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搬迁至南京西路之后,梅龙镇酒家的名气越来越响。著名书画家白蕉题写“梅龙镇”三字,还书写中堂一幅,挂于店内:“天下无难事,也无易事;人生有苦事,方有乐事。”
许多人都看过电影《春风得意梅龙镇》,里面的梅龙镇不是一个镇子,而是梅龙镇酒家。
电影里的故事从1947年除夕的小欢而散开始,到1999年除夕的大团圆结束。1947年的除夕之夜,上海名餐馆梅龙镇酒家三位老板和一个大厨,联手精心烹制出了胜利宴十三道大菜,享誉沪上;然而四人却由于利益分歧而分崩离析,胜利宴也自此失传。几十年后,上海“镇家”的后代仍然经营着老字号“梅龙镇”餐馆,但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感到难显昔日辉煌。在一位神秘高人的指点下,镇决心找回“梅”“龙”两家的传人,携手重振当年雄风。
电影里艺术化的呈现方式当然有夸张、演绎的成分。事实上,梅龙镇酒家是一家专营川扬菜点的上海经典国字号老店,曾接待过无数国内外宾客,很多人对其幽雅古韵和精美雅致的菜点记忆深刻,赞不绝口。如电影名称一样,梅龙镇酒家真有过一段“春风得意”的岁月,尤其是它与文化艺术界的不解之缘。
京剧迷创办酒家
梅龙镇酒家于1938年3月开张,当时在上海威海卫路(今威海路)上约60平方米的一个堂口。“本埠威海卫路六四八号(慕尔鸣路西首静安别墅口)梅龙镇酒家,筹备数月,业于昨(八)日开幕,一时履展如云……”1939年3月9日《申报》11版上曾刊发过梅龙镇酒家开业的消息。
酒家创始人俞仁达是个京剧爱好者,店名取于京剧《游龙戏凤》中的一个地名。这部戏讲述明代正德皇帝微服私访至山西大同梅龙镇时,看到镇上“梅龙镇酒肆”旗帜高扬,便入内饮酒。当他品尝到村姑李凤姐烧制的乡间小吃后,不禁拍案叫绝,由此引发出一段风流韵事。不过,俞仁达不善经营,开业三年连年亏本,行将倒闭。
1941年,400多位左翼文化界、演艺界人士集资盘进了行将倒闭的梅龙镇酒家,由演艺界爱国人士吴湄女士任经理。吴湄是上海崇明人,多才多艺,不仅在影片《自由人》、话剧《阿Q正传》等中担任重要角色,而且是1938年上演的《女子公寓》的导演。
吴湄是一位进步爱国的社会活动家,是以中共地下党员茅丽瑛为主席的上海职业妇女俱乐部的九人理事团成员之一,与中共地下党、左联以及戏剧电影界进步人士关系密切。1939年7月,茅丽瑛遭汪伪“七十六号”特务杀害后,职业妇女俱乐部活动受阻,经费拮据,急需一个能常聚会的场所。因此,吴湄牵头,众人集资盘下梅龙镇酒家,吴湄任经理。
1942年,因威海路房屋租赁期满,梅龙镇酒家迁至南京西路1081弄22号现址,这是一幢美观典雅的英倫风格红色洋楼。这幢楼最早是颜料富商奚润如的次子奚光华(号萼衔)的私宅,所以原来曾叫“萼园”。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奚光华将这幢楼卖给了著名的海上闻人虞洽卿,虞洽卿将洋楼南面的花园部分建造“重华新邨”,而这幢红砖洋楼就用来出租。
搬迁至南京西路之后,梅龙镇酒家的名气越来越响。著名书画家白蕉题写“梅龙镇”三字。白蕉还书写中堂一幅,挂于店内:“天下无难事,也无易事;人生有苦事,方有乐事。”精辟的人生哲理,令人过目难忘。
菜品菜系别具一格
梅陇镇酒家的菜点原是以淮扬菜点为主。抗战后期,日本败局已定。吴湄预见抗战胜利后,大批政要商贾会从国民政府临时都城重庆返回上海,川菜必将在上海餐饮市场兴旺发达。因此,她聘请川菜名师沈子芳主厨,发挥其“海派川菜”之长,并领导确定“由扬入川、川菜扬点”的经营格局。梅龙镇酒家凭借沈子芳炉火纯青的技艺和创新精神,不仅保持川菜“百菜百味,一菜一格”的特色,又根据上海人的口味进行了改良,很快在众多川菜馆中脱颖而出,生意日益兴隆,名声逐渐远播。
新中国成立后,梅龙镇酒家继续发扬传统特色。1958年7月14日,周恩来总理在这里设宴款待上海市冶金系统专家和劳模。他称赞梅龙镇酒家的菜味好,尤其是其中的两道菜。一道是酱爆茄子。总理夸道:“你们用普通的原料烧成这么好的菜肴,将来生意肯定做不完。”另外一道是贵妃鸡。周总理评析这道菜说:“名字有点封建,但好吃,老百姓喜欢。”
这道“名字有点封建”的川帮传统菜贵妃鸡,也是梅龙镇酒家进行创新的结晶。它辅以鸽蛋、菜心、鸡肫、刺参,用慢火综合焖烧而成,吃时肉酥汁浓,余香满口,既有川菜风味,又非川菜正宗,是清鲜醇浓的“海派川菜”的代表作之一。“梅龙镇鸡”也一直是梅龙镇酒家的招牌名菜。
沈子芳的徒弟徐正才是“梅家菜”的第二代传人。徐正才生于1941年2月,1958年进入梅龙镇酒家工作。他自幼勤奋好学、尊师重道,深得沈子芳的真传。徐正才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和熏陶,认为唱戏讲究“唱、念、做、打”,烧菜讲究“色、香、味、形”,处处要体现功底。他的拿手菜有干烧明虾、酱爆茄子、富贵鱼镶面等,并著有《火锅与砂锅》《锅台漫笔》等专著。
1988年,徐正才代表中国第一次参加最高级别的世界烹饪大赛——第十七届世界奥林匹克烹饪大赛,与诸多米其林星级餐厅大厨同场竞技,以西湖莼菜汤、富贵鱼镶面、小盅八宝饭及微型枣泥酥饼技惊四座,为中国赢得有史以来首块金牌。
包国京是“梅家菜”第三代传人,他被业内人称为“烹饪界的院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当年曾经上门给巴金做过饭。在包国京的记忆里,巴金、刘海粟、唐云等名人在吃“梅家菜”时,必点的一道菜就是回锅肉夹饼。
包国京的徒弟周晓敏是第四代传人……正是这样清晰的传承文化,造就了梅龙镇酒家独一无二的口味。
塑造金字招牌
梅龙镇酒家在文化大革命中遭遇过波折,菜品特色消失不见,只供应三四角一份的大锅菜,酒家更名为“立群饭店”。改革开放后,梅龙镇酒家重振雄风,继承深厚的文化内涵。一是请著名书画大师刘海粟题字,由王个簃、朱屺瞻、颜美华、曹简楼等名家补壁留墨,重塑“梅龙镇酒家”金字招牌;二是请舞美设计大师苏石风进行富有民族特色的设计。
装修后的梅龙镇酒家,门前青龙牌楼,拱阶扶栏,店内雕梁画栋,墙上壁画浮雕、名家墨宝,显得富贵堂皇,满楼古意。世界著名小提琴家梅纽因曾到饭店就餐,对苏石风的装修设计赞不绝口。
梅龙镇酒家恢复了传统特色,以川菜扬点为本,博采众长,兼收并蓄,自成一家,形成以“香嫩滑爽,清鲜醇浓”为主要特征的“梅家菜”。传统名菜有蟹粉鱼翅、回锅肉夹饼、富贵鱼镶面、干烧明虾等200余种,创新名菜有蚝油酥包、椒盐龙虾、煮干丝、椒盐肉蟹、茉莉鸡丝汤等30多种,使酒家赢得“闻香留步名酒家,知味停车梅龙镇”的声誉。
1996年在上海市公关协会组织的“驻沪海外人士看上海”一项问卷调查评选活动中,梅龙镇酒家被评为“最喜欢的上海餐馆”。1997年,时任法国总统希拉克应邀访问中国期间,对梅龙镇酒家评价很高,称“梅家菜”是最好的中国菜。2010年,梅龙镇酒家第四次荣获“上海著名商标”。
如今的梅龙镇酒家除南京西路总店外,还开有梅龙镇广场店。广场店招牌用的是全红木,对联金地阴文:“醉尝人生无常七滋八味,笑侃凡间有极春雨秋月”,传承总店的文化韵味。
不少久居海外的上海人,回乡之后总要到梅龙镇酒家寻找记忆中的味道;而对生长在上海、生活在上海的人来说,梅龙镇酒家往往是见证他们人生许多重要时刻的场所。在梅龙镇酒家常常可以看到爷爷奶奶结婚在这里,儿女也在这里结婚,甚至第三代的满月酒也会放在这里举行,而这正是梅龙镇酒家经久不息的传承动力所在。
(编辑 周静 charm1121@sina.com)
许多人都看过电影《春风得意梅龙镇》,里面的梅龙镇不是一个镇子,而是梅龙镇酒家。
电影里的故事从1947年除夕的小欢而散开始,到1999年除夕的大团圆结束。1947年的除夕之夜,上海名餐馆梅龙镇酒家三位老板和一个大厨,联手精心烹制出了胜利宴十三道大菜,享誉沪上;然而四人却由于利益分歧而分崩离析,胜利宴也自此失传。几十年后,上海“镇家”的后代仍然经营着老字号“梅龙镇”餐馆,但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感到难显昔日辉煌。在一位神秘高人的指点下,镇决心找回“梅”“龙”两家的传人,携手重振当年雄风。
电影里艺术化的呈现方式当然有夸张、演绎的成分。事实上,梅龙镇酒家是一家专营川扬菜点的上海经典国字号老店,曾接待过无数国内外宾客,很多人对其幽雅古韵和精美雅致的菜点记忆深刻,赞不绝口。如电影名称一样,梅龙镇酒家真有过一段“春风得意”的岁月,尤其是它与文化艺术界的不解之缘。
京剧迷创办酒家
梅龙镇酒家于1938年3月开张,当时在上海威海卫路(今威海路)上约60平方米的一个堂口。“本埠威海卫路六四八号(慕尔鸣路西首静安别墅口)梅龙镇酒家,筹备数月,业于昨(八)日开幕,一时履展如云……”1939年3月9日《申报》11版上曾刊发过梅龙镇酒家开业的消息。
酒家创始人俞仁达是个京剧爱好者,店名取于京剧《游龙戏凤》中的一个地名。这部戏讲述明代正德皇帝微服私访至山西大同梅龙镇时,看到镇上“梅龙镇酒肆”旗帜高扬,便入内饮酒。当他品尝到村姑李凤姐烧制的乡间小吃后,不禁拍案叫绝,由此引发出一段风流韵事。不过,俞仁达不善经营,开业三年连年亏本,行将倒闭。
1941年,400多位左翼文化界、演艺界人士集资盘进了行将倒闭的梅龙镇酒家,由演艺界爱国人士吴湄女士任经理。吴湄是上海崇明人,多才多艺,不仅在影片《自由人》、话剧《阿Q正传》等中担任重要角色,而且是1938年上演的《女子公寓》的导演。
吴湄是一位进步爱国的社会活动家,是以中共地下党员茅丽瑛为主席的上海职业妇女俱乐部的九人理事团成员之一,与中共地下党、左联以及戏剧电影界进步人士关系密切。1939年7月,茅丽瑛遭汪伪“七十六号”特务杀害后,职业妇女俱乐部活动受阻,经费拮据,急需一个能常聚会的场所。因此,吴湄牵头,众人集资盘下梅龙镇酒家,吴湄任经理。
1942年,因威海路房屋租赁期满,梅龙镇酒家迁至南京西路1081弄22号现址,这是一幢美观典雅的英倫风格红色洋楼。这幢楼最早是颜料富商奚润如的次子奚光华(号萼衔)的私宅,所以原来曾叫“萼园”。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奚光华将这幢楼卖给了著名的海上闻人虞洽卿,虞洽卿将洋楼南面的花园部分建造“重华新邨”,而这幢红砖洋楼就用来出租。
搬迁至南京西路之后,梅龙镇酒家的名气越来越响。著名书画家白蕉题写“梅龙镇”三字。白蕉还书写中堂一幅,挂于店内:“天下无难事,也无易事;人生有苦事,方有乐事。”精辟的人生哲理,令人过目难忘。
菜品菜系别具一格
梅陇镇酒家的菜点原是以淮扬菜点为主。抗战后期,日本败局已定。吴湄预见抗战胜利后,大批政要商贾会从国民政府临时都城重庆返回上海,川菜必将在上海餐饮市场兴旺发达。因此,她聘请川菜名师沈子芳主厨,发挥其“海派川菜”之长,并领导确定“由扬入川、川菜扬点”的经营格局。梅龙镇酒家凭借沈子芳炉火纯青的技艺和创新精神,不仅保持川菜“百菜百味,一菜一格”的特色,又根据上海人的口味进行了改良,很快在众多川菜馆中脱颖而出,生意日益兴隆,名声逐渐远播。
新中国成立后,梅龙镇酒家继续发扬传统特色。1958年7月14日,周恩来总理在这里设宴款待上海市冶金系统专家和劳模。他称赞梅龙镇酒家的菜味好,尤其是其中的两道菜。一道是酱爆茄子。总理夸道:“你们用普通的原料烧成这么好的菜肴,将来生意肯定做不完。”另外一道是贵妃鸡。周总理评析这道菜说:“名字有点封建,但好吃,老百姓喜欢。”
这道“名字有点封建”的川帮传统菜贵妃鸡,也是梅龙镇酒家进行创新的结晶。它辅以鸽蛋、菜心、鸡肫、刺参,用慢火综合焖烧而成,吃时肉酥汁浓,余香满口,既有川菜风味,又非川菜正宗,是清鲜醇浓的“海派川菜”的代表作之一。“梅龙镇鸡”也一直是梅龙镇酒家的招牌名菜。
沈子芳的徒弟徐正才是“梅家菜”的第二代传人。徐正才生于1941年2月,1958年进入梅龙镇酒家工作。他自幼勤奋好学、尊师重道,深得沈子芳的真传。徐正才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和熏陶,认为唱戏讲究“唱、念、做、打”,烧菜讲究“色、香、味、形”,处处要体现功底。他的拿手菜有干烧明虾、酱爆茄子、富贵鱼镶面等,并著有《火锅与砂锅》《锅台漫笔》等专著。
1988年,徐正才代表中国第一次参加最高级别的世界烹饪大赛——第十七届世界奥林匹克烹饪大赛,与诸多米其林星级餐厅大厨同场竞技,以西湖莼菜汤、富贵鱼镶面、小盅八宝饭及微型枣泥酥饼技惊四座,为中国赢得有史以来首块金牌。
包国京是“梅家菜”第三代传人,他被业内人称为“烹饪界的院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当年曾经上门给巴金做过饭。在包国京的记忆里,巴金、刘海粟、唐云等名人在吃“梅家菜”时,必点的一道菜就是回锅肉夹饼。
包国京的徒弟周晓敏是第四代传人……正是这样清晰的传承文化,造就了梅龙镇酒家独一无二的口味。
塑造金字招牌
梅龙镇酒家在文化大革命中遭遇过波折,菜品特色消失不见,只供应三四角一份的大锅菜,酒家更名为“立群饭店”。改革开放后,梅龙镇酒家重振雄风,继承深厚的文化内涵。一是请著名书画大师刘海粟题字,由王个簃、朱屺瞻、颜美华、曹简楼等名家补壁留墨,重塑“梅龙镇酒家”金字招牌;二是请舞美设计大师苏石风进行富有民族特色的设计。
装修后的梅龙镇酒家,门前青龙牌楼,拱阶扶栏,店内雕梁画栋,墙上壁画浮雕、名家墨宝,显得富贵堂皇,满楼古意。世界著名小提琴家梅纽因曾到饭店就餐,对苏石风的装修设计赞不绝口。
梅龙镇酒家恢复了传统特色,以川菜扬点为本,博采众长,兼收并蓄,自成一家,形成以“香嫩滑爽,清鲜醇浓”为主要特征的“梅家菜”。传统名菜有蟹粉鱼翅、回锅肉夹饼、富贵鱼镶面、干烧明虾等200余种,创新名菜有蚝油酥包、椒盐龙虾、煮干丝、椒盐肉蟹、茉莉鸡丝汤等30多种,使酒家赢得“闻香留步名酒家,知味停车梅龙镇”的声誉。
1996年在上海市公关协会组织的“驻沪海外人士看上海”一项问卷调查评选活动中,梅龙镇酒家被评为“最喜欢的上海餐馆”。1997年,时任法国总统希拉克应邀访问中国期间,对梅龙镇酒家评价很高,称“梅家菜”是最好的中国菜。2010年,梅龙镇酒家第四次荣获“上海著名商标”。
如今的梅龙镇酒家除南京西路总店外,还开有梅龙镇广场店。广场店招牌用的是全红木,对联金地阴文:“醉尝人生无常七滋八味,笑侃凡间有极春雨秋月”,传承总店的文化韵味。
不少久居海外的上海人,回乡之后总要到梅龙镇酒家寻找记忆中的味道;而对生长在上海、生活在上海的人来说,梅龙镇酒家往往是见证他们人生许多重要时刻的场所。在梅龙镇酒家常常可以看到爷爷奶奶结婚在这里,儿女也在这里结婚,甚至第三代的满月酒也会放在这里举行,而这正是梅龙镇酒家经久不息的传承动力所在。
(编辑 周静 charm1121@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