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过去戏剧上的行话称戏台上的演员为“脸面”,称台下的乐队为“场面”,也称为“文武场”。台上的演员“唱念”为“文”,做打为“武”。跟着演员唱念奏乐的叫“文场”,跟着演员做打(动做、武打)打锣鼓家伙的叫“武场”,文武结合即称为“文武场”。也就是现在的乐队。戏曲乐队包括吹管乐器,弓弦乐器,弹拨乐器和打击乐器。“文场”包括前三个乐组,“武场”为打击乐组。
关键词:戏曲乐队;演奏;作用
过去说,“台上八面风,台下场面撑”。也就是说舞台上演员唱的再好,要是没有台下乐队的音乐即“文武场”的烘托气氛,那有可能会‘凉’着的。可见,戏曲乐队在我国戏曲表演艺术上的重要性。
一、戏曲乐队的组合
我国戏曲乐队常用的民族乐器有:吹奏乐器类唢呐(俗称喇叭)、竹笛(俗称笛子)、笙、萧、管子、闷子等,各有大小、高低音之分。另外还有芭呜、葫芦丝、排萧等。弓弦乐器常用的有,二胡、中胡、高胡、板胡,还有中低音大胡、革胡(现已由大提琴代替),另外还有南北各地方特色的乐器京胡、坠胡等胡琴类,难能例举。弹拨乐器主要常用的有琵琶、扬琴、古筝、三弦、柳琴,(大中小)阮、月琴等。以上三个乐器组在戏曲乐队统称为文场“三大件”。常用的打击乐器类(俗称“锣鼓家伙”)。有:鼓(武场领奏乐器),大鼓、堂鼓、板鼓、排鼓等。大锣(高、中、低音)小锣(俗称二锣或堂锣)、灰锣、狗锣、铛翅等。钗(行称为“鐃钹”)、有大釵、小釵、中釵、水釵等。根据各地方戏曲剧种的风格、特点不同,在乐队的组合编制上也有所不同,因能够表现本剧种风格特色的需要而定。例如,安徽坠子戏的乐队编制就根据坠子戏曲的风格选用大坠胡为主弦协古筝、琵琶、二胡为主伴奏群;另有三弦、扬琴、竹笛、笙、唢呐、低音(大提琴)为整体文场乐队组合。武场,选中音板鼓、堂鼓、中高音锣、中音二锣和大小釵、手板、中音梆子。
二、戏曲音乐的风格
我国地方戏曲剧种很多,而又各有不同的地方风格。因为各自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不同地区的韵律习惯。而其风格的体现,主要是在戏曲音乐上。也就是说,只要一听演员唱腔或音乐声响,就能知到这个戏曲属于那个地区,那个民族。戏曲音乐的风格形成主要由以下之三:其一、首先是戏曲唱腔,南方剧种的唱腔抒情优美,北方剧种的唱腔高昂激荡,均带有本民族的音乐特色。如,西藏高原藏剧的宽广嘹亮,西北黄土高坡秦腔、晋剧的高亢声腔,北方大平原的板腔体——梆子风,熟悉的听众,江浙一带越剧、沪剧的吴哝软语,江南水乡的低吟浅唱,京津一带的京腔京韵……听唱腔就可判定是那个地方的剧种。不同风格的形成,主要是演员演唱时的声、腔、韵、味和乐队演奏的风格要协调一致,溶为一体,以达到突出本戏曲音乐风格和特点而完成的。
其二、其次是伴奏乐器,各个剧种为了突出自己的风格特色,都要选择该剧种的主奏乐器,如京剧的京胡,豫剧(梆剧)的板胡,黄梅戏的二胡,泗州戏的柳琴,坠子戏的坠胡等等。因为主奏乐器对本剧种的音乐风格有着很大的表现力和控制力,不管这个剧种的伴奏乐队有多少伴奏乐器;但主奏乐器绝对不可取消或用乐队全奏代替。其它乐器只能配合主奏乐器跟腔随调,起到宣染气氛,增加剧情感召力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该剧种的声腔韵味,正腔正体(曲),保持着该剧种的特有风格。如:坠子戏的主弦—坠胡,弦軸以下即到山口,琴筒与山口之间有效演奏距离长,上下把位多,音域宽,四度定弦(e—a或f—降b),中上把与男唱腔同高度,中下把与女唱腔同高度,拉奏起来虽络带沙哑之音,但它能模仿于人声,近似于歌唱。在演奏坠子戏的时候,与唱腔同声同部,再加上下滑奏,由如人声可哭可叹,能乐能笑。它音色特殊,韵味十足,没有它的伴奏就不能体现坠子戏的风格。
其三、再者,中国戏曲乐队原本以中国民族乐器为主,随着时代的发展,戏剧的改革和创新,乐队编制也有所扩大,有的引入西洋管乐和电声乐器。这样做可使音乐的表现力更加丰富,更有时代气息;但是演奏起来,仍要保持戏曲音乐的风格。即,按照中国的特点,重旋律,轻和声,在演奏中首先考虑到音乐旋律(戏曲曲调)的通顺感、流畅感;然后根据剧情需要,再考虑和声配器问题等等更多方面。
三、戏曲乐队的演奏技巧
在戏曲乐队演奏中必需要讲究的是——演奏技巧。戏曲乐队的伴奏技巧很多,归纳起来传统上有八字相称,即: “抑、扬、顿、挫” ,“闪、占、腾、夺”。在戏曲乐队里“抑”即为弱,“扬”即为强,“顿”即为重,“挫”即为轻。“闪”即为让(让出唱腔吐词),“占”即为领(领奏音乐重音、稳住节奏),“腾”即为空(空出来让给唱或其它乐器演奏),“夺”即为抢(该独奏的音乐“抢先一步”,“夺”音而上)。以上的八字伴奏技巧总结起来也就是说:在乐队的演奏过程中要根据主唱的音乐情绪和舞台气氛的要求,有快有慢,有急有缓,有弱有强,有抑有扬;领合混奏,参差有序,轻重缓急,跟领避让;轮回交替,互相补空。可谓,语至情深处,唱奏谐和,声情并茂;乐至感人处,回肠荡气,牵魂抽心。如,坠子戏的《大寒韵》音乐,所演唱的风格是吸取民间放声哭泣的声音,在演员演唱到句落之处,以声代情,放声叹唱,送腔韵可至数十小节。就此时乐队在伴奏上充分利用“抑、扬、顿、挫、闪、占、腾、夺”等技巧手法,使得乐声振荡,撼天动地,感人至极。托腔送韵之后延续下来音乐不停,由坠胡领奏的寒韵大调板(大过门),更让人情怀既放,余味未尽,难以收心。总之只有巧妙的使用伴奏技巧,才能使戏曲乐队在戏曲伴奏中达到真正理想的效果。
四、戏曲乐队伴奏特点
戏曲乐队在演奏、伴奏上有着一定的普遍性和共性,也就是说有共同的伴奏特点。当然这一切都服从于戏剧剧情展开为最终目的。总结起来戏曲乐队伴奏特点有四种,即称为“领、托、送、补”四个字,也叫做“一领、二托、三送、四补”。在这里“一领”在先。以“引”作“领”,戏曲上就叫做乐队先领起来,或者说先奏个“引子”。对演员的演唱来说有句俗话叫“哪领哪去”。這就是说“领”起一个定腔、定板、定曲、定调的作用。也就是说乐队领奏起来演员根据演唱习惯和演唱经验通过听觉和支配能力敏感的掌握起唱的高低和板腔的定位(演唱位置)定韵(演唱韵味)。这样,就不会唱跑了调,也不会唱错板式。二、“托”相继。托即称为“伴”,演员起唱后,跟着演员的演唱相随而奏,突出表现演员演唱所表达内容。不可喧宾夺主,乐器演奏淹没了唱腔的字和词。“三送”相承。“送”即称为“烘”。演员唱至句落,押韵合辙,放声长叹,声气不足,气氛不够,用乐队演奏以乐代声,以声代情,声放乐荡,送韵至极。烘托气氛,感染观众,三方互动(乐队、演员、观众),以达到最佳效果。“四补”其“缺”。“补”即为“填”,演员演唱的字次间歇和句段间歇处为“缺”,唱吐之后,情语转换之际“填补”上大小长短不同的顺声韵随声腔音乐,传统上叫做“过门”,即“大过门”“小过门”。用以补垫上演唱空缺之处,以便更好的运腔运气、情转意合,同时渲染了舞台气氛、感动观众。使其视听统一,全神贯注,和谐共振,达到最佳的舞台戏曲音乐效果。
五、尾声
总之,音乐艺术是必须通过演唱或演奏来体现、完成的。戏曲音乐当然也是一样。因此戏曲音乐包含两个组成部分:一是声乐,二是器乐。其中又以声乐为主,因为声乐是由戏曲演员通过唱吐字词叙述剧情的重要手段,而器乐随之相伴,烘托气氛,渲染情景,起到辅助作用。两者即有着独立性又不可分开,互相结合成为一个整体,共同完成剧情故事的开展和舞台艺术形象的创造。戏曲乐队与演员在戏曲音乐上有着共同的重要性。
关键词:戏曲乐队;演奏;作用
过去说,“台上八面风,台下场面撑”。也就是说舞台上演员唱的再好,要是没有台下乐队的音乐即“文武场”的烘托气氛,那有可能会‘凉’着的。可见,戏曲乐队在我国戏曲表演艺术上的重要性。
一、戏曲乐队的组合
我国戏曲乐队常用的民族乐器有:吹奏乐器类唢呐(俗称喇叭)、竹笛(俗称笛子)、笙、萧、管子、闷子等,各有大小、高低音之分。另外还有芭呜、葫芦丝、排萧等。弓弦乐器常用的有,二胡、中胡、高胡、板胡,还有中低音大胡、革胡(现已由大提琴代替),另外还有南北各地方特色的乐器京胡、坠胡等胡琴类,难能例举。弹拨乐器主要常用的有琵琶、扬琴、古筝、三弦、柳琴,(大中小)阮、月琴等。以上三个乐器组在戏曲乐队统称为文场“三大件”。常用的打击乐器类(俗称“锣鼓家伙”)。有:鼓(武场领奏乐器),大鼓、堂鼓、板鼓、排鼓等。大锣(高、中、低音)小锣(俗称二锣或堂锣)、灰锣、狗锣、铛翅等。钗(行称为“鐃钹”)、有大釵、小釵、中釵、水釵等。根据各地方戏曲剧种的风格、特点不同,在乐队的组合编制上也有所不同,因能够表现本剧种风格特色的需要而定。例如,安徽坠子戏的乐队编制就根据坠子戏曲的风格选用大坠胡为主弦协古筝、琵琶、二胡为主伴奏群;另有三弦、扬琴、竹笛、笙、唢呐、低音(大提琴)为整体文场乐队组合。武场,选中音板鼓、堂鼓、中高音锣、中音二锣和大小釵、手板、中音梆子。
二、戏曲音乐的风格
我国地方戏曲剧种很多,而又各有不同的地方风格。因为各自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不同地区的韵律习惯。而其风格的体现,主要是在戏曲音乐上。也就是说,只要一听演员唱腔或音乐声响,就能知到这个戏曲属于那个地区,那个民族。戏曲音乐的风格形成主要由以下之三:其一、首先是戏曲唱腔,南方剧种的唱腔抒情优美,北方剧种的唱腔高昂激荡,均带有本民族的音乐特色。如,西藏高原藏剧的宽广嘹亮,西北黄土高坡秦腔、晋剧的高亢声腔,北方大平原的板腔体——梆子风,熟悉的听众,江浙一带越剧、沪剧的吴哝软语,江南水乡的低吟浅唱,京津一带的京腔京韵……听唱腔就可判定是那个地方的剧种。不同风格的形成,主要是演员演唱时的声、腔、韵、味和乐队演奏的风格要协调一致,溶为一体,以达到突出本戏曲音乐风格和特点而完成的。
其二、其次是伴奏乐器,各个剧种为了突出自己的风格特色,都要选择该剧种的主奏乐器,如京剧的京胡,豫剧(梆剧)的板胡,黄梅戏的二胡,泗州戏的柳琴,坠子戏的坠胡等等。因为主奏乐器对本剧种的音乐风格有着很大的表现力和控制力,不管这个剧种的伴奏乐队有多少伴奏乐器;但主奏乐器绝对不可取消或用乐队全奏代替。其它乐器只能配合主奏乐器跟腔随调,起到宣染气氛,增加剧情感召力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该剧种的声腔韵味,正腔正体(曲),保持着该剧种的特有风格。如:坠子戏的主弦—坠胡,弦軸以下即到山口,琴筒与山口之间有效演奏距离长,上下把位多,音域宽,四度定弦(e—a或f—降b),中上把与男唱腔同高度,中下把与女唱腔同高度,拉奏起来虽络带沙哑之音,但它能模仿于人声,近似于歌唱。在演奏坠子戏的时候,与唱腔同声同部,再加上下滑奏,由如人声可哭可叹,能乐能笑。它音色特殊,韵味十足,没有它的伴奏就不能体现坠子戏的风格。
其三、再者,中国戏曲乐队原本以中国民族乐器为主,随着时代的发展,戏剧的改革和创新,乐队编制也有所扩大,有的引入西洋管乐和电声乐器。这样做可使音乐的表现力更加丰富,更有时代气息;但是演奏起来,仍要保持戏曲音乐的风格。即,按照中国的特点,重旋律,轻和声,在演奏中首先考虑到音乐旋律(戏曲曲调)的通顺感、流畅感;然后根据剧情需要,再考虑和声配器问题等等更多方面。
三、戏曲乐队的演奏技巧
在戏曲乐队演奏中必需要讲究的是——演奏技巧。戏曲乐队的伴奏技巧很多,归纳起来传统上有八字相称,即: “抑、扬、顿、挫” ,“闪、占、腾、夺”。在戏曲乐队里“抑”即为弱,“扬”即为强,“顿”即为重,“挫”即为轻。“闪”即为让(让出唱腔吐词),“占”即为领(领奏音乐重音、稳住节奏),“腾”即为空(空出来让给唱或其它乐器演奏),“夺”即为抢(该独奏的音乐“抢先一步”,“夺”音而上)。以上的八字伴奏技巧总结起来也就是说:在乐队的演奏过程中要根据主唱的音乐情绪和舞台气氛的要求,有快有慢,有急有缓,有弱有强,有抑有扬;领合混奏,参差有序,轻重缓急,跟领避让;轮回交替,互相补空。可谓,语至情深处,唱奏谐和,声情并茂;乐至感人处,回肠荡气,牵魂抽心。如,坠子戏的《大寒韵》音乐,所演唱的风格是吸取民间放声哭泣的声音,在演员演唱到句落之处,以声代情,放声叹唱,送腔韵可至数十小节。就此时乐队在伴奏上充分利用“抑、扬、顿、挫、闪、占、腾、夺”等技巧手法,使得乐声振荡,撼天动地,感人至极。托腔送韵之后延续下来音乐不停,由坠胡领奏的寒韵大调板(大过门),更让人情怀既放,余味未尽,难以收心。总之只有巧妙的使用伴奏技巧,才能使戏曲乐队在戏曲伴奏中达到真正理想的效果。
四、戏曲乐队伴奏特点
戏曲乐队在演奏、伴奏上有着一定的普遍性和共性,也就是说有共同的伴奏特点。当然这一切都服从于戏剧剧情展开为最终目的。总结起来戏曲乐队伴奏特点有四种,即称为“领、托、送、补”四个字,也叫做“一领、二托、三送、四补”。在这里“一领”在先。以“引”作“领”,戏曲上就叫做乐队先领起来,或者说先奏个“引子”。对演员的演唱来说有句俗话叫“哪领哪去”。這就是说“领”起一个定腔、定板、定曲、定调的作用。也就是说乐队领奏起来演员根据演唱习惯和演唱经验通过听觉和支配能力敏感的掌握起唱的高低和板腔的定位(演唱位置)定韵(演唱韵味)。这样,就不会唱跑了调,也不会唱错板式。二、“托”相继。托即称为“伴”,演员起唱后,跟着演员的演唱相随而奏,突出表现演员演唱所表达内容。不可喧宾夺主,乐器演奏淹没了唱腔的字和词。“三送”相承。“送”即称为“烘”。演员唱至句落,押韵合辙,放声长叹,声气不足,气氛不够,用乐队演奏以乐代声,以声代情,声放乐荡,送韵至极。烘托气氛,感染观众,三方互动(乐队、演员、观众),以达到最佳效果。“四补”其“缺”。“补”即为“填”,演员演唱的字次间歇和句段间歇处为“缺”,唱吐之后,情语转换之际“填补”上大小长短不同的顺声韵随声腔音乐,传统上叫做“过门”,即“大过门”“小过门”。用以补垫上演唱空缺之处,以便更好的运腔运气、情转意合,同时渲染了舞台气氛、感动观众。使其视听统一,全神贯注,和谐共振,达到最佳的舞台戏曲音乐效果。
五、尾声
总之,音乐艺术是必须通过演唱或演奏来体现、完成的。戏曲音乐当然也是一样。因此戏曲音乐包含两个组成部分:一是声乐,二是器乐。其中又以声乐为主,因为声乐是由戏曲演员通过唱吐字词叙述剧情的重要手段,而器乐随之相伴,烘托气氛,渲染情景,起到辅助作用。两者即有着独立性又不可分开,互相结合成为一个整体,共同完成剧情故事的开展和舞台艺术形象的创造。戏曲乐队与演员在戏曲音乐上有着共同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