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淳于意是西汉初期著名的医学家。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回顾了《仓公传》的文献研究状况,对现代研究淳于意的学术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将其分为生平事迹、诊籍研究、医学贡献等三个方面,并作简要的评论。
关键词:史记;淳于意;诊籍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2)02-066-04
淳于意,西汉初年齐国临淄人。曾任齐太仓长,故被称为“太仓公”或“仓公”。淳于意醉心于医术研究,曾先后拜公孙光、公乘阳庆为师,医术精良,为人治病,“决死生多验”①终成汉初享誉盛名的国医圣手。其主要事迹记载在太史公所撰《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这篇传记为我们了解汉初医学发展水平提供了较为可靠的资料。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间有研究淳于意的论著闪现。鉴于淳于意在中国医药学史上承前启后的医学地位,笔者认为十分有必要对前辈的学术成果进行系统地梳理和总结,以便为后人的研究提供借鉴。希望通过笔者粗略的统计,能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由于传世的资料奇缺,后世研究淳于意的学术成果并不多,我们首先回顾一下《仓公传》这篇医史文献的研究状况。
太史公所撰《仓公传》古奥结涩,文辞艰深,内容广泛,涉及医学、史学、文字、校勘、音韵、训诂等方面。据笔者所见资料,华佗是最早为《仓公传》做注的医学家,在《华佗神方》中,华佗及其弟子对“诊籍”中的案例做了专业的解读,并提出了相关的治疗方法,为后世了解西汉初期的医学提供了方便。后有六朝裴骃的《集解》(亦有徐广)、唐朝司马贞的《索隐》及张守节的《正义》,即“三家注”。近世以来全面研究《仓公传》的学者,当是日本的藤惟寅。1848年藤惟寅著有《扁鹊仓公列传割解》,以逐句考证的形式,对《仓公传》进行了全面的注解,引起了医学界的高度重视。1849年,日本丹波元简撰有《扁鹊仓公传汇考》,通过文字校勘、音韵训诂等方式侧重于对内容的考证;1933年,四川双流张骥著有《扁鹊仓公传补注》,引用《黄帝内经》、《难经》作为比较,探讨医学发展源流,是一部研究《扁鹊仓公列传》的大型专著;1934年,日本泷川资言著《史记会注考证》罗列了中、日若干史家之说。现代以来,为《扁鹊仓公列传》做注的专著数量增多,其中1979云南苟香涛撰有《扁鹊仓公列传注》;同年十月,山东大学卢南乔著有《山东古代科技人物论集》,除了对扁鹊仓公有专论为,另有一本对《列传》的简单注释;1988年由王利器主编的《史记注译》中有郑怀林、彭坚的《扁鹊仓公列传注译》;一些中医学院的必修教材中,对《列传》也有详细的注释,如2001年出版了段逸山主编的《医古文》等;近年来,对《列传》注解取得突出成果的是2007年郑志国在撰写的专著《医韬》中,以医者的专业和史学的严谨对《列传》做了别具一格的注释,见解独到而新颖, 拓宽了读者思考问题的角度,值得参考。
系统深入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现代。从1936年到2011年的75年间,与淳于意相关的学术活动主要有:1987年在北京召开了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成立暨第一届世界针灸学术大会,田从豁提交了《汉代医学家淳于意针灸学术特点初探》;2011年在四川成都召开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古文分会成立三十周年暨第二十次学术交流会,沈澍农向本次大会提交了《〈仓公传〉中的时间问题蠡测》。此期间见诸国内报刊的论文约有130余篇。直接相关的专著主要有:卢南乔撰写的《山东古代科技人物论集》(1979)对淳于意有专门的论述;李伯聪在所著的《扁鹊和扁鹊学派研究》一书(1990)中对淳于意的医学流派进行了仔细的研究并提出了精辟的见解;史兰华,张在同主编、《山东省志•诸子名家系列丛书》编纂委员编撰的《扁鹊、仓公、王叔和志》(2005)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专著,该书分为五章介绍了淳于意的生平、医学贡献、古代记述、现代研究及历代各种形式的崇仰之情,为我们研究淳于意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不足之处是只梳理了1936到1993年的学术成果,且有遗漏。另外有关淳于意的研究零散地分散在200余部医学、史学等著作中。通过梳理,笔者将这些现代学术研究成果分为淳于意的生平事迹、诊籍研究、医学贡献等三个方面。
一、淳于意的生平事迹
(一)淳于意的生卒年
淳于意是西汉初年著名的医学家,在中国医学史上具有不可抹煞的“守先待后”之功绩。然而,由于年代久远,史料缺乏,后世对其生卒年有诸种说法,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一种认为是生于公元前215(包括216)年;一种认为生于公元前205年;还有一种认为尚难考定。
持公元前215年说的有:陈邦贤在《中国医学史》(1957)中认为淳于意约生于公元前215年;余慎初在《中国医学简史》(1983)年采用此观点。何爱华在《淳于意生平事迹辨证》(1988)一文中通过对淳于意医学事迹的辩证分析,得出生于前215年的观点。
持公元前205年说的有:孔建民在《中国医学史纲》(1959)中认为:淳于意生于前205年;宋向元在《仓公传与素问所引古代医籍初探》(1960)中同意此观点;此外,彭坚②、林培真③、范行准④等亦赞同淳于意生于公元前205年的观点。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尚难考定,如郑其国在《淳于意生年质疑》(1981)中说淳于意生于公元前205年不合事实。
不但生年无法定论,就是卒年也是众说纷纭,主要有三种观点:
卒于前150年说:以姒元翼主编的《中国医学史》(1984)为代表;李经纬 林昭庚在《中国医学通史》(2000)中认为淳于意卒于前150年;卒于前140年说:傅维康主编;吴鸿洲等编写的《中国医学史》(1990)认为淳于意卒于前140年。同意此观点的有凌耀星⑤等;何爱华通过淳于意的医学事迹考证得出应卒于前140年,享年七十六岁。
卒于前134年说:林培真在《淳于意生卒年和职任考辨》中认为仓公卒于前134年,即汉武帝元光元年前后,享年七十一岁。
(二)仓公狱事及缇萦救父
在《仓公传》中,对于仓公遭受刑狱的原因,只是提到“人上书言意,以刑罪当传西之长安”,传统观点认为是仓公“不为人治病,病家多怨之者”。如范行准在《中国医学史略》(1986)中认为是齐文王家族控告之故;而何爱华则在《淳于意生平事迹辨证》(1990)中认为是诸侯王的专横跋扈导致了这一千古冤案的发生。但也有人对仓公所犯何罪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中华法案大辞典》(1992)认为齐太仓公淳于意犯罪的理由是私通诸侯罪,当受肉刑;苏卫国在《仓公狱事解析——<史记•仓公传>研读札记》(2005)中认为仓公狱事与济北王刘兴居谋反有关;庄小霞、薛婷婷在《仓公犯的是什么罪》(2006)一文中认为仓公获罪的原因是仓公“匿迹自隐”违背了汉代的户籍政策。
在森严的封建法制体系中,淳于意能够幸免于难,得益于女儿缇萦的援救。汉文帝感其赤诚,释放了淳于意,并废除了由来已久的肉刑罚,这就“缇萦救父”的故事。“缇萦救父”的行为,不仅推动了西汉王朝刑法體制的改革,而且作为二十四孝之一的典范流传千古。
(三)仓公葬于何处
《仓公传》没有记载淳于意的晚年生活,对于这位德高望重的医学家最终埋骨何处,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是在泰安,一种认为在临淄。
赵之兴主编的《泰安卫生志》(1991)一书中认为淳于意的墓在中淳于庄西,乃满庄韩氏先茔北邻,以《重修泰安县志》(1928 )和《泰山药物志》(1939 ) 为证。李翠新在《救女坟》(2001)一文中认为位于泰安市岱岳区满庄镇淳于村的“救女坟”是淳于意墓;但范正生在所著《淳于意与“救女坟”考辨》(2011)一文中经过考证认为“救女坟”就是淳于意墓的说法没有史料依据。
张奇文在《山东中医药志》(1991)认为,淳于意的墓在临淄。刘庆文在《淳于意墓》⑦(1986)一文中亦赞同此观点。
二、诊籍研究
诊籍,也叫医案、病案,是医者治疗病人的记录和经验的总结。清代俞震说:“医之有案,如奕者有谱,可按而复也”。⑧《仓公传》中记载淳于意撰有“诊籍”。对“诊籍”地位及其学术研究是后人研究淳于意的重点,为后世了解西汉初年医学的发展水平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一)诊籍地位研究
研究淳于意“诊籍”医学地位的文章数量颇多,主要集中于:第一,首创说。认为《诊籍》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医案。代表性的观点有:谢利恒在《中国医学源流论•医案》(1935)中认为认淳于意的诊籍是后世“医案之嘴矢”,是中医学最早的病历。第二,否定首创说。持此观点的有:宋向元在《祖国医学的病历起始问题》(1958)一文中则坚持淳于意的“诊籍”不是最早的病历。
虽然对于医案的首创时代有不同的说法,但通过整理古代文献,学术界目前比较一致的观点是:《诊籍》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比较完整的医案,也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珍贵资料。
(二)诊籍学术研究
淳于意在《诊籍》中记载了25个病例,采取了不同的诊病、治疗方法。《诊籍》集中地反映了他的医学学术思想。
1.诊断学
望闻问切四诊法是中医诊断疾病最基本的方法。淳于意的“诊籍”中体现的诊断学,不仅继承了前辈的经验,又“新有发展,令具特色”。⑨
(1)脉诊
淳于意是继秦越人之后又一位脉学大师。脉诊在“诊籍”中占有重要地位,25则病例中,多数采用切脉诊法。卢南乔在《山东古代科技人物论集》(1978)中认为淳于意对脉诊是有发展和推进的。彭坚在《论仓公》(1982)一文中,对淳于意的脉学具有“独取寸口、脉类丰富、引进度量概念”三个特点。
(2)望诊、尺肤诊及腹诊
除脉诊外,仓公在望诊、尺肤诊法、腹诊等方面也有很深造诣。尚学瑞在《西汉名医淳于意“诊籍”考略》(2003)一文中认为淳于意在望诊方面已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在“诊籍”中有两列仅是通过望面诊就准确判断出二人均以重病在身,发病、死亡日期准确无误;曾高峰、吴弥漫在《从<史记>仓公传考察汉初诊法水平》(2006)中认为仓公诊籍中有两则医案仅仅使用了望诊的诊察方法就准确断定了疾病发病、死亡日期,是因为仓公掌握了五色配属五脏,通过观察面色,以五行的生克关系判断疾病的顺逆。
2.临床治疗学
(1)汤药治疗
精确的诊断,娴熟的临床治疗手段,奠定了淳于意在汉初国医圣手的医学地位。顾家政在《淳于意“诊籍”简析》(1982)中认为“诊籍”的治疗方法比较进步,采取了当时应用还比较少的汤药进行治疗,这是当时医药学上的一个很大进步。彭坚在《论仓公》(1982)一文中探讨了仓公运用方药在治疗内科杂病、外感热病、妇产科病、口腔科病等疾病的特点,认为在汉代临床治疗学中方药已上升为主要治病手段。同时,彭氏认为从《黄帝内经》到《伤寒论》,从抽象理论到理论与临床高度结合,从以针灸为主到以方药为主治疗疾病的发展历程中,“诊籍”的记载,在一定程度和意义上,起了过渡和填补空白的作用。彭氏的论述十分有见地,值得重视。
(2)针灸疗法
同时,淳于意能够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辅以针灸疗法治疗病患。1988年,田从豁、许培昌在《汉代医学家淳于意针灸学术特点》一文中,认为“诊籍”记载的25个病案中,涉及针灸的有5个,这是目前我国现存针灸临床的最早记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淳于意的针灸学术思想的特点反映了淳于意临床经验之丰富,医疗水平之高超;对于淳于意在针灸方面的成就,何爱华在1988年也撰稿《试论淳于意在针灸学上的成就——兼论经络与腧穴关系》。在文中,何爱华认为淳于意针灸技术直接上承于战国、师承于公乘阳庆、公孙光,间接渊源于秦越人等齐鲁学派的经络学说和腧穴等针灸理论并在其临床医疗实践过程中,不断给予创造性地发挥和发展,并把这些理论和经验传承下来。
(3)综合疗法
综合疗法是淳于意临床医学的突出特点。李经纬在《中国古代医学史略》(1988)一书中说:在疾病治疗上,淳于意以药物为主,辅以针灸、冷敷等法。并留下了用酒服莨菪作镇静麻醉剂最早的记录;1993年赵体浩在《淳于意“诊籍”学术特点俚析》中说:“诊籍”中兼采综合的治疗方法就有4例。综合疗法的应用,显著提高了疗效,大大减轻了病人的痛苦。
三、医学贡献
后世学者评价淳于意的医学贡献,多赞其有“守先待后”之功。淳于意承袭了先秦医学的活水源头,在临床实践中丰富、完善,为东汉末年医学发展的又一个高峰奠定了基础。同时,淳于意在医学实践中所追求的科学理念、治學态度以及在医学传承方面做出的开创性贡献是中国医学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流芳千古。
(一)医学流派
著名史学家陈直在《玺印木简中发现的古代医学史料》(1958)中提出:在春秋战国到秦汉时间,医学分成两派:秦派和齐派。齐派以秦越人、公乘阳庆、淳于意等人为代表,齐派重汤药。就目前所见的资料显示,陈直应该是第一个提出“齐派医学”这一名称的学者;何爱华对齐派医学的研究成果颇丰,1990-1992年期间连续在《管子学刊》上发表与齐派医学相关的文章,分别是:《齐派医学简论》(1990)、《秦越人里籍与齐派医学》(1991)、《中国医学奠基者齐国医学家秦越人》(1992)。通过考证确定淳于意属于齐医学派,初步勾画出齐医学派的基本轮廓;同年,刘庆文在《齐医学派古代人物考略》(1990)中,清晰地描绘出齐医学派从战国到隋朝的发展脉络,淳于意对齐派医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李伯聪的专著《扁鹊和扁鹊学派研究》(1990)及《关于扁鹊、扁鹊学派和中医史研究的几个问题》是研究齐医学派的力作,值得借鉴。
(二)仓公医术与《黄帝内经》之间关系的探讨
据《仓公列传》记载,公乘阳庆传给淳于意一些先秦时期的医学典籍。一些学者在考证仓公师承关系的时候,着重探讨仓公医术与《黄帝内经》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追溯中国古代医学发展的源流。对于仓公所得医书与《内经》之间关系的探讨主要有两种分歧:
一种认为仓公所得医书来源于《内经》。持此观点的有:曹梓材在《医林闲话》中,明确提出:《内经》即是公乘阳庆传授给淳于意的《脉书》。恽铁樵在《群经见智录》中认为:淳于意医案中提到的黄帝扁鹊脉书,就是今本的《内经》。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内经》承袭仓公之学。代表性的成果有:孟宪益的《<试论黄帝内经>与仓公承传古医经的关系》(1984);吴弥漫分别发表文章《<仓公传>“肾反肺”、“黍主肺”异于<内经>五行说》(1992)和《从<史记>“仓公传”考证<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和作者》,得出《内经》的理论体系的形成应在仓公之后,仓公医书是其理论源头。
(三)医学思想
淳于意在医学实践中体现出来的追求科学、反对迷信,追求实事求是、反对虚华,并把医术的传承做为自己使命的医学思想成为中医药学史上的宝贵财富泽被后世。
卢南乔在《青年医生仓公在医学上的贡献及其在医学史上的地位》(1978)中说:淳于意对来学医术的弟子,根据他们的爱好,不计较身份的高低,因材施教。1982年,彭坚在《论仓公》一文中,分析了仓公的医学观点和治学态度,认为其对医学事业孜孜以求、实事求是的精神是值得提倡和发扬的。
四、总结
综上所述,通观有关淳于意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取得一定的成绩:首先,研究领域向纵深发展。其次,研究方法突破原来单一的文献考证,开始向数据统计,对比论证等多元化发展;再次,在“诊籍”地位等问题的论证上达成共识,形成了定论。
但同时也确实存在不少问题:第一、由于史料的缺乏,学术界对这位与扁鹊齐名的西汉名医研究的力度不够,论著的数量偏少,近十年来,对此研究没有大的突破;第三、某些问题的论述程度不深,存在空白点。
注释:
①司马迁著.史记•扁鹊仓公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53.后文涉及此篇文章,多简称《仓公传》。
②⑧彭坚.论仓公[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82,(3).
③林培真.淳于意生卒年和职任考辨[J].中华医史杂志,1984年,14(2).
④范行准著.中国医学史略[M].北京: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6.
⑤凌耀星编著.凌耀星内经讲稿[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⑥出自《临淄文史资料选辑》第3辑上,1986版。
⑦余震.古今医案[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关键词:史记;淳于意;诊籍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2)02-066-04
淳于意,西汉初年齐国临淄人。曾任齐太仓长,故被称为“太仓公”或“仓公”。淳于意醉心于医术研究,曾先后拜公孙光、公乘阳庆为师,医术精良,为人治病,“决死生多验”①终成汉初享誉盛名的国医圣手。其主要事迹记载在太史公所撰《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这篇传记为我们了解汉初医学发展水平提供了较为可靠的资料。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间有研究淳于意的论著闪现。鉴于淳于意在中国医药学史上承前启后的医学地位,笔者认为十分有必要对前辈的学术成果进行系统地梳理和总结,以便为后人的研究提供借鉴。希望通过笔者粗略的统计,能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由于传世的资料奇缺,后世研究淳于意的学术成果并不多,我们首先回顾一下《仓公传》这篇医史文献的研究状况。
太史公所撰《仓公传》古奥结涩,文辞艰深,内容广泛,涉及医学、史学、文字、校勘、音韵、训诂等方面。据笔者所见资料,华佗是最早为《仓公传》做注的医学家,在《华佗神方》中,华佗及其弟子对“诊籍”中的案例做了专业的解读,并提出了相关的治疗方法,为后世了解西汉初期的医学提供了方便。后有六朝裴骃的《集解》(亦有徐广)、唐朝司马贞的《索隐》及张守节的《正义》,即“三家注”。近世以来全面研究《仓公传》的学者,当是日本的藤惟寅。1848年藤惟寅著有《扁鹊仓公列传割解》,以逐句考证的形式,对《仓公传》进行了全面的注解,引起了医学界的高度重视。1849年,日本丹波元简撰有《扁鹊仓公传汇考》,通过文字校勘、音韵训诂等方式侧重于对内容的考证;1933年,四川双流张骥著有《扁鹊仓公传补注》,引用《黄帝内经》、《难经》作为比较,探讨医学发展源流,是一部研究《扁鹊仓公列传》的大型专著;1934年,日本泷川资言著《史记会注考证》罗列了中、日若干史家之说。现代以来,为《扁鹊仓公列传》做注的专著数量增多,其中1979云南苟香涛撰有《扁鹊仓公列传注》;同年十月,山东大学卢南乔著有《山东古代科技人物论集》,除了对扁鹊仓公有专论为,另有一本对《列传》的简单注释;1988年由王利器主编的《史记注译》中有郑怀林、彭坚的《扁鹊仓公列传注译》;一些中医学院的必修教材中,对《列传》也有详细的注释,如2001年出版了段逸山主编的《医古文》等;近年来,对《列传》注解取得突出成果的是2007年郑志国在撰写的专著《医韬》中,以医者的专业和史学的严谨对《列传》做了别具一格的注释,见解独到而新颖, 拓宽了读者思考问题的角度,值得参考。
系统深入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现代。从1936年到2011年的75年间,与淳于意相关的学术活动主要有:1987年在北京召开了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成立暨第一届世界针灸学术大会,田从豁提交了《汉代医学家淳于意针灸学术特点初探》;2011年在四川成都召开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古文分会成立三十周年暨第二十次学术交流会,沈澍农向本次大会提交了《〈仓公传〉中的时间问题蠡测》。此期间见诸国内报刊的论文约有130余篇。直接相关的专著主要有:卢南乔撰写的《山东古代科技人物论集》(1979)对淳于意有专门的论述;李伯聪在所著的《扁鹊和扁鹊学派研究》一书(1990)中对淳于意的医学流派进行了仔细的研究并提出了精辟的见解;史兰华,张在同主编、《山东省志•诸子名家系列丛书》编纂委员编撰的《扁鹊、仓公、王叔和志》(2005)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专著,该书分为五章介绍了淳于意的生平、医学贡献、古代记述、现代研究及历代各种形式的崇仰之情,为我们研究淳于意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不足之处是只梳理了1936到1993年的学术成果,且有遗漏。另外有关淳于意的研究零散地分散在200余部医学、史学等著作中。通过梳理,笔者将这些现代学术研究成果分为淳于意的生平事迹、诊籍研究、医学贡献等三个方面。
一、淳于意的生平事迹
(一)淳于意的生卒年
淳于意是西汉初年著名的医学家,在中国医学史上具有不可抹煞的“守先待后”之功绩。然而,由于年代久远,史料缺乏,后世对其生卒年有诸种说法,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一种认为是生于公元前215(包括216)年;一种认为生于公元前205年;还有一种认为尚难考定。
持公元前215年说的有:陈邦贤在《中国医学史》(1957)中认为淳于意约生于公元前215年;余慎初在《中国医学简史》(1983)年采用此观点。何爱华在《淳于意生平事迹辨证》(1988)一文中通过对淳于意医学事迹的辩证分析,得出生于前215年的观点。
持公元前205年说的有:孔建民在《中国医学史纲》(1959)中认为:淳于意生于前205年;宋向元在《仓公传与素问所引古代医籍初探》(1960)中同意此观点;此外,彭坚②、林培真③、范行准④等亦赞同淳于意生于公元前205年的观点。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尚难考定,如郑其国在《淳于意生年质疑》(1981)中说淳于意生于公元前205年不合事实。
不但生年无法定论,就是卒年也是众说纷纭,主要有三种观点:
卒于前150年说:以姒元翼主编的《中国医学史》(1984)为代表;李经纬 林昭庚在《中国医学通史》(2000)中认为淳于意卒于前150年;卒于前140年说:傅维康主编;吴鸿洲等编写的《中国医学史》(1990)认为淳于意卒于前140年。同意此观点的有凌耀星⑤等;何爱华通过淳于意的医学事迹考证得出应卒于前140年,享年七十六岁。
卒于前134年说:林培真在《淳于意生卒年和职任考辨》中认为仓公卒于前134年,即汉武帝元光元年前后,享年七十一岁。
(二)仓公狱事及缇萦救父
在《仓公传》中,对于仓公遭受刑狱的原因,只是提到“人上书言意,以刑罪当传西之长安”,传统观点认为是仓公“不为人治病,病家多怨之者”。如范行准在《中国医学史略》(1986)中认为是齐文王家族控告之故;而何爱华则在《淳于意生平事迹辨证》(1990)中认为是诸侯王的专横跋扈导致了这一千古冤案的发生。但也有人对仓公所犯何罪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中华法案大辞典》(1992)认为齐太仓公淳于意犯罪的理由是私通诸侯罪,当受肉刑;苏卫国在《仓公狱事解析——<史记•仓公传>研读札记》(2005)中认为仓公狱事与济北王刘兴居谋反有关;庄小霞、薛婷婷在《仓公犯的是什么罪》(2006)一文中认为仓公获罪的原因是仓公“匿迹自隐”违背了汉代的户籍政策。
在森严的封建法制体系中,淳于意能够幸免于难,得益于女儿缇萦的援救。汉文帝感其赤诚,释放了淳于意,并废除了由来已久的肉刑罚,这就“缇萦救父”的故事。“缇萦救父”的行为,不仅推动了西汉王朝刑法體制的改革,而且作为二十四孝之一的典范流传千古。
(三)仓公葬于何处
《仓公传》没有记载淳于意的晚年生活,对于这位德高望重的医学家最终埋骨何处,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是在泰安,一种认为在临淄。
赵之兴主编的《泰安卫生志》(1991)一书中认为淳于意的墓在中淳于庄西,乃满庄韩氏先茔北邻,以《重修泰安县志》(1928 )和《泰山药物志》(1939 ) 为证。李翠新在《救女坟》(2001)一文中认为位于泰安市岱岳区满庄镇淳于村的“救女坟”是淳于意墓;但范正生在所著《淳于意与“救女坟”考辨》(2011)一文中经过考证认为“救女坟”就是淳于意墓的说法没有史料依据。
张奇文在《山东中医药志》(1991)认为,淳于意的墓在临淄。刘庆文在《淳于意墓》⑦(1986)一文中亦赞同此观点。
二、诊籍研究
诊籍,也叫医案、病案,是医者治疗病人的记录和经验的总结。清代俞震说:“医之有案,如奕者有谱,可按而复也”。⑧《仓公传》中记载淳于意撰有“诊籍”。对“诊籍”地位及其学术研究是后人研究淳于意的重点,为后世了解西汉初年医学的发展水平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一)诊籍地位研究
研究淳于意“诊籍”医学地位的文章数量颇多,主要集中于:第一,首创说。认为《诊籍》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医案。代表性的观点有:谢利恒在《中国医学源流论•医案》(1935)中认为认淳于意的诊籍是后世“医案之嘴矢”,是中医学最早的病历。第二,否定首创说。持此观点的有:宋向元在《祖国医学的病历起始问题》(1958)一文中则坚持淳于意的“诊籍”不是最早的病历。
虽然对于医案的首创时代有不同的说法,但通过整理古代文献,学术界目前比较一致的观点是:《诊籍》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比较完整的医案,也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珍贵资料。
(二)诊籍学术研究
淳于意在《诊籍》中记载了25个病例,采取了不同的诊病、治疗方法。《诊籍》集中地反映了他的医学学术思想。
1.诊断学
望闻问切四诊法是中医诊断疾病最基本的方法。淳于意的“诊籍”中体现的诊断学,不仅继承了前辈的经验,又“新有发展,令具特色”。⑨
(1)脉诊
淳于意是继秦越人之后又一位脉学大师。脉诊在“诊籍”中占有重要地位,25则病例中,多数采用切脉诊法。卢南乔在《山东古代科技人物论集》(1978)中认为淳于意对脉诊是有发展和推进的。彭坚在《论仓公》(1982)一文中,对淳于意的脉学具有“独取寸口、脉类丰富、引进度量概念”三个特点。
(2)望诊、尺肤诊及腹诊
除脉诊外,仓公在望诊、尺肤诊法、腹诊等方面也有很深造诣。尚学瑞在《西汉名医淳于意“诊籍”考略》(2003)一文中认为淳于意在望诊方面已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在“诊籍”中有两列仅是通过望面诊就准确判断出二人均以重病在身,发病、死亡日期准确无误;曾高峰、吴弥漫在《从<史记>仓公传考察汉初诊法水平》(2006)中认为仓公诊籍中有两则医案仅仅使用了望诊的诊察方法就准确断定了疾病发病、死亡日期,是因为仓公掌握了五色配属五脏,通过观察面色,以五行的生克关系判断疾病的顺逆。
2.临床治疗学
(1)汤药治疗
精确的诊断,娴熟的临床治疗手段,奠定了淳于意在汉初国医圣手的医学地位。顾家政在《淳于意“诊籍”简析》(1982)中认为“诊籍”的治疗方法比较进步,采取了当时应用还比较少的汤药进行治疗,这是当时医药学上的一个很大进步。彭坚在《论仓公》(1982)一文中探讨了仓公运用方药在治疗内科杂病、外感热病、妇产科病、口腔科病等疾病的特点,认为在汉代临床治疗学中方药已上升为主要治病手段。同时,彭氏认为从《黄帝内经》到《伤寒论》,从抽象理论到理论与临床高度结合,从以针灸为主到以方药为主治疗疾病的发展历程中,“诊籍”的记载,在一定程度和意义上,起了过渡和填补空白的作用。彭氏的论述十分有见地,值得重视。
(2)针灸疗法
同时,淳于意能够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辅以针灸疗法治疗病患。1988年,田从豁、许培昌在《汉代医学家淳于意针灸学术特点》一文中,认为“诊籍”记载的25个病案中,涉及针灸的有5个,这是目前我国现存针灸临床的最早记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淳于意的针灸学术思想的特点反映了淳于意临床经验之丰富,医疗水平之高超;对于淳于意在针灸方面的成就,何爱华在1988年也撰稿《试论淳于意在针灸学上的成就——兼论经络与腧穴关系》。在文中,何爱华认为淳于意针灸技术直接上承于战国、师承于公乘阳庆、公孙光,间接渊源于秦越人等齐鲁学派的经络学说和腧穴等针灸理论并在其临床医疗实践过程中,不断给予创造性地发挥和发展,并把这些理论和经验传承下来。
(3)综合疗法
综合疗法是淳于意临床医学的突出特点。李经纬在《中国古代医学史略》(1988)一书中说:在疾病治疗上,淳于意以药物为主,辅以针灸、冷敷等法。并留下了用酒服莨菪作镇静麻醉剂最早的记录;1993年赵体浩在《淳于意“诊籍”学术特点俚析》中说:“诊籍”中兼采综合的治疗方法就有4例。综合疗法的应用,显著提高了疗效,大大减轻了病人的痛苦。
三、医学贡献
后世学者评价淳于意的医学贡献,多赞其有“守先待后”之功。淳于意承袭了先秦医学的活水源头,在临床实践中丰富、完善,为东汉末年医学发展的又一个高峰奠定了基础。同时,淳于意在医学实践中所追求的科学理念、治學态度以及在医学传承方面做出的开创性贡献是中国医学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流芳千古。
(一)医学流派
著名史学家陈直在《玺印木简中发现的古代医学史料》(1958)中提出:在春秋战国到秦汉时间,医学分成两派:秦派和齐派。齐派以秦越人、公乘阳庆、淳于意等人为代表,齐派重汤药。就目前所见的资料显示,陈直应该是第一个提出“齐派医学”这一名称的学者;何爱华对齐派医学的研究成果颇丰,1990-1992年期间连续在《管子学刊》上发表与齐派医学相关的文章,分别是:《齐派医学简论》(1990)、《秦越人里籍与齐派医学》(1991)、《中国医学奠基者齐国医学家秦越人》(1992)。通过考证确定淳于意属于齐医学派,初步勾画出齐医学派的基本轮廓;同年,刘庆文在《齐医学派古代人物考略》(1990)中,清晰地描绘出齐医学派从战国到隋朝的发展脉络,淳于意对齐派医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李伯聪的专著《扁鹊和扁鹊学派研究》(1990)及《关于扁鹊、扁鹊学派和中医史研究的几个问题》是研究齐医学派的力作,值得借鉴。
(二)仓公医术与《黄帝内经》之间关系的探讨
据《仓公列传》记载,公乘阳庆传给淳于意一些先秦时期的医学典籍。一些学者在考证仓公师承关系的时候,着重探讨仓公医术与《黄帝内经》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追溯中国古代医学发展的源流。对于仓公所得医书与《内经》之间关系的探讨主要有两种分歧:
一种认为仓公所得医书来源于《内经》。持此观点的有:曹梓材在《医林闲话》中,明确提出:《内经》即是公乘阳庆传授给淳于意的《脉书》。恽铁樵在《群经见智录》中认为:淳于意医案中提到的黄帝扁鹊脉书,就是今本的《内经》。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内经》承袭仓公之学。代表性的成果有:孟宪益的《<试论黄帝内经>与仓公承传古医经的关系》(1984);吴弥漫分别发表文章《<仓公传>“肾反肺”、“黍主肺”异于<内经>五行说》(1992)和《从<史记>“仓公传”考证<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和作者》,得出《内经》的理论体系的形成应在仓公之后,仓公医书是其理论源头。
(三)医学思想
淳于意在医学实践中体现出来的追求科学、反对迷信,追求实事求是、反对虚华,并把医术的传承做为自己使命的医学思想成为中医药学史上的宝贵财富泽被后世。
卢南乔在《青年医生仓公在医学上的贡献及其在医学史上的地位》(1978)中说:淳于意对来学医术的弟子,根据他们的爱好,不计较身份的高低,因材施教。1982年,彭坚在《论仓公》一文中,分析了仓公的医学观点和治学态度,认为其对医学事业孜孜以求、实事求是的精神是值得提倡和发扬的。
四、总结
综上所述,通观有关淳于意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取得一定的成绩:首先,研究领域向纵深发展。其次,研究方法突破原来单一的文献考证,开始向数据统计,对比论证等多元化发展;再次,在“诊籍”地位等问题的论证上达成共识,形成了定论。
但同时也确实存在不少问题:第一、由于史料的缺乏,学术界对这位与扁鹊齐名的西汉名医研究的力度不够,论著的数量偏少,近十年来,对此研究没有大的突破;第三、某些问题的论述程度不深,存在空白点。
注释:
①司马迁著.史记•扁鹊仓公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53.后文涉及此篇文章,多简称《仓公传》。
②⑧彭坚.论仓公[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82,(3).
③林培真.淳于意生卒年和职任考辨[J].中华医史杂志,1984年,14(2).
④范行准著.中国医学史略[M].北京: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6.
⑤凌耀星编著.凌耀星内经讲稿[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⑥出自《临淄文史资料选辑》第3辑上,1986版。
⑦余震.古今医案[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