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以党的教育政策文本为基础,结合重要历史文献和教育改革事件,回顾我国劳动教育的百年演进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劳动教育历经了为革命斗争服务、为适应国家发展与社会需要服务、为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服务、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劳动者服务这四个阶段。回顾、总结和检视我国劳动教育的历史演进,有利于明晰劳动教育的发展方向,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新时代合格劳动者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党的领导
作者简介
高欢,宁夏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谢延龙,宁夏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劳动教育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为此,强化劳动意识、彰显劳动教育价值势在必行。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回顾党领导下我国劳动教育的百年演进,既是总结历史经验、深化劳动教育创新发展的内在诉求,更是面向未来、加强党对劳动教育全面领导的现实需要。本文分析1921年以来劳动教育在各个时期的主要目的和围绕目的制定的党的教育政策方针及措施,通过回顾劳动教育的百年演进,展望其未来的发展。
一、1921~1949年:为革命斗争服务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自此我国有了一支前所未有的革命领导队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28年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革命和斗争,劳动教育也在这一时期萌芽并逐渐受到重视。
这一阶段党的教育任务主要围绕为革命斗争服务,劳动教育亦是如此。1921年7月,我国创立了第一所党的干部学校—湖南自修大学,《湖南自修大学创立宣言》指出,此大学的学友应该注意劳动,以此努力破除文弱的习惯,均衡发展其脑力和体力,力图求得知识和劳力两个阶级能缩小差距。[1]可见,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劳动教育大众,在注重劳动的重要作用的同时把劳动教育作为革命斗争的工具。工人是革命武装斗争的重要力量,1922年5月,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在广州召开,就如何对工人加强劳动教育展开了讨论,这次讨论也充分表明了劳动教育在这一时期主要是为革命斗争服务。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于1928年5月在南京召开,蔡元培先生在开会词中对今后教育需要特别注意的三点问题进行了论述,提出要使教育科学化、劳动化、艺术化。[2]尽管当时对劳动教育的认识还不够完善和系统,但“教育劳动化”的首次提出为后来劳动教育的系统化、理论化提供了依据。
毛泽东同志于1934年领导制定的苏维埃文化教育总方针提出“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抗日战争时期继续秉承这一方針并有所拓展,在此基础上强调师生开展劳动要手脑并用,“一面学习,一面生产”是当时抗日根据地的学校普遍实行的政策。同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教育人民委员会颁布《小学课程教则大纲》,提出每周上课18小时,课外教学(劳作及社会工作)至少12小时。小学教授方法的三个原则之一就包括小学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联系。[3]从教学规定方面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需要密切相连,将“为革命斗争培养劳动者”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这也为此后我国始终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奠定了基础。
二、1949~1978年:为适应国家发展与
社会需要服务
这一时期劳动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国家和社会发展服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对人才的需要是“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对“爱劳动”进行了阐释,旨在引导青年学生在生产实践中热爱劳动,成为为生产建设服务的社会主义劳动者。1956年底,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探索阶段,急需大量建设社会主义的人才。1957年2月,毛泽东同志指出劳动教育的首要目标是摒弃旧社会的脱离生产劳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4]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为无产阶级服务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劳动教育的主要方针。时任教育部副部长钱俊瑞在《改革旧教育,建设新教育》报告中初次提及“实行教育与生产结合”的教育方针。[5]这使得教育与劳动的联系有了突破性发展,也使劳动教育在国家政策中有了新的内涵—在劳动中开展教育,在教育中发展劳动。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首次指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6]
为了适应国家发展和社会需要,劳动教育通过开设生产技术课程、提倡勤工俭学、师生走入劳动“大课堂”等一系列措施展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学生升学和就业问题是国家和社会亟须解决的问题,劳动教育就以这一现实问题为出发点,专门开设生产劳动技术课程。三大改造之后,劳动教育逐步政治化,勤工俭学开始盛行。1958年1月颁布的《关于在中学生中提倡勤工俭学的决定》提出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多种多样的生产活动,使学生们在勤工俭学过程中开发脑力、运用体力,实现体脑结合。但由于“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勤工俭学逐步异化,出现了“以劳代学”现象。1963年6月,国家再次号召学生上山下乡组织生产活动,大批师生走入劳动“大课堂”,实行“开门办学”。
“文革”期间,阶级斗争是主旋律,劳动教育深受浸染,成了阶级斗争的工具并逐步“异化”。
三、1978~2012年:为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服务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开启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新征程。随着拨乱反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一系列举措和政策的实施,劳动教育也迎来了重建的新机遇。
劳动教育在这一时期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服务的综合素质人才。1978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同志重申了教育目标,强调劳动者需要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在多方面得到发展,有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觉悟。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劳动教育要更加注重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在推行劳动技术课程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生活技能和建设社会能力的培育。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7]这些政策文件均表明这一时期的劳动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能力。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教育传统,这一时期的劳动教育以此为基本方针,同时立足中国社会和教育发展的现实,以科学的眼光进行劳动与教育的结合。2010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8]在党的政策指引下,劳动教育紧紧围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断优化自身,以为国家建设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更优质的建设者而努力。
这一时期的劳动教育实践主要是通过开设劳动技能课程,教授关于产业、行业的内容,引导学生转变劳动态度、价值观等方式展开。1982年10月颁布的《教育部关于普通中学开设劳动技术教育课的试行意见》指出,劳动技术的相关课程有其开设的必要性,通过劳动技术课向学生传授工作技能,更新行业知识,帮助学生适应国家现代化建设的要求。2000年印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将培育学生的劳动观念和一般技能作为课程目标,重视指导学生的职业选择、培养职业技能。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这一时期受到高度重视,劳动技能的培养力度也不断加强,凸显了劳动教育的时代性和现实性。
四、2012年至今: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劳动者服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劳动教育,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我国不断深化关于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认识,探寻其本质和规律,特别是寻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推进劳动教育实施方面的新理念、新观点。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更加强调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劳动教育也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以培养热爱且善于劳动的劳动者为目标。
2015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充分肯定了劳动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指出要利用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注重中小学生劳动素养的提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和“敬业风气”,充分彰显了党和国家对劳动教育和培养新时代劳动者的高度重视。
为配合新时代发展建设的需要,当前我国教育重视“五育并举”,劳动教育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劳动者为指导方针。在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9]“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不仅提升了劳动教育的地位,还为劳动素质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奋斗目标,丰富了全面发展的时代新要求。
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劳动者,当前劳动教育更加注重课程设计的科学性,注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注重面向未来。新时代劳动教育在整体上突出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致力于使学生形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正确价值理念,不对劳动区分等级,坚信每份职业都是光荣的。在课程设计上,形成了具有综合性、实践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在教育方式上,紧贴社会需求,发展以科技为基础的创新型劳动形式,将科技和人工智能引入劳动教育教学,推动教育内容和方式的现代化,帮助学生成为高素质的劳动者。
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劳动教育的百年演进,劳动教育的目的始终是为社会发展培养所需的人才。20世纪20年代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革命斗争是我国的主要任务,劳动教育作为革命斗争的工具,为社会培养参与革命的劳动者;1949年至改革开放前,劳动教育作为解决社会发展问题、为阶级服务的工具,为生产建设服务,其自身的独特性则处于被忽略的状态;改革开放后至2012年,劳动教育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手段,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成为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之后,党和国家对劳动教育的功能和目的的认识不断深化,劳动教育更加关注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服务。
可以看出,劳动教育一直随着国家的不同发展阶段而演进,不同时期的劳动教育政策虽有差别,但总体上仍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各个时期注重的目标和其实施的方法也相辅相成。总体而言,前期劳动教育的发展主要是为阶级服务,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后期则更关注劳动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回到了以人为本、育人为重的立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基本方针,使我国劳动教育始终朝着不断探索、深入发展、更加完善的方向推进。未来,我们不仅要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还要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注重对劳动教育的新思想、新形式、新方法的发掘,使劳动教育更加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时代和学生发展需求。
当前,劳动教育的发展必须立足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全面育人的教育实践,坚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构建德智体美劳有机结合的课程体系,优化劳动教育理论和实践运行机制。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的理念,深刻领会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是推动劳动教育不断发展的根本。大力提倡劳动教育,引领学生全面成长与创新发展是当下教育发展,乃至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而劳动教育理念与实践无疑都应与时俱进,符合时代潮流。
参考文献:
[1]蒋国海.论湖南自修大学的创办及其历史地位[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4):78-82.
[2]田正平,于潇.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与国民政府初期教育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10(10):74-82.
[3]曹维才.《蘇维埃教育法规》的诞生及徐特立的贡献[J].特立学刊,2013(3):21-25.
[4]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190.
[5]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7.
[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J].江苏教育,1958(18):4-6.
[7]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21-06-28].http://www.moe.gov.cn/srcsite/A01/s7048/201007/t20100729_171904.html.
[8]胡锦涛.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8):7-8.
[9]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EB/OL].[2021-06-29].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11234575766690445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以党的教育政策文本为基础,结合重要历史文献和教育改革事件,回顾我国劳动教育的百年演进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劳动教育历经了为革命斗争服务、为适应国家发展与社会需要服务、为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服务、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劳动者服务这四个阶段。回顾、总结和检视我国劳动教育的历史演进,有利于明晰劳动教育的发展方向,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新时代合格劳动者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党的领导
作者简介
高欢,宁夏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谢延龙,宁夏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劳动教育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为此,强化劳动意识、彰显劳动教育价值势在必行。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回顾党领导下我国劳动教育的百年演进,既是总结历史经验、深化劳动教育创新发展的内在诉求,更是面向未来、加强党对劳动教育全面领导的现实需要。本文分析1921年以来劳动教育在各个时期的主要目的和围绕目的制定的党的教育政策方针及措施,通过回顾劳动教育的百年演进,展望其未来的发展。
一、1921~1949年:为革命斗争服务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自此我国有了一支前所未有的革命领导队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28年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革命和斗争,劳动教育也在这一时期萌芽并逐渐受到重视。
这一阶段党的教育任务主要围绕为革命斗争服务,劳动教育亦是如此。1921年7月,我国创立了第一所党的干部学校—湖南自修大学,《湖南自修大学创立宣言》指出,此大学的学友应该注意劳动,以此努力破除文弱的习惯,均衡发展其脑力和体力,力图求得知识和劳力两个阶级能缩小差距。[1]可见,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劳动教育大众,在注重劳动的重要作用的同时把劳动教育作为革命斗争的工具。工人是革命武装斗争的重要力量,1922年5月,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在广州召开,就如何对工人加强劳动教育展开了讨论,这次讨论也充分表明了劳动教育在这一时期主要是为革命斗争服务。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于1928年5月在南京召开,蔡元培先生在开会词中对今后教育需要特别注意的三点问题进行了论述,提出要使教育科学化、劳动化、艺术化。[2]尽管当时对劳动教育的认识还不够完善和系统,但“教育劳动化”的首次提出为后来劳动教育的系统化、理论化提供了依据。
毛泽东同志于1934年领导制定的苏维埃文化教育总方针提出“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抗日战争时期继续秉承这一方針并有所拓展,在此基础上强调师生开展劳动要手脑并用,“一面学习,一面生产”是当时抗日根据地的学校普遍实行的政策。同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教育人民委员会颁布《小学课程教则大纲》,提出每周上课18小时,课外教学(劳作及社会工作)至少12小时。小学教授方法的三个原则之一就包括小学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联系。[3]从教学规定方面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需要密切相连,将“为革命斗争培养劳动者”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这也为此后我国始终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奠定了基础。
二、1949~1978年:为适应国家发展与
社会需要服务
这一时期劳动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国家和社会发展服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对人才的需要是“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对“爱劳动”进行了阐释,旨在引导青年学生在生产实践中热爱劳动,成为为生产建设服务的社会主义劳动者。1956年底,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探索阶段,急需大量建设社会主义的人才。1957年2月,毛泽东同志指出劳动教育的首要目标是摒弃旧社会的脱离生产劳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4]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为无产阶级服务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劳动教育的主要方针。时任教育部副部长钱俊瑞在《改革旧教育,建设新教育》报告中初次提及“实行教育与生产结合”的教育方针。[5]这使得教育与劳动的联系有了突破性发展,也使劳动教育在国家政策中有了新的内涵—在劳动中开展教育,在教育中发展劳动。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首次指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6]
为了适应国家发展和社会需要,劳动教育通过开设生产技术课程、提倡勤工俭学、师生走入劳动“大课堂”等一系列措施展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学生升学和就业问题是国家和社会亟须解决的问题,劳动教育就以这一现实问题为出发点,专门开设生产劳动技术课程。三大改造之后,劳动教育逐步政治化,勤工俭学开始盛行。1958年1月颁布的《关于在中学生中提倡勤工俭学的决定》提出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多种多样的生产活动,使学生们在勤工俭学过程中开发脑力、运用体力,实现体脑结合。但由于“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勤工俭学逐步异化,出现了“以劳代学”现象。1963年6月,国家再次号召学生上山下乡组织生产活动,大批师生走入劳动“大课堂”,实行“开门办学”。
“文革”期间,阶级斗争是主旋律,劳动教育深受浸染,成了阶级斗争的工具并逐步“异化”。
三、1978~2012年:为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服务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开启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新征程。随着拨乱反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一系列举措和政策的实施,劳动教育也迎来了重建的新机遇。
劳动教育在这一时期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服务的综合素质人才。1978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同志重申了教育目标,强调劳动者需要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在多方面得到发展,有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觉悟。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劳动教育要更加注重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在推行劳动技术课程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生活技能和建设社会能力的培育。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7]这些政策文件均表明这一时期的劳动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能力。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教育传统,这一时期的劳动教育以此为基本方针,同时立足中国社会和教育发展的现实,以科学的眼光进行劳动与教育的结合。2010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8]在党的政策指引下,劳动教育紧紧围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断优化自身,以为国家建设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更优质的建设者而努力。
这一时期的劳动教育实践主要是通过开设劳动技能课程,教授关于产业、行业的内容,引导学生转变劳动态度、价值观等方式展开。1982年10月颁布的《教育部关于普通中学开设劳动技术教育课的试行意见》指出,劳动技术的相关课程有其开设的必要性,通过劳动技术课向学生传授工作技能,更新行业知识,帮助学生适应国家现代化建设的要求。2000年印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将培育学生的劳动观念和一般技能作为课程目标,重视指导学生的职业选择、培养职业技能。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这一时期受到高度重视,劳动技能的培养力度也不断加强,凸显了劳动教育的时代性和现实性。
四、2012年至今: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劳动者服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劳动教育,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我国不断深化关于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认识,探寻其本质和规律,特别是寻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推进劳动教育实施方面的新理念、新观点。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更加强调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劳动教育也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以培养热爱且善于劳动的劳动者为目标。
2015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充分肯定了劳动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指出要利用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注重中小学生劳动素养的提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和“敬业风气”,充分彰显了党和国家对劳动教育和培养新时代劳动者的高度重视。
为配合新时代发展建设的需要,当前我国教育重视“五育并举”,劳动教育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劳动者为指导方针。在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9]“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不仅提升了劳动教育的地位,还为劳动素质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奋斗目标,丰富了全面发展的时代新要求。
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劳动者,当前劳动教育更加注重课程设计的科学性,注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注重面向未来。新时代劳动教育在整体上突出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致力于使学生形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正确价值理念,不对劳动区分等级,坚信每份职业都是光荣的。在课程设计上,形成了具有综合性、实践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在教育方式上,紧贴社会需求,发展以科技为基础的创新型劳动形式,将科技和人工智能引入劳动教育教学,推动教育内容和方式的现代化,帮助学生成为高素质的劳动者。
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劳动教育的百年演进,劳动教育的目的始终是为社会发展培养所需的人才。20世纪20年代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革命斗争是我国的主要任务,劳动教育作为革命斗争的工具,为社会培养参与革命的劳动者;1949年至改革开放前,劳动教育作为解决社会发展问题、为阶级服务的工具,为生产建设服务,其自身的独特性则处于被忽略的状态;改革开放后至2012年,劳动教育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手段,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成为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之后,党和国家对劳动教育的功能和目的的认识不断深化,劳动教育更加关注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服务。
可以看出,劳动教育一直随着国家的不同发展阶段而演进,不同时期的劳动教育政策虽有差别,但总体上仍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各个时期注重的目标和其实施的方法也相辅相成。总体而言,前期劳动教育的发展主要是为阶级服务,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后期则更关注劳动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回到了以人为本、育人为重的立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基本方针,使我国劳动教育始终朝着不断探索、深入发展、更加完善的方向推进。未来,我们不仅要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还要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注重对劳动教育的新思想、新形式、新方法的发掘,使劳动教育更加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时代和学生发展需求。
当前,劳动教育的发展必须立足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全面育人的教育实践,坚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构建德智体美劳有机结合的课程体系,优化劳动教育理论和实践运行机制。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的理念,深刻领会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是推动劳动教育不断发展的根本。大力提倡劳动教育,引领学生全面成长与创新发展是当下教育发展,乃至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而劳动教育理念与实践无疑都应与时俱进,符合时代潮流。
参考文献:
[1]蒋国海.论湖南自修大学的创办及其历史地位[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4):78-82.
[2]田正平,于潇.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与国民政府初期教育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10(10):74-82.
[3]曹维才.《蘇维埃教育法规》的诞生及徐特立的贡献[J].特立学刊,2013(3):21-25.
[4]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190.
[5]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7.
[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J].江苏教育,1958(18):4-6.
[7]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21-06-28].http://www.moe.gov.cn/srcsite/A01/s7048/201007/t20100729_171904.html.
[8]胡锦涛.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8):7-8.
[9]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EB/OL].[2021-06-29].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11234575766690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