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文化浸润的高中音乐鉴赏课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2800780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普通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学是一种音乐文化的教学,通过音乐学习,旨在让了解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人文内涵,理解人们赖以生存的文化背景,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赏古琴 寻文化》一课以“琴之源”、“琴之形”、“琴之韵”、“琴之雅”为主线构建课堂,从感知到聆听,由浅入深,让学在感受古琴音乐的同时,理解古琴所蕴含的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在浓浓的音乐味与厚厚的文化味的课堂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提升课堂的品质。
  【关键词】古琴 音乐教学 音乐文化
  音乐课程是人文学科的重要领域,普通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学是一种音乐文化的教学,通过音乐学习,旨在让学生了解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人文内涵,理解人们赖以生存的文化背景,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音乐究其本质,其实就是一段历史,一种文化,一份情感,是一个民族延续的集体记忆。像《流水》《广陵散》这样的古代名曲更应该让学生了解它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因此,我在教学时一直坚持音乐文化与音乐知识技能两条线并行,将音乐的知识和技能镶嵌在音乐文化的土壤之中,追寻文化浸润的音乐课堂。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第十四单元,单元大主题是《文人情致》,分《高山流水志家国》和《西出阳关无故人》两课时,本单元的内容旨在引导学生认识、了解中国古代雅乐。从古琴曲到古代歌曲,雅乐处处散发着文人的墨香,渗透着礼乐文化的精髓。第一课时《高山流水志家国》,教材安排两首古琴经典名曲《流水》和《广陵散》,一首是文曲,一首是武曲。在做教学设计时,深入解读单元主题内涵,确定以“琴文化”为主线构建课堂,课题自主拟定为《赏古琴 寻文化》,主张让学生在感受和体验的过程中认识了解古琴音乐文化,古琴音乐的价值与魅力。
  一、古诗导入,解“琴之源”
  (一)唐诗导入
  1.出示古诗一首: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2.猜一猜:这是哪个时期谁的诗作?诗的题目?诗中所指的是哪件乐器?
  3.师生交流,揭开迷底:这首诗是唐代刘长卿的《弹琴》,诗中的“七弦”就是指古琴。
  4.师小结:在古代弹琴的一般都是文人将士。古琴是中国古代雅乐的象征,视为“八音之首”,其“贯众乐之长,统大雅之尊”,居于“琴棋书画”中的首位。早在春秋时代,古琴就成为文人的必修乐器,君子之座,必左琴而右书。因此,古琴是中国古代文人精神的音乐化身。
  (二)源头追溯
  1.问题:阅读教材第168页上的文字,结合自己以往积累,有谁能知道古琴的历史渊源?
  2.播放视频:古琴与古琴史简介。
  3.学生小结:古老的弹拨乐器,三千多年的文字记载历史。
  以一首唐诗《弹琴》谈话式导入,引出古琴的历史地位及精神意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进一步探究的欲望。随后教师抛出追溯古琴历史源头的问题,学生单凭教材提供文字与知识积累,难以解决,带着问题看视频介绍,视频通过音画形象的结合,把学生带入了古朴雅致,充满文人气息的古琴音乐中,也解开了“琴之源”。课的导入点题明朗,琴韵浓浓。
  二、感知欣赏,解“琴之形、意、韵、境”
  在了解了古琴的起源之后,接下来第二环节是“琴之形、琴之韵、琴之雅”的探秘,从古琴形制的构造,了解琴所包含的天地万象;从古琴的三种音色(散音、泛音、按音),感受“一器具三籁”的独特韵味;从琴曲《流水》和《广陵散》中体会“清微淡远”的意境。
  (一)琴之形——天地万象
  1.实物出示古琴,让学生观察古琴外形制,出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古琴的形制和寓意。
  (1)琴身的长度?琴面、琴背的形状?琴有几个徽?琴底部大小两个音槽各叫什么?各有什么寓意?
  (2)古琴最初只有五根弦,可是后来又先后增加了两根弦,这其中有什么故事呢?
  2.学生讨论交流。
  3.师生小结:古琴形制处处皆文化,因此古琴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音乐化身。
  通过让学生实物观察、触摸、比对,小组讨论交流探究古琴的形制及寓意,由浅入深,形象生动,让学生理解古琴处处皆文化。以问题为主线,引发学生思考,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进行信息的回收与总结提升,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课堂的文化内涵。
  (二)琴之韵——苍幽妙雅
  1.听古琴三种弹奏方法,辨音色特点,析琴韵之意境。
  散音:散音如地,深沉浑厚,导人于小隐意趣。
  泛音:泛音如天,清脆高远,导人于琼阁仙境。
  按音:按音如人,婉转细腻,导人于人心万象。
  师小结:“一器具三籁”, 天地万物之声皆在之中,达天人合一之境界。
  2.看视频介绍三种技法的弹奏特点。
  3.师生共同尝试,玩转三种弹奏技法。
  此环节设计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古琴的音色特点与寓意,先通过聆听辨别,让学生凭直觉感受进行判断,进而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揭开音色与“天、地、人”的完美融合。随后安排视频介绍三种音色的弹奏技巧与师生共同实践玩转三种音色两个教学环节,通过师生实践参与,化抽象为直观,印象深刻。
  (三)琴之雅——清微淡远
  1.琴曲《流水》
  (1)学生交流“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2)初听《流水》片段,尝试画出旋律线的走向。
  (3)再听《流水》片段,思考:《流水》的音乐表现的是实景、实情?还是虚幻、臆想?
  师小结:古琴曲《流水》充分运用泛音、滚、拂、绰、注等多种指法,意在表现虚幻、臆想中流水的各种形态,与书法中之狂草、国画中之写意、武功中之太极有异曲同工之妙。
  2.琴曲《广陵散》
  (1)欣赏我国古代英雄的战歌,思考:乐曲的表现的内容?营造了怎样的气氛?这首曲子又和谁紧密联系在一起?   (2)学生交流回答:聂政为父报仇;“干戈杀伐”的战斗气氛。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首嵇康,因不满朝庭而隐居山中,后被司马昭杀害,临行前索琴弹奏《广陵散》,一曲弹罢,从容赴刑。
  3.“琴之雅”内涵解析。
  古琴音量不大,非常含蓄,颇具君子之风;古琴音韵独特、空灵苍远,古朴幽深;古琴一般都是与文人将士为伴,体现了文人淡泊明志,宁静高远的境界。因此,我们用四个字概括古琴曲所表现的意境——清、微、淡、远。
  这个环节是课的中心部分,由导入顺流而下,一泻千里,由浅入深,层层推理。从古琴形制到音色特点,再到传世曲目,环环相扣,一波高于一波,最后环节点出“清微淡远”的“琴之雅”的内涵,音乐主线与文化主线的并行,学生在欣赏琴曲的同时,音乐文化已润物无声地浸润于心了。
  三、理性思辨,悟“琴之魂”
  (一)琴之魂
  千百年来,琴以其特立独行的艺术魅力、空灵苍远的哲学意境和丰富厚重的文史底蕴,诠释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成为中国古典音乐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后我们一起来用简短的几句话总结一下古琴音乐的灵魂所在。
  1.古琴是中国古代文人精神的音乐化身。
  2.古琴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音乐化身。
  3.古琴是儒家思想的“音乐文化精髓”。
  (二)教师赋小诗一首结束课堂。
  轻扶七弦奏《流水》,千里觅知音。
  狂扫文武《广陵散》,万心志家国。
  曲有误,周郎顾,自古文人多情致。
  其实“琴之魂”在前面几个环节中已在逐步渗透,单列出来,旨在想借用这“点睛之笔”深化单元的主题内涵。最后以教师即兴赋诗结束本课,与课前的唐诗引入相呼应,虽然小诗作没有格律,但教师自己所作,亲和力强,学生喜欢。而且诗的最后一句“自古文人多情致”,将本单元的主题“文人情致”点题于其中,在课的最后揭示单元主题,手段新颖独特,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结语
  音乐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它绝非一串串单纯的音符,而是深蕴着人的精神的文化现象。作为音乐教师的我们,应该不断研究学习,加强音乐和文化修养,自觉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创生者,追寻文化浸润的音乐课堂,上出充满文化气质和心灵智慧的音乐课,让音乐教育多一些滋润孩子心灵的力量。
其他文献
一、德育工作中的活动艺术  德育要获得成功,就必须得到受教育者的认同。使受教育者把德育看成是"自己的事",而非与己无关。他必须成为参与者而非旁观者。"活动德育模式"恰恰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最充分的发挥,使学生成为名副其实的参与者。学生在"活动"这个舞台上扮演着主角,他们亲自体验,亲自感受,亲自思考,最后在活动中自然地形成认识,自觉地把客观要求和主观愿望与向往内化为自我的精神需要。 传统的德育活动常有
期刊
【摘要】英语课程资源包括英语教材以及有利于发展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其他教材、支持系统和教学环境等。合理开发和积极利用课程资源是有效实施英语课程的重要保证。本研究以《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为理论依据,以佛山市现行小学和初中英语教材为载体,以中小学英语衔接教学研究为平台,进行衔接教学课程资源开发和应用的实践研究。  【关键词】中小学英语衔接教学 衔接教材的开发和应用  【中图分类号】G 4
期刊
【摘要】本文梳理了日企经营理念其共同特征是:具有七大"精神", 究其根源,是人才培养质量问题。面对开放、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从地方院校日语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视角,探究了日语商务人才培养策略:以市场需求为人才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为主线,构建合理人才培养方案;彰显"专业素质+职业能力+创新能力",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更新教育理念,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配置优质的课程资源 ,深化校企合作教育机
期刊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5-0254-02  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课堂评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好的评价是一团火,可以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温暖学生的情怀,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反之,评价如不到位,则可能恰似一盆冷水,一块冰,会"扑灭"学生的兴趣和信心,会"冻结"学生美好的心愿。然而在身边的许多
期刊
【摘要】语文是反映生活的工具,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博古通今,关爱民生,这是其他任何一门功课都无法比拟的。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打破学科"壁垒",摆脱"学科中心主义"的小圈子,与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相联系,把"触须"伸进其他学科之中,建立语文学科通向其他学科的"互联网",与各门学科相互协调、相互渗透,从其他学科中汲取语文营养,同时又用于其他学科的学习和实践。这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学科
期刊
【中图分类号】G 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50-02  在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后,所有的小学毕业生都无条件地升入初中学习,由于学生个体差异、初中教材内容的加深教学要求的提高、学习方法的改变、外界因素的干扰等多方面的原因。学生两极分化的现象特别严重。在数学方面尤为突出。优生在不断减少,后进生在逐渐增多,而且队伍越来越庞大。如果教师不及时引导,定会导
期刊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49-02  "《爱弥儿:论教育》,乃卢梭笔下的第一部小说体教育专著,写于1757年,出版于1762年5月。在《爱弥儿》一书中,卢梭以其自然教育观为基础,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  上述文字是我们通常意义上对卢梭名著《爱弥儿》的常规认识。而且这种认识不仅仅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理解运用。数学建模就是建立数学模型,是一种数学的思考方法,是利用数学语言、符号、式子或图象模拟现实的模型,是把现实世界中有待解决或未解决的问题,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问题,通过转化过程,归结为一类已经解决或较易解决的问题,并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求得解决的一种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模型
期刊
【摘要】智障学生的数学思维由于自身的智力原因存在很多不足,因此也给他们的数学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创造力是数学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对智障学生来说是他们十分缺乏的部分。怎样提高智障学生的创造力,从而提高他们数学思维的多元性和逻辑性,进而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数学是我们培智学校老师急切需要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智障学生 数学思维 创造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 7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要】有效课堂是从课堂的起始阶段开始的。我们可以精心设计课堂导入,对课堂教学做相应的知识及情境铺垫,诱导并激发学生观察事实、反思经验,以提升课堂效益。  【关键词】导入 知识铺垫 情境铺垫  【中图分类号】G 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61-02  清人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此一法也。"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