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年农历正月二十是广西桂林市临桂区宛田瑶族的传统节日——禁风节。瑶族同胞们着装五颜六色,舞狮子唱彩调,跳竹竿上刀梯,置农具,青年们则借此良机谈情说爱,所以禁风节也是当地的“情人节”。
临桂区的瑶族同胞散居于大瑶山里,以服饰可分为:“蓝靛瑶”“红头瑶”“白线瑶”“黑瑶”和“沙瑶”,共有十二姓,有盤、赵、李、邓等,统称十二盘瑶,又称“过山瑶”。
瑶寨竹木掩映,小桥流水,沟壑纵横,瑶民们居家过日子和生产劳作都要爬山过河。传承百年的瑶族禁风节由来已久,来历众说不一。
传说一是先祖为避战乱逃向桂北,劈山开田,刀耕火种,由于抵御和改造自然能力有限,于是在冬种春播季节,头人告诫全体瑶民:在家里不许弄出声音,禁止诸如舂米、劈柴、歌唱等活动。
要做到禁风禁声,最好是离开瑶寨,到其他兄弟民族寨里去。于是瑶族同胞们正月十九就做准备,用稻草打好十字结,压在田头屋角;把洗干净的衣服铺在地上,不得晾挂竹竿上,以免招蜂引蝶发出声响,惹得风神发怒。次日清早悄悄地离开寨子,到附近无瑶族同胞居住的庙坪街过节。
传说二是源于瑶族祖先们迁徙过程的千难万险。史料记载,宛田瑶族先祖于明朝景泰或天顺年间,从广东韶州府乐昌县迁移。当年大规模的迁移时,经海南岛与广东的海面时遭遇强台风,海浪滔天,狂风大作,先祖们祈求上苍保佑心想事成、风调雨顺,并向玉帝许愿。玉帝遂下令海龙王、风婆婆停止兴风作浪,后来果然风平浪静。瑶民顺利漂洋过海。每年正月二十,是许愿的日子,这一天各家各户都不得弄出响声,否则就会犯忌,招来不测。
几百年来,宛田瑶族禁风节都在庙坪街举行。庙坪街以汉、壮、苗族居民为主,并无瑶民,在这里举办禁风节大有讲究。原来瑶民们长年居家劳作,一年中难得走亲访友,偶尔外出商贸交易也非常不便。因此,先祖们就规定这天瑶族同胞可自由活动,庙坪街是当地农副产品和日用百货的集散地,也可高声说笑、载歌载舞。
一年一度的禁风节,传统节目非常多:上刀梯、下油锅、走火砖、舞长鼓,还有舞狮舞龙、唱山歌彩调、跳竹竿等。当天瑶族同胞们皆着民族盛装,喜气洋洋。
今年90岁的赵明才,虽年事已高,但依然精神矍铄,耳聪目明,行动敏捷。赵明才是当地有名的师公和礼生,除主持瑶民们的各种法事,还是多届禁风节的见证人、参与者,对瑶族同胞婚丧娶嫁、满月做寿、新屋上梁等民间习俗了如指掌。
“禁风节前后持续三天,节目惊险刺激,观众大呼过瘾。但是现在很难看到了,只能在还盘王愿时才能一饱眼福。”说起瑶族的民风民俗及禁风节的种种“板路”(桂林方言,一种戏曲表现形式),赵明才滔滔不绝,“现在不上演这些节目,一是因为表演成本高,普通的瑶民家庭难以支撑;二是身怀绝技的奇人愈来愈少。”
赵明才还擅长跳长鼓舞。闲谈之余,他把红绸带往脖子上一挂,为我们表演瑶族长鼓舞。他虽然高高的身材,长手长脚,但动作轻盈,舞姿曼妙,一米长的腰鼓在他手里,或上下或前后,亦左亦右,发出“嘭、嘭、嘭”悦耳的声响。
临桂区宛田瑶族乡共有十五个行政村一百三十八个自然村两万三千多人。一个瑶寨,一个瑶民,一年或一生,离不开这样那样的祭祀和法事。祭祀和法事大致分“文度”或“武度”,主持一般活动的人叫师公和礼生,级别高的就尊称法师,“度”分三戒,目前宛田瑶族乡只有五六个法师获得“度”的资格。
80岁的赵金恩主持过的祭祀和法事数不胜数,是远近闻名的三戒法师。他的拿手好戏是表演上刀梯、下油锅、走火砖。赵金恩的表演常令看客们目瞪口呆、赞叹不已。
瑶族是能歌善舞、情感丰富的民族。瑶民们的山歌以传情言志为媒,劳作时唱歌,农闲时也唱歌;高兴的时候唱歌,失意的时候也唱歌。过去受传统观念影响,青年男女早婚早嫁,是山歌“马拉松”和山歌“沙龙”帮助他们喜结良缘。
今年70多岁的赵秀友和妻子赵兰香是当地颇有名气的“山歌大王”。夫妻俩十多岁就会唱山歌,不但才思敏捷,出口成章,战无不胜,而且嗓音特好,能够连续对唱几天几夜。除禁风节外,七村八寨里只要有重大活动,都能欣赏到夫妻俩和别人对唱山歌。瑶族老人赵文贵,也是瑶乡有名的“山歌王”。他清唱的《盘瑶十二姓》歌,虽然曲调不太多变,但内容丰富,娓娓动听:
十二盘瑶宗支系,
先祖源于会稽山;
漂洋过海历风险,
迁徙此地时已长。
禁风节是瑶族同胞团结的盛会、欢乐的盛会,也是当地村民的“农具节”、青年男女的“爱情节”、中外宾客的“旅游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禁风节由庙坪街周边各族长轮流负责组织安排节目、筹集资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庙坪街归龙胜县管辖,该节日由庙坪人民公社组织;1951年7月,费孝通率领中央少数民族慰问团广西分团到宛田乡庙坪街慰问瑶族同胞,时任广西分团团长的他给瑶民们送来了布匹、粮食等日用品;20世纪80年代后,宛田瑶族乡政府每年拨出相应的资金,作为瑶民们的节日经费。
现在的宛田瑶族乡禁风节还是沿袭古老的传统模式,由民间组织,邀请汉、壮、苗等民族同胞参与,促进了各民族团结和谐融洽。
临桂区的瑶族同胞散居于大瑶山里,以服饰可分为:“蓝靛瑶”“红头瑶”“白线瑶”“黑瑶”和“沙瑶”,共有十二姓,有盤、赵、李、邓等,统称十二盘瑶,又称“过山瑶”。
瑶寨竹木掩映,小桥流水,沟壑纵横,瑶民们居家过日子和生产劳作都要爬山过河。传承百年的瑶族禁风节由来已久,来历众说不一。
传说一是先祖为避战乱逃向桂北,劈山开田,刀耕火种,由于抵御和改造自然能力有限,于是在冬种春播季节,头人告诫全体瑶民:在家里不许弄出声音,禁止诸如舂米、劈柴、歌唱等活动。
要做到禁风禁声,最好是离开瑶寨,到其他兄弟民族寨里去。于是瑶族同胞们正月十九就做准备,用稻草打好十字结,压在田头屋角;把洗干净的衣服铺在地上,不得晾挂竹竿上,以免招蜂引蝶发出声响,惹得风神发怒。次日清早悄悄地离开寨子,到附近无瑶族同胞居住的庙坪街过节。
传说二是源于瑶族祖先们迁徙过程的千难万险。史料记载,宛田瑶族先祖于明朝景泰或天顺年间,从广东韶州府乐昌县迁移。当年大规模的迁移时,经海南岛与广东的海面时遭遇强台风,海浪滔天,狂风大作,先祖们祈求上苍保佑心想事成、风调雨顺,并向玉帝许愿。玉帝遂下令海龙王、风婆婆停止兴风作浪,后来果然风平浪静。瑶民顺利漂洋过海。每年正月二十,是许愿的日子,这一天各家各户都不得弄出响声,否则就会犯忌,招来不测。
几百年来,宛田瑶族禁风节都在庙坪街举行。庙坪街以汉、壮、苗族居民为主,并无瑶民,在这里举办禁风节大有讲究。原来瑶民们长年居家劳作,一年中难得走亲访友,偶尔外出商贸交易也非常不便。因此,先祖们就规定这天瑶族同胞可自由活动,庙坪街是当地农副产品和日用百货的集散地,也可高声说笑、载歌载舞。
一年一度的禁风节,传统节目非常多:上刀梯、下油锅、走火砖、舞长鼓,还有舞狮舞龙、唱山歌彩调、跳竹竿等。当天瑶族同胞们皆着民族盛装,喜气洋洋。
今年90岁的赵明才,虽年事已高,但依然精神矍铄,耳聪目明,行动敏捷。赵明才是当地有名的师公和礼生,除主持瑶民们的各种法事,还是多届禁风节的见证人、参与者,对瑶族同胞婚丧娶嫁、满月做寿、新屋上梁等民间习俗了如指掌。
“禁风节前后持续三天,节目惊险刺激,观众大呼过瘾。但是现在很难看到了,只能在还盘王愿时才能一饱眼福。”说起瑶族的民风民俗及禁风节的种种“板路”(桂林方言,一种戏曲表现形式),赵明才滔滔不绝,“现在不上演这些节目,一是因为表演成本高,普通的瑶民家庭难以支撑;二是身怀绝技的奇人愈来愈少。”
赵明才还擅长跳长鼓舞。闲谈之余,他把红绸带往脖子上一挂,为我们表演瑶族长鼓舞。他虽然高高的身材,长手长脚,但动作轻盈,舞姿曼妙,一米长的腰鼓在他手里,或上下或前后,亦左亦右,发出“嘭、嘭、嘭”悦耳的声响。
临桂区宛田瑶族乡共有十五个行政村一百三十八个自然村两万三千多人。一个瑶寨,一个瑶民,一年或一生,离不开这样那样的祭祀和法事。祭祀和法事大致分“文度”或“武度”,主持一般活动的人叫师公和礼生,级别高的就尊称法师,“度”分三戒,目前宛田瑶族乡只有五六个法师获得“度”的资格。
80岁的赵金恩主持过的祭祀和法事数不胜数,是远近闻名的三戒法师。他的拿手好戏是表演上刀梯、下油锅、走火砖。赵金恩的表演常令看客们目瞪口呆、赞叹不已。
瑶族是能歌善舞、情感丰富的民族。瑶民们的山歌以传情言志为媒,劳作时唱歌,农闲时也唱歌;高兴的时候唱歌,失意的时候也唱歌。过去受传统观念影响,青年男女早婚早嫁,是山歌“马拉松”和山歌“沙龙”帮助他们喜结良缘。
今年70多岁的赵秀友和妻子赵兰香是当地颇有名气的“山歌大王”。夫妻俩十多岁就会唱山歌,不但才思敏捷,出口成章,战无不胜,而且嗓音特好,能够连续对唱几天几夜。除禁风节外,七村八寨里只要有重大活动,都能欣赏到夫妻俩和别人对唱山歌。瑶族老人赵文贵,也是瑶乡有名的“山歌王”。他清唱的《盘瑶十二姓》歌,虽然曲调不太多变,但内容丰富,娓娓动听:
十二盘瑶宗支系,
先祖源于会稽山;
漂洋过海历风险,
迁徙此地时已长。
禁风节是瑶族同胞团结的盛会、欢乐的盛会,也是当地村民的“农具节”、青年男女的“爱情节”、中外宾客的“旅游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禁风节由庙坪街周边各族长轮流负责组织安排节目、筹集资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庙坪街归龙胜县管辖,该节日由庙坪人民公社组织;1951年7月,费孝通率领中央少数民族慰问团广西分团到宛田乡庙坪街慰问瑶族同胞,时任广西分团团长的他给瑶民们送来了布匹、粮食等日用品;20世纪80年代后,宛田瑶族乡政府每年拨出相应的资金,作为瑶民们的节日经费。
现在的宛田瑶族乡禁风节还是沿袭古老的传统模式,由民间组织,邀请汉、壮、苗等民族同胞参与,促进了各民族团结和谐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