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城市的名字,或因山而得或以水而取,不足怪诧。但若一座城市,既因山得名,又以水得名,两个名字一直并用2000多年而至今,恐怕就不多见了。《管子》曰:“凡立国都,非于广川之上,必于大山之下,高勿近旱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实际上济南老城的选址,则是巧居广川之上、大山之下,两利皆得。
她有山有水。山,是先王大舜曾经耕作的历山,水,是古代中国四渎之一的济水。因山而得名历城,以水而得名济南。历城最早的名字,叫做历下邑,意思是历山脚下的城邑。《史记》上说: “齐晋战历下,此名历之始。”算起来,那时候正是战国时期。汉代初年,正式建立历城县,此为公元前200年左右。大约又过了十二三年,到了汉高后元年,也就是公元前187年,作为比历城县大一级的行政区划名称,济南郡的名字也出现了。晋永嘉末年,济南郡的治所才由东平陵迁至历城县。
济南民间有句老话,叫”先有历城县,后有济南府。说的是,历城县的建置远远早于济南府。历城县汉初便有济南府的建置出现则是到了宋代的政和六年,也就是1116年。元代时在济南设行省,明洪武九年(1376)将省会移至济南。至此,历城成为省、府、县三级行政机构所在地。1929年成立济南市,将历城县城划为济南市区,使济南成为黄河下游最大的城市。历城可谓“济南之根。
历城地理独特,山川钟秀。她南依泰山,北临黄河,泰山北脉至此而终。南部山区,群山连绵,植被丰茂,锦绣锦阳、锦云三川争秀,风光幽胜。三川之水汇于仲宫,形成地下伏流,顺山势向北,遇地下火成岩,形成“七十二名泉”竞相喷涌的奇观,成就了济南“泉城”之美名。北部平川,广袤肥沃,大小清河穿流其间。原上诸山似断还连,登历山北眺,见山数点,如沐轻烟,故称“齐烟九点”,据此绘成的《鹊华秋色图》千古流传。历城坐拥山水之盛水陆交通之便,自然商贾云集,政客蜂聚,“因水而兴运,缘运而聚商,倚商而成市”。历城的佳山秀水孕育了济南,也风韵了济南。历城可谓是“泉城之源”。
山聚天地万物之灵气,泉汇日月山川之精华 山川风物造就了历城悠久灿烂的文化。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上,历城绘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距今4000余年的龙山文化曾在这里呈现过繁荣,秦汉时期齐鲁文化在这里交融;宋元时期中原文化与游牧文化在这里碰撞,近代海派文化京派文化与西方文化在这里对话交流,建国前后革命与社会主义文化又呈现新的文化高峰。
“一寸甘膏一寸金”,历城大地拥有丰富的文化遗存。新石器时代的石铲、石斧琢磨精细;龙山文化的陶杯美轮美奂;玉符河畔出土过春秋的青铜簋;大辛庄遗址埋藏着殷商的甲骨文,长城岭上,盘亘古老的齐长城,鲍山之下,至今仍吹拂“鲍子遗风”,秦始皇经过此地到泰山封禅,唐太宗李世民在这里御驾亲征,孝子闵子骞的故事感人至深:房彦谦的墓碑上,欧阳询的真迹永存:青龙山麓坐落的四门塔世界闻名,华山之阳是“济南巨观”华阳宫……星罗棋布的文化遗址、遗迹刻写着历城历史的脚踪。物华天宝,风物荟萃的历城,孕育了伏生终军、秦琼崔融李清照、辛弃疾,张养浩张揆,边贡、李攀龙等众多历史名人。李白、杜甫,欧阳修苏轼,曾巩,晁补之元好问 晏璧,蒲松龄等文人名士慕名而来,题诗赋歌,酬唱应和,数领风骚于诗国文坛。舜耕历山,鲁桓公会齐侯于泺 齐晋鞍之战,汉之大将韩信、耿弁袭历下,檀道济唱筹量沙……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曾演绎过一幕幕或悲壮悯人、荡气回肠,或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不胜枚举的贤哲名俊风韵凝重的文化积累,充盈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
“雄鸡一唱天下白”,沧海明月照桑田。在近现代史上,特别是境内有了中国共产党的活动后,历城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前仆后继,英勇斗争,为争取彻底解放做出了重大贡献。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济南工委市委开辟的根据地,解放战争中,这里是济南战役山东兵团指挥所驻地,无数的独轮车、担架队有力地支援了革命。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三次视察历城,极大地激发了历城人民建设美好家园的热’陪:历城人民发扬革命传统,沿着社会主义道路,昂首阔步,意气风发,奋勇向前。尤以改革开放以后,历城上下龙腾虎跃,竭智尽力共赴四化同奔小康,数载之间,面貌一新,高速公路干线铁路国际机场连通海内外,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持续加快,经济开发区,高等学府、科研院所增添活力,都市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全面发展,科、教、文卫,体齐头并进,城乡建设日新月异,人民生活年年改善,政通人和,民殷区富。历城已然是济南城市发展的核心地带。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在历城加快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进而向基本现代化大步迈进的今天,在历城全面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中心城区的时期,作为当代人,必须牢牢把握“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时代主题,继续传承和发扬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实现现实与远古的对接更好地建设现代文明。必须追寻探究先民遗留的痕迹,梳理廓清历史发展的脉络。期望能回眸历史,启迪未来,激发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情,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繁荣昌盛。此乃当政者所愿为、人民群众所喜闻 有识之士所乐为之事。
她有山有水。山,是先王大舜曾经耕作的历山,水,是古代中国四渎之一的济水。因山而得名历城,以水而得名济南。历城最早的名字,叫做历下邑,意思是历山脚下的城邑。《史记》上说: “齐晋战历下,此名历之始。”算起来,那时候正是战国时期。汉代初年,正式建立历城县,此为公元前200年左右。大约又过了十二三年,到了汉高后元年,也就是公元前187年,作为比历城县大一级的行政区划名称,济南郡的名字也出现了。晋永嘉末年,济南郡的治所才由东平陵迁至历城县。
济南民间有句老话,叫”先有历城县,后有济南府。说的是,历城县的建置远远早于济南府。历城县汉初便有济南府的建置出现则是到了宋代的政和六年,也就是1116年。元代时在济南设行省,明洪武九年(1376)将省会移至济南。至此,历城成为省、府、县三级行政机构所在地。1929年成立济南市,将历城县城划为济南市区,使济南成为黄河下游最大的城市。历城可谓“济南之根。
历城地理独特,山川钟秀。她南依泰山,北临黄河,泰山北脉至此而终。南部山区,群山连绵,植被丰茂,锦绣锦阳、锦云三川争秀,风光幽胜。三川之水汇于仲宫,形成地下伏流,顺山势向北,遇地下火成岩,形成“七十二名泉”竞相喷涌的奇观,成就了济南“泉城”之美名。北部平川,广袤肥沃,大小清河穿流其间。原上诸山似断还连,登历山北眺,见山数点,如沐轻烟,故称“齐烟九点”,据此绘成的《鹊华秋色图》千古流传。历城坐拥山水之盛水陆交通之便,自然商贾云集,政客蜂聚,“因水而兴运,缘运而聚商,倚商而成市”。历城的佳山秀水孕育了济南,也风韵了济南。历城可谓是“泉城之源”。
山聚天地万物之灵气,泉汇日月山川之精华 山川风物造就了历城悠久灿烂的文化。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上,历城绘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距今4000余年的龙山文化曾在这里呈现过繁荣,秦汉时期齐鲁文化在这里交融;宋元时期中原文化与游牧文化在这里碰撞,近代海派文化京派文化与西方文化在这里对话交流,建国前后革命与社会主义文化又呈现新的文化高峰。
“一寸甘膏一寸金”,历城大地拥有丰富的文化遗存。新石器时代的石铲、石斧琢磨精细;龙山文化的陶杯美轮美奂;玉符河畔出土过春秋的青铜簋;大辛庄遗址埋藏着殷商的甲骨文,长城岭上,盘亘古老的齐长城,鲍山之下,至今仍吹拂“鲍子遗风”,秦始皇经过此地到泰山封禅,唐太宗李世民在这里御驾亲征,孝子闵子骞的故事感人至深:房彦谦的墓碑上,欧阳询的真迹永存:青龙山麓坐落的四门塔世界闻名,华山之阳是“济南巨观”华阳宫……星罗棋布的文化遗址、遗迹刻写着历城历史的脚踪。物华天宝,风物荟萃的历城,孕育了伏生终军、秦琼崔融李清照、辛弃疾,张养浩张揆,边贡、李攀龙等众多历史名人。李白、杜甫,欧阳修苏轼,曾巩,晁补之元好问 晏璧,蒲松龄等文人名士慕名而来,题诗赋歌,酬唱应和,数领风骚于诗国文坛。舜耕历山,鲁桓公会齐侯于泺 齐晋鞍之战,汉之大将韩信、耿弁袭历下,檀道济唱筹量沙……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曾演绎过一幕幕或悲壮悯人、荡气回肠,或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不胜枚举的贤哲名俊风韵凝重的文化积累,充盈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
“雄鸡一唱天下白”,沧海明月照桑田。在近现代史上,特别是境内有了中国共产党的活动后,历城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前仆后继,英勇斗争,为争取彻底解放做出了重大贡献。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济南工委市委开辟的根据地,解放战争中,这里是济南战役山东兵团指挥所驻地,无数的独轮车、担架队有力地支援了革命。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三次视察历城,极大地激发了历城人民建设美好家园的热’陪:历城人民发扬革命传统,沿着社会主义道路,昂首阔步,意气风发,奋勇向前。尤以改革开放以后,历城上下龙腾虎跃,竭智尽力共赴四化同奔小康,数载之间,面貌一新,高速公路干线铁路国际机场连通海内外,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持续加快,经济开发区,高等学府、科研院所增添活力,都市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全面发展,科、教、文卫,体齐头并进,城乡建设日新月异,人民生活年年改善,政通人和,民殷区富。历城已然是济南城市发展的核心地带。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在历城加快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进而向基本现代化大步迈进的今天,在历城全面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中心城区的时期,作为当代人,必须牢牢把握“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时代主题,继续传承和发扬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实现现实与远古的对接更好地建设现代文明。必须追寻探究先民遗留的痕迹,梳理廓清历史发展的脉络。期望能回眸历史,启迪未来,激发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情,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繁荣昌盛。此乃当政者所愿为、人民群众所喜闻 有识之士所乐为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