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新闻报道中的国家认同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ooalpkl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中国成立后,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开展起来。1984年第23届奥运会在美国洛杉矶举行,中国奥运史上实现了金牌“零”的突破。国家认同是个政治学范畴的概念,而体育虽然属于社会文化活动,但是它与政治的关系十分密切。从国家认同的角度看洛杉矶奥运会的新闻报道,能更好地理解体育在增强民族向心力和国家凝聚力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体育 奥运会 国家认同 《体育报》
  一、体育与国家认同
  国家认同是个政治学范畴的概念,没有统一的定义。台湾学者江宜桦认为国家认同“是一个人确认自己属于哪个国家,以及这个国家究竟是怎样一个国家的心理活动。”刘红霞认为“国家认同是一种国家成员间相似、平等、亲密的感觉和人们对于自己国家或他国的情感或评价等,它是一种主观意识和态度,是国家历史发展和个体社会化过程所产生的结果,作为一种重要的国民意识,国家认同是维系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的重要纽带。”
  体育虽然属于社会文化活动,但是它与政治的关系十分密切,尤其是竞技体育与国际政治、民族政治的关系紧密。国家体育总局的前身中央体育运动委员会(简称体委)曾被称作是“第二外交部”。体育虽然不能对经济、政治等决策性事件产生影响,但它为各个不同国家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文化交流手段,体育无国界正是这种体现。
  二、体育与媒体
  古时候的体育活动以强身健体、自娱自乐为目的,媒介出现以后,体育成为了一种可以传播的社会文化活动。各种媒介形式的出现,为体育的传播提供了渠道和手段。《中国体育报》创刊于1958年,原名《体育报》,周二刊,文革期间曾于1966年停刊,1974年1月复刊。到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则为每周一、周三、周五、周六四期,每期四版。从8月1日到15日,连续半个月改为日刊,除8月1日四版外,其余每天两版报道奥运赛事。8月16日后,又恢复为此前的每周四期。本文考察了从1984年7月2日到9月3日连续两个月的《体育报》,试从奥运会前、奥运会期间以及后奥运三个时期,分析洛杉矶奥运会的报道内容和形式以及与国家认同这个议题之间的关系。
  三、洛杉矶奥运会的报道模式
  1、1984年7月2日—30日:称作“前奥运时期”
  这一段时间的《体育报》仍以报道各国各地体育赛事以及我国选手夺得的佳绩为重点,但其间开始穿插各种有关于奥运会的宣传与报道内容。比较固定的版块是每周一第四版的“奥运之页”,给读者介绍主要的奥运项目知识,这一版块内容从当年3月刊至7月9日,共十八期。此外,这个月的报道内容分为几大主题,首先,是各个项目运动员的备战情况,重点突出他们的刻苦练兵以及为国争光的坚定决心。7月11日第二版《英姿勃发 奋勇腾飞—体育健儿出征前苦练兵》,并配以大幅图片说明。其次,是各界对奥运军团的广泛关注,以及对在奥运会上夺金的殷切期盼。如7月7日头版《中国奥委会主席钟师统答本报记者问》,即预估了奥运会上我国体操、跳水、射击、女排、田径、举重以及击剑会有佳绩。第三,从7月16日起,中国奥运代表团陆续分批前往洛杉矶,《体育报》对国内各界人士的欢送和国外华侨的热烈欢迎又给予了大量的报道,以壮国威。
  2、1984年8月1日—14日:称作“奥运会时期”
  这一阶段的《体育报》每天专版报道奥运赛事,头版重点是我国每天夺得金牌的运动项目和运动员的报道,若无金牌就报道银牌。二版则是其余未获得奖牌项目的介绍以及其他国家运动员的表现情况。这一时段的报道有以下几个特点:
  (1)报道的重点是对金牌的大力渲染。由于我国参加此届奥运会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奥运金牌“零”的突破,因而“金牌至上”的观念深入人心,也在报道中显露无疑。如8月1日在报道许海峰夺得本届奥运会第一枚金牌时,报纸头版推出了社论《伟大的一天》,醒目位置刊登了这一让全国人民振奋的消息—《中国人获得本届奥运会第一枚金牌》,足见这枚金牌的分量。此后的每天头版,都是当日获得金牌运动员的报道,其中最为突出的报道便是中国女排夺冠,成为继1981年世界杯赛、1982年世界锦标赛之后的三连冠。8月9日的头版,几乎整版报道了女排姑娘们的这一历史性时刻,女排精神,也激励了整整一代人。
  (2)报道内容有几个相对固定的版块。奥运金牌统计、中国运动员成绩公报、外国选手金牌榜、外国选手创造的世界纪录。其中最能体现奥林匹克精神的便是每天的“奥林匹克短论”,文字短小精悍,它的视野常常能触及到金牌以外的东西,看到选手身上所散发出的气质和精神。8月6日的《重要的是参加》,8月10日的《虽未夺标亦英雄》,都表现出了奥运会重在参与的精神,教育人们关注成绩以外的东西。
  (3)对金牌的报道集中,忽视对其他参与者的报道。对中国的报道占了绝大部分,对国外的报道相对较少:前者是由于八十年代我国的新闻报道还是以宣传为主要目的,实现金牌“零”的突破,是我国参加第23届奥运会的首要目标。后者是由于受版面限制,每天只有两个版,除了要报道我国每天在各个项目中取得的成绩之外,很少有空间再去报道其他国家的赛事情况,只能采用综述做个大致的描述。
  3、1984年8月15日—9月3日:称作“后奥运时期”
  这一时段是归国后的报道,包括对我国奥运代表团在第23届奥运会上的出色表现做总结,对我国体育健儿的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精神做弘扬,对今后体育的发展方向和工作的开展做展望。如8月18日头版《中国女排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即为邓颖超同志写信赞扬女排姑娘们。8月27日头版《回顾过去豪情满怀 展望未来信心百倍》讲述了中国体育健儿在京汇报奥运会战斗历程,并以此为激励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迈进。
  四、洛杉矶奥运报道与国家认同的关系
  《体育报》通过对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尤其是中国军团的出色表现做了大力的宣传报道,让举国上下对这种划时代的“零”的突破有了切身的感受,通过体育起到了凝聚民心,振奋民族士气的作用,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金牌的历史性突破   洛杉矶奥运会上,中国体育健儿们取得了15金8银9铜的好成绩,在我国建国以来的传统优势项目上都有所斩获,如排球1金、射击3金、举重4金、体操5金、击剑1金、跳水1金。其中更具影响力的便是许海峰的射击首金和女排姑娘们的团体金牌。前者是由于实现了我国在奥运史上金牌“零”的突破因而备受瞩目,载入史册。这枚首金对全国人民带来的振奋和激励是不言而喻的。后者是由于八十年代,无论是电视媒体还是平面媒体,报道中都十分强调集体主义,因而团体金牌的意义重大。国家也希望通过体育精神的鼓舞,给全国人民振士气,产生强烈的国家、民族认同感,万众一心,拧成一股力量,让我国尽快从十年浩劫的阴影里走出来,大踏步的迈向四化建设,走向美好的明天。
  2、海峡两岸的关系是重点
  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两岸政治上存在的分歧,使得体育成为了突破两岸关系的重要渠道和手段。8月4日的报道指出,大陆举重选手陈伟强夺得冠军,台湾选手蔡温义获得铜牌,两人同台竞技又同时获得奖牌,这在奥运史上也是第一次。第二天的奥林匹克短论《凝聚力》,针对的就是大陆和台北选手同台领奖。8月10日的头版也给出了《洛城台胞为中国健儿夺冠欢欣鼓舞,他们说—祖国统一大有希望》。8月16日的头版《纽约〈北美日报〉和曼谷〈中华日报〉发表文章 海峡两岸健儿同为中华争光》指出 “民族的精神、民族的利益、民族的荣誉,把海峡两岸体育界联系起来,本届奥运会双方选手的接触和交流,于民族、于台湾当局,有百利而无一害”。中国政府和媒体也抓住了这个难得的契机,在祖国统一上做文章,将体育事件媒介化,通过同场竞技共创佳绩为由头,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让台湾同胞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为早日统一祖国,实现民族大团结而不懈努力。
  3、重视外电对我国的报道
  国家认同不仅包括民族主义和地方主义,还包括世界主义,即国外对我国的评价与看法,这也会对我国人民的国家认同感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因而我国很重视国外媒体对我国奥运军团此次比赛的报道。正因为我国体育健儿在洛杉矶奥运会上的杰出表现,引来了国外媒体的一片盛赞,这对于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让人们对祖国产生更强烈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影响重大。如8月10日头版《中国体育健儿在洛杉矶产生广泛影响—加州著名人士高度评价中国运动员的成就》,8月11日头版《美国电视转播增加中国运动员的镜头》,8月14日二版《〈国际日报〉和〈读卖新闻〉热情赞誉—中国健儿扬威奥运》。
  4、奥运成绩与精神文明两块金牌都要拿
  拿金牌必然能够振奋民心,但是要成绩的同时,还不能忘了精神文明建设,这个宗旨在《体育报》对此届奥运会的报道中一直都有体现。如8月8日头版《洛杉矶各界人士盛赞我健儿的成就和风格—中国运动员的“微笑体育”令人敬佩》,8月12日的奥林匹克短论《这块金牌一定要夺》讲的就是精神文明的金牌。8月29日的《观众也要争精神文明的金牌》,指出不仅是运动员要有大将风度,观众也应该表现出一个大国应该有的国民素质。
  总之,体育具有兼容性,它的传播交流不受语言文字的制约,也不受意识形态的干扰。因而,它在国民心中,能够产生一种“想象的共同体”,为体育的热情与豪放所感染,为我国竞技体育的优异成绩所鼓舞,由此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强大与国家的强盛产生认同感。通过媒体传播的体育赛事起到了良好的宣传和鼓动作用,认同感产生归属感,归属感造就凝聚力。洛杉矶奥运会的成功带给了全国人民以示范和激励,共同携手,为国家的美好未来而不懈奋斗。
  参考文献
  ①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②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③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④刘红霞,《媒介体育中国家认同的再现与建构》[J].《体育科学》,2006(10)
  ⑤庞慧敏,《体育新闻报道与国家认同》[J].《青年记者》,2008(11)
  (作者: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其他文献
《世界博览》:非常感谢程大使接受我刊的采访。您担任驻日大使近十年时间,此前也在驻日使馆工作多年,对我们这个一衣带水的邻邦一定有着精准、深刻、充分的认识和理解。那么,您眼中的日本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国家?中日之间又是怎样的一种关系?  程永华:认识一个国家需要了解它的方方面面,只看一面,容易以偏概全,我常用盲人摸象来比喻,这也是我们对日认知中容易踏入的误区。我想从文化、历史和经济三个相对重要的角度来帮助
这是一个最缺乏了解的世界  一只仿生手臂怎样实现触觉?触觉产生的原理是什么?人们研究触觉能做什么?  美国克利夫兰。二月的一天。48岁的伊戈尔·斯派提克在用他的新手臂去感知一个不存在的小球。他6年前在一次工业事故中不幸失去了右手前部,如今多亏了仿生手臂,让他重新找回了——触觉。  神经传感仿生手臂让人再次恢复触觉  俄亥俄州凯斯西储大学的达斯汀·泰勒教授是克利夫兰退伍军人管理医院的医生,同时他也是
尽管中央政府承诺要减轻中国对固定资产投资的严重依赖,但近来数周,中国一些省级政府纷纷发布雄心勃勃的投资计划,力图支撑起正在放缓的经济增长,尽管地方政府的财政实力正在減弱。  中国中部相对较不富裕的3个省份——湖南、湖北和陕西,各自宣布了超过2万亿元人民币的2015年固定资产投资目标,包括政府和企业两方面的支出。陕西为2015年设定的固定资产投资目标为2.2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提高了20%,远高于2
罗宋汤是典型的俄罗斯菜。简单的一碗红宝石色的甜菜根汤,配上满满一勺子斯美塔那(Smetana)(酸奶油)和一大块黑面包,几乎跟一杯伏特加或满满一汤勺俄式鱼子酱一样,会让人眼前浮现出莫斯科红场和圣巴西尔大教堂的画面。但是你可能不知道,罗宋汤根本就不是俄罗斯的。并且最初也不是用甜菜根做的。各种颜色的罗宋汤  确切地說来,罗宋汤在何时何地出现,恐怕还是个谜;但极有可能最初出现在现在的乌克兰,出现的时间大
美国时间2月24日晚,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的所有颁奖结果已经揭晓。奥斯卡热门电影《绿皮书》获得了最佳男配角、最佳原创剧本、最佳影片等三大重量级奖项。  说起黑人种族电影,您可能看过这样几种“搭配”:比如白人拯救黑人的老梗,《被解放的姜戈》中德国赏金猎人舒尔茨买下黑奴姜戈,让其重获自由的故事;黑人自我救赎的新梗,《黑色党徒》中一位黑人警官,为了打破种族歧视,加入3K党开启卧底生涯,成功破坏多起恶性活
天真无邪的田野乡村,宁静治愈的山间寺院,饱含诚意的在地美食,都难以穷尽京都的美好,我所见过的京都的风与物,都想要小心收藏。天满宫是日本全国最著名的神社之一,这里供奉着被视为“学识之神”的10世纪的学者----菅原 道真。北野天满宫与太宰府天满宫、防府天满宫并称为日本三大天神。  神宫的楼门高大威武,从楼门到三光门是一条长长的参道,左右两旁分立着四个小神社:白大夫社、福部社、火之御子社、老松社;之后
在生物安全高等级的实验室中,科研人员会穿着像宇航服一样的防护服,通过管子向防护服内充气,将他们与实验室环境隔离开,使其不会接触到正在被研究的病毒。  装着恐怖生物细菌的瓶子消失;感染了致命病毒的实验室老鼠逃跑;野生动物被发现用实验垃圾筑窝;在疫苗试验中的牛多次被送往屠宰场;保护实验室工作人员免受埃博拉、禽流感等致命病毒传染的装备一再“失灵”……  多年以来,遍布美国的生物实验室发生的数百起实验室错
艾伯特·阿纳斯塔西亚在黑帮的世界里,一个人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获得权力,往往也会因为相同的原因丟掉王冠。阿纳斯塔西亚利用其他家族的内部矛盾给自己争取盟友,上位成功后,自然也成为另一派的眼中钉。  1957年10月25日,刚入秋天的纽约气候宜人。上午10点多,阿纳斯塔西亚如往常一样走进位于曼哈顿区的谢拉顿公园酒店的理发店,习惯地面对着镜子坐在理发椅上,本该守在门口的贴身保镖不知去向,不过他并没有注意到这
征战中的拿破仑。在最辉煌时期,欧洲除英国外,其余各国均向拿破仑臣服或结盟,创造了一系列军政奇迹与短暂的辉煌成就。  哈布斯堡家族的徽章是双头鹰,两只鹰的头颅分别面向西方和东方,象征着王朝既是西方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共主,又是东欧南欧克罗地亚、波希米亚、匈牙利等各民族的领主。但在19世纪初,帝国再次遭到了来自法国的严峻挑战,最终被迫解散神圣罗马帝国,重新组建奥地利帝国,向东方经营。  1770年代似
《世界博览》:谢谢徐大使接受我刊的采访。当下欧洲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如此形势下欧洲人的一些做法——不提倡甚至排斥戴口罩,不少人拒绝呆在家里,等等,让国人有些难以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重了欧洲的疫情。您在欧洲常驻多年,如果从欧洲文化、理念等角度看过去,该怎么理解这种现象?  徐坚: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中国政府采取了坚决果断措施,有效控制了疫情发展,保护了中国人民的生命健康,为世界作出了榜样。反观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