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实派”又来了

来源 :颂雅风·艺术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DGKD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看过电影《阿甘正传》的影迷,一定会为阿甘搏来的艳遇、英雄、冠军、富豪而羡慕不已,然而电影中的阿甘却不知其“味”。于是,有人当作浪漫剧,捧腹而笑;有人当作励志片,激奋不已;然而,鲜有人将它视为现实人生,毕竟在大多数人的思维世界中:人生没有偶然,不想做英雄的士兵一定不会成为英雄,阿甘也只不过是一场戏剧而已。
  其实,“偶然”、“飞来横财”、“不可控”才是一个人的社会常态,所谓的“命运弄人”才是个人与社会的正当关系。电影《命运规划局》一点也不“天马行空”,倒像是赤裸裸的社会现实隐喻,剧中的主人公违背了上帝的安排争取到了爱情,但自始至终命运的主动权就没有掌握在他们手中,只是上帝缘于“人性”而改变了他们的人生交集。合理来说,左右个人的社会体制、运动、风潮,也就是电影中的“上帝”往往是非人的,没有情感的。似乎有点扯远,但艺术界备受关注的“写实派”恰恰正在上演这一幕。
  说起“写实派”的产生还颇有点讽刺性,原本艺术中的流派是对一个有着相同思想与审美趣味的团体成员的总称,甚至有团体还有自己的纲领与口号,而中国的这个“写实派”就有点牵强附会了。单就现在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的“第七届写实”画派来说,从去世的陈逸飞到八十年代新古典的代表杨飞云、王沂东,再到超写实的冷军、李贵君等等,他们不仅思想趣味、艺术态度各异,甚至在最终的“艺术方向”上也南辕北辙,尽管他们都采取了写实的艺术表现方式。陈逸飞是以油画家的身份成名于国内外的,但是他却是一个不安分于艺术圈的人,他所关注的视野并不是艺术思潮与运动,而是通过服装设计、电影、杂志等领域来建立一个“大美术”的观念,后来的写实派画家很少与之气味相投的;而成名于八、九十年代王沂东、杨飞云等新古典主义画家相对单纯许多,他们关注的只有油画的语言,追求油画艺术的最为本质的层面,即真实与永恒的问题;而到了冷军、李贵君、郑艺等艺术家之后,他们的确在技术上已超越了前辈,画面更为光亮、平整、细腻,甚至可以“以假乱真”;但也正是作品如同照片一样而丧失了“艺术味”,这也是当前许多写实画家的通病,正是这样一个人员成分复杂的团体组成了一个所谓的“写实派”。
  严格说来,这些写实画家本身也并不想组织一个什么画派,“写实画派”是在媒体、批评、市场以及各种力量的左右下“被冠上”的称谓,他们在半推半就的过程中也就默认了这一提法。其中,市场在造就“写实派”过程中居功至伟,中国的艺术市场向来是拍卖独大,而写实风格的作品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就是拍卖市场的“宠儿”,为了区别于2000年左右进入拍卖艺术市场的另类当代艺术,同时也要保持写实作品的“当代性”,拍卖行以及画廊开始花钱拉高“写实派”的学术分量。七年前,写实画派说法提出之时,正是中国油画拍卖的疯长时期。据说,此次的第七届写实画派的展览活动的赞助方正是今年坐上拍卖头把交椅的北京保利拍卖行。
  所谓“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写实派之所以能被市场以学术的名义推出来,也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其实,写实作为一种技法并不是一个问题,但是传入中国之后成为一种意识形态。先是在民国时期,用来改良国画的西方写实技巧成为早期革命人士用来戳穿传统观念的矛头,尤其是在解放战争以及建国后,写实画是宣传国家意识形态最为行之有效的措施,写实迅速成为画坛的“主宰”,甚至是一枝独秀;到了八九十年代以后,随着西方的人本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思想传入中国后,“写实”已成为又一个要破除的“传统”,或者说是迷信。在中国这个推崇“进步”、“革命”的国度,“写实画派”在成为当代艺术界批评的靶子的过程中,从事写实的艺术家自身的艺术思想与价值观也就被孤立出来,成为一种没有社会态度的态度。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