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12月3日,央行调查统计司发布《当前房地产市场形势分析报告》和《房地产市场变化对金融业影响的调查报告》,文件明确指出,经济金融数据的变化显示房价拐点初现端倪。无独有偶,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年11月份全国100个城市住宅平均价格为8832元/平方米,环比下降0.28%。房价在严厉调控的背景下一路走来,历经两年,从开始的“越调价越涨”到前期的“量跌价滞”,到如今 “量价齐跌”已成定局。国内楼市在2011年岁末年终、各行各业资金清算的当口,终于迎来久违的下降,房价拐点被普遍确认。
房价在矛盾中下调
早在半年前,曾有专家把令人纠结的房价调侃为“斯琴高丽的伤心”:太多突然的诱惑总是让人动心,太多未知的结果总是让人疑问。
调控政策的累积效应有如寒冬袭来,哪怕是身价千亿的万科、绿城等巨型房企,都无一能置身大市萧条之外,纷纷展开主动打折促销、联手整合等形式各样的自救行动,演绎着挣扎生存的故事,房产行业一下子被拉回了经济危机开始的2008年。刚性需求者在期盼历史重演,1993年6月24日,“十六条”颁布后,全国信贷规模急剧紧缩,大量资金被抽走,房价暴跌,南方城市一度出现烂尾楼,直到2005年才逐步消化完毕。而今的房价会不会在强大的限购令面前一路走低,充满未知数。
然而,央行2011年12月5日下调存款准备金率,释放流动性;各大商业银行首套房利率开始松动,继北京放宽普通住房标准,武汉紧跟其后,更多“被豪宅”的标准正逐步解除。这些政策是不是意味着调控政策开始松绑?公众百思不得其解。
微调政策是天平
对有房人士来说,政策放宽,利率松动,有助于更多的房产税费被免除,房贷会减轻。不可否认,80后的刚性需求切实存在,脱缰的房价只不过让其无法化为有效需求。住房的购买力与价格可简化成反比的一元方程,房价每一点下调,必然释放出相应的有效需求。对于对正处严冬的房地产行业,微调政策无疑是一朵开在墙角的梅花。各方博弈的结果形成了楼市的今天局面。
2009年以来房价严重脱轨,甚至直接影响到社会正常生产的资源配置以及未来更长时间的社会经济正常发展。自房价调控政策“新国八条”出台以来,整顿土地出让政策、限制不是主业的国企退出;继而“限贷”、“限购”、“限价”步步走来,房价回调初见成效。因此,房价调控至合理范围,是一个主动的有准备的有规划的部署。而在房价出现下调初期的现在,为了防止出现恐慌性抛盘大面积涌现,进而引发经济多米诺骨牌效应,经济出现“猝死”现象,同时也给房地产企业更多时间和空间自我调整,应对因为房价下调而引发的“争购”、“房闹”等事件。央行释放流动性、预期降息通道打开、银行房贷放松,各地普通住房标准放宽等政策的出现也很自然。
让住房回归居住功能
住房作为商品,无论具有多么根深蒂固的制度性、货币性和社会性根源,都逃脱不了市场的发展规律:没有只涨不跌的商品,也从来没有只涨不跌的资产,更没有只涨不跌的传奇。在房价下调的预期下,房价回归合理水平是大势所趋,房地产的投资功能被自然稀释,人们应该主动增加风险意识。
当前房价的下调标志着楼市只涨不跌的时代渐行渐远,加深了世人对房地产投资风险的认识,更多的启示是回归房地产原本的居住功能。这轮房价下调的动力之一是开发商去存货,与2008年的房价下调如出一辙,差别在于这轮去库存过程时间长、速度慢。至2010年11月,各种表外的金融创新工具和灰色金融渠道为楼市供血的资金“脱媒”加速,各种房地产行业的融资去杆杠化不断加剧。但这个过程已经持续8个季度之久。从外围断其供血后,正面受力的房地产商手上积压的库存房源不断积聚,下跌机制从一手房源向二手房源传导,形成一手和二手房价格倒挂现象就无可避免。
这样,二手房就形成价高无市的尴尬局面。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所长贾康日前接受专访表示,中国房产税大方向已定,未来房产税改革可借经济手段减少房屋空置率,增加中小户型用户使用比重以及遏制不合理炒卖。在信贷政策和房产税两面夹击之下,现存二手房只有出租一条路。这些处境尴尬的二手房一旦大量进入出租市场,则可以预见租金会出现回落、租赁市场繁荣,对刚性需求人群来说,租房待购是现在的明智之举。
是房价调控,而非行业整顿
时下,房价拐点初现,“没有最低,只有更低”成为持币待购的主流消费情绪。这类人群坚信在房价下跌的时候,现金为王。同时会更愿意接受对市场更为悲观的观点,更期待20世纪90年代初的房地产市场历史重演。大量房地产公司倒闭,烂尾楼比比皆是,房价下跌至原来的3成。事实上,这次房价调整具备历时长,速度慢的特点。无论是调控政策坚挺,还是各种和暖政策的缓冲,都说明这是一场有充分预见性的调整。无论是调控的初衷还是落脚点,这都是一场只针对过高房价的调控,不是针对房地产行业的整顿,以留给参与各方足够的心理准备和应对的空间。
所以,房价的回落也将延续缓慢的趋势,反复挣扎向下的形式将成为最大的可能。断层式的暴跌,一调到底的现象出现的几率很小。同时,一旦回落至“合理”区间,房价又会重新企稳,换一种形式重踏回升之途,出现大面积恐慌性抛盘而扰乱正常经济秩序的可能性极小。
自货币与黄金脱钩以来,贬值成为纸币永恒的主题和趋势,“现金为王”的想法,仅仅适合在剧烈投资过程中短暂停留。对于购房这样一个长期性的重要理财规划标而言,在反反复复的市场调整中,错失最佳的购房时机显然不是明智的选择。与“一味持币观望错失机会”相比,“稍作降价马上抢购”者也不明智。房价下降,很可能伴随其他要素价格的上升。例如精装的变成毛坯房;房价低了,物管费升了;房价降了,楼房密度高了;廉价车位价格翻倍等等。所以,冲动购房,同样是欠缺理性的表现。
理性对待,量力而为
身处房价回头的时代,应该做到理性观望,根据实际需求,实现购房目标。按照国际惯例,3~6倍房价收入比是较为理想衡量适合标准。这是20世纪90年代世界银行的黑马先生在中国进行住房制度改革研究时给出的标准。现如今这个标准需要提高,但至少表明了最安全的理财方案。
刚需者要善于利用各种短期政策优惠。在房价反复挣扎的期间,诸如有关房产税费变动、放宽住房公积金额度和限制、放宽普通住房标准、放宽对首次购房的各种优惠政策不要错过。来自开发商自身的时点性优惠也是可以参考的,典型去杠杆去库存驱动的房产下调是产企在特殊的时点上自身的财务需要,出现阶段性价格优惠促销的机会也较多,促销虽短暂果断出手也是智慧。但尤为注意的是规避非系统性的突然风险,购房时,要立足现房现证,回避期房;尽量回避规模小、经营欠佳的开发商,选择信誉好、经营稳健的开发商。
房价在矛盾中下调
早在半年前,曾有专家把令人纠结的房价调侃为“斯琴高丽的伤心”:太多突然的诱惑总是让人动心,太多未知的结果总是让人疑问。
调控政策的累积效应有如寒冬袭来,哪怕是身价千亿的万科、绿城等巨型房企,都无一能置身大市萧条之外,纷纷展开主动打折促销、联手整合等形式各样的自救行动,演绎着挣扎生存的故事,房产行业一下子被拉回了经济危机开始的2008年。刚性需求者在期盼历史重演,1993年6月24日,“十六条”颁布后,全国信贷规模急剧紧缩,大量资金被抽走,房价暴跌,南方城市一度出现烂尾楼,直到2005年才逐步消化完毕。而今的房价会不会在强大的限购令面前一路走低,充满未知数。
然而,央行2011年12月5日下调存款准备金率,释放流动性;各大商业银行首套房利率开始松动,继北京放宽普通住房标准,武汉紧跟其后,更多“被豪宅”的标准正逐步解除。这些政策是不是意味着调控政策开始松绑?公众百思不得其解。
微调政策是天平
对有房人士来说,政策放宽,利率松动,有助于更多的房产税费被免除,房贷会减轻。不可否认,80后的刚性需求切实存在,脱缰的房价只不过让其无法化为有效需求。住房的购买力与价格可简化成反比的一元方程,房价每一点下调,必然释放出相应的有效需求。对于对正处严冬的房地产行业,微调政策无疑是一朵开在墙角的梅花。各方博弈的结果形成了楼市的今天局面。
2009年以来房价严重脱轨,甚至直接影响到社会正常生产的资源配置以及未来更长时间的社会经济正常发展。自房价调控政策“新国八条”出台以来,整顿土地出让政策、限制不是主业的国企退出;继而“限贷”、“限购”、“限价”步步走来,房价回调初见成效。因此,房价调控至合理范围,是一个主动的有准备的有规划的部署。而在房价出现下调初期的现在,为了防止出现恐慌性抛盘大面积涌现,进而引发经济多米诺骨牌效应,经济出现“猝死”现象,同时也给房地产企业更多时间和空间自我调整,应对因为房价下调而引发的“争购”、“房闹”等事件。央行释放流动性、预期降息通道打开、银行房贷放松,各地普通住房标准放宽等政策的出现也很自然。
让住房回归居住功能
住房作为商品,无论具有多么根深蒂固的制度性、货币性和社会性根源,都逃脱不了市场的发展规律:没有只涨不跌的商品,也从来没有只涨不跌的资产,更没有只涨不跌的传奇。在房价下调的预期下,房价回归合理水平是大势所趋,房地产的投资功能被自然稀释,人们应该主动增加风险意识。
当前房价的下调标志着楼市只涨不跌的时代渐行渐远,加深了世人对房地产投资风险的认识,更多的启示是回归房地产原本的居住功能。这轮房价下调的动力之一是开发商去存货,与2008年的房价下调如出一辙,差别在于这轮去库存过程时间长、速度慢。至2010年11月,各种表外的金融创新工具和灰色金融渠道为楼市供血的资金“脱媒”加速,各种房地产行业的融资去杆杠化不断加剧。但这个过程已经持续8个季度之久。从外围断其供血后,正面受力的房地产商手上积压的库存房源不断积聚,下跌机制从一手房源向二手房源传导,形成一手和二手房价格倒挂现象就无可避免。
这样,二手房就形成价高无市的尴尬局面。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所长贾康日前接受专访表示,中国房产税大方向已定,未来房产税改革可借经济手段减少房屋空置率,增加中小户型用户使用比重以及遏制不合理炒卖。在信贷政策和房产税两面夹击之下,现存二手房只有出租一条路。这些处境尴尬的二手房一旦大量进入出租市场,则可以预见租金会出现回落、租赁市场繁荣,对刚性需求人群来说,租房待购是现在的明智之举。
是房价调控,而非行业整顿
时下,房价拐点初现,“没有最低,只有更低”成为持币待购的主流消费情绪。这类人群坚信在房价下跌的时候,现金为王。同时会更愿意接受对市场更为悲观的观点,更期待20世纪90年代初的房地产市场历史重演。大量房地产公司倒闭,烂尾楼比比皆是,房价下跌至原来的3成。事实上,这次房价调整具备历时长,速度慢的特点。无论是调控政策坚挺,还是各种和暖政策的缓冲,都说明这是一场有充分预见性的调整。无论是调控的初衷还是落脚点,这都是一场只针对过高房价的调控,不是针对房地产行业的整顿,以留给参与各方足够的心理准备和应对的空间。
所以,房价的回落也将延续缓慢的趋势,反复挣扎向下的形式将成为最大的可能。断层式的暴跌,一调到底的现象出现的几率很小。同时,一旦回落至“合理”区间,房价又会重新企稳,换一种形式重踏回升之途,出现大面积恐慌性抛盘而扰乱正常经济秩序的可能性极小。
自货币与黄金脱钩以来,贬值成为纸币永恒的主题和趋势,“现金为王”的想法,仅仅适合在剧烈投资过程中短暂停留。对于购房这样一个长期性的重要理财规划标而言,在反反复复的市场调整中,错失最佳的购房时机显然不是明智的选择。与“一味持币观望错失机会”相比,“稍作降价马上抢购”者也不明智。房价下降,很可能伴随其他要素价格的上升。例如精装的变成毛坯房;房价低了,物管费升了;房价降了,楼房密度高了;廉价车位价格翻倍等等。所以,冲动购房,同样是欠缺理性的表现。
理性对待,量力而为
身处房价回头的时代,应该做到理性观望,根据实际需求,实现购房目标。按照国际惯例,3~6倍房价收入比是较为理想衡量适合标准。这是20世纪90年代世界银行的黑马先生在中国进行住房制度改革研究时给出的标准。现如今这个标准需要提高,但至少表明了最安全的理财方案。
刚需者要善于利用各种短期政策优惠。在房价反复挣扎的期间,诸如有关房产税费变动、放宽住房公积金额度和限制、放宽普通住房标准、放宽对首次购房的各种优惠政策不要错过。来自开发商自身的时点性优惠也是可以参考的,典型去杠杆去库存驱动的房产下调是产企在特殊的时点上自身的财务需要,出现阶段性价格优惠促销的机会也较多,促销虽短暂果断出手也是智慧。但尤为注意的是规避非系统性的突然风险,购房时,要立足现房现证,回避期房;尽量回避规模小、经营欠佳的开发商,选择信誉好、经营稳健的开发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