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普通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学是一种音乐文化的教学,通过音乐学习,旨在让了解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人文内涵,理解人们赖以生存的文化背景,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赏古琴 寻文化》一课以“琴之源”、“琴之形”、“琴之韵”、“琴之雅”为主线构建课堂,从感知到聆听,由浅入深,让学在感受古琴音乐的同时,理解古琴所蕴含的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在浓浓的音乐味与厚厚的文化味的课堂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提升课堂的品质。
【关键词】古琴 音乐教学 音乐文化
音乐课程是人文学科的重要领域,普通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学是一种音乐文化的教学,通过音乐学习,旨在让学生了解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人文内涵,理解人们赖以生存的文化背景,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音乐究其本质,其实就是一段历史,一种文化,一份情感,是一个民族延续的集体记忆。像《流水》《广陵散》这样的古代名曲更应该让学生了解它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因此,我在教学时一直坚持音乐文化与音乐知识技能两条线并行,将音乐的知识和技能镶嵌在音乐文化的土壤之中,追寻文化浸润的音乐课堂。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第十四单元,单元大主题是《文人情致》,分《高山流水志家国》和《西出阳关无故人》两课时,本单元的内容旨在引导学生认识、了解中国古代雅乐。从古琴曲到古代歌曲,雅乐处处散发着文人的墨香,渗透着礼乐文化的精髓。第一课时《高山流水志家国》,教材安排两首古琴经典名曲《流水》和《广陵散》,一首是文曲,一首是武曲。在做教学设计时,深入解读单元主题内涵,确定以“琴文化”为主线构建课堂,课题自主拟定为《赏古琴 寻文化》,主张让学生在感受和体验的过程中认识了解古琴音乐文化,古琴音乐的价值与魅力。
一、古诗导入,解“琴之源”
(一)唐诗导入
1.出示古诗一首: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2.猜一猜:这是哪个时期谁的诗作?诗的题目?诗中所指的是哪件乐器?
3.师生交流,揭开迷底:这首诗是唐代刘长卿的《弹琴》,诗中的“七弦”就是指古琴。
4.师小结:在古代弹琴的一般都是文人将士。古琴是中国古代雅乐的象征,视为“八音之首”,其“贯众乐之长,统大雅之尊”,居于“琴棋书画”中的首位。早在春秋时代,古琴就成为文人的必修乐器,君子之座,必左琴而右书。因此,古琴是中国古代文人精神的音乐化身。
(二)源头追溯
1.问题:阅读教材第168页上的文字,结合自己以往积累,有谁能知道古琴的历史渊源?
2.播放视频:古琴与古琴史简介。
3.学生小结:古老的弹拨乐器,三千多年的文字记载历史。
以一首唐诗《弹琴》谈话式导入,引出古琴的历史地位及精神意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进一步探究的欲望。随后教师抛出追溯古琴历史源头的问题,学生单凭教材提供文字与知识积累,难以解决,带着问题看视频介绍,视频通过音画形象的结合,把学生带入了古朴雅致,充满文人气息的古琴音乐中,也解开了“琴之源”。课的导入点题明朗,琴韵浓浓。
二、感知欣赏,解“琴之形、意、韵、境”
在了解了古琴的起源之后,接下来第二环节是“琴之形、琴之韵、琴之雅”的探秘,从古琴形制的构造,了解琴所包含的天地万象;从古琴的三种音色(散音、泛音、按音),感受“一器具三籁”的独特韵味;从琴曲《流水》和《广陵散》中体会“清微淡远”的意境。
(一)琴之形——天地万象
1.实物出示古琴,让学生观察古琴外形制,出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古琴的形制和寓意。
(1)琴身的长度?琴面、琴背的形状?琴有几个徽?琴底部大小两个音槽各叫什么?各有什么寓意?
(2)古琴最初只有五根弦,可是后来又先后增加了两根弦,这其中有什么故事呢?
2.学生讨论交流。
3.师生小结:古琴形制处处皆文化,因此古琴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音乐化身。
通过让学生实物观察、触摸、比对,小组讨论交流探究古琴的形制及寓意,由浅入深,形象生动,让学生理解古琴处处皆文化。以问题为主线,引发学生思考,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进行信息的回收与总结提升,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课堂的文化内涵。
(二)琴之韵——苍幽妙雅
1.听古琴三种弹奏方法,辨音色特点,析琴韵之意境。
散音:散音如地,深沉浑厚,导人于小隐意趣。
泛音:泛音如天,清脆高远,导人于琼阁仙境。
按音:按音如人,婉转细腻,导人于人心万象。
师小结:“一器具三籁”, 天地万物之声皆在之中,达天人合一之境界。
2.看视频介绍三种技法的弹奏特点。
3.师生共同尝试,玩转三种弹奏技法。
此环节设计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古琴的音色特点与寓意,先通过聆听辨别,让学生凭直觉感受进行判断,进而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揭开音色与“天、地、人”的完美融合。随后安排视频介绍三种音色的弹奏技巧与师生共同实践玩转三种音色两个教学环节,通过师生实践参与,化抽象为直观,印象深刻。
(三)琴之雅——清微淡远
1.琴曲《流水》
(1)学生交流“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2)初听《流水》片段,尝试画出旋律线的走向。
(3)再听《流水》片段,思考:《流水》的音乐表现的是实景、实情?还是虚幻、臆想?
师小结:古琴曲《流水》充分运用泛音、滚、拂、绰、注等多种指法,意在表现虚幻、臆想中流水的各种形态,与书法中之狂草、国画中之写意、武功中之太极有异曲同工之妙。
2.琴曲《广陵散》
(1)欣赏我国古代英雄的战歌,思考:乐曲的表现的内容?营造了怎样的气氛?这首曲子又和谁紧密联系在一起? (2)学生交流回答:聂政为父报仇;“干戈杀伐”的战斗气氛。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首嵇康,因不满朝庭而隐居山中,后被司马昭杀害,临行前索琴弹奏《广陵散》,一曲弹罢,从容赴刑。
3.“琴之雅”内涵解析。
古琴音量不大,非常含蓄,颇具君子之风;古琴音韵独特、空灵苍远,古朴幽深;古琴一般都是与文人将士为伴,体现了文人淡泊明志,宁静高远的境界。因此,我们用四个字概括古琴曲所表现的意境——清、微、淡、远。
这个环节是课的中心部分,由导入顺流而下,一泻千里,由浅入深,层层推理。从古琴形制到音色特点,再到传世曲目,环环相扣,一波高于一波,最后环节点出“清微淡远”的“琴之雅”的内涵,音乐主线与文化主线的并行,学生在欣赏琴曲的同时,音乐文化已润物无声地浸润于心了。
三、理性思辨,悟“琴之魂”
(一)琴之魂
千百年来,琴以其特立独行的艺术魅力、空灵苍远的哲学意境和丰富厚重的文史底蕴,诠释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成为中国古典音乐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后我们一起来用简短的几句话总结一下古琴音乐的灵魂所在。
1.古琴是中国古代文人精神的音乐化身。
2.古琴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音乐化身。
3.古琴是儒家思想的“音乐文化精髓”。
(二)教师赋小诗一首结束课堂。
轻扶七弦奏《流水》,千里觅知音。
狂扫文武《广陵散》,万心志家国。
曲有误,周郎顾,自古文人多情致。
其实“琴之魂”在前面几个环节中已在逐步渗透,单列出来,旨在想借用这“点睛之笔”深化单元的主题内涵。最后以教师即兴赋诗结束本课,与课前的唐诗引入相呼应,虽然小诗作没有格律,但教师自己所作,亲和力强,学生喜欢。而且诗的最后一句“自古文人多情致”,将本单元的主题“文人情致”点题于其中,在课的最后揭示单元主题,手段新颖独特,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结语
音乐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它绝非一串串单纯的音符,而是深蕴着人的精神的文化现象。作为音乐教师的我们,应该不断研究学习,加强音乐和文化修养,自觉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创生者,追寻文化浸润的音乐课堂,上出充满文化气质和心灵智慧的音乐课,让音乐教育多一些滋润孩子心灵的力量。
【关键词】古琴 音乐教学 音乐文化
音乐课程是人文学科的重要领域,普通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学是一种音乐文化的教学,通过音乐学习,旨在让学生了解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人文内涵,理解人们赖以生存的文化背景,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音乐究其本质,其实就是一段历史,一种文化,一份情感,是一个民族延续的集体记忆。像《流水》《广陵散》这样的古代名曲更应该让学生了解它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因此,我在教学时一直坚持音乐文化与音乐知识技能两条线并行,将音乐的知识和技能镶嵌在音乐文化的土壤之中,追寻文化浸润的音乐课堂。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第十四单元,单元大主题是《文人情致》,分《高山流水志家国》和《西出阳关无故人》两课时,本单元的内容旨在引导学生认识、了解中国古代雅乐。从古琴曲到古代歌曲,雅乐处处散发着文人的墨香,渗透着礼乐文化的精髓。第一课时《高山流水志家国》,教材安排两首古琴经典名曲《流水》和《广陵散》,一首是文曲,一首是武曲。在做教学设计时,深入解读单元主题内涵,确定以“琴文化”为主线构建课堂,课题自主拟定为《赏古琴 寻文化》,主张让学生在感受和体验的过程中认识了解古琴音乐文化,古琴音乐的价值与魅力。
一、古诗导入,解“琴之源”
(一)唐诗导入
1.出示古诗一首: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2.猜一猜:这是哪个时期谁的诗作?诗的题目?诗中所指的是哪件乐器?
3.师生交流,揭开迷底:这首诗是唐代刘长卿的《弹琴》,诗中的“七弦”就是指古琴。
4.师小结:在古代弹琴的一般都是文人将士。古琴是中国古代雅乐的象征,视为“八音之首”,其“贯众乐之长,统大雅之尊”,居于“琴棋书画”中的首位。早在春秋时代,古琴就成为文人的必修乐器,君子之座,必左琴而右书。因此,古琴是中国古代文人精神的音乐化身。
(二)源头追溯
1.问题:阅读教材第168页上的文字,结合自己以往积累,有谁能知道古琴的历史渊源?
2.播放视频:古琴与古琴史简介。
3.学生小结:古老的弹拨乐器,三千多年的文字记载历史。
以一首唐诗《弹琴》谈话式导入,引出古琴的历史地位及精神意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进一步探究的欲望。随后教师抛出追溯古琴历史源头的问题,学生单凭教材提供文字与知识积累,难以解决,带着问题看视频介绍,视频通过音画形象的结合,把学生带入了古朴雅致,充满文人气息的古琴音乐中,也解开了“琴之源”。课的导入点题明朗,琴韵浓浓。
二、感知欣赏,解“琴之形、意、韵、境”
在了解了古琴的起源之后,接下来第二环节是“琴之形、琴之韵、琴之雅”的探秘,从古琴形制的构造,了解琴所包含的天地万象;从古琴的三种音色(散音、泛音、按音),感受“一器具三籁”的独特韵味;从琴曲《流水》和《广陵散》中体会“清微淡远”的意境。
(一)琴之形——天地万象
1.实物出示古琴,让学生观察古琴外形制,出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古琴的形制和寓意。
(1)琴身的长度?琴面、琴背的形状?琴有几个徽?琴底部大小两个音槽各叫什么?各有什么寓意?
(2)古琴最初只有五根弦,可是后来又先后增加了两根弦,这其中有什么故事呢?
2.学生讨论交流。
3.师生小结:古琴形制处处皆文化,因此古琴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音乐化身。
通过让学生实物观察、触摸、比对,小组讨论交流探究古琴的形制及寓意,由浅入深,形象生动,让学生理解古琴处处皆文化。以问题为主线,引发学生思考,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进行信息的回收与总结提升,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课堂的文化内涵。
(二)琴之韵——苍幽妙雅
1.听古琴三种弹奏方法,辨音色特点,析琴韵之意境。
散音:散音如地,深沉浑厚,导人于小隐意趣。
泛音:泛音如天,清脆高远,导人于琼阁仙境。
按音:按音如人,婉转细腻,导人于人心万象。
师小结:“一器具三籁”, 天地万物之声皆在之中,达天人合一之境界。
2.看视频介绍三种技法的弹奏特点。
3.师生共同尝试,玩转三种弹奏技法。
此环节设计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古琴的音色特点与寓意,先通过聆听辨别,让学生凭直觉感受进行判断,进而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揭开音色与“天、地、人”的完美融合。随后安排视频介绍三种音色的弹奏技巧与师生共同实践玩转三种音色两个教学环节,通过师生实践参与,化抽象为直观,印象深刻。
(三)琴之雅——清微淡远
1.琴曲《流水》
(1)学生交流“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2)初听《流水》片段,尝试画出旋律线的走向。
(3)再听《流水》片段,思考:《流水》的音乐表现的是实景、实情?还是虚幻、臆想?
师小结:古琴曲《流水》充分运用泛音、滚、拂、绰、注等多种指法,意在表现虚幻、臆想中流水的各种形态,与书法中之狂草、国画中之写意、武功中之太极有异曲同工之妙。
2.琴曲《广陵散》
(1)欣赏我国古代英雄的战歌,思考:乐曲的表现的内容?营造了怎样的气氛?这首曲子又和谁紧密联系在一起? (2)学生交流回答:聂政为父报仇;“干戈杀伐”的战斗气氛。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首嵇康,因不满朝庭而隐居山中,后被司马昭杀害,临行前索琴弹奏《广陵散》,一曲弹罢,从容赴刑。
3.“琴之雅”内涵解析。
古琴音量不大,非常含蓄,颇具君子之风;古琴音韵独特、空灵苍远,古朴幽深;古琴一般都是与文人将士为伴,体现了文人淡泊明志,宁静高远的境界。因此,我们用四个字概括古琴曲所表现的意境——清、微、淡、远。
这个环节是课的中心部分,由导入顺流而下,一泻千里,由浅入深,层层推理。从古琴形制到音色特点,再到传世曲目,环环相扣,一波高于一波,最后环节点出“清微淡远”的“琴之雅”的内涵,音乐主线与文化主线的并行,学生在欣赏琴曲的同时,音乐文化已润物无声地浸润于心了。
三、理性思辨,悟“琴之魂”
(一)琴之魂
千百年来,琴以其特立独行的艺术魅力、空灵苍远的哲学意境和丰富厚重的文史底蕴,诠释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成为中国古典音乐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后我们一起来用简短的几句话总结一下古琴音乐的灵魂所在。
1.古琴是中国古代文人精神的音乐化身。
2.古琴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音乐化身。
3.古琴是儒家思想的“音乐文化精髓”。
(二)教师赋小诗一首结束课堂。
轻扶七弦奏《流水》,千里觅知音。
狂扫文武《广陵散》,万心志家国。
曲有误,周郎顾,自古文人多情致。
其实“琴之魂”在前面几个环节中已在逐步渗透,单列出来,旨在想借用这“点睛之笔”深化单元的主题内涵。最后以教师即兴赋诗结束本课,与课前的唐诗引入相呼应,虽然小诗作没有格律,但教师自己所作,亲和力强,学生喜欢。而且诗的最后一句“自古文人多情致”,将本单元的主题“文人情致”点题于其中,在课的最后揭示单元主题,手段新颖独特,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结语
音乐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它绝非一串串单纯的音符,而是深蕴着人的精神的文化现象。作为音乐教师的我们,应该不断研究学习,加强音乐和文化修养,自觉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创生者,追寻文化浸润的音乐课堂,上出充满文化气质和心灵智慧的音乐课,让音乐教育多一些滋润孩子心灵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