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子宫脱垂是指子宫从正常位置沿阴道下降,宫颈外口达坐骨棘水平以下,甚至子宫全部脱出于阴道口以外。本病采取手术治疗创伤大、费用高,而采用针灸治疗则痛苦小、疗效好、花钱少,患者乐于接受。笔者于临床实习期间采用芒针透刺结合提肛法治疗子宫脱垂一例,疗效显著,总结如下。
关键词:芒针透刺提肛法子宫脱垂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360-01
子宫脱垂为妇科常见病,该病最早记载于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医学称之为“阴挺”,认为该病是中气不足、气虚下陷所致。据统计,子宫脱垂国内发病率为1%-4%,体力劳动者比脑力劳动者多见,多产妇女发病率高[1]。随着人口老龄化,临床上子宫脱垂患者有逐渐增多的趋势,西医对此无特效药,而采用手术治疗创伤很大[2]。中医学防治本病有着悠久的历史,尤其是针灸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笔者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实习期间通过采用芒针透刺结合提肛法治疗子宫脱垂一例,疗效显著,现总结如下。
1子宮脱垂病因及临床分度
根据局部解剖学[3],骨盆底部支持子宫的主要软组织可概括为三类:第一,韧带,包括阔韧带、圆韧带、主韧带等;第二,筋膜,包括尿生殖膈上、下筋膜;第三,肌肉,包括盆底部的肛提肌、尾骨肌及会阴中心腱。现代医学认为[4],妇女分娩时发生会阴伸展或裂伤,导致盆腔内筋膜和肛提肌撕裂,盆底组织薄弱、缺损,尿生殖裂孔变宽而敞开,产后虽有修复,但支持子宫的功能已遭削弱;到围绝经期以后,女性卵巢功能逐渐减退,雌激素分泌减少或缺乏,盆底支持子宫的软组织因退变而功能下降;长期的高腹压状态,如体力劳动、长期站立、慢性咳嗽等,可将失去支持的子宫推向阴道而发生子宫脱垂。临床上将子宫脱垂分为3度[5]:Ⅰ度:轻型为宫颈外口距处女膜<4cm,未达处女膜缘;重型为宫颈外口已达处女膜缘,在阴道口能见到宫颈。Ⅱ度:轻型为宫颈已脱出阴道口,宫体仍在阴道内;重型为宫颈及部分宫体已脱出至阴道口外。Ⅲ度:宫颈及宫体全部脱出至阴道口外。
2芒针透刺及提肛法简介
芒针源于中国古代九针之一的长针,以其长如麦芒而得名。芒针透刺法,是根据病变部位及病邪深浅,选取不同的穴组,使用不同长度的芒针透刺,使“气至病所”,从而治愈疾病[6]。芒针透刺的机制[6,7]:可沿着神经、肌肉或筋膜的走向在身体沿皮透刺、定向深刺,以刺激肌肉、肌腱、筋膜等感受器及传入神经,引发经络感传及反射弧调节,反馈性的调节大脑皮层功能,从而达到恢复机体局部功能的效果。提肛,古称“撮谷道”,最早记载于唐代孙思邈的《枕中方》,属于气功锻炼范畴。祖国医学认为肛门处于人体经络的督脉处,督脉为“阳脉之海”,提肛具有升提中气及调节全身诸阳经气的作用[8]。提肛法是通过意识性、规律性地进行盆底肌肉锻炼,可增强肛周及会阴部诸肌力量。临床上可用于防治如肛门坠胀、痔疮、子宫脱垂等内脏下垂疾病。
3验案举例
患者,女,67岁。初诊日期:2012年8月9日。主诉:子宫脱垂半年余。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10年余,平素口服降压药及胰岛素皮下注射控制血压、血糖,控制尚可;育有2子1女,产后均过早参加体力劳动。半年前做家务下蹲时发现子宫脱出,至我院妇科检查,诊断为Ⅱ度轻型子宫脱垂。曾内服药物治疗(具体不详),效果不明显,遂至针灸科求诊。现患者自觉阴部有肿物脱出,久站及下蹲时加重,伴有下腹部坠胀、气短乏力等不适,面色淡白,舌淡苔薄、脉沉。中医诊断:阴挺(气虚下陷型)。治疗原则: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予芒针透刺结合提肛法治疗。操作方法:患者仰卧位,穴处常规消毒,采用5寸长芒针,双手夹持进针,透皮后针尖沿子宫穴朝曲骨穴、维胞穴朝提托穴方向透刺,深度在肌肉层与脂肪层之间,得气后同侧穴组接G6580电针仪,波形选疏密波,强度以患者自觉小腹部向上提拉为度,时间为30分钟;嘱咐患者配合呼吸做提肛动作,吸气时缩肛、呼气时放松,以呼吸计次,10次为一组,每日30组;芒针治疗隔日进行,3次为一疗程。首次治疗后,患者自觉腹部下坠感有所减轻。3个疗程后,患者自觉下腹部坠胀感消失,脱出物明显减小。6个疗程后,患者自觉脱出物消失,至妇科检查,已无子宫脱出。治疗结束,现患者症状消失,可做轻体力活。随访至今,未复发。
4体会
通过芒针透刺下腹部穴位,得气后同侧穴组接电针仪,在持续的电脉冲刺激下,扩大“得气”感应面的同时,也可使子宫及其周围软组织得到被动收缩锻炼;结合提肛法,可起到增强盆底肌肉力量、恢复周围韧带的弹性、提升筋膜张力的作用。这种主动锻炼与被动锻炼相结合方法,可反射性调节大脑皮层功能,对恢复子宫周围悬吊软组织的功能具有促进、协同作用;而意念集中及经络感传则可调节气机升降,起到“升中举陷”的效果。因此,对轻中度子宫脱垂,尤其当患者又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高危疾病时[2],芒针透刺结合提肛法的优势更加凸显,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的。
参考文献
[1]李会影.子宫脱垂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12,29(4),24-25
[2]冯骅,向谊.针灸治疗妇女子宫脱垂研究现状分析[J].上海针灸杂志,2003,7(22),43-44
[3]王怀经,张绍祥,张雅芳等.局部解剖学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34-237
[4]徐宏里,赵跃宏.子宫脱垂的病因及治疗[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5,21(4),196-197
[5]乐杰,谢幸,林仲秋等.妇产科学第7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343
[6]张吉玲,王天瑞,杨兆钢.浅议杨兆钢芒针学术思想[J].湖北中医杂志,2000,22(11),3-4
[7]毛林焕.芒针治疗疾病病谱分析[J].中医研究,2009,22(1),61-62
[8]吴彬,秦岚,虞洁薇.撮谷道养生法干预孕期痔病的应用性研究[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1,33(6),27-29
关键词:芒针透刺提肛法子宫脱垂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360-01
子宫脱垂为妇科常见病,该病最早记载于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医学称之为“阴挺”,认为该病是中气不足、气虚下陷所致。据统计,子宫脱垂国内发病率为1%-4%,体力劳动者比脑力劳动者多见,多产妇女发病率高[1]。随着人口老龄化,临床上子宫脱垂患者有逐渐增多的趋势,西医对此无特效药,而采用手术治疗创伤很大[2]。中医学防治本病有着悠久的历史,尤其是针灸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笔者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实习期间通过采用芒针透刺结合提肛法治疗子宫脱垂一例,疗效显著,现总结如下。
1子宮脱垂病因及临床分度
根据局部解剖学[3],骨盆底部支持子宫的主要软组织可概括为三类:第一,韧带,包括阔韧带、圆韧带、主韧带等;第二,筋膜,包括尿生殖膈上、下筋膜;第三,肌肉,包括盆底部的肛提肌、尾骨肌及会阴中心腱。现代医学认为[4],妇女分娩时发生会阴伸展或裂伤,导致盆腔内筋膜和肛提肌撕裂,盆底组织薄弱、缺损,尿生殖裂孔变宽而敞开,产后虽有修复,但支持子宫的功能已遭削弱;到围绝经期以后,女性卵巢功能逐渐减退,雌激素分泌减少或缺乏,盆底支持子宫的软组织因退变而功能下降;长期的高腹压状态,如体力劳动、长期站立、慢性咳嗽等,可将失去支持的子宫推向阴道而发生子宫脱垂。临床上将子宫脱垂分为3度[5]:Ⅰ度:轻型为宫颈外口距处女膜<4cm,未达处女膜缘;重型为宫颈外口已达处女膜缘,在阴道口能见到宫颈。Ⅱ度:轻型为宫颈已脱出阴道口,宫体仍在阴道内;重型为宫颈及部分宫体已脱出至阴道口外。Ⅲ度:宫颈及宫体全部脱出至阴道口外。
2芒针透刺及提肛法简介
芒针源于中国古代九针之一的长针,以其长如麦芒而得名。芒针透刺法,是根据病变部位及病邪深浅,选取不同的穴组,使用不同长度的芒针透刺,使“气至病所”,从而治愈疾病[6]。芒针透刺的机制[6,7]:可沿着神经、肌肉或筋膜的走向在身体沿皮透刺、定向深刺,以刺激肌肉、肌腱、筋膜等感受器及传入神经,引发经络感传及反射弧调节,反馈性的调节大脑皮层功能,从而达到恢复机体局部功能的效果。提肛,古称“撮谷道”,最早记载于唐代孙思邈的《枕中方》,属于气功锻炼范畴。祖国医学认为肛门处于人体经络的督脉处,督脉为“阳脉之海”,提肛具有升提中气及调节全身诸阳经气的作用[8]。提肛法是通过意识性、规律性地进行盆底肌肉锻炼,可增强肛周及会阴部诸肌力量。临床上可用于防治如肛门坠胀、痔疮、子宫脱垂等内脏下垂疾病。
3验案举例
患者,女,67岁。初诊日期:2012年8月9日。主诉:子宫脱垂半年余。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10年余,平素口服降压药及胰岛素皮下注射控制血压、血糖,控制尚可;育有2子1女,产后均过早参加体力劳动。半年前做家务下蹲时发现子宫脱出,至我院妇科检查,诊断为Ⅱ度轻型子宫脱垂。曾内服药物治疗(具体不详),效果不明显,遂至针灸科求诊。现患者自觉阴部有肿物脱出,久站及下蹲时加重,伴有下腹部坠胀、气短乏力等不适,面色淡白,舌淡苔薄、脉沉。中医诊断:阴挺(气虚下陷型)。治疗原则: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予芒针透刺结合提肛法治疗。操作方法:患者仰卧位,穴处常规消毒,采用5寸长芒针,双手夹持进针,透皮后针尖沿子宫穴朝曲骨穴、维胞穴朝提托穴方向透刺,深度在肌肉层与脂肪层之间,得气后同侧穴组接G6580电针仪,波形选疏密波,强度以患者自觉小腹部向上提拉为度,时间为30分钟;嘱咐患者配合呼吸做提肛动作,吸气时缩肛、呼气时放松,以呼吸计次,10次为一组,每日30组;芒针治疗隔日进行,3次为一疗程。首次治疗后,患者自觉腹部下坠感有所减轻。3个疗程后,患者自觉下腹部坠胀感消失,脱出物明显减小。6个疗程后,患者自觉脱出物消失,至妇科检查,已无子宫脱出。治疗结束,现患者症状消失,可做轻体力活。随访至今,未复发。
4体会
通过芒针透刺下腹部穴位,得气后同侧穴组接电针仪,在持续的电脉冲刺激下,扩大“得气”感应面的同时,也可使子宫及其周围软组织得到被动收缩锻炼;结合提肛法,可起到增强盆底肌肉力量、恢复周围韧带的弹性、提升筋膜张力的作用。这种主动锻炼与被动锻炼相结合方法,可反射性调节大脑皮层功能,对恢复子宫周围悬吊软组织的功能具有促进、协同作用;而意念集中及经络感传则可调节气机升降,起到“升中举陷”的效果。因此,对轻中度子宫脱垂,尤其当患者又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高危疾病时[2],芒针透刺结合提肛法的优势更加凸显,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的。
参考文献
[1]李会影.子宫脱垂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12,29(4),24-25
[2]冯骅,向谊.针灸治疗妇女子宫脱垂研究现状分析[J].上海针灸杂志,2003,7(22),43-44
[3]王怀经,张绍祥,张雅芳等.局部解剖学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34-237
[4]徐宏里,赵跃宏.子宫脱垂的病因及治疗[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5,21(4),196-197
[5]乐杰,谢幸,林仲秋等.妇产科学第7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343
[6]张吉玲,王天瑞,杨兆钢.浅议杨兆钢芒针学术思想[J].湖北中医杂志,2000,22(11),3-4
[7]毛林焕.芒针治疗疾病病谱分析[J].中医研究,2009,22(1),61-62
[8]吴彬,秦岚,虞洁薇.撮谷道养生法干预孕期痔病的应用性研究[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1,33(6),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