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如何利用现有教材来贯彻新课标,这是很多教师面临的难题和挑战。在这种背景下,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应运而生。本文从问题教学法的内涵出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探索了其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旨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促进课堂的转型,真正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问题教学法能够培养学生的自我解决问题意识,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思考探讨,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的培养,主体能力的形成,有利于促进学生主体思维的发展。教师也可以透过问题,充分认识学生的既有知识和能力,能更多地了解到学生在想什么,关注什么,思考落在哪个层面上。因此问题教学法备受青睐,很多老师也尝试着用问题教学法来实施新课标的理念。
一、问题教学法的内涵
问题教学法是这样的一种教学方法,即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以问题为线索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在寻求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达到理解,在原有基础上构建新知识和能力。
二、问题教学法的应用
1.提出问题阶段。学生在阅读和了解文本的大意后,往往会在文本内容、文本表达以及文字含义等方面产生疑问。在实际应用这—模式时,我主要按照以下三个阶段渐进。
第一阶段,一般多由教师设计问题,让学生由此展开语文学习,教师提出的问题应具有很好的示范性。教《孙权劝学》一文时,没有袭用逐字串译的传统教法,而是在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吕蒙从‘吴下阿蒙’,最后令人‘刮目相看’”。由于提出了从原文寻找依据的要求,学生就会主动以课本为依托,仔细分析每一句话,理解文章的主旨。
第二阶段,教师提出的问题可以产生连动效应:为学生提供自由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提供了机会。例如在教授鲁迅先生《背影》一文时,教师以“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这道开放式的题目作为切入点,让学生准确把握课文内容,在讨论中选好填写的角度,学生在归纳出父亲所作所为之后,就会思考,“‘我’对父亲怀有一种什么感情?”“作者对父亲爱的理解有一个怎样的过程?”逐步让学生感受作者父子之间情感的差异,感受爱需要相互理解这一深层的主旨。
第三阶段,针对学习文本,学生提出问题。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而作为教师的我们,会把文本作为教学资源,往往容易忽视了另一种资源,即学生也是我们的教学资源,应该充分开发利用。让学生从已有知识、思维特征和生活阅历出发,针对语文学习的文本,独立提出自己的问题。学生的主体地位会凸现得更加充分。在学习《心声》一课时,可以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的方法,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这些问题有关于课文内容方面的,如“李京京最大的愿望是什么?”“他为什么那么想读课文?”也有关于课文主旨的,如“‘心声’在文中是指什么?”也有对课文拓展延伸的,如“如果你是程老师,这节课你打算怎么上?”“公开课不能只讲求形式,不重内容、不求质量、只讲形式对我们有什么危害?”等等。
这一方法的运用可能产生的结果有三种:第一种是增强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参与小组合作,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学到了知识;二是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地促进课堂转型,为学生提供自我发挥的空间和平台,有利于形成有序的课堂气氛;三是培育了学生已有知识与新授知识的结合点,有助于打破知识之间的专业边界,在形成支持课堂问题理解的知识体系的同时,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创新。
2.筛选问题阶段。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不要限制学生的思维。学生由于个人的起点能力、教育背景、认知结构等因素的差异,所提出的问题也是差别很大,这时教师要重视这一点,不能扼杀学生的积极性。对于學生的提出的问题,要耐心讲解,给予正确地指导。并非所有学生提出的问题都能当堂解决,也并非所有的问题都需要当堂解决。无论是教师自身还是学生面对文本提出的问题,都要经过筛选。
研读关于理解力课程设计的书籍,结合已有的教学理论与经验,我想是否可以把问题分成三类:一类是核心问题,即全文的突破性问题,把课堂理解的目标转换成问题的形式。一类是基本问题,基本问题是围绕核心问题设计的有坡度、有序列的问题。作用是促进核心问题的理解。还有一类是导入性问题。我们常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万事开头难。导入性问题即我们常所说的创设情境,为自然引出核心问题服务。
3.探究问题阶段。对学生而言,这是最需要学生实实在在行动的一个阶段,学生将带着问题回到文本中去有针对性地阅读,展开较有深度的思维。在这一过程中,既有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也有教师和学生的对话,更是学生和学生的对话。在这样的对话中,要求学生既把自己设定在“倾听者”的地位上,也要及时地进入“交流者’’的角色。“倾听”,就是尊重文本作者原始的主体性,这是传承人类文化遗产应有的健康心态。
4.反思问题阶段。这是问题教学法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其用意是,学生对前面经历过的语文学习做反省性“回顾”,目的在于努力提升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方面是对个人学习行为的反思,从个人阅读语文文本后问题意识的强弱,到参与合作探究的过程,直至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独立回顾。另—方面反思交流对话环节中的问题,群体的不同视角、不同观点的碰撞,是如何暴露出个体思维盲点或思维偏差的。通过总结所获得的语文知识,或者思维的角度,生活的积累对解决问题的作用,进行知识和思想的有效建构。
三、结论
问题教学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让我们的学生变得有思维,有见解,更让人高兴的是学生富有敢于向名家,向所学课本发出质疑,提出挑战的精神。试想,“满堂灌”、“满堂问”的教学模式,学生们能提出这些有时连老师都难以想到的问题吗?这不正是学生们在问中学会了问,思维得到了发展吗?语文教师要把学生视为待点燃的“火炬”、待开发的“矿藏”、人生旅途中需要加油的跋涉者,用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人格完善。
参考文献:
[1] 张寿山. 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 教育导刊. 2010(07) :90-92.
[2] 黄绮姣. 新课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探究[J]. 基础教育研究. 2009(02) :45-47.
[3] 蒋和林. 浅谈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09(09) : 23-25.
[4] 许卫华. 新课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互动方式探究[J]. 科学大众. 2008(02) :90-93.
作者简介:王真丽 ,女 ,民族:汉 ,籍贯:福建晋江 ,就职单位:福建泉州晋江慎中实验学校 , 职称:中学语文教师。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问题教学法能够培养学生的自我解决问题意识,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思考探讨,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的培养,主体能力的形成,有利于促进学生主体思维的发展。教师也可以透过问题,充分认识学生的既有知识和能力,能更多地了解到学生在想什么,关注什么,思考落在哪个层面上。因此问题教学法备受青睐,很多老师也尝试着用问题教学法来实施新课标的理念。
一、问题教学法的内涵
问题教学法是这样的一种教学方法,即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以问题为线索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在寻求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达到理解,在原有基础上构建新知识和能力。
二、问题教学法的应用
1.提出问题阶段。学生在阅读和了解文本的大意后,往往会在文本内容、文本表达以及文字含义等方面产生疑问。在实际应用这—模式时,我主要按照以下三个阶段渐进。
第一阶段,一般多由教师设计问题,让学生由此展开语文学习,教师提出的问题应具有很好的示范性。教《孙权劝学》一文时,没有袭用逐字串译的传统教法,而是在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吕蒙从‘吴下阿蒙’,最后令人‘刮目相看’”。由于提出了从原文寻找依据的要求,学生就会主动以课本为依托,仔细分析每一句话,理解文章的主旨。
第二阶段,教师提出的问题可以产生连动效应:为学生提供自由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提供了机会。例如在教授鲁迅先生《背影》一文时,教师以“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这道开放式的题目作为切入点,让学生准确把握课文内容,在讨论中选好填写的角度,学生在归纳出父亲所作所为之后,就会思考,“‘我’对父亲怀有一种什么感情?”“作者对父亲爱的理解有一个怎样的过程?”逐步让学生感受作者父子之间情感的差异,感受爱需要相互理解这一深层的主旨。
第三阶段,针对学习文本,学生提出问题。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而作为教师的我们,会把文本作为教学资源,往往容易忽视了另一种资源,即学生也是我们的教学资源,应该充分开发利用。让学生从已有知识、思维特征和生活阅历出发,针对语文学习的文本,独立提出自己的问题。学生的主体地位会凸现得更加充分。在学习《心声》一课时,可以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的方法,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这些问题有关于课文内容方面的,如“李京京最大的愿望是什么?”“他为什么那么想读课文?”也有关于课文主旨的,如“‘心声’在文中是指什么?”也有对课文拓展延伸的,如“如果你是程老师,这节课你打算怎么上?”“公开课不能只讲求形式,不重内容、不求质量、只讲形式对我们有什么危害?”等等。
这一方法的运用可能产生的结果有三种:第一种是增强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参与小组合作,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学到了知识;二是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地促进课堂转型,为学生提供自我发挥的空间和平台,有利于形成有序的课堂气氛;三是培育了学生已有知识与新授知识的结合点,有助于打破知识之间的专业边界,在形成支持课堂问题理解的知识体系的同时,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创新。
2.筛选问题阶段。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不要限制学生的思维。学生由于个人的起点能力、教育背景、认知结构等因素的差异,所提出的问题也是差别很大,这时教师要重视这一点,不能扼杀学生的积极性。对于學生的提出的问题,要耐心讲解,给予正确地指导。并非所有学生提出的问题都能当堂解决,也并非所有的问题都需要当堂解决。无论是教师自身还是学生面对文本提出的问题,都要经过筛选。
研读关于理解力课程设计的书籍,结合已有的教学理论与经验,我想是否可以把问题分成三类:一类是核心问题,即全文的突破性问题,把课堂理解的目标转换成问题的形式。一类是基本问题,基本问题是围绕核心问题设计的有坡度、有序列的问题。作用是促进核心问题的理解。还有一类是导入性问题。我们常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万事开头难。导入性问题即我们常所说的创设情境,为自然引出核心问题服务。
3.探究问题阶段。对学生而言,这是最需要学生实实在在行动的一个阶段,学生将带着问题回到文本中去有针对性地阅读,展开较有深度的思维。在这一过程中,既有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也有教师和学生的对话,更是学生和学生的对话。在这样的对话中,要求学生既把自己设定在“倾听者”的地位上,也要及时地进入“交流者’’的角色。“倾听”,就是尊重文本作者原始的主体性,这是传承人类文化遗产应有的健康心态。
4.反思问题阶段。这是问题教学法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其用意是,学生对前面经历过的语文学习做反省性“回顾”,目的在于努力提升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方面是对个人学习行为的反思,从个人阅读语文文本后问题意识的强弱,到参与合作探究的过程,直至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独立回顾。另—方面反思交流对话环节中的问题,群体的不同视角、不同观点的碰撞,是如何暴露出个体思维盲点或思维偏差的。通过总结所获得的语文知识,或者思维的角度,生活的积累对解决问题的作用,进行知识和思想的有效建构。
三、结论
问题教学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让我们的学生变得有思维,有见解,更让人高兴的是学生富有敢于向名家,向所学课本发出质疑,提出挑战的精神。试想,“满堂灌”、“满堂问”的教学模式,学生们能提出这些有时连老师都难以想到的问题吗?这不正是学生们在问中学会了问,思维得到了发展吗?语文教师要把学生视为待点燃的“火炬”、待开发的“矿藏”、人生旅途中需要加油的跋涉者,用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人格完善。
参考文献:
[1] 张寿山. 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 教育导刊. 2010(07) :90-92.
[2] 黄绮姣. 新课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探究[J]. 基础教育研究. 2009(02) :45-47.
[3] 蒋和林. 浅谈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09(09) : 23-25.
[4] 许卫华. 新课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互动方式探究[J]. 科学大众. 2008(02) :90-93.
作者简介:王真丽 ,女 ,民族:汉 ,籍贯:福建晋江 ,就职单位:福建泉州晋江慎中实验学校 , 职称: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