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脱贫攻坚制度体系的构成、主要特征和贡献影响

来源 :当代中国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rdee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共产党通过百年奋斗,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政权,成功组织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国家治理体系的确立,解决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存在的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这一伟大奇迹揭示了中国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巨大优越性,证明了精准扶贫理念及其指导下的具体行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为当今世界反贫困提供了范例.
其他文献
期刊
中国共产党基于工业的地区布局、服务农业发展、推进农村现代化发展、促进城乡协调和国家现代化发展,提出在农村发展工业的战略构想,探索出一条城乡"两条腿"工业化发展道路.改革开放初期,工业由城市向农村扩散,主要通过在促进城乡经济联合中实现工业由城市向农村扩散、在走农工商综合经营道路中促进社队企业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两个路径实现.20世纪80年代,农村工业快速发展和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主要靠的是产业由"五小工业"向全方位拓展,以及企业灵活的经营机制和散落乡村的低成本优势.
期刊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各项经济探索多是围绕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实施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而进行的.为保障这一战略的实施,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实行计划经济;推进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实施粮食统购统销政策,降低重工业发展成本;依托财政主渠道,多方面筹集工业化建设资金;发挥商业贸易为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服务的作用;重视科技、教育在工业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区域经济布局兼顾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
期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和政策调控可分为四个阶段:一是统购统销政策变革与市场化改革酝酿阶段(1978—1985年),粮食统购统销政策曾为新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但为此也付出了牺牲农民利益的巨大代价,并对农村和城市二元化的失衡发展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释放农业生产力应着眼于生产者内生动能的制度创建,而受计划体制影响较小的农业经营方式变革自然成为我国粮食调控改革的突破口.
期刊
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一个落后国家追赶先进国家的过程,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其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不同历史阶段,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产生和发展有其各自特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中国科学院的成立和发展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建设奠定了基础.1956年,国家制定了《1956—1967年科学和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确立了55项科学技术研究的重点任务,以此规划各学科的发展和各科研单位的建设,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建设提供了蓝图.
期刊
沿边开放是我国整体对外开放不可或缺的部分.1992年3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对外开放黑河等四个边境城市的通知》,随后陆续批准了珲春等13个城市为沿边开放城市,设立了二连浩特等14个国家级边境经济合作区,并给予优惠政策,中国沿边开放政策正式实施并拉开了第一轮沿边开放的序幕.随后,国家又相继颁布多个边境贸易政策文件来促进沿边地区的经济发展.2007年,中共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提升沿边开放",这是我国实施第二轮沿边开放的重要标志.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在重要历史节点,都结合新时代的新特点新要求,从不同角度对党的历史经验进行了深入的总结和新的概括,主要内容有:明确论述了党的百年历史主题、四个发展阶段和取得的巨大成就,确保对党的历史的科学把握;进一步总结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新中国的繁荣富强"这一重要经验,确保党始终成为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心骨",确保党长期执政的地位不动摇;进一步总结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