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瑶山里的瑶族禁风节

来源 :三月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meijian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年农历正月二十是广西桂林市临桂区宛田瑶族的传统节日——禁风节。瑶族同胞们着装五颜六色,舞狮子唱彩调,跳竹竿上刀梯,置农具,青年们则借此良机谈情说爱,所以禁风节也是当地的“情人节”。
  临桂区的瑶族同胞散居于大瑶山里,以服饰可分为:“蓝靛瑶”“红头瑶”“白线瑶”“黑瑶”和“沙瑶”,共有十二姓,有盤、赵、李、邓等,统称十二盘瑶,又称“过山瑶”。
  瑶寨竹木掩映,小桥流水,沟壑纵横,瑶民们居家过日子和生产劳作都要爬山过河。传承百年的瑶族禁风节由来已久,来历众说不一。
  传说一是先祖为避战乱逃向桂北,劈山开田,刀耕火种,由于抵御和改造自然能力有限,于是在冬种春播季节,头人告诫全体瑶民:在家里不许弄出声音,禁止诸如舂米、劈柴、歌唱等活动。
  要做到禁风禁声,最好是离开瑶寨,到其他兄弟民族寨里去。于是瑶族同胞们正月十九就做准备,用稻草打好十字结,压在田头屋角;把洗干净的衣服铺在地上,不得晾挂竹竿上,以免招蜂引蝶发出声响,惹得风神发怒。次日清早悄悄地离开寨子,到附近无瑶族同胞居住的庙坪街过节。
  传说二是源于瑶族祖先们迁徙过程的千难万险。史料记载,宛田瑶族先祖于明朝景泰或天顺年间,从广东韶州府乐昌县迁移。当年大规模的迁移时,经海南岛与广东的海面时遭遇强台风,海浪滔天,狂风大作,先祖们祈求上苍保佑心想事成、风调雨顺,并向玉帝许愿。玉帝遂下令海龙王、风婆婆停止兴风作浪,后来果然风平浪静。瑶民顺利漂洋过海。每年正月二十,是许愿的日子,这一天各家各户都不得弄出响声,否则就会犯忌,招来不测。
  几百年来,宛田瑶族禁风节都在庙坪街举行。庙坪街以汉、壮、苗族居民为主,并无瑶民,在这里举办禁风节大有讲究。原来瑶民们长年居家劳作,一年中难得走亲访友,偶尔外出商贸交易也非常不便。因此,先祖们就规定这天瑶族同胞可自由活动,庙坪街是当地农副产品和日用百货的集散地,也可高声说笑、载歌载舞。
  一年一度的禁风节,传统节目非常多:上刀梯、下油锅、走火砖、舞长鼓,还有舞狮舞龙、唱山歌彩调、跳竹竿等。当天瑶族同胞们皆着民族盛装,喜气洋洋。
  今年90岁的赵明才,虽年事已高,但依然精神矍铄,耳聪目明,行动敏捷。赵明才是当地有名的师公和礼生,除主持瑶民们的各种法事,还是多届禁风节的见证人、参与者,对瑶族同胞婚丧娶嫁、满月做寿、新屋上梁等民间习俗了如指掌。
  “禁风节前后持续三天,节目惊险刺激,观众大呼过瘾。但是现在很难看到了,只能在还盘王愿时才能一饱眼福。”说起瑶族的民风民俗及禁风节的种种“板路”(桂林方言,一种戏曲表现形式),赵明才滔滔不绝,“现在不上演这些节目,一是因为表演成本高,普通的瑶民家庭难以支撑;二是身怀绝技的奇人愈来愈少。”
  赵明才还擅长跳长鼓舞。闲谈之余,他把红绸带往脖子上一挂,为我们表演瑶族长鼓舞。他虽然高高的身材,长手长脚,但动作轻盈,舞姿曼妙,一米长的腰鼓在他手里,或上下或前后,亦左亦右,发出“嘭、嘭、嘭”悦耳的声响。
  临桂区宛田瑶族乡共有十五个行政村一百三十八个自然村两万三千多人。一个瑶寨,一个瑶民,一年或一生,离不开这样那样的祭祀和法事。祭祀和法事大致分“文度”或“武度”,主持一般活动的人叫师公和礼生,级别高的就尊称法师,“度”分三戒,目前宛田瑶族乡只有五六个法师获得“度”的资格。
  80岁的赵金恩主持过的祭祀和法事数不胜数,是远近闻名的三戒法师。他的拿手好戏是表演上刀梯、下油锅、走火砖。赵金恩的表演常令看客们目瞪口呆、赞叹不已。
  瑶族是能歌善舞、情感丰富的民族。瑶民们的山歌以传情言志为媒,劳作时唱歌,农闲时也唱歌;高兴的时候唱歌,失意的时候也唱歌。过去受传统观念影响,青年男女早婚早嫁,是山歌“马拉松”和山歌“沙龙”帮助他们喜结良缘。
  今年70多岁的赵秀友和妻子赵兰香是当地颇有名气的“山歌大王”。夫妻俩十多岁就会唱山歌,不但才思敏捷,出口成章,战无不胜,而且嗓音特好,能够连续对唱几天几夜。除禁风节外,七村八寨里只要有重大活动,都能欣赏到夫妻俩和别人对唱山歌。瑶族老人赵文贵,也是瑶乡有名的“山歌王”。他清唱的《盘瑶十二姓》歌,虽然曲调不太多变,但内容丰富,娓娓动听:
  十二盘瑶宗支系,
  先祖源于会稽山;
  漂洋过海历风险,
  迁徙此地时已长。
  禁风节是瑶族同胞团结的盛会、欢乐的盛会,也是当地村民的“农具节”、青年男女的“爱情节”、中外宾客的“旅游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禁风节由庙坪街周边各族长轮流负责组织安排节目、筹集资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庙坪街归龙胜县管辖,该节日由庙坪人民公社组织;1951年7月,费孝通率领中央少数民族慰问团广西分团到宛田乡庙坪街慰问瑶族同胞,时任广西分团团长的他给瑶民们送来了布匹、粮食等日用品;20世纪80年代后,宛田瑶族乡政府每年拨出相应的资金,作为瑶民们的节日经费。
  现在的宛田瑶族乡禁风节还是沿袭古老的传统模式,由民间组织,邀请汉、壮、苗等民族同胞参与,促进了各民族团结和谐融洽。
其他文献
我母亲的老家在广西田阳县西部一个壮族乡村,我虽然没有生于斯长于斯,但从老家来的亲友口中,尤其是曾几次踏进那片亲切的土地,我对当地的风土人情还是有所感触的。其中,最不能忘记的是那一首古老的山歌:  五色糯饭三月三,家家户户拜祖先;  拜完祖先山歌起,又香又美连三天。  “三月三”吃五色糯饭的故事很感人,在母亲老家也流传着这么一个版本。传说这个村的始祖曾郑重交代:“凡我族逝者,当安葬在有红蓝草、枫树、
期刊
歌圩,是壮族特有的文化象征,亦是壮族文化传承的一种特有形式。上林县是壮族聚居地,全县80%的居民为壮族,上林的历史多以山歌的形式传承下来,上林的歌圩文化源远流长。  歌圩的历史  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在20世纪70年代组织的民俗民歌调查资料及“民国”版《上林县志》记载,上林县自古就形成了自然存在的歌圩。较有名的有石门歌圩、三里歌圩、卢於寺歌圩、古逢歌圩、公堂江那上寺歌圩、白圩龙楼歌圩
期刊
嗨嗨嗨嗨哕嗨嗨,脱贫致富嗨起来;  八桂新歌唱不断,中国梦里乐开怀。  木叶一吹绕歌场,山歌出口醉春光;  歌声传颂祖国好,伴着笑语绕山冈。  你开嗓子我开腔,致富山歌唱满堂;  生活如蜜歌如海,閘门一开涌过墙。  从前山水隔排排,骑着牛马去赶街;  路过熟人不敢看,低头加鞭快走开。  昔日小路绕山边,下雨行路比登天;  如今修起水泥路,开着小车去领钱。  果树种植满山坡,科学种植收获多;  农民
期刊
向往的歌节  请君三月赴歌节,陪君歌海处处热;  留君壮乡探歌海,送君三姐情难别。  壮家三月  又是阳春到三月,壮家迎客度歌节;  青山绿水同欢笑,普天同庆歌不歇。  壮家三姐传歌  木棉花开红灿灿,壮乡处处是歌坛:  当年三姐来传唱,如今山歌飘万山。  桂花迎客  金桂飄香云天外,山清水秀笑颜开;  曲曲山歌唱不尽,欢迎贵客广西来。  贺七十华诞  喜迎华诞七十年,风雨历程党领先;  国富民强
期刊
《白蛇传》是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经过电影和电视剧的改编,早己家喻户晓、耳熟能详。河南豫剧院青年团青年演员吴素真紧紧抓住“情”这个内核,通过对豫剧“陈派”艺术的精湛展示,使这部来自中原大地的地方戏曲在八桂山水间产生了流韵无穷的艺术魅力。  在演唱方面,吴素真“守正以诚”,忠实地继承了“陈派”祥符调大气磅礴、哀婉低回、气无烟火、腔美味足的艺术特色。豫剧早期的声音表现以高亢激越为主要特征,故有“河南讴
期刊
那年大学没考上,求学美梦泡了汤;  打工出门谋生计,又背井来又离乡。  如今生活在东莞,建筑工地搬火砖;  音乐细胞也有点,见人唱歌就嘴馋。  家住桂北黄泥塘,穷乡僻壤好凄凉;  扶贫得到党恩惠,移民搬迁住新房。  前年回乡赶歌场,偶遇邻村李海芳;  三生数我最有幸,一见钟情挂柔肠。  阿妹微信同哥讲,歌会越办越风光;  今年要搞大场火,高手云集比刀枪。  早也盼来晚也盼,提前和人顶好班;  只想
期刊
一  1984年8月的一天,一张巴马民族师范学校的录取通知书寄到罗城乡下一个少女的手中。这意味着少女将开启四年的师范生涯,从此告别祖辈在田间地头劳作的生活,成为一个“吃皇粮的公家人”。她的家人自然是兴高采烈的,当年能考取师范学校,相当于眼下考上本科大学了。而巴马这个地方,对于这个少女和她的家人来说远在天边。  开学在即,家人为她准备一些基本的行李后,她终于踏上前往巴马的班车。从乡下到县城,再从县城
期刊
阳春三月好风光,广西歌海闹洋洋;  三姐托梦有交代,山歌文化要弘扬。  (男):  鲤鱼最爱清水滩,哥我最爱三月三;  和妹牵手赶歌会,情歌如水唱不完。  (女):  高山岭顶种竹坡,竹尾长长拖到河;  上山砍竹扎排子,河边放排等阿哥。  (男):  今天阿妹细打扮,好比仙女来下凡;  人讲赛过赵飞燕,我讲赛过杨玉环。  (女):  纸剪锦鸡不是凤,笔画南蛇不是龙;  哥你莫要讲好话,好话讲多总是
期刊
纳利村的争抢  都说壮乡三月是歌海,自然而然,那个时候,广西宁明县城中镇靠近花山的壮族村落纳利村也是欢歌如潮。但这一次(农历二月初二)吸引人们从四面八方赶到这个小村子来的主要原因却不是歌圩,而是这小村子里的男人,是他们一年一度激烈的争抢活动——“抢花炮”。因为这个节庆活动,使得纳利村的“花炮节”远近闻名,热闹非凡。  明江悠悠,花山苍古。住在明江河谷地带的纳利村村民也不知道承传了几世几代,只知道村
期刊
3月10日-11日,天峨县举行2018年纳洞村红水河壮族蚂虫另民俗文化节,独具魅力的壮族蚂虫另文化吸引了天峨及周边县的2万多名各族群众和游客到场观赏参与活动。  欢度蚂虫另节  壮族蚂虫另节也叫青蛙节。壮族传说认为,掌管风雨的是青蛙女神,并把青蛙称为“蚂虫另”。每年,从大年初一起至二月初二,广西北部红水河流域的天峨、东蘭、南丹等县的壮族村寨都举行隆重的蚂虫另节活动,通过祭祀蚂虫另,祈求年年风调雨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