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学家陆学艺认为,中产阶层是一个职业概念,而非收入,“副教授月收入2000,欠一屁股债,还是中产;开出租车的人,不管收入多少,都不是中产。”
对于这个论调,王太力旗帜鲜明回应:中产应该要有产,要有财产,“按我看来,在中国大城市,律师这个行业的从业者,多数应当可以达到中产的标准。”
1996年在北大法律系毕业,毕业之后先去了一家国有的电信制造公司国际合作部和投资管理部工作,2000年起在一个美国律师事务所北京代表处工作。2002年出国去美国芝加哥大学法学院读法律硕士,也在美国律师事务所工作过一段时间,再回国当律师。“因为学了这个,有这样的技能,别的也不会,就去了律师事务所,回过几年后成为了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
力挺“资本论”的王太力表示自己以及与自己相似的群体并不一定渴望脱离“中产”,他认为财富并不一定能带来快乐,恰恰相反的,财富所带来的副作用还有可能非常大。他在财富方面有着独特的看法,“财富只是在追求某样事情的过程中所获得的一个附属品。” 他最认同掠夺财富的方式,是像微软或者Facebook的创始人一样,从自己的兴趣出发,而不是单纯为了追求巨额财富而产生的成功。
基于这样的思维,王太力认为中产阶层的作用应该体现在公共领域上,并且利用自己的职业专长去影响社会的进程。他把中产阶层形容为一个社会的“稳定器”,认为在每一个社会里,中产的数量应当不会特别多,也不会特别少。一个国家大多数人应该属于中产,“中产多的好处就是,他们希望稳定,希望发展,避免风险”。
王太力认为,公民意识和修养是继资产之后体现中产存在的力量。有着中美两地的学习和从业经验,王太力对于律师行业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状态也十分清晰。“你能感觉到这两个国家学习法律的人的发展是不一样的,法律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在美国,法律是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保护个人权利的最有力工具。而在中国法律更多的是在经济方面起作用。这和不同的国家传统有关吧。中国人一直觉得当官的能做主,官是一个行政体系,这个体系在中国很强大。”而从发展阶段看,美国是个比较稳定的社会,每个人的生活都已经比较常态化。“你可以预估到未来几年可能发生的事情,但中国是在急速发展过程中的,你很难预料一两年内会发生什么事情。”面对“‘很难预料’是否表示中国的中产是不稳定的”的问题时候,王太力仍很积极地认为:“整体上大家都在努力把它往积极方向发展,这样大家都能得益,大家希望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把很多问题解决掉”。
在社会参与方面,他觉得关心政治理所当然,关注各种重大的社会事件,地震有时捐款。他看《民主的细节》,喜欢里面对社会中每一个人所能起的作用的细致描述,并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上身体力行着这一观念:我们和社会之间的影响是双向的。有人并购有人接受投资,有公司建起来有公司倒闭了,高铁在运行了……很多项目我都参与了,在其中提供法律支持服务。我们的能力会通过参与的各种活动在社会上产生影响,我们应当对社会有所贡献。
在生活上,王太力显然不是一个享乐主义者,日常生活与工作随时交叉,作为主要处理经济类法律事务的律师,他几乎没有常规休假,只要客户需要,他就随时准备好提供服务。律师是个提供专业服务的职业,所以他的日常穿着主要是黑色西装,偶尔有时间锻炼的话,他会选择并不复杂的跑步。他的消费也带职业的理性,所有消费都在权衡过性价比之后才进行,他会在名牌打折的时候才进行购物,或者利用出差的机会到香港和国外购买。他曾经在求学时代参加过管乐队和合唱团,也参观过北京、芝加哥、纽约、华盛顿、费城、波士顿、洛杉矶等各处的美术馆、博物馆,只是随着工作繁忙,时间便被挤压掉了。中产阶层的生活,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悠逸。
王太力
疑似指数:★★★★★
国籍:中国
职业:北京天达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
品牌、品位:运动品牌喜欢Mizuno,但理性消费基本只在打折时候购买。
旅行:时间少,一年一次与家人出游,大多在国内或香港。
健康养生:应该关注但懒,争取抽空跑步锻炼。
阅读:杂志看得少,很多信息可以通过网络阅读获得,最近看的书是《民主的细节》《七十年代》《The Audacity of Hope》。《活法》《这个世界会好吗?》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书。
新知:有iPad,有Kindle,需要的工具会买但不盲目热衷,自述到底还是个读书人。
爱好:喜欢音乐和美术,但平时并没有时间花在爱好上。
公共事务参与:地震有时捐款,关注各种社会重大事件。
饮食:不拘,在外与在家就餐的频率基本相当。
近期关注事件:日本地震与核辐射。
社交:工作需要或朋友交往参加私人派对和聚会。
对于这个论调,王太力旗帜鲜明回应:中产应该要有产,要有财产,“按我看来,在中国大城市,律师这个行业的从业者,多数应当可以达到中产的标准。”
1996年在北大法律系毕业,毕业之后先去了一家国有的电信制造公司国际合作部和投资管理部工作,2000年起在一个美国律师事务所北京代表处工作。2002年出国去美国芝加哥大学法学院读法律硕士,也在美国律师事务所工作过一段时间,再回国当律师。“因为学了这个,有这样的技能,别的也不会,就去了律师事务所,回过几年后成为了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
力挺“资本论”的王太力表示自己以及与自己相似的群体并不一定渴望脱离“中产”,他认为财富并不一定能带来快乐,恰恰相反的,财富所带来的副作用还有可能非常大。他在财富方面有着独特的看法,“财富只是在追求某样事情的过程中所获得的一个附属品。” 他最认同掠夺财富的方式,是像微软或者Facebook的创始人一样,从自己的兴趣出发,而不是单纯为了追求巨额财富而产生的成功。
基于这样的思维,王太力认为中产阶层的作用应该体现在公共领域上,并且利用自己的职业专长去影响社会的进程。他把中产阶层形容为一个社会的“稳定器”,认为在每一个社会里,中产的数量应当不会特别多,也不会特别少。一个国家大多数人应该属于中产,“中产多的好处就是,他们希望稳定,希望发展,避免风险”。
王太力认为,公民意识和修养是继资产之后体现中产存在的力量。有着中美两地的学习和从业经验,王太力对于律师行业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状态也十分清晰。“你能感觉到这两个国家学习法律的人的发展是不一样的,法律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在美国,法律是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保护个人权利的最有力工具。而在中国法律更多的是在经济方面起作用。这和不同的国家传统有关吧。中国人一直觉得当官的能做主,官是一个行政体系,这个体系在中国很强大。”而从发展阶段看,美国是个比较稳定的社会,每个人的生活都已经比较常态化。“你可以预估到未来几年可能发生的事情,但中国是在急速发展过程中的,你很难预料一两年内会发生什么事情。”面对“‘很难预料’是否表示中国的中产是不稳定的”的问题时候,王太力仍很积极地认为:“整体上大家都在努力把它往积极方向发展,这样大家都能得益,大家希望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把很多问题解决掉”。
在社会参与方面,他觉得关心政治理所当然,关注各种重大的社会事件,地震有时捐款。他看《民主的细节》,喜欢里面对社会中每一个人所能起的作用的细致描述,并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上身体力行着这一观念:我们和社会之间的影响是双向的。有人并购有人接受投资,有公司建起来有公司倒闭了,高铁在运行了……很多项目我都参与了,在其中提供法律支持服务。我们的能力会通过参与的各种活动在社会上产生影响,我们应当对社会有所贡献。
在生活上,王太力显然不是一个享乐主义者,日常生活与工作随时交叉,作为主要处理经济类法律事务的律师,他几乎没有常规休假,只要客户需要,他就随时准备好提供服务。律师是个提供专业服务的职业,所以他的日常穿着主要是黑色西装,偶尔有时间锻炼的话,他会选择并不复杂的跑步。他的消费也带职业的理性,所有消费都在权衡过性价比之后才进行,他会在名牌打折的时候才进行购物,或者利用出差的机会到香港和国外购买。他曾经在求学时代参加过管乐队和合唱团,也参观过北京、芝加哥、纽约、华盛顿、费城、波士顿、洛杉矶等各处的美术馆、博物馆,只是随着工作繁忙,时间便被挤压掉了。中产阶层的生活,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悠逸。
王太力
疑似指数:★★★★★
国籍:中国
职业:北京天达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
品牌、品位:运动品牌喜欢Mizuno,但理性消费基本只在打折时候购买。
旅行:时间少,一年一次与家人出游,大多在国内或香港。
健康养生:应该关注但懒,争取抽空跑步锻炼。
阅读:杂志看得少,很多信息可以通过网络阅读获得,最近看的书是《民主的细节》《七十年代》《The Audacity of Hope》。《活法》《这个世界会好吗?》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书。
新知:有iPad,有Kindle,需要的工具会买但不盲目热衷,自述到底还是个读书人。
爱好:喜欢音乐和美术,但平时并没有时间花在爱好上。
公共事务参与:地震有时捐款,关注各种社会重大事件。
饮食:不拘,在外与在家就餐的频率基本相当。
近期关注事件:日本地震与核辐射。
社交:工作需要或朋友交往参加私人派对和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