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即将到来的九十月,是每年手机新品上市的热门周期。尤其是在iPhone秋季新品发布会前后的时间内,是各大品牌推陈出新的重要时段。
由于今年手机市场内外部形势的变化,品牌之间的竞争也相比之前更加白热化。各家为了应对市场和消费需求的改变,在产品策略层面做出了更加灵活多样的调整和改进。
其中,影像作为智能手机近些年最重要的功能体验部分,这种变化和升级尤为明显。
从之前的单摄、双摄,到后来的三摄、四摄甚至五摄……智能手机经历了一个比拼摄像头数量的时代。尤其是在过去两年,市面上很多机型都搭载了四摄、五摄的相机系统。即便是一些中低端的机型,一股脑儿堆砌尽可能多的摄像头。消费者在选购手机的时候也会以镜头数量的多寡,来判断一款手机的影像能力。
为了在省成本的同时尽可能做到“多摄”,很多手机都会搭載一些“凑数镜头”。这些凑数镜头在实际成像中的表现大多只能算是“扫码”的水平。其装饰意义,远远大于实用意义。
更有甚者,在某些平台销售的一些劣质低端机型,假冒伪劣产品中,还存在一些“假镜头”的情况。这些机型看似三摄、四摄的后置镜头模组很多都只是装装样子,拆开之后发现除了一个主摄能用之外,其他的就纯粹是开孔,完全就是摆设。
这种情况在今年有所好转。至少在主流品牌的旗舰产品上,凑数镜头变得越来越少。这其实是手机影像在当前阶段的一次技术和体验上的“拨乱反正”。正如之前我们预测的一样,手机镜头如今越来越没有“主副之分”。
除了常规的主摄成像能力之外,消费者也更加看重超长焦、超广角、人像、视频这些功能型镜头的成像能力。与其为了追求数量,堆砌更多的凑数镜头,不如用心打磨好两三颗镜头相机的画质,让用户获得实实在在体验上的收益。
在这种产品思路转变之后,今年旗舰手机的超广角、人像等传统意义上的副摄的成像能力有了大幅度的升级。小米、华为、OPPO等厂商甚至在这些镜头上采用了主摄规格的CMOS配置。
除了副摄规格的升级之外,降级也是今年手机影像发展的一个特征。除了前面提到的各家在主摄、超广角、人像、微距等相机能力方面的提升之外,超长焦镜头的“降级”是今年手机市场一大趋势。很明显的感觉就是,超长焦镜头正在变得越来越稀缺。之前行业已经比较成熟的基于潜望式方案的超长焦镜头,今年只有在一些大杯、超大杯旗舰上才能看到。
这种情况的出现,也是基于消费者体验和硬件成本层面的双重考量。之前自从华为、OPPO等品牌将潜望式长焦方案带入手机产品之后,“望月打鸟”的能力逐渐成为旗舰手机之间比拼相机功能和画质的重要战场。尤其是去年,超长焦几乎是中高端机型的标配功能。
但从功能体验上,之前的超长焦方案除了光学变焦倍率之外,所谓的100x、120x的超远变焦能力在日常使用中的实际意义并不大,很多人批评这些所谓的百倍变焦是“座机画质”。另一方面,潜望式方案也面临一些固有的弊病:比如其镜头模组的成本较高,光路结构复杂,装配加工困难,模组体积较大占用更多的手机内部空间等等。即便是解决了这些硬件层面的问题,混合变焦、防抖算法等软件和算法方面的调校也是一个需要突破的难题。
在这样的情况下,在一些中杯、大杯机型上取消超长焦镜头成为了一个兼顾成本和体验的选择。消费者如果想要获得更强的超长焦成像能力,只有考虑超大杯的旗舰机型。
与此同时,手机的超长焦技术也在不断的演进之中。连续光学变焦技术将会是手机超长焦方案下一个演进方向。OPPO前几天就曾经演示过自家的连续光学变焦技术,它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改进型的潜望式结构方案,能够在85mm-200mm等效焦段都能实现无损画质,还支持由远及近拍摄特写镜头,让变焦更流畅顺滑。
相比之前基于多颗镜头接力完成的混合变焦方案,连续光学变焦技术在实用性方面有了更大的提升,也更加接近于相机系统上的光学变焦体验。
从一开始解决单一的功能点或者单个场景式的应用到如今的无处不在,计算影像在手机上的应用,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和迭代的过程。在今年我们可以看到,计算影像在手机相机应用方面更加深入和广泛。最佳的例子就是华为P50系列带来的计算光学技术。
之前为了提升手机的画质,手机厂商们往往通过提升硬件方案来获得。包括增加镜片数量、做大光圈,优化镜组的结构以及材质等物理光学方面的努力。但还是那个问题,手机影像本身就存在物理层面的严格限制。在极为有限的空间和体积内,绝对硬件层面的性能提升正在变得越来越困难,限制也越来越多。
新的计算影像技术给手机厂商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比如手机成像最重要的进光量提升上,华为的思路是通过了解其每一颗镜头的光学特性,通过光路可逆的方式去反推并最大程度地还原,获取到原本光通过理想的镜头成像的效果。以华为P50 Pro的潜望模组来举例,光线通过后的损失量大致在50%,而传统的还原只能恢复到60%的程度,但通过计算光学,则可以提升到81%。
计算影像技术的发展,给手机影像的变革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除了前面的光学层面,未来计算影像技术在手机成像方面的应用会更多地深入。它将很大程度上弥补手机硬件性能的劣势,带来更好的手机影像水平。
而另一方面,计算影像技术的发展也对手机厂商们有了更高的要求。
于是头部的品牌不约而同在影像技术层面进行了更加深入的布局。尤其是近两年,自研ISP+自研算法已经成为了各家追逐影像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比如小米今年在折叠屏手机MIX FOLD上首次搭载了自研的ISP芯片——澎湃C1,借助这颗自研芯片,小米MIX FOLD能够实现更好的3A(自动对焦、自动白平衡,自动曝光)处理。
不光是小米,包括OPPO、vivo在内的手机品牌也都在进行自研ISP芯片。已经基本可以确定的是,内部代号V1的vivo自研芯片将会在即将登场的量产新旗舰X70上使用,这款产品完全是vivo自己主导研发和功能定义的芯片。而华为之所以在手机影像技术上这些年斩获颇丰,依靠的也是独立自主的软硬件方案的能力。
在手机厂商有手机多年影像技术积累的前提下,未来AI算法+自研ISP,将会是各家拉开影像体验差距的关键,也是提升手机厂商当下和未来竞争力的关键所在。而基于这些能力发展而来的计算影像技术,未来的应用场景也会更加广泛。
不管这些技术和方案如何演进,手机影像技术发展的步伐并没有停止和放缓。我们很欣喜地看到,影像技术这种迭代和升级的策略正在变得更加趋于理性和优化。
未来或许能够看到更多更具实用性和探索意义的技术出现在手机上,手机影像在未来的发展潜力或许也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由于今年手机市场内外部形势的变化,品牌之间的竞争也相比之前更加白热化。各家为了应对市场和消费需求的改变,在产品策略层面做出了更加灵活多样的调整和改进。
其中,影像作为智能手机近些年最重要的功能体验部分,这种变化和升级尤为明显。
摄像头数量不再重要
从之前的单摄、双摄,到后来的三摄、四摄甚至五摄……智能手机经历了一个比拼摄像头数量的时代。尤其是在过去两年,市面上很多机型都搭载了四摄、五摄的相机系统。即便是一些中低端的机型,一股脑儿堆砌尽可能多的摄像头。消费者在选购手机的时候也会以镜头数量的多寡,来判断一款手机的影像能力。
为了在省成本的同时尽可能做到“多摄”,很多手机都会搭載一些“凑数镜头”。这些凑数镜头在实际成像中的表现大多只能算是“扫码”的水平。其装饰意义,远远大于实用意义。
更有甚者,在某些平台销售的一些劣质低端机型,假冒伪劣产品中,还存在一些“假镜头”的情况。这些机型看似三摄、四摄的后置镜头模组很多都只是装装样子,拆开之后发现除了一个主摄能用之外,其他的就纯粹是开孔,完全就是摆设。
这种情况在今年有所好转。至少在主流品牌的旗舰产品上,凑数镜头变得越来越少。这其实是手机影像在当前阶段的一次技术和体验上的“拨乱反正”。正如之前我们预测的一样,手机镜头如今越来越没有“主副之分”。
除了常规的主摄成像能力之外,消费者也更加看重超长焦、超广角、人像、视频这些功能型镜头的成像能力。与其为了追求数量,堆砌更多的凑数镜头,不如用心打磨好两三颗镜头相机的画质,让用户获得实实在在体验上的收益。
在这种产品思路转变之后,今年旗舰手机的超广角、人像等传统意义上的副摄的成像能力有了大幅度的升级。小米、华为、OPPO等厂商甚至在这些镜头上采用了主摄规格的CMOS配置。
超长焦镜头成为稀缺配置
除了副摄规格的升级之外,降级也是今年手机影像发展的一个特征。除了前面提到的各家在主摄、超广角、人像、微距等相机能力方面的提升之外,超长焦镜头的“降级”是今年手机市场一大趋势。很明显的感觉就是,超长焦镜头正在变得越来越稀缺。之前行业已经比较成熟的基于潜望式方案的超长焦镜头,今年只有在一些大杯、超大杯旗舰上才能看到。
这种情况的出现,也是基于消费者体验和硬件成本层面的双重考量。之前自从华为、OPPO等品牌将潜望式长焦方案带入手机产品之后,“望月打鸟”的能力逐渐成为旗舰手机之间比拼相机功能和画质的重要战场。尤其是去年,超长焦几乎是中高端机型的标配功能。
但从功能体验上,之前的超长焦方案除了光学变焦倍率之外,所谓的100x、120x的超远变焦能力在日常使用中的实际意义并不大,很多人批评这些所谓的百倍变焦是“座机画质”。另一方面,潜望式方案也面临一些固有的弊病:比如其镜头模组的成本较高,光路结构复杂,装配加工困难,模组体积较大占用更多的手机内部空间等等。即便是解决了这些硬件层面的问题,混合变焦、防抖算法等软件和算法方面的调校也是一个需要突破的难题。
在这样的情况下,在一些中杯、大杯机型上取消超长焦镜头成为了一个兼顾成本和体验的选择。消费者如果想要获得更强的超长焦成像能力,只有考虑超大杯的旗舰机型。
与此同时,手机的超长焦技术也在不断的演进之中。连续光学变焦技术将会是手机超长焦方案下一个演进方向。OPPO前几天就曾经演示过自家的连续光学变焦技术,它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改进型的潜望式结构方案,能够在85mm-200mm等效焦段都能实现无损画质,还支持由远及近拍摄特写镜头,让变焦更流畅顺滑。
相比之前基于多颗镜头接力完成的混合变焦方案,连续光学变焦技术在实用性方面有了更大的提升,也更加接近于相机系统上的光学变焦体验。
计算影像的应用更加深入
从一开始解决单一的功能点或者单个场景式的应用到如今的无处不在,计算影像在手机上的应用,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和迭代的过程。在今年我们可以看到,计算影像在手机相机应用方面更加深入和广泛。最佳的例子就是华为P50系列带来的计算光学技术。
之前为了提升手机的画质,手机厂商们往往通过提升硬件方案来获得。包括增加镜片数量、做大光圈,优化镜组的结构以及材质等物理光学方面的努力。但还是那个问题,手机影像本身就存在物理层面的严格限制。在极为有限的空间和体积内,绝对硬件层面的性能提升正在变得越来越困难,限制也越来越多。
新的计算影像技术给手机厂商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比如手机成像最重要的进光量提升上,华为的思路是通过了解其每一颗镜头的光学特性,通过光路可逆的方式去反推并最大程度地还原,获取到原本光通过理想的镜头成像的效果。以华为P50 Pro的潜望模组来举例,光线通过后的损失量大致在50%,而传统的还原只能恢复到60%的程度,但通过计算光学,则可以提升到81%。
计算影像技术的发展,给手机影像的变革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除了前面的光学层面,未来计算影像技术在手机成像方面的应用会更多地深入。它将很大程度上弥补手机硬件性能的劣势,带来更好的手机影像水平。
而另一方面,计算影像技术的发展也对手机厂商们有了更高的要求。
于是头部的品牌不约而同在影像技术层面进行了更加深入的布局。尤其是近两年,自研ISP+自研算法已经成为了各家追逐影像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比如小米今年在折叠屏手机MIX FOLD上首次搭载了自研的ISP芯片——澎湃C1,借助这颗自研芯片,小米MIX FOLD能够实现更好的3A(自动对焦、自动白平衡,自动曝光)处理。
不光是小米,包括OPPO、vivo在内的手机品牌也都在进行自研ISP芯片。已经基本可以确定的是,内部代号V1的vivo自研芯片将会在即将登场的量产新旗舰X70上使用,这款产品完全是vivo自己主导研发和功能定义的芯片。而华为之所以在手机影像技术上这些年斩获颇丰,依靠的也是独立自主的软硬件方案的能力。
在手机厂商有手机多年影像技术积累的前提下,未来AI算法+自研ISP,将会是各家拉开影像体验差距的关键,也是提升手机厂商当下和未来竞争力的关键所在。而基于这些能力发展而来的计算影像技术,未来的应用场景也会更加广泛。
不管这些技术和方案如何演进,手机影像技术发展的步伐并没有停止和放缓。我们很欣喜地看到,影像技术这种迭代和升级的策略正在变得更加趋于理性和优化。
未来或许能够看到更多更具实用性和探索意义的技术出现在手机上,手机影像在未来的发展潜力或许也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