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农村基层党组织强不强,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效果好不好。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推动乡村组织振兴,打造千千万万个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培养千千万万名优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明确规定,村党支部“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展工作,组织带领农民群众发展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道路,领导村级治理,建设和谐美丽乡村”。当前,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特别是村级党支部建设,打造出一个个能力过硬、堪当重任的坚强战斗堡垒,使之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心骨”“领头羊”。
党组织只有注重培育集体经济,农村产业才能特色发展、兴旺发达
我们常说,“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改革开放40年来,农村经济高速发展,农产品在生产保障能力上已经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但我们也看到不少乡村缺乏产业支撑,支农项目支离破碎。甚至在一些地方,由于没有产业发展或是削弱了产业发展的条件,反而使农民陷入了新的困境。村级党组织培育集体经济,选准产业方向很重要。
我曾在淮安市淮阴区渔沟镇新民村任驻村第一书记,这是个省定经济薄弱村,集体经济几乎为零。驻村工作后,怎么招引项目发展经济成了我的心结。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了解到宿迁一个公司想扩大规模,便主动到该公司了解情况。在我与镇主要领导的共同努力下,仅用三个月时间,该项目就在渔沟工业园区落地,成立新公司。公司主要生产面纱及高档布料,总投资4亿元,注册资金1亿元,镇工业园区空置的厂房终于有了生机。第二年,该公司实现年开票销售3.5亿元,入库税收300余万元。所得税收与帮扶村分成,成为村集体收入一个主要来源,同时还为当地解决了近100人就业。在此基础上,我们又在厂房顶部开发光伏发电,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土地流转后,多数青壮年外出务工,村里有500余亩土地成了烫手山芋。村党支部一班人就千方百计想办法,给予政策优惠,吸引能人回村创业。后来,新民村的特色农产品成了当地一个品牌。
发展农村产业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简单的招引项目,要尽可能地吸引和撬动更多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向农村,让闲置的资源用起来、沉睡的资源醒过来、外面的资源迎进来,形成可靠的利益链。村级党支部要找准方向,真正让市场成为导航灯、指挥棒。在产业选择上要结合地域特点、因地制宜,站在农村的立场上,发展新产业、新业态,细化“农户+合作社”“农户+公司”利益分配方案,千方百计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增强内生动力。同时,还要注重发挥好本村内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能人大户的带动作用,把小农生产逐渐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党组织只有用心回应群众关切,农村才能和谐有序、充满活力
社会治理的基础在基层,薄弱环节在乡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是健全现代社会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多年来,乡村治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难点,实现乡村的长治久安,既是国家所盼也是民心所向。在这个方面,村级党组织应当有新作为,而且可以有大作为。
有次到張家港市杨舍镇善港村调研,给我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善港村合并周边三村后,村域面积增大、人口增多,并村后人口结构变化,一系列矛盾纠纷问题摆在村支部面前。村里实施路面拓宽工程,涉及沿路200多户人家,遇到阻力非同一般。善港村党支部班子深切意识到,凝聚民心、达成共识是干群关系的重要基石,也是村级党组织解决农村问题的重要突破口。村党支部班子成员全体出动,坚持教育引导和政策宣传相结合,逐户上门摆事实、讲道理。对拆迁部分依规补偿,并张榜公示,落实好赔偿款及时发放工作,把农户的事当成党支部自己的事,让村民深切感到自己的合理诉求得到了回应,动迁工作也就不难开展了。经过多次沟通协调,终于使道路拓宽成了“民心工程”。
除此之外,善港村党支部书记针对贫困救助工作的一句话,也让我记忆犹新。他说:“在农村,贫困救助工作只有在遵守上级政策的前提下,按村规民约办事,做到公平公正公开,才能让百姓对咱有信心。”他们对全村贫困家庭进行摸底,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农户建档立卡,将救助政策透明化,对救助流程和财务数据进行公开,并开设专门的举报电话,让农民感受到党组织真心实意的关怀。村党支部多次讨论、反复商量,认真当好“裁判员”,做到一碗水端平,不仅让政策落实难度降低,而且干群关系更加和谐。
当前,许多地方在村民自治实践中普遍存在一些难题。从村级党组织层面来说,必须以群众为主体,切实提高村民参与村级事务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同时以“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坚决“还权于民”,才能让乡村治理更有成效。群众利益无小事,村党组织只有从小事做起,用实际行动回应群众关切,真正心系群众、服务群众、感动群众,才能拉近干群关系,凝聚起推动村级治理的无穷力量,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党组织只有倾心营造宜居环境,农民才能共享发展、生活美好
江苏大地历来是宜居、美丽、富饶的代名词。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日益成为全省上下的共识,但乡村生态环境问题仍然存在,既有历史原因,也受制于社会文明程度、农村生态基础、农民生活习惯等现实因素,建设“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的美丽田园乡村依然任重道远。
海门市常乐镇为群村是清末状元张謇的故里。2017年以来,村党支部以创建美丽乡村为主抓手,开展环境整治,优化人居条件,拆除了一批私搭乱建房屋,推进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推进厕所革命,新建示范区生态道路九条,拆除一座大型废品收购站,并将其改造成1000平方米的生态游乐园。同时,还新建了百姓大舞台,建设民居长廊700余米,营造了文明和谐的村居环境。村民看在眼里、美在心里,幸福指数明显提升。一系列工程建设,钱从哪里来?村党支部书记告诉我,他们将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与特色产业、乡村旅游等有机结合,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实现产业发展与人居环境改善同频共振。他们还鼓励农户庭院绿化美化,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因地制宜开展植树绿化富民活动。
为群村容貌的华丽转身,一方面在于村党支部抓住了美丽乡村建设的重大机遇,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用足了各项政策红利。另一方面,更深层的原因是村党支部坚持和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站在广大村民立场上考虑问题,始终依靠广大村民来推进实施,真正以满足村民的切实需要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可见,尽管美丽乡村建设复杂而艰辛,各村具体情况千差万别,但只要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深入挖掘自身特色内涵,就一定能赢得村民的拥护支持,把农村环境整治这件好事办好。
(作者单位:中共江苏省委研究室)
责任编辑:苏胜利
党组织只有注重培育集体经济,农村产业才能特色发展、兴旺发达
我们常说,“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改革开放40年来,农村经济高速发展,农产品在生产保障能力上已经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但我们也看到不少乡村缺乏产业支撑,支农项目支离破碎。甚至在一些地方,由于没有产业发展或是削弱了产业发展的条件,反而使农民陷入了新的困境。村级党组织培育集体经济,选准产业方向很重要。
我曾在淮安市淮阴区渔沟镇新民村任驻村第一书记,这是个省定经济薄弱村,集体经济几乎为零。驻村工作后,怎么招引项目发展经济成了我的心结。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了解到宿迁一个公司想扩大规模,便主动到该公司了解情况。在我与镇主要领导的共同努力下,仅用三个月时间,该项目就在渔沟工业园区落地,成立新公司。公司主要生产面纱及高档布料,总投资4亿元,注册资金1亿元,镇工业园区空置的厂房终于有了生机。第二年,该公司实现年开票销售3.5亿元,入库税收300余万元。所得税收与帮扶村分成,成为村集体收入一个主要来源,同时还为当地解决了近100人就业。在此基础上,我们又在厂房顶部开发光伏发电,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土地流转后,多数青壮年外出务工,村里有500余亩土地成了烫手山芋。村党支部一班人就千方百计想办法,给予政策优惠,吸引能人回村创业。后来,新民村的特色农产品成了当地一个品牌。
发展农村产业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简单的招引项目,要尽可能地吸引和撬动更多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向农村,让闲置的资源用起来、沉睡的资源醒过来、外面的资源迎进来,形成可靠的利益链。村级党支部要找准方向,真正让市场成为导航灯、指挥棒。在产业选择上要结合地域特点、因地制宜,站在农村的立场上,发展新产业、新业态,细化“农户+合作社”“农户+公司”利益分配方案,千方百计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增强内生动力。同时,还要注重发挥好本村内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能人大户的带动作用,把小农生产逐渐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党组织只有用心回应群众关切,农村才能和谐有序、充满活力
社会治理的基础在基层,薄弱环节在乡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是健全现代社会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多年来,乡村治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难点,实现乡村的长治久安,既是国家所盼也是民心所向。在这个方面,村级党组织应当有新作为,而且可以有大作为。
有次到張家港市杨舍镇善港村调研,给我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善港村合并周边三村后,村域面积增大、人口增多,并村后人口结构变化,一系列矛盾纠纷问题摆在村支部面前。村里实施路面拓宽工程,涉及沿路200多户人家,遇到阻力非同一般。善港村党支部班子深切意识到,凝聚民心、达成共识是干群关系的重要基石,也是村级党组织解决农村问题的重要突破口。村党支部班子成员全体出动,坚持教育引导和政策宣传相结合,逐户上门摆事实、讲道理。对拆迁部分依规补偿,并张榜公示,落实好赔偿款及时发放工作,把农户的事当成党支部自己的事,让村民深切感到自己的合理诉求得到了回应,动迁工作也就不难开展了。经过多次沟通协调,终于使道路拓宽成了“民心工程”。
除此之外,善港村党支部书记针对贫困救助工作的一句话,也让我记忆犹新。他说:“在农村,贫困救助工作只有在遵守上级政策的前提下,按村规民约办事,做到公平公正公开,才能让百姓对咱有信心。”他们对全村贫困家庭进行摸底,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农户建档立卡,将救助政策透明化,对救助流程和财务数据进行公开,并开设专门的举报电话,让农民感受到党组织真心实意的关怀。村党支部多次讨论、反复商量,认真当好“裁判员”,做到一碗水端平,不仅让政策落实难度降低,而且干群关系更加和谐。
当前,许多地方在村民自治实践中普遍存在一些难题。从村级党组织层面来说,必须以群众为主体,切实提高村民参与村级事务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同时以“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坚决“还权于民”,才能让乡村治理更有成效。群众利益无小事,村党组织只有从小事做起,用实际行动回应群众关切,真正心系群众、服务群众、感动群众,才能拉近干群关系,凝聚起推动村级治理的无穷力量,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党组织只有倾心营造宜居环境,农民才能共享发展、生活美好
江苏大地历来是宜居、美丽、富饶的代名词。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日益成为全省上下的共识,但乡村生态环境问题仍然存在,既有历史原因,也受制于社会文明程度、农村生态基础、农民生活习惯等现实因素,建设“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的美丽田园乡村依然任重道远。
海门市常乐镇为群村是清末状元张謇的故里。2017年以来,村党支部以创建美丽乡村为主抓手,开展环境整治,优化人居条件,拆除了一批私搭乱建房屋,推进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推进厕所革命,新建示范区生态道路九条,拆除一座大型废品收购站,并将其改造成1000平方米的生态游乐园。同时,还新建了百姓大舞台,建设民居长廊700余米,营造了文明和谐的村居环境。村民看在眼里、美在心里,幸福指数明显提升。一系列工程建设,钱从哪里来?村党支部书记告诉我,他们将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与特色产业、乡村旅游等有机结合,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实现产业发展与人居环境改善同频共振。他们还鼓励农户庭院绿化美化,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因地制宜开展植树绿化富民活动。
为群村容貌的华丽转身,一方面在于村党支部抓住了美丽乡村建设的重大机遇,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用足了各项政策红利。另一方面,更深层的原因是村党支部坚持和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站在广大村民立场上考虑问题,始终依靠广大村民来推进实施,真正以满足村民的切实需要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可见,尽管美丽乡村建设复杂而艰辛,各村具体情况千差万别,但只要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深入挖掘自身特色内涵,就一定能赢得村民的拥护支持,把农村环境整治这件好事办好。
(作者单位:中共江苏省委研究室)
责任编辑:苏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