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举办展览是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展示档案文化的一种重要方式。本文以北京市档案馆举办的多个展览为例,对档案展览材料的收集工作进行了分析探讨,为进一步完善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展览 收集 考订 真实
近年来,举办展览已经成为各档案馆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展示档案文化的一种重要方式。以北京市档案馆为例,先后成功举办了《百年经纬看北京——二十世纪北京回顾展》、《站在革命和建设的最前线——纪念彭真诞辰一百周年展览》、《亲切的关怀 深切的思念——邓小平在北京图片展》等大型展览。这些展览一经推出即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笔者认为这些展览办得好,关键是材料收集工作做得好。材料收集是举办展览的重要环节,对展览的成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筹办展览要重视材料的收集工作。
一、紧紧围绕展览主题收集材料
紧紧围绕展览主题收集材料,是材料收集工作首先要把握的前提和基础。因为筹办展览所有收集到的材料都是为了展览主题服务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会遇到主题太大、时间跨度长、内容比较复杂的展览,这样的展览如果直接围绕展览主题收集材料,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如北京市档案馆举办的《百年经纬看北京——二十世纪北京回顾展》,整个展览从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到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这100年间与北京有关的材料浩如烟海、不计其数,而且许多材料由于年代久远收集起来也十分困难。为此,《百年经纬看北京》筹展时,按照古都风云、探索与发展、走向辉煌、拥抱未来四个部分的主题开展材料收集工作①。这样就有利于将收集材料的范围和目标具体化,筹展人员能够比较容易地收集反映某一历史阶段特点的典型材料,避免了范围、目标过大,材料收集无从下手的困窘。
二、收集的材料要全面
举办展览就是要通过运用文件、图片、实物、音像资料等材料来诠释展览主题,表达举办展览的意图。因此,全面收集材料,是办好展览的基础性保障。需要说明的是,“全面”收集材料,并不是将所有有关主题的材料一件不漏的全收,而是应当以充分反映展览主题为原则。
首先收集材料在内容上要“全面”。一是收集的材料在反映历史的纵向上要全面,要有始有终,体现历史的连续性。二是收集的材料在反映历史的断面上要全面,即在具体的历史环节或具体的历史事件上要力求展示这一环节或事件的全貌,展现给观众一个完整的历史断面。
其次收集材料在形式上要力求“全面”,做到文、物、图、音并举。现在很多展览为了增强展览的感染力,对观众感官的冲击力,展览在形式上不断创新。展览已不仅仅是陈列文件、图片、实物等材料,音像资料在展览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如2009年北京市档案馆举办的《北平和平解放60周年》展览,在展厅中向观众播放了由馆藏北平和平解放的音像档案剪辑而成的电视片,使观众身临其境,感受当时的情景。音像资料运用到展览中,不但能够很好地诠释展览的主题,同时还能够充分渲染展览主题的氛围,使观众在内心深处受到强烈的震撼。因此,筹展人员在收集材料时,不但要收集文件、图片、实物等材料,还要尽量收集与展览主题有关的音像资料。
三、收集的材料要准确、真实
举办展览收集材料不但要全面,而且还要准确、真实。唯有材料准确,展览才能令人信服;唯有材料真实,展览才具有长久的生命力。要保证收集的材料准确、真实,就必须对所收集来的材料进行考订。在考订材料时应坚持孤证不立的原则,多方求证,不能仅凭孤立的证据即浅尝辄止,草率下结论②。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种具体途径:
一是利用“书证”进行考订。即利用档案与材料互证的方式;利用画册、书籍、报刊等资料与材料相互对照的方式进行考订。档案是历史的真实记录,它对历史具有直接的证明力。筹展人员可以通过查阅相关的档案记载与需考订的材料进行相互对照来判明材料的真伪正误。如《站在革命和建设的最前线——纪念彭真诞辰一百周年展览》,在收集材料过程中发现《毛泽东年谱》、《刘少奇年谱》、《周恩来年谱》等书对1945年7月在中共中央扩大会议上提名彭真为中央组织部部长,兼中央党校校长记载有误,筹展人员最终通过查阅中央档案馆的档案,纠正了这些谬误,保证了运用到展览中的材料准确、真实。
二是利用“人证”进行考订。利用“人证”进行考订即指,通过与当事人、见证人座谈或上门访问的方式考订材料。亲历某一历史事件的当事人、见证人,对历史事件最具发言权,筹展人员可请他们回忆某一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发生、发展、结果等情况以达到对现有材料进行考订的目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很多当事人有时因年龄较大或历史事件发生年代久远等原因,难以回忆准确,因此就需要将多个当事人的回忆相互比较印证,或是通过与日记、回忆录、书籍、资料记载的情况相互比较、分析、研究,最终达到考订材料真实准确的目的。
三是利用“理证”进行考订。利用“理证”进行考订即指,通过多个相关材料间的演绎推理来考订材料的真伪正误。如《亲切的关怀 深切的思念——邓小平在北京图片展》筹展时准备展出1961年邓小平和彭真到北京顺义、怀柔进行调查时在麦田中的照片。经过对照片的初步考订,筹展人员产生了疑问:邓小平1961年的调查是在4、5月间进行的,从当时的节气分析北京郊区的麦苗不可能长得太高,可是照片上的麦苗已经很高了。带着疑问筹展人员找到了当时顺义陪同邓小平调查的干部,他们回忆当年邓小平进行调查时没有留下照片,这张照片也不像在当地拍摄的。经过多方查找,筹展人员又找到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邓小平在天津》画册,发现1958年10月8日,邓小平视察天津东郊区(现东丽区)四合庄乡新立村的照片与1961年邓小平顺义、怀柔调查的照片是同一张,经过与天津方面联系,并经当时天津陪同邓小平视察的干部回忆证实这张照片是邓小平1958年在天津视察时拍摄的,并且他还详细叙述了这张照片的来历。筹展人员通过对多个相关材料间的演绎推理,最终考订出了这一材料的真伪正误。
以上考订材料的途径,筹展人员可参考使用,但是在考订任何一个材料时都不能只通过某一单一的途径即妄下断言,而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和材料的自身特点,综合运用多种途径,从多种角度考订材料,以保证材料的准确、真实。
四、收集展览材料的基本途径
一是利用建立各档案馆(室)之间的档案资源共享通道收集材料。档案馆举办展览首先应当以档案为依托,通过不同载体形式的档案反映展览主题。各级各类档案馆(室)中保存有大量可用备查的档案资料,但是任何一个档案馆(室)都不可能拥有某一展览所需的全部材料。因此就需要筹展人员联系各个档案馆(室),建立资源共享通道。近年来,随着档案信息化和数字传媒的发展,筹展人员可以和相关档案馆(室)、单位、个人和专家学者建立网络链接,达到确定收集材料的方向和线索、获取资料信息、收集材料的目的。
二是利用书籍、画册、音像、报刊等公开出版物收集材料。收集材料前查阅与展览主题有关的研究性书籍是筹展人员开展收集工作的首要工作,查阅书籍不但可以帮助筹展人员更好地理解展览主题,而且可以为筹展人员提供收集材料的方向和线索。画册因其与展览有共同的特点,而被一些专家称为“纸上展览”,或者是“展览的书籍表现形式”。与展览属于同类主题的画册对于筹备展览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作用。如《亲切的关怀 深切的思念——邓小平在北京图片展》前期收集材料时,就收集了有关邓小平的画册,在没有第一手图片资料或图片资料效果不如画册中的图片的情况下,画册中的一些图片就被直接运用到展览中,同样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音像资料具有直感性的特点,它能把当时的时间、环境、气氛和当事人等如实地记录下来,进而增强展览的立体效果。查阅报刊主要是利用报刊的新闻和纪实性栏目对某一历史事件的客观报道。这些报道能够反映出历史事件的全过程,在没有第一手材料的情况下,可将其作为历史材料直接使用。例如《亲切的关怀 深切的思念——邓小平在北京图片展》中有1992年8月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北京语言学院等十几所院校学生联名致信,拥护邓小平南巡谈话的内容。但是,到北京大学、北京语言学院、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等十多家单位查找,均未找到有关的档案。筹展人员查阅1992年8月25日的人民日报,在头版发现了《首都高校学生热情致信邓小平衷心拥护南巡谈话表达良好祝愿》的报道,该报道详细介绍了首都高校学生致信邓小平的情况,而且直接摘登了部分学生信件内容。筹展人员将这份《人民日报》的影印件作为材料直接应用到展览中,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以上两种途径是收集材料的主要途径,此外借助“外脑”,发挥筹展人员之外的专家学者的作用,也可以达到为展览提供材料或为收集材料提供线索的作用。
注释:
①黄仪.浅谈档案展览[C].北京市档案馆业务研讨文集,2001:49.
②刘耿生编著.档案开发与利用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309,319.
作者单位:北京市档案馆
关键词:展览 收集 考订 真实
近年来,举办展览已经成为各档案馆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展示档案文化的一种重要方式。以北京市档案馆为例,先后成功举办了《百年经纬看北京——二十世纪北京回顾展》、《站在革命和建设的最前线——纪念彭真诞辰一百周年展览》、《亲切的关怀 深切的思念——邓小平在北京图片展》等大型展览。这些展览一经推出即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笔者认为这些展览办得好,关键是材料收集工作做得好。材料收集是举办展览的重要环节,对展览的成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筹办展览要重视材料的收集工作。
一、紧紧围绕展览主题收集材料
紧紧围绕展览主题收集材料,是材料收集工作首先要把握的前提和基础。因为筹办展览所有收集到的材料都是为了展览主题服务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会遇到主题太大、时间跨度长、内容比较复杂的展览,这样的展览如果直接围绕展览主题收集材料,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如北京市档案馆举办的《百年经纬看北京——二十世纪北京回顾展》,整个展览从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到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这100年间与北京有关的材料浩如烟海、不计其数,而且许多材料由于年代久远收集起来也十分困难。为此,《百年经纬看北京》筹展时,按照古都风云、探索与发展、走向辉煌、拥抱未来四个部分的主题开展材料收集工作①。这样就有利于将收集材料的范围和目标具体化,筹展人员能够比较容易地收集反映某一历史阶段特点的典型材料,避免了范围、目标过大,材料收集无从下手的困窘。
二、收集的材料要全面
举办展览就是要通过运用文件、图片、实物、音像资料等材料来诠释展览主题,表达举办展览的意图。因此,全面收集材料,是办好展览的基础性保障。需要说明的是,“全面”收集材料,并不是将所有有关主题的材料一件不漏的全收,而是应当以充分反映展览主题为原则。
首先收集材料在内容上要“全面”。一是收集的材料在反映历史的纵向上要全面,要有始有终,体现历史的连续性。二是收集的材料在反映历史的断面上要全面,即在具体的历史环节或具体的历史事件上要力求展示这一环节或事件的全貌,展现给观众一个完整的历史断面。
其次收集材料在形式上要力求“全面”,做到文、物、图、音并举。现在很多展览为了增强展览的感染力,对观众感官的冲击力,展览在形式上不断创新。展览已不仅仅是陈列文件、图片、实物等材料,音像资料在展览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如2009年北京市档案馆举办的《北平和平解放60周年》展览,在展厅中向观众播放了由馆藏北平和平解放的音像档案剪辑而成的电视片,使观众身临其境,感受当时的情景。音像资料运用到展览中,不但能够很好地诠释展览的主题,同时还能够充分渲染展览主题的氛围,使观众在内心深处受到强烈的震撼。因此,筹展人员在收集材料时,不但要收集文件、图片、实物等材料,还要尽量收集与展览主题有关的音像资料。
三、收集的材料要准确、真实
举办展览收集材料不但要全面,而且还要准确、真实。唯有材料准确,展览才能令人信服;唯有材料真实,展览才具有长久的生命力。要保证收集的材料准确、真实,就必须对所收集来的材料进行考订。在考订材料时应坚持孤证不立的原则,多方求证,不能仅凭孤立的证据即浅尝辄止,草率下结论②。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种具体途径:
一是利用“书证”进行考订。即利用档案与材料互证的方式;利用画册、书籍、报刊等资料与材料相互对照的方式进行考订。档案是历史的真实记录,它对历史具有直接的证明力。筹展人员可以通过查阅相关的档案记载与需考订的材料进行相互对照来判明材料的真伪正误。如《站在革命和建设的最前线——纪念彭真诞辰一百周年展览》,在收集材料过程中发现《毛泽东年谱》、《刘少奇年谱》、《周恩来年谱》等书对1945年7月在中共中央扩大会议上提名彭真为中央组织部部长,兼中央党校校长记载有误,筹展人员最终通过查阅中央档案馆的档案,纠正了这些谬误,保证了运用到展览中的材料准确、真实。
二是利用“人证”进行考订。利用“人证”进行考订即指,通过与当事人、见证人座谈或上门访问的方式考订材料。亲历某一历史事件的当事人、见证人,对历史事件最具发言权,筹展人员可请他们回忆某一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发生、发展、结果等情况以达到对现有材料进行考订的目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很多当事人有时因年龄较大或历史事件发生年代久远等原因,难以回忆准确,因此就需要将多个当事人的回忆相互比较印证,或是通过与日记、回忆录、书籍、资料记载的情况相互比较、分析、研究,最终达到考订材料真实准确的目的。
三是利用“理证”进行考订。利用“理证”进行考订即指,通过多个相关材料间的演绎推理来考订材料的真伪正误。如《亲切的关怀 深切的思念——邓小平在北京图片展》筹展时准备展出1961年邓小平和彭真到北京顺义、怀柔进行调查时在麦田中的照片。经过对照片的初步考订,筹展人员产生了疑问:邓小平1961年的调查是在4、5月间进行的,从当时的节气分析北京郊区的麦苗不可能长得太高,可是照片上的麦苗已经很高了。带着疑问筹展人员找到了当时顺义陪同邓小平调查的干部,他们回忆当年邓小平进行调查时没有留下照片,这张照片也不像在当地拍摄的。经过多方查找,筹展人员又找到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邓小平在天津》画册,发现1958年10月8日,邓小平视察天津东郊区(现东丽区)四合庄乡新立村的照片与1961年邓小平顺义、怀柔调查的照片是同一张,经过与天津方面联系,并经当时天津陪同邓小平视察的干部回忆证实这张照片是邓小平1958年在天津视察时拍摄的,并且他还详细叙述了这张照片的来历。筹展人员通过对多个相关材料间的演绎推理,最终考订出了这一材料的真伪正误。
以上考订材料的途径,筹展人员可参考使用,但是在考订任何一个材料时都不能只通过某一单一的途径即妄下断言,而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和材料的自身特点,综合运用多种途径,从多种角度考订材料,以保证材料的准确、真实。
四、收集展览材料的基本途径
一是利用建立各档案馆(室)之间的档案资源共享通道收集材料。档案馆举办展览首先应当以档案为依托,通过不同载体形式的档案反映展览主题。各级各类档案馆(室)中保存有大量可用备查的档案资料,但是任何一个档案馆(室)都不可能拥有某一展览所需的全部材料。因此就需要筹展人员联系各个档案馆(室),建立资源共享通道。近年来,随着档案信息化和数字传媒的发展,筹展人员可以和相关档案馆(室)、单位、个人和专家学者建立网络链接,达到确定收集材料的方向和线索、获取资料信息、收集材料的目的。
二是利用书籍、画册、音像、报刊等公开出版物收集材料。收集材料前查阅与展览主题有关的研究性书籍是筹展人员开展收集工作的首要工作,查阅书籍不但可以帮助筹展人员更好地理解展览主题,而且可以为筹展人员提供收集材料的方向和线索。画册因其与展览有共同的特点,而被一些专家称为“纸上展览”,或者是“展览的书籍表现形式”。与展览属于同类主题的画册对于筹备展览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作用。如《亲切的关怀 深切的思念——邓小平在北京图片展》前期收集材料时,就收集了有关邓小平的画册,在没有第一手图片资料或图片资料效果不如画册中的图片的情况下,画册中的一些图片就被直接运用到展览中,同样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音像资料具有直感性的特点,它能把当时的时间、环境、气氛和当事人等如实地记录下来,进而增强展览的立体效果。查阅报刊主要是利用报刊的新闻和纪实性栏目对某一历史事件的客观报道。这些报道能够反映出历史事件的全过程,在没有第一手材料的情况下,可将其作为历史材料直接使用。例如《亲切的关怀 深切的思念——邓小平在北京图片展》中有1992年8月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北京语言学院等十几所院校学生联名致信,拥护邓小平南巡谈话的内容。但是,到北京大学、北京语言学院、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等十多家单位查找,均未找到有关的档案。筹展人员查阅1992年8月25日的人民日报,在头版发现了《首都高校学生热情致信邓小平衷心拥护南巡谈话表达良好祝愿》的报道,该报道详细介绍了首都高校学生致信邓小平的情况,而且直接摘登了部分学生信件内容。筹展人员将这份《人民日报》的影印件作为材料直接应用到展览中,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以上两种途径是收集材料的主要途径,此外借助“外脑”,发挥筹展人员之外的专家学者的作用,也可以达到为展览提供材料或为收集材料提供线索的作用。
注释:
①黄仪.浅谈档案展览[C].北京市档案馆业务研讨文集,2001:49.
②刘耿生编著.档案开发与利用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309,319.
作者单位:北京市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