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由于政治体制、历史文化等原因而呈现出许多不同。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中国与西方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价值取向、教育模式及教育内容等方面都存在着许多不同点。本文试图从以上三个方面对中西方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比较,以思考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指导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教育模式;教育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236-1879(2017)03-0103-02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1],思想政治教育在于指导人们形成正确思想行为,这种正确的思想行为是统治阶级在宣传主流意识形态的基础上引导人们形成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水平和行为习惯的具体体现。中西方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不同的主要特征为自由与权威,集中体现在价值取向、教育方法及教育内容方面,以下从此三方面进行论证,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断改进与完善。
1 中西方文化价值取向的差异
由于地域、历史、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不同,中西方文化价值取向也呈现出较大的差异。“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是以群体为本位的群体主义,而西方传统文化价值观是以个人为本位的个人主义。”[2]这两种文化价值影响着中西方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方面。
1.1 以群体为本位的集体主义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取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所倡导的以“仁”为核心的文化中,认为“能行五者于天下, 为仁矣”。孟子在继承孔子“天人合一”思想基础上,进而提出“尽心知性知天”的思想。孟子强调要通过道德修养,提高人格,以达到“内圣”境界,“天”被赋予了完全的道德内涵。这种道德理性不是依靠法律、政治制度来维系,而是依赖于以血缘宗法制为基础的伦理社会关系。这种道德价值标准成为维系封建宗法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强大的思想武器,呈现出封建社会中思想建设的绝对权威性,也奠定了中国现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
以集体主义为价值取向的传统思想至今依旧影响着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方式,人们依然注重人际交往中的道德环境,集体生存的环境会影响着个人的行为规范,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1.2 以个人为本位的个人主义的西方传统文化价值取向:在西方主张的“我的一切由个人负责”的理念中,个人是在个体与整体关系中的出发点及核心,国家和社会的使命就是要保护个人的权利。在所有的权利中,自由、平等是最基本的权利,也是个人主义的核心内容。因而,国家和社会的最高使命就是要保护个人的自由平等权利。因此,个人的自由与平等也是西方社会公认的政治原则。个人主义作为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思想基础,贯穿于西方文化价值观念体系的各个方面,体现了西方价值观念的根本性质。
以“生命只有为其自己的目的而活着才有价值”而倡导的希腊精神构成了整个西方文明和价值观念的灵魂,对现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建设与发展影响巨大,在公民、人权的建设过程中,西方国家遵从历史,更多的体现着民主、平等、自由、博爱”价值观念。
中国“集体主义”与西方的“个人主义”在价值取向追求上的不同,分别呈现出两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绝对权威性和自由自主性,这样的价值追求也促使双方形成不同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状况。
2 中西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差异
由于中西方的价值取向的不同,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面的设定也各有差异,以“集体主义”为价值倡导的中国思想政治建设中,主要體现在道德建设方面,而以“个人主义”为价值追寻的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的进程中,主要表现在公民教育中。
2.1 “集体主义”价值取向在中国道德建设中的体现: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中国传统文化建设过程中,深厚的儒家文化承载着道德教育的重要任务。“天人观”的思想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仁爱的基础上形成“君子气质”,为人的自然及社会的和谐存在提供了深厚底蕴,为道德教育建设中个人与集体关系的正确处理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与现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脉相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倡导的“和谐”主要体现个人生活与社会的关系,及整体社会风貌及与国家建设的和谐,强调集体的整体效应,而在“个体和谐”方面较西方的“个体权益”薄弱,同时,我国正在政治民主生活及个人发展方面加强重视个人的权益建设。
以儒家文化为载体的道德建设,在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进程中既发挥着其优秀的精神价值,又在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充实发展符合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以更加持续有效的方式加强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丰富精神建设。
2.2 “个人主义”价值取向在西方公民教育中的体现:在崇拜自由与人权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国家的民主教育集中体现在人权教育方面,注重人与生俱来的基本权利与自由,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提供个人表达诉求和发展的机会,主要体现在公民教育方面。
为了培养合格的国家公民,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公民教育。在主要的欧美国家中都有具体体现,如在英国,“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社区,多元社会,公民自身,家庭,民主、公民和法律等”[3];在美国,“思想政治教育机构一贯的目标是教育人们参加劳动、纳税、守法、投票、关心个人和家庭的事情”[4];在法国,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人权教育、民主生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综合西方各国情况,西方价值观所倡导的“民主、平等、自由、博爱”的“个人主义”价值取向,在公民的参与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及思想道德等方面都有所表现。
与中国强调的集体共建和谐的生活环境不同的是,西方国家注重个体人性的散发,在集体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中国更加侧重于保护大多数人的集体利益。同时,在西方倡导的个人主义中,则优先保护受害者个人的生存生活权利不受非法侵害。由于价值取向的不同,中西方不同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下的教育培养的侧重点也不同,这是由每个国家的具体国情不同而定的。因此,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中,双方的教育方法与模式也呈现出不同。 3 中西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差异
3.1 以显性教育为主要特征的中国思想政治教育:自古以来,中国封建社会实行中央集权制,主导话语权的绝对权威性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也有所提现。在人才选举方面,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规定特殊文体“八股文”,限制诸多内容,撰写文章所表达观点必须与朱熹相同,极大地制约了丰富内容的出现。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学校体系中,自小学至大学,每个教育阶段都设有专门的课程以教授思想道德行为、法律知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等;在社区生活中,会定期的组织教育活动,宣传新时期生活所要求的价值观念,如“三个代表”“八荣八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在社会生活中,我们随处可见的以广告媒体形式宣传的社会主义正能量的音频、宣传海报等。此外,我国还特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及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部门,科学、规范、合理的发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种种形式,各个方面,都体现着我国在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显性特征,这种教育方式直接的作用着人民思想的建设与行为的规范,有效的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3.2 以隐性教育为主要特征的西方思想政治教育:西方传统历史文化中,以基督教为主的宗教教育一度代替思想政治教育实行道德教育,对人们的思想及行为进行规范。随着社会的更迭,新兴政治民主的要求及逐步普及,由“宗教代替德育”向“德育世俗化”转变的呼声越来越高,宗教教育的側重点也由“宗教”转为“教育”。由于受长时间的宗教教育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依旧带有宗教的烙印,现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仍然与宗教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学校课程实施道德教育中,多会采取一些丰富的实践活动形式,如在社区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一些活动形式也多伴随着宗教活动(如做礼拜)的印记。与中国特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机构不同的是,西方国家的教育部门多在课程设定教育目标,并没有固定的教材及课程专门供思想政治教育使用,也没有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部门,这种隐性的教育方式依赖于其民众对宗教的强大信仰,宗教信仰具有一定的凝聚力,促进人们进行行为约束及思想塑造,维护社会稳定。
中西方教育方法的不同,是针对其国情及教育目标不同而有差异的,教育方法没有优劣,唯有适合不适合,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我们正在致力于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更好的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4 总结
在当今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建设过程中,中西双方的价值取向差异影响着各自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设定,针对中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西方实施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具体的教育实践过程中,二者没有优劣,只有在关照思想正指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汲取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吸取适合自身发展的部分,创新教育内容和方式,更好的实现思想政治建设,创建和谐文化氛围,培育文明道德风尚,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8.
[2] 徐晓丹.中西方文化价值取向的差异及其融合趋向.[J]理论探讨.2005(3)122.
[3,4] 唐克军.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11,114.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教育模式;教育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236-1879(2017)03-0103-02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1],思想政治教育在于指导人们形成正确思想行为,这种正确的思想行为是统治阶级在宣传主流意识形态的基础上引导人们形成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水平和行为习惯的具体体现。中西方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不同的主要特征为自由与权威,集中体现在价值取向、教育方法及教育内容方面,以下从此三方面进行论证,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断改进与完善。
1 中西方文化价值取向的差异
由于地域、历史、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不同,中西方文化价值取向也呈现出较大的差异。“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是以群体为本位的群体主义,而西方传统文化价值观是以个人为本位的个人主义。”[2]这两种文化价值影响着中西方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方面。
1.1 以群体为本位的集体主义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取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所倡导的以“仁”为核心的文化中,认为“能行五者于天下, 为仁矣”。孟子在继承孔子“天人合一”思想基础上,进而提出“尽心知性知天”的思想。孟子强调要通过道德修养,提高人格,以达到“内圣”境界,“天”被赋予了完全的道德内涵。这种道德理性不是依靠法律、政治制度来维系,而是依赖于以血缘宗法制为基础的伦理社会关系。这种道德价值标准成为维系封建宗法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强大的思想武器,呈现出封建社会中思想建设的绝对权威性,也奠定了中国现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
以集体主义为价值取向的传统思想至今依旧影响着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方式,人们依然注重人际交往中的道德环境,集体生存的环境会影响着个人的行为规范,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1.2 以个人为本位的个人主义的西方传统文化价值取向:在西方主张的“我的一切由个人负责”的理念中,个人是在个体与整体关系中的出发点及核心,国家和社会的使命就是要保护个人的权利。在所有的权利中,自由、平等是最基本的权利,也是个人主义的核心内容。因而,国家和社会的最高使命就是要保护个人的自由平等权利。因此,个人的自由与平等也是西方社会公认的政治原则。个人主义作为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思想基础,贯穿于西方文化价值观念体系的各个方面,体现了西方价值观念的根本性质。
以“生命只有为其自己的目的而活着才有价值”而倡导的希腊精神构成了整个西方文明和价值观念的灵魂,对现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建设与发展影响巨大,在公民、人权的建设过程中,西方国家遵从历史,更多的体现着民主、平等、自由、博爱”价值观念。
中国“集体主义”与西方的“个人主义”在价值取向追求上的不同,分别呈现出两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绝对权威性和自由自主性,这样的价值追求也促使双方形成不同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状况。
2 中西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差异
由于中西方的价值取向的不同,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面的设定也各有差异,以“集体主义”为价值倡导的中国思想政治建设中,主要體现在道德建设方面,而以“个人主义”为价值追寻的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的进程中,主要表现在公民教育中。
2.1 “集体主义”价值取向在中国道德建设中的体现: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中国传统文化建设过程中,深厚的儒家文化承载着道德教育的重要任务。“天人观”的思想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仁爱的基础上形成“君子气质”,为人的自然及社会的和谐存在提供了深厚底蕴,为道德教育建设中个人与集体关系的正确处理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与现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脉相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倡导的“和谐”主要体现个人生活与社会的关系,及整体社会风貌及与国家建设的和谐,强调集体的整体效应,而在“个体和谐”方面较西方的“个体权益”薄弱,同时,我国正在政治民主生活及个人发展方面加强重视个人的权益建设。
以儒家文化为载体的道德建设,在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进程中既发挥着其优秀的精神价值,又在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充实发展符合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以更加持续有效的方式加强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丰富精神建设。
2.2 “个人主义”价值取向在西方公民教育中的体现:在崇拜自由与人权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国家的民主教育集中体现在人权教育方面,注重人与生俱来的基本权利与自由,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提供个人表达诉求和发展的机会,主要体现在公民教育方面。
为了培养合格的国家公民,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公民教育。在主要的欧美国家中都有具体体现,如在英国,“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社区,多元社会,公民自身,家庭,民主、公民和法律等”[3];在美国,“思想政治教育机构一贯的目标是教育人们参加劳动、纳税、守法、投票、关心个人和家庭的事情”[4];在法国,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人权教育、民主生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综合西方各国情况,西方价值观所倡导的“民主、平等、自由、博爱”的“个人主义”价值取向,在公民的参与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及思想道德等方面都有所表现。
与中国强调的集体共建和谐的生活环境不同的是,西方国家注重个体人性的散发,在集体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中国更加侧重于保护大多数人的集体利益。同时,在西方倡导的个人主义中,则优先保护受害者个人的生存生活权利不受非法侵害。由于价值取向的不同,中西方不同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下的教育培养的侧重点也不同,这是由每个国家的具体国情不同而定的。因此,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中,双方的教育方法与模式也呈现出不同。 3 中西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差异
3.1 以显性教育为主要特征的中国思想政治教育:自古以来,中国封建社会实行中央集权制,主导话语权的绝对权威性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也有所提现。在人才选举方面,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规定特殊文体“八股文”,限制诸多内容,撰写文章所表达观点必须与朱熹相同,极大地制约了丰富内容的出现。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学校体系中,自小学至大学,每个教育阶段都设有专门的课程以教授思想道德行为、法律知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等;在社区生活中,会定期的组织教育活动,宣传新时期生活所要求的价值观念,如“三个代表”“八荣八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在社会生活中,我们随处可见的以广告媒体形式宣传的社会主义正能量的音频、宣传海报等。此外,我国还特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及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部门,科学、规范、合理的发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种种形式,各个方面,都体现着我国在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显性特征,这种教育方式直接的作用着人民思想的建设与行为的规范,有效的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3.2 以隐性教育为主要特征的西方思想政治教育:西方传统历史文化中,以基督教为主的宗教教育一度代替思想政治教育实行道德教育,对人们的思想及行为进行规范。随着社会的更迭,新兴政治民主的要求及逐步普及,由“宗教代替德育”向“德育世俗化”转变的呼声越来越高,宗教教育的側重点也由“宗教”转为“教育”。由于受长时间的宗教教育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依旧带有宗教的烙印,现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仍然与宗教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学校课程实施道德教育中,多会采取一些丰富的实践活动形式,如在社区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一些活动形式也多伴随着宗教活动(如做礼拜)的印记。与中国特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机构不同的是,西方国家的教育部门多在课程设定教育目标,并没有固定的教材及课程专门供思想政治教育使用,也没有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部门,这种隐性的教育方式依赖于其民众对宗教的强大信仰,宗教信仰具有一定的凝聚力,促进人们进行行为约束及思想塑造,维护社会稳定。
中西方教育方法的不同,是针对其国情及教育目标不同而有差异的,教育方法没有优劣,唯有适合不适合,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我们正在致力于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更好的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4 总结
在当今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建设过程中,中西双方的价值取向差异影响着各自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设定,针对中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西方实施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具体的教育实践过程中,二者没有优劣,只有在关照思想正指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汲取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吸取适合自身发展的部分,创新教育内容和方式,更好的实现思想政治建设,创建和谐文化氛围,培育文明道德风尚,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8.
[2] 徐晓丹.中西方文化价值取向的差异及其融合趋向.[J]理论探讨.2005(3)122.
[3,4] 唐克军.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1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