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猪群中常出现非典型猪瘟与附红细胞体混合感染。根据一病例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实验室检验等,基本确诊为非典型猪瘟与附红细胞体混合感染,由此提出了防治措施,并总结了防治体会。
关键词非典型猪瘟;附红细胞体;混合感染;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实验室检验;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858.2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3-0225-01
砀山县玄庙镇的大庙养猪场饲养150多头育肥猪和20多头母猪,其中有4~5栏肥猪突然发病,表现为食欲下降,发热至40℃左右,部分猪拉干粪球,并死亡3头。起初经该场技术人员诊断为流行性感冒,原因是天气变化较大,下了一场大雨,同时刮了大风,对症治疗用青霉素注射剂量为8IU/kg体重,且配合安乃近,连用3d,效果不明显,且仍有死亡现象。后来在砀山县疫控中心的协助下诊断为猪瘟与附红细胞体混合感染,及时采取措施,疫情很快得到控制。
1临床症状
病猪体温升高至40~41℃,稽留热,精神沉郁,食欲下降或废绝,被毛粗乱,身体消瘦畏寒,颤抖,不愿走路,个别猪是后肢摇摆,瘫痪,叫声嘶哑,后期有发绀现象,表现为耳部、四肢末梢、腹部皮下有出血点,背部沿背中线常出现1条出血带。发病初期拉干粪球,严重时以腹泻为主(使用抗生素无效),眼眵增多,皮肤和可视黏膜苍白,黄疸、尿液不同程度的呈现桔黄色、茶色或浅红色,病程较长者表现全身消瘦,衰竭死亡,即便有存活下来的,生长严重受阻。
2病理变化
解剖1头死猪可见如下病理变化:皮肤发红,出血,颈下、前胸以及后腹部发黄,后肢末端可见新陈交替的出血斑点。可视黏膜发白,皮下组织发黄,血液稀薄不凝固。全身淋巴结肿大,出血,黄染,切面外翻多汁,尤其是腹股沟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胃门淋巴结、肾门淋巴结、下颌淋巴结等。肝脾肿大,肝脏表面可见黄棕色区域,胆汁浓稠,脾脏表面有米粒大小的灰白色坏死结,边缘可见零星的暗红色出血性梗死灶。肾脏略肿大、黄染,表面有零星出血点,切开后肾盂、肾乳头出血。肺脏呈炎性水肿,间质略增宽,心叶、尖叶部分出现暗红色肝变区。胃肠黏膜有出血性炎症变化,回盲口处可见多处钮扣状溃疡灶。盲肠、结肠黏膜上形成多发性溃疡肿;可视黏膜、浆膜及脂肪组织黄染明显并有出血性浸润。会厌软骨出血、黄染,膀胱黏膜出血,心肌变软,心外膜出血。
3实验室检验
3.1血液镜检
从猪边缘耳静脉采血1滴,涂在载玻片上,再滴1滴0.9%生理盐水稀释,压上盖玻片,在高倍显微镜(400~600倍)暗视野下观察见多数红细胞表面附有2~6个圆形虫体,且大量红细胞呈齿轮状或星芒状,畸形。
3.2血涂片染色镜检
取发病猪耳静脉血或肝、脾脏病料涂片,用姬姆萨染色,在油镜(10×100倍)下观察红细胞呈现不同的形状,如棒状、椭圆形、梨形等,红细胞呈蓝紫色。
4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实验室检查,结合当地的流行病学,确诊该病为猪瘟及附红细胞体的混合感染。
5预防与治疗
本病没有特效药物,以预防为主。针对猪瘟的预防方案:①如该场受猪瘟严重感染,建议要做超前免疫,即在小猪出生后0.5~1.5h注射猪瘟单联苗1~2头份,60日龄再注射1次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苗。②根据母源抗体的高低制定适合该场的免疫程序:20~25日龄做猪瘟首免,剂量为每头猪2~4头份,60~65日龄注射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疫苗。附红细胞体症目前没有可用疫苗,通常使用四环素类药物拌料预防为主,如猪健素或阿散酸拌料。药物防治可用长效土霉素 氟苯尼考注射液,按20mg/kg体重,深部肌肉注射,2d注射1次,连用3次。对发病猪群用猪瘟脾淋苗 转移因子,按每只2头份紧急免疫。其他未发病猪群用兔瘟弱毒化疫苗按每只6~8头份进行普遍免疫。附红细胞体病使用长效附红优注射,或配合血虫净注射更好,同时肌注牲血素、VB12等以防贫血,增强抵抗力。切记对症治疗,防止继发感染,如体温升高的要用降温药物,大群用抗病毒I号粉 红弓链球清,按推荐剂量混合拌料,连用10d。在春秋疾病多发季节,应加强圈舍日常卫生管理,阻断蚊、蝇、蜱、虱等传播媒介与猪体接触,并注意防止医用器械的机械性传播。
6体会
据调查发现,凡是患病猪场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特点,即免疫程序不合理、饲养环境较差、管理落后、消毒意识不强等,这些都是造成疾病暴发的主要根源。笔者将一较为合理的免疫程序介绍如下,仅供参考:首免在分娩后0.5~1.5h,剂量为1~2头份;二免在20~25日龄,剂量为2~4头份;三免在60~65日龄,剂量为2头份。如猪场不受猪瘟的严重威胁可不做超前免疫,否则以采取超前免疫为好,但也应考虑在体重50~60kg时做1次猪瘟的加强免疫,剂量为6~8头份。就附红细胞体而言,应使用四环素药物拌料。
7参考文献
[1] 王世月.非典型性猪瘟的诊断和防治[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8(9):51-52.
[2] 马志胜,官生元,靳光秀,等.猪喘气病并发猪瘟的诊治[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4(6):122-123.
关键词非典型猪瘟;附红细胞体;混合感染;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实验室检验;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858.2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3-0225-01
砀山县玄庙镇的大庙养猪场饲养150多头育肥猪和20多头母猪,其中有4~5栏肥猪突然发病,表现为食欲下降,发热至40℃左右,部分猪拉干粪球,并死亡3头。起初经该场技术人员诊断为流行性感冒,原因是天气变化较大,下了一场大雨,同时刮了大风,对症治疗用青霉素注射剂量为8IU/kg体重,且配合安乃近,连用3d,效果不明显,且仍有死亡现象。后来在砀山县疫控中心的协助下诊断为猪瘟与附红细胞体混合感染,及时采取措施,疫情很快得到控制。
1临床症状
病猪体温升高至40~41℃,稽留热,精神沉郁,食欲下降或废绝,被毛粗乱,身体消瘦畏寒,颤抖,不愿走路,个别猪是后肢摇摆,瘫痪,叫声嘶哑,后期有发绀现象,表现为耳部、四肢末梢、腹部皮下有出血点,背部沿背中线常出现1条出血带。发病初期拉干粪球,严重时以腹泻为主(使用抗生素无效),眼眵增多,皮肤和可视黏膜苍白,黄疸、尿液不同程度的呈现桔黄色、茶色或浅红色,病程较长者表现全身消瘦,衰竭死亡,即便有存活下来的,生长严重受阻。
2病理变化
解剖1头死猪可见如下病理变化:皮肤发红,出血,颈下、前胸以及后腹部发黄,后肢末端可见新陈交替的出血斑点。可视黏膜发白,皮下组织发黄,血液稀薄不凝固。全身淋巴结肿大,出血,黄染,切面外翻多汁,尤其是腹股沟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胃门淋巴结、肾门淋巴结、下颌淋巴结等。肝脾肿大,肝脏表面可见黄棕色区域,胆汁浓稠,脾脏表面有米粒大小的灰白色坏死结,边缘可见零星的暗红色出血性梗死灶。肾脏略肿大、黄染,表面有零星出血点,切开后肾盂、肾乳头出血。肺脏呈炎性水肿,间质略增宽,心叶、尖叶部分出现暗红色肝变区。胃肠黏膜有出血性炎症变化,回盲口处可见多处钮扣状溃疡灶。盲肠、结肠黏膜上形成多发性溃疡肿;可视黏膜、浆膜及脂肪组织黄染明显并有出血性浸润。会厌软骨出血、黄染,膀胱黏膜出血,心肌变软,心外膜出血。
3实验室检验
3.1血液镜检
从猪边缘耳静脉采血1滴,涂在载玻片上,再滴1滴0.9%生理盐水稀释,压上盖玻片,在高倍显微镜(400~600倍)暗视野下观察见多数红细胞表面附有2~6个圆形虫体,且大量红细胞呈齿轮状或星芒状,畸形。
3.2血涂片染色镜检
取发病猪耳静脉血或肝、脾脏病料涂片,用姬姆萨染色,在油镜(10×100倍)下观察红细胞呈现不同的形状,如棒状、椭圆形、梨形等,红细胞呈蓝紫色。
4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实验室检查,结合当地的流行病学,确诊该病为猪瘟及附红细胞体的混合感染。
5预防与治疗
本病没有特效药物,以预防为主。针对猪瘟的预防方案:①如该场受猪瘟严重感染,建议要做超前免疫,即在小猪出生后0.5~1.5h注射猪瘟单联苗1~2头份,60日龄再注射1次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苗。②根据母源抗体的高低制定适合该场的免疫程序:20~25日龄做猪瘟首免,剂量为每头猪2~4头份,60~65日龄注射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疫苗。附红细胞体症目前没有可用疫苗,通常使用四环素类药物拌料预防为主,如猪健素或阿散酸拌料。药物防治可用长效土霉素 氟苯尼考注射液,按20mg/kg体重,深部肌肉注射,2d注射1次,连用3次。对发病猪群用猪瘟脾淋苗 转移因子,按每只2头份紧急免疫。其他未发病猪群用兔瘟弱毒化疫苗按每只6~8头份进行普遍免疫。附红细胞体病使用长效附红优注射,或配合血虫净注射更好,同时肌注牲血素、VB12等以防贫血,增强抵抗力。切记对症治疗,防止继发感染,如体温升高的要用降温药物,大群用抗病毒I号粉 红弓链球清,按推荐剂量混合拌料,连用10d。在春秋疾病多发季节,应加强圈舍日常卫生管理,阻断蚊、蝇、蜱、虱等传播媒介与猪体接触,并注意防止医用器械的机械性传播。
6体会
据调查发现,凡是患病猪场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特点,即免疫程序不合理、饲养环境较差、管理落后、消毒意识不强等,这些都是造成疾病暴发的主要根源。笔者将一较为合理的免疫程序介绍如下,仅供参考:首免在分娩后0.5~1.5h,剂量为1~2头份;二免在20~25日龄,剂量为2~4头份;三免在60~65日龄,剂量为2头份。如猪场不受猪瘟的严重威胁可不做超前免疫,否则以采取超前免疫为好,但也应考虑在体重50~60kg时做1次猪瘟的加强免疫,剂量为6~8头份。就附红细胞体而言,应使用四环素药物拌料。
7参考文献
[1] 王世月.非典型性猪瘟的诊断和防治[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8(9):51-52.
[2] 马志胜,官生元,靳光秀,等.猪喘气病并发猪瘟的诊治[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4(6):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