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Web3D技术的远程实践教学研究

来源 :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rchwoods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首先研究了Web3D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实现方法,同时探讨了Web3D技术在远程实践教学系统中应用的必要性和科学性,重点阐述了运用Web3D技术构建虚拟实验室在远程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Web3D技术 虚拟实验室 远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TP39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03-0072-02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以网络技术为支撑的远程教育得到迅速发展,并取得重大成就,推动了教学改革进程;使得教学体制、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特别在实践教学上尤为突出。运用Web3D、虚拟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组建的虚拟实验室是一种基于网络的实验教学、技术交流、共同研究协同工作的平台,其在教学领域的应用和发展丰富了现有教育体系中教与学的表现形式,最大限度地丰富了我国的高等教育资源,尤其解决了高校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设备落后、资源短缺等问题。同时它对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切实贯彻教学改革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一、关键技术
  
  Web3D技术是虚拟现实技术中一种实现形式。它是指基于Internet的、依靠软件技术来实现的桌面级虚拟现实技术。其主要特点是具有高沉浸感、高交互性和超级想像力。Web3D的实现技术,主要分三大部分,即建模技术、显示技术、三维场景中的交互技术。
  1.虚拟现实
  虚拟现实 (VR,Virtual Reality)技术,就是利用计算机、传感设备生成一个逼真的、可与环境交互体验的三维虚拟环境的新技术,综合了计算机图形学、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传感信号处理、智能网络等技术,将计算机获得的数字化信息变为人能感受到的具有各种表现形式的多维信息。[4] 虚拟现实是模拟环境、视景系统和仿真系统三者的有机结合,它能够创建与客观相似的环境效果。虚拟现实系统由人类操作者、人机接口和计算机三部分组成。其系统组成如图1所示。
  2.虚拟现实建模语言(VRML)
  
  
  三、基于Web3D技术的虚拟实验室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虚拟实验室有着独特的技术特色,它以较低的成本获得一定程度的虚拟现实体验,它利用VR技术在可视化方面的强大优势以及可交互地探索虚拟物体的功能,为对象进行几何、功能、制造等方面交互的建模与分析。虚拟实验室的数据可做到规格品种齐全,且易于升级换代和增加新品种,从根本上解决了因实验元器件和仪器仪表不全而影响实验的问题。同时虚拟实验室省去了大量的基于物理原型实验的简单劳动,使用者可集中精力于实验对象本身的特性和规律,还可充分利用计算机优势,使虚拟实验室具有良好的在线帮助和学习功能,从而帮助使用者迅速掌握实验研究本身和达到实验研究的具体目标和要求,大大提高了学习和研究效率。教育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过程就是呈献知识信息,而Web3D在呈献知识信息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它可以在广泛的网络教学领域提供难得的VR学习资源、学习情境体验,从而巩固和加速学生在Internet上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虚拟电子实验室在电子、信息专业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利用数据采集和仪器控制技术组建虚拟实验室,利用专用软件(LabView等)设计所需要的虚拟仪器,并利用现有的互联网技术使虚拟实验室加入Internet。用户无需安装应用软件,只需配置网络浏览器,开发的LabView虚拟仪器软件开发平台以及数据采集和仪器控制硬件分别位于远程的WWW服务器和仪器控制服务器,由用户登录到远程实验室进行相应的实验内容。
  虚拟实验室的使用效果令人十分满意。在兴趣态度方面,100%的学生表示对此软件很有兴趣,并愿意使用它来进行学习;95%的学生认为它能够较好地解决实验教学中的难点,对于理解所学知识内容有很大帮助;100%的学生认为它是一种很好的多媒体教学资源。
  
  四、结束语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远程网络虚拟实验室融合了网络技术、虚拟技术、多媒体技术支持远程协作,具有成本低、效率高、功能齐、真实感强、可交互等特点,是今后实验教学研究的一种新型模式。它在网络教育、教学领域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前景;而且由于不需要特殊的硬件和附属设备,也使其在网络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应用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徐循,何增强.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M].大连:大连出版社,2003.
  [2]伍红林.从“博耶报告三年回顾”看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研究性教学[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1).
  [3]http://www.huawei.com/mmweb/zh/solutions/view.
  [4]石教英.虚拟现实技术以实用算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5]邱进冬.基于Web的虚拟现实的开发与应用[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3(3).
  [6]梁宇涛.虚拟现实技术及其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3).
  [7]姚顾波.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网络课件写作系统[J].教育技术通讯,1999(3).
其他文献
摘 要:在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背景下,基于智慧校园建设的智慧课堂成为当前研究和实践的热点。作为在喀什地区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的喀什第二中学,率先进行了智慧课堂建设试点实践。本研究通过分析智慧课堂建设的可行性,并对智慧课堂进行观察、学生成绩对比、师生问卷调查及半开放性访谈,分析研究智慧课堂相比较传统课堂的优势和不足,以及智慧课堂在试点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提出解决策略,以期为智慧校
摘 要:在当前知识总量以指数式增长的背景下,学习者在进行个别化学习时如何对学习资源进行整合及筛选,从而提高学习的绩效则显得尤为重要,而Web2.0模式下新诞生的DIGG类网站简化了学习资源整合及筛选的过程。本文首先介绍了DIGG类网站的工作原理,然后对个别化学习的主要特征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阐述了Web2.0模式下DIGG类网站对个别化学习绩效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DIGG类网站 个别化学
2007年8月8日,一年一度的《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编委会年会在长春召开,会议由《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社主办,吉林省教育信息中心协办,来自各省市教育厅信息中心、电教馆负责人共三十余人参加了会议。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综合处处长、《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社常务副社长刘学民主持了会议,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任咸立亭、吉林省教育厅副厅长王青逯等领导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   王青逯副厅长首先向与会代表
摘 要:本文以山东外贸职业学院信息化建设项目为例,阐述了一种立足学校办学全局的信息化特色育人模式,该模式针对跨地域多校区的办学特点,将信息化与育人有机结合,进行了创新性的探索,实践证明可有效推进育人水平的提高,对于各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具有可复制性和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全局性视角;信息化育人;全方位全过程育人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8)13
摘 要:实行学习预警保障机制是“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学习困难学生帮助机制”的重要手段。本文结合红河学院多年开展学习预警工作的实践经验,主要从学习预警体系的构建、利用学习预警系统信息化设计解决预警工作开展中存在的部分问题,达到提高教育管理水平与效率,提升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学习预警;系统;信息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
摘 要:本文在对移动学习概念和特点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基于Android平台设计并开发了一款多功能电子钢琴学习软件OPiano。通过OPiano提供的普通模式,初学者可以了解钢琴的一些基本乐理知识,而学习模式则提供了较为真实的钢琴模拟环境,让用户能够通过触摸屏幕享受弹奏钢琴的乐趣。OPiano的开发不仅丰富了安卓应用软件的种类,而且向初学者学习钢琴的相关知识和培养兴趣提供了一种便捷、有效的途径。  
2014年8月接到教育局调令,到暨北幼儿园担任园长一职,当时的辛酸苦辣至今记忆犹新。记得一开学便状况百出:招生不理想,小班年段没人愿意做班主任……在这样千头万绪、无从下手的情况下,我开始思考:作为一个新人,我如何走出困境创造出属于暨北的教育天空?在一所幼儿园,老师是根本,只有老师成长了,一切才有可能。我知道自己只有了解老师、依靠老师,才有可能走出困境。于是,我申报了市级课题“阅读教师:幼儿园里的故
浙江传媒学院是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建的高校,是目前全国培养广播影视及其他传媒专业人才的主要基地之一。学校建校30多年来,为中央和地方传媒行业输送了大批专业人才。  在信息化建设方面, 浙江传媒学院深刻认识到信息化的持续发展需要不断推陈出新,需要以前瞻性的思维发现问题,以创新性的方法解决问题。为此,浙江传媒学院在发展中积极应对挑战,本着对学院发展高度负责的态度,积极推动“媒介创新学
记者:作为北京师大二附中分管信息化建设的领导者,请阮校长简要谈一下学校信息化发展的历程。  阮国杰:学校教育信息化是以数字校园为抓手展开相关内容建设的,下面我重点介绍一下我校数字校园建设背景与发展历程。我校数字校园是从2009年底开始建设的。当时学校正好完成了国家的下一代互联网建设示范项目——校园网IPv6技术升级子项目,学校建成了支持下一代互联网访问的先进网络基础设施;此时又逢北京市推动建设数字
摘 要:当前,我国中小学创客教育存在着区域发展不均衡现象,东、西部地区区域间和县域内城乡间的发展不均衡现象非常突出。为解决这一难题,需要充分发挥“互联网 ”的技术优势,共建基于“产学研用”的平台型创客教育生态圈,实现高校、企业和中小学的协同创新与合作共赢;共享面向“思维发展”的开放式创客课程,开发系列基于MOOC或OER的优质共享资源;共生基于“虚实融合”的混合型创客学习社区,构建线上与线下、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