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非正式群体广泛存在于学校教育生活中,班主任为了建设良好的班集体就必须重视这一客观存在的现实,正确认识学生非正式群体,承认它存在的合理性,确立“大育人”理念,通过优化社会环境生态,营造和谐社会氛围,促进不同群体之间的互动,提升影响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实践智慧,促进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科学发展,对它做好针对性的教育、管理工作,从而保证学校阶段教育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学生非正式群体;班集体管理;实践智慧
“非正式群体”在 学生中是客观存在的,它对班集体目标的实现和同学间的人际关系都有着重大影响。管理者对此应有足够的重视,最大限度地利用其正面影响,努力协调好 学生“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之间的关系,使两者形成合力,在实现班集体目标的过程中充分发挥“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
一、强化认识,努力改造
针对非正式群体管理容易出现产生消极的自我认识情况,教师务必要努力强化非正式群体成员的认识,努力改造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心理素质发展乃至学习、生活极具影响力。如果非正式群体的价值取向、目标、行为规范偏离了正确的方向,管理者就应适时介入,适度引导,将其纳入班集体的发展轨道。
二、端正态度,正确评价
针对非正式群体管理容易出现导致扭曲的“江湖义气”情况,作为教育工作者务必要端正态度、正确评价非正式群体。学生中存在“非正式群体”是一种普遍现象,是学生间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管理者对此不能采取回避的态度,应深入到学生中了解非正式群体的数量、产生的原因与背景、成员构成、领导核心、思想倾向、行为目标和活动方式等情况。努力做到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发挥其积极作用,减小其消极影响。采取粗暴、简单的方式,强行加以禁止,常适得其反。如果否认或放任自流,也会影响非正式群体正面作用的发挥,进而影响到整个班集体目标的实现。
三、加强引导,把握重点
针对非正式群体管理容易出现滋生小团体主义的情况,我们务必加强引导,特别注意重点做好“领袖人物”的教育工作。维系非正式群体的主要因素是成员间的情趣、利益、爱好、志向、个性等相同或相似,因而就具有很强的凝聚力,也具有很强的自卫性和排外性。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是这个群体的“领导”,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加强对这些学生核心人员的思想教育与转化,对于转化消极型非正式群体非常关键。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对社会主流价值、主流文化产生共鸣与高度认同,发挥他们在群体中的积极作用,使他们成为学生干部的得力助手;在适当的时机把他们推上班级的“领导”岗位,成为正式群体的领导,把他们对非正式群体的领导与对正式群体的领导结合起来,从而把非正式群体的力量汇集到班级建设里来。只要做好了核心人物的转化工作,整个消极型非正式群體的转化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四、渲染和谐,民主管理
针对非正式群体管理容易出现滋生小团体主义的情况,我们还要加强对非正式群体的民主管理,并注意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信息沟通。一方面要努力在群体内造成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的环境,从而增强正式群体的凝聚力,使每个同学逐步增强集体主义观念;另一方面,也要深入非正式群体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
五、注重差异,区别对待
针对非正式群体管理容易出现缺乏正确的类型管理情况,作为教育工作者务必要注重差异,区别对待非正式群体。管理者应当经常深入班级中,掌握班级中非正式群体的状况,分清哪些对班集体有利,哪些妨碍班集体工作的开展,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趋利避害,最大限度地发挥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
六、把握类型,调整策略
针对非正式群体管理容易出现缺乏正确的类型管理情况,作为教育工作者务必要根据不同的非正式群体类型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根据班级中非正式群体与集体亲离倾向的不同,可以把他们分成三类:亲集体倾向的非正式群体,偏离集体的非正式群体和反集体倾向的非正式群体。班主任针对不同的非正式群体应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
总之,要正确看待班级中存在的非正式群体。不能一味的抵制或取缔,对于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积极型的要鼓励、宣传;消极型的要促使他们从负面走向正面。对消极型非正式群体的教育转化,要注意技巧和方法,一方面不能姑息他们的错误,但也不能一味地采用“下猛药”的方式,应该循序渐进,既要有严父的批评,又要有慈母的关怀,双管齐下,才能逐步见效。
【参考文献】
[1]罗大珍,吕京.班级非正式群体的引导. 四川绵阳师范学院,2011
[2]梁增红.谈班级非正式群体的教育,江苏常州市第十五中学,2002
[3]吕凤国.有关非正式群体的控制与引导[J]. 教育教学研究,2007(19)
[4J 邓斌.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形成与指导[J],广西教育,2003(02)
[5]骆增翼.有效管理班级非正式群体[J]. 班主任之友,2010(01)
[6]胡峥嵘.试论对非正式组织的管理. 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
[7]吴海珍.试论班级非正式群体的引导和教育.科技信息,2009
[8]林海萍.浅议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及引导方法[J]. 中小学教育·中国教师,2005(06)
[9]甘立瑞.学生中非正式群体的成因、特点和管理[J]. 教书育人,2003(05)
[10]陆静.浅析班级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心理动因[J]. 百家杂谈,2009(02)
关键词:学生非正式群体;班集体管理;实践智慧
“非正式群体”在 学生中是客观存在的,它对班集体目标的实现和同学间的人际关系都有着重大影响。管理者对此应有足够的重视,最大限度地利用其正面影响,努力协调好 学生“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之间的关系,使两者形成合力,在实现班集体目标的过程中充分发挥“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
一、强化认识,努力改造
针对非正式群体管理容易出现产生消极的自我认识情况,教师务必要努力强化非正式群体成员的认识,努力改造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心理素质发展乃至学习、生活极具影响力。如果非正式群体的价值取向、目标、行为规范偏离了正确的方向,管理者就应适时介入,适度引导,将其纳入班集体的发展轨道。
二、端正态度,正确评价
针对非正式群体管理容易出现导致扭曲的“江湖义气”情况,作为教育工作者务必要端正态度、正确评价非正式群体。学生中存在“非正式群体”是一种普遍现象,是学生间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管理者对此不能采取回避的态度,应深入到学生中了解非正式群体的数量、产生的原因与背景、成员构成、领导核心、思想倾向、行为目标和活动方式等情况。努力做到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发挥其积极作用,减小其消极影响。采取粗暴、简单的方式,强行加以禁止,常适得其反。如果否认或放任自流,也会影响非正式群体正面作用的发挥,进而影响到整个班集体目标的实现。
三、加强引导,把握重点
针对非正式群体管理容易出现滋生小团体主义的情况,我们务必加强引导,特别注意重点做好“领袖人物”的教育工作。维系非正式群体的主要因素是成员间的情趣、利益、爱好、志向、个性等相同或相似,因而就具有很强的凝聚力,也具有很强的自卫性和排外性。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是这个群体的“领导”,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加强对这些学生核心人员的思想教育与转化,对于转化消极型非正式群体非常关键。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对社会主流价值、主流文化产生共鸣与高度认同,发挥他们在群体中的积极作用,使他们成为学生干部的得力助手;在适当的时机把他们推上班级的“领导”岗位,成为正式群体的领导,把他们对非正式群体的领导与对正式群体的领导结合起来,从而把非正式群体的力量汇集到班级建设里来。只要做好了核心人物的转化工作,整个消极型非正式群體的转化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四、渲染和谐,民主管理
针对非正式群体管理容易出现滋生小团体主义的情况,我们还要加强对非正式群体的民主管理,并注意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信息沟通。一方面要努力在群体内造成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的环境,从而增强正式群体的凝聚力,使每个同学逐步增强集体主义观念;另一方面,也要深入非正式群体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
五、注重差异,区别对待
针对非正式群体管理容易出现缺乏正确的类型管理情况,作为教育工作者务必要注重差异,区别对待非正式群体。管理者应当经常深入班级中,掌握班级中非正式群体的状况,分清哪些对班集体有利,哪些妨碍班集体工作的开展,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趋利避害,最大限度地发挥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
六、把握类型,调整策略
针对非正式群体管理容易出现缺乏正确的类型管理情况,作为教育工作者务必要根据不同的非正式群体类型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根据班级中非正式群体与集体亲离倾向的不同,可以把他们分成三类:亲集体倾向的非正式群体,偏离集体的非正式群体和反集体倾向的非正式群体。班主任针对不同的非正式群体应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
总之,要正确看待班级中存在的非正式群体。不能一味的抵制或取缔,对于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积极型的要鼓励、宣传;消极型的要促使他们从负面走向正面。对消极型非正式群体的教育转化,要注意技巧和方法,一方面不能姑息他们的错误,但也不能一味地采用“下猛药”的方式,应该循序渐进,既要有严父的批评,又要有慈母的关怀,双管齐下,才能逐步见效。
【参考文献】
[1]罗大珍,吕京.班级非正式群体的引导. 四川绵阳师范学院,2011
[2]梁增红.谈班级非正式群体的教育,江苏常州市第十五中学,2002
[3]吕凤国.有关非正式群体的控制与引导[J]. 教育教学研究,2007(19)
[4J 邓斌.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形成与指导[J],广西教育,2003(02)
[5]骆增翼.有效管理班级非正式群体[J]. 班主任之友,2010(01)
[6]胡峥嵘.试论对非正式组织的管理. 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
[7]吴海珍.试论班级非正式群体的引导和教育.科技信息,2009
[8]林海萍.浅议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及引导方法[J]. 中小学教育·中国教师,2005(06)
[9]甘立瑞.学生中非正式群体的成因、特点和管理[J]. 教书育人,2003(05)
[10]陆静.浅析班级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心理动因[J]. 百家杂谈,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