工程师学院,尝试借鉴法国工程师培养模式来为我国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2]。中山大学也在2010年与法国以格勒诺布尔国立综合理工学院为首的五所法国工程师学校合作组建了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尝试引入法国工程师培养模式,借鉴法国在核能工程师培养方面的经验,为我国培养国际一流的核能工程师[3,4]。
作者于2014年5月份,作为中方合作教师,与法国格勒诺布尔国立综合理工学院的Thierry Duffar教授一起完成了中山大学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传热学”的授课工作。同时,本人在中国大陆接受教育过程中也听过一些中国教师讲述的“传热学”课程,所以特对法国工程师教育模式下的“传热学”教学实践进行总结,同时与我国传统“传热学”授课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希望能对我国的工程师培养实践,特别是“传热学”课程的改进,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传热学”的重要性
“传热学”课程主要基于能量守恒原理系统讲述导热、对流换热和辐射换热三部分内容,它的学习可为相关的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分析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它所讲述的理论知识在生产技术领域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包括能源动力、航空航天、建筑工程、化工制药、农业林业、材料冶金、机械制造、电气电信、交通运输、纺织印染、生物工程、环境保护和气象预报等等。可见,“传热学”不仅仅是针对“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同时也是针对“能源与动力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化学工程”等专业本科生开设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因此,“传热学”的教学质量提升,对很多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传热学”的传统授课模式
作者曾经上过西南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雷兵老师讲述的“传热学”和华南理工大学电力学院张春雨老师讲述的“传热学”。其中,张春雨老师讲述的“传热学”堪称经典,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我从海外留学回来加盟中山大学任教时,专门给张老师写了一封Email,希望上课能像他一样精彩。当然,实际上听过张老师讲述的“传热学”的学生们普遍对他的授课水平评价甚高。
这两位老师的课程都是4个学分,每周2次课,每次2个课时,共64个课时。课程以课堂上教师授课为主,课时较为充足,课程讲述的比较透切和系统,课堂上教师们都可以旁征博引,上课十分精彩。书后面的习题一般在课后自己完成。
由于“传热学”课程比较重要,涉及到的专业较多,我国很多高校的教师也不断探讨如何改进教学模式,比如,黄金老师建议将教学内容和专业方向相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教学内容与工程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工程观点,以改进“传热学”的教学效果[5];李友荣等老师提出了实行“传热学”分级教学的基本改革思路,引入基础传热学和专业传热学两个教学模块,以满足传热学的教学需要[6];唐爱坤老师则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基本要求,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了课程改革的一些措施,以促进课堂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7]。总体上来说,我国高校“传热学”授课时间较为充足,以教师讲述为止,辅以一定的习题和实验课,教师讲述较为深入系统,效果良好,为传热知识在我国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法国工程师培养模式本土化过程中“传热学”授课模式
中山大学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针对2010级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本科生的“传热学”课程安排了一周集中上课,周末考试。这主要是考虑到来自法国格勒诺布尔国立综合理工学院的Thierry Duffar教授在法国也任教授职务,不能长时间呆在中国的原因。本课程为1个学分,共24个课时,其中12个课时为理论授课时间;12个课时用于上习题课。理论授课为全班81位同学一起上大课,由Duffar教授用法语授课。有一份共34页的讲义,供学生参考,相当于国内的教材。习题课则采用小班上课,强调学生参与和团队合作与交流,将81位同学分成4个小班,针对每个小班进行单独开课,2个小班同时并行进行,分别由有Duffar教授和我来带,当然,我是用中文来上课。习题课堂上按约5位同学以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来做习题,小组内学生之间可交流讨论,碰到组里面同学都不能理解的地方可向老师请教。一般同学们都可以自行完成习题。然后,老师会让代表上来把习题的解答过程写到黑板上。有些时候,确实碰到比较难的题,教师则需要自行统一讲解。课程的最后考试安排在周六上午,采取开卷的形式,考了2道分析计算题,内容涵盖导热、对流换热和辐射的内容。
四、教学实践思考与建议
为了达到我国工程师人才培养的要求,提高“传热学”的授课效果,结合中山大学中法核工程“传热学”的教学实践,作者在课程安排、课堂组织和教材安排等方面进行了思考并给出如下建议:
1.课程安排
1周集中授课,学生不容易完全消化所学知识,可将课程安排到3周,每周8个课时,4个课时用于授课,4个课时用于习题,以便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
2.课堂组织
采取讲述和习题的类型,课时按1:1分配,习题课采取4~5人一小组的形式,以提高学生的自我参与意识和团队合作与交流能力,通过习题过程,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3.教材安排
目前国内“传热学”的优秀教材非常多,但基本上都是较为通用的、适用于长课时的教材。因此,可针对课时安排和授课要求,有针对性地组织相应的教材编写工作,以便更好地满足法国工程师培养模式本土化授课模式的需求。
4.课程设计
针对“传热学”工程应用性较强的特性,结合学科研究进展,给出一些科技创新的方向,鼓励学生进一步深入研究,在业余时间开展较为深入的课程设计,以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和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5.考核安排
建议采用开卷考试,成绩评定采用平时成绩(20%)与考试成绩(80%)相结合的形式,一方面便于监督学生平时学习自主性并克服学生考前突击的顽症,另一方面也能很好地考核学生对传热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结束语
本文结合“传热学”的特点和教学实践,分析了我国“传热学”的传统授课模式以及法国工程师培养模式本土化过程中“传热学”授课模式,针对我国工程师人才培养的要求,在课程安排、课堂组织、教材安排、课程设计等方面提出了一些“传热学”的教改建议,希望能为实现培养高质量的工程师人才提供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王晓辉.法国工程师教育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2).
[2]于黎明,等.企业全过程参与工程师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3).
[3]杨佩青,杨东华.法国工程师培养模式本土化过程中学生分流淘汰的困难及对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1).
[4]杨东华,杨佩青.法国工程师精英教育模式本土化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12,(6).
[5]黄金.“传热学”教学改革探讨[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Z1).
[6]林友荣,等.“传热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0,(32).
[7]唐爱坤,等.卓越工程师背景下“传热学”课程教学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3,(29).
(责任编辑:刘翠枝)
关键词:工程师教育;本土化;传热学;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0-0051-02
目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工作已受到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法国工程师培养模式因其优秀的培养质量、高度的社会认可度而受到了我国教育者们的较大关注[1]。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民航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先后成立工程师学院,尝试借鉴法国工程师培养模式来为我国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2]。中山大学也在2010年与法国以格勒诺布尔国立综合理工学院为首的五所法国工程师学校合作组建了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尝试引入法国工程师培养模式,借鉴法国在核能工程师培养方面的经验,为我国培养国际一流的核能工程师[3,4]。
作者于2014年5月份,作为中方合作教师,与法国格勒诺布尔国立综合理工学院的Thierry Duffar教授一起完成了中山大学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传热学”的授课工作。同时,本人在中国大陆接受教育过程中也听过一些中国教师讲述的“传热学”课程,所以特对法国工程师教育模式下的“传热学”教学实践进行总结,同时与我国传统“传热学”授课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希望能对我国的工程师培养实践,特别是“传热学”课程的改进,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传热学”的重要性
“传热学”课程主要基于能量守恒原理系统讲述导热、对流换热和辐射换热三部分内容,它的学习可为相关的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分析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它所讲述的理论知识在生产技术领域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包括能源动力、航空航天、建筑工程、化工制药、农业林业、材料冶金、机械制造、电气电信、交通运输、纺织印染、生物工程、环境保护和气象预报等等。可见,“传热学”不仅仅是针对“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同时也是针对“能源与动力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化学工程”等专业本科生开设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因此,“传热学”的教学质量提升,对很多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传热学”的传统授课模式
作者曾经上过西南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雷兵老师讲述的“传热学”和华南理工大学电力学院张春雨老师讲述的“传热学”。其中,张春雨老师讲述的“传热学”堪称经典,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我从海外留学回来加盟中山大学任教时,专门给张老师写了一封Email,希望上课能像他一样精彩。当然,实际上听过张老师讲述的“传热学”的学生们普遍对他的授课水平评价甚高。
这两位老师的课程都是4个学分,每周2次课,每次2个课时,共64个课时。课程以课堂上教师授课为主,课时较为充足,课程讲述的比较透切和系统,课堂上教师们都可以旁征博引,上课十分精彩。书后面的习题一般在课后自己完成。
由于“传热学”课程比较重要,涉及到的专业较多,我国很多高校的教师也不断探讨如何改进教学模式,比如,黄金老师建议将教学内容和专业方向相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教学内容与工程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工程观点,以改进“传热学”的教学效果[5];李友荣等老师提出了实行“传热学”分级教学的基本改革思路,引入基础传热学和专业传热学两个教学模块,以满足传热学的教学需要[6];唐爱坤老师则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基本要求,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了课程改革的一些措施,以促进课堂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7]。总体上来说,我国高校“传热学”授课时间较为充足,以教师讲述为止,辅以一定的习题和实验课,教师讲述较为深入系统,效果良好,为传热知识在我国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法国工程师培养模式本土化过程中“传热学”授课模式
中山大学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针对2010级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本科生的“传热学”课程安排了一周集中上课,周末考试。这主要是考虑到来自法国格勒诺布尔国立综合理工学院的Thierry Duffar教授在法国也任教授职务,不能长时间呆在中国的原因。本课程为1个学分,共24个课时,其中12个课时为理论授课时间;12个课时用于上习题课。理论授课为全班81位同学一起上大课,由Duffar教授用法语授课。有一份共34页的讲义,供学生参考,相当于国内的教材。习题课则采用小班上课,强调学生参与和团队合作与交流,将81位同学分成4个小班,针对每个小班进行单独开课,2个小班同时并行进行,分别由有Duffar教授和我来带,当然,我是用中文来上课。习题课堂上按约5位同学以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来做习题,小组内学生之间可交流讨论,碰到组里面同学都不能理解的地方可向老师请教。一般同学们都可以自行完成习题。然后,老师会让代表上来把习题的解答过程写到黑板上。有些时候,确实碰到比较难的题,教师则需要自行统一讲解。课程的最后考试安排在周六上午,采取开卷的形式,考了2道分析计算题,内容涵盖导热、对流换热和辐射的内容。
四、教学实践思考与建议
为了达到我国工程师人才培养的要求,提高“传热学”的授课效果,结合中山大学中法核工程“传热学”的教学实践,作者在课程安排、课堂组织和教材安排等方面进行了思考并给出如下建议:
1.课程安排
1周集中授课,学生不容易完全消化所学知识,可将课程安排到3周,每周8个课时,4个课时用于授课,4个课时用于习题,以便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
2.课堂组织
采取讲述和习题的类型,课时按1:1分配,习题课采取4~5人一小组的形式,以提高学生的自我参与意识和团队合作与交流能力,通过习题过程,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3.教材安排
目前国内“传热学”的优秀教材非常多,但基本上都是较为通用的、适用于长课时的教材。因此,可针对课时安排和授课要求,有针对性地组织相应的教材编写工作,以便更好地满足法国工程师培养模式本土化授课模式的需求。
4.课程设计
针对“传热学”工程应用性较强的特性,结合学科研究进展,给出一些科技创新的方向,鼓励学生进一步深入研究,在业余时间开展较为深入的课程设计,以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和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5.考核安排
建议采用开卷考试,成绩评定采用平时成绩(20%)与考试成绩(80%)相结合的形式,一方面便于监督学生平时学习自主性并克服学生考前突击的顽症,另一方面也能很好地考核学生对传热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结束语
本文结合“传热学”的特点和教学实践,分析了我国“传热学”的传统授课模式以及法国工程师培养模式本土化过程中“传热学”授课模式,针对我国工程师人才培养的要求,在课程安排、课堂组织、教材安排、课程设计等方面提出了一些“传热学”的教改建议,希望能为实现培养高质量的工程师人才提供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王晓辉.法国工程师教育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2).
[2]于黎明,等.企业全过程参与工程师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3).
[3]杨佩青,杨东华.法国工程师培养模式本土化过程中学生分流淘汰的困难及对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1).
[4]杨东华,杨佩青.法国工程师精英教育模式本土化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12,(6).
[5]黄金.“传热学”教学改革探讨[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Z1).
[6]林友荣,等.“传热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0,(32).
[7]唐爱坤,等.卓越工程师背景下“传热学”课程教学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3,(29).
(责任编辑:刘翠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