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的嫁衣(短篇)

来源 :鸭绿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lcc10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街上的房子密集如葱,一个挨着一个,无厘头地挤在一处。伸个胳膊就能摸到邻居的床,放一个屁,八个门都能听到响动。淑媛有本事在这样的房子里生活得悄无声息,把生活的苦辣酸甜都调成了静音。
  刘响动就不喜她屁不放一个的性格,你做什么得有个声啊,也不怕把自己憋死。
  刘响动在邮政局工作,钱挣得不多,响动闹得挺大。他今天喝、明天闹的,于是,人们把他大名忘了,称他刘响动。
  早上,刘响动出门上班,淑媛也出门去她的小商铺。两人一前一后,相隔半米,步伐出奇地一致。
  后街的商铺一直像缺乏打理的荒草,是一种原始的蛮荒式生长。经营者会把不同品类的东西摆在一起,像盘大杂烩一样,热腾腾地摆在那里,不管你吃不吃。他们懒散且随意,把鼻孔和眼睛都搁置在天上,去追逐闲淡的云,把嘴留在地上,说着不伤大雅的浑话,不时爆出刺耳的笑声。淑媛不喜欢大杂烩,她喜欢分门别类和整整齐齐,她把货品陈列作为铺面的招牌,用足了心思。她按照货品个头、品类、长相、用途归置齐整,连墙面都按照设计好的图案用挂钩装饰起来,像钉在墙上闪亮的星星。
  平日里,淑媛薄施粉黛,端庄得体,斜倚在收银台边,弯弯的眉眼露出笑的形状,白嫩的手指捏着葵花子,一颗一颗地送进嘴边。她的贝齿轻轻一嗑,淡粉的小舌卷进葵花子仁,再缓慢地吐出皮来,这一吞一吐之间,让她刻意营造的整肃氛围变得灵动异常,一粒小小的葵花子把这个严谨的瓷美人拉回到后街妇人中间。
  淑媛每天早上六点钟起床,像闹钟一样,从不早半分,也从不晚半分。早餐桌上,永远是馒头小米粥煮鸡蛋和小咸菜。在刘响动和小俊吃早餐的时候,淑媛开始炒葵花子。她的头微微前倾,圆润的脸庞微红,丰盈的手臂上下翻炒,一道橘红的光晕打在脸上,让她有了强烈的画面感。刘响动有些恍惚:这是天天和自己躺在一张床上的女人吗?
  葵花子装在草莓图案的果盘里,颗颗饱满,粒粒脆香。不一会儿,一只只手伸进果盘,捏出一枚枚葵花子嗑起来,妇人的欢声笑语让葵花子的香气更加浓郁。每只手的旁邊都放一个小巧的折纸筐,既便捷又暖心。这些妇人一坐就是一上午,要不是回去做午饭,屁股会一直粘在折叠凳上,连动都不想动。当然了,家里缺了什么东西,她们也会直接买了带回去。
  冬瓜看着淑媛这里热闹,也让婆娘炒些葵花子摆在店里,招了些妇人来嗑瓜子。妇人们一尝,说远不如淑媛炒得香脆,况且冬瓜的笑话有些牙碜,不如淑媛的笑脸来得亲切。第二天,葵花子皮了,冬瓜居然还摆上来,妇人们不乐意了,转而去了淑媛那里。冬瓜白忙了一阵,还落了东施效颦的俗套。他就奇了怪了,淑媛就那样靠在收银台边,不言不语的就像是一种号召、一种风向。一样的店铺,同品类的货物,大家就愿意买淑媛的东西。
  坎村的人也来店里,不买东西也来看看淑媛。淑媛对坎村人也热情,递上瓜子,笑得见牙不见眼。
  她还是和从前一样不爱说话,安安静静地坐着。早先,她总是手持花撑子,抓工夫就绣两针。现在不绣了,她异常温柔地说响动不让,怕累眼睛。
  坎村人感叹,淑媛过得挺好啊!穿得干干净净的,脸上有红有白的,还开着铺面,就是嫁给崔志良也不过如此。
  崔婶在后街踅摸了好几天,也踱进店来。她和志良媳妇不对盘,心情不好,就到淑媛这里说说。她说志良媳妇多么不贤惠,志良在媳妇面前一副耗子见了猫的样子,她看不惯,等等。淑媛不赶人,也不多话,就那样听着,好像听着别人的故事。
  刘响动不高兴了,跟淑媛吵,“她来干啥,你为什么不撵她走?”
  淑媛淡定回道:“哪有往外撵客人的道理。”
  “是啊,你哪能撵呢,你还惦记那个崔志良。”
  刘响动一提崔志良,就像按了静音键,一切都沉寂下来,淑媛不再吱声,而且是一连几天不吱声。
  2
  冬瓜窝在自己的铺面里望天,看见刘响动抱着夹走出来,伸出脖子对刘响动说:“你女人好心思啊!”
  刘响动知道淑媛好心思。这个女人在生活里所有的镜像中都用心思,她的家她的男人她的儿子她的店,都用足了心思。说实话,淑媛把女人该做的都做得很好,他挑不出什么,可这好着了痕迹,像时时刻刻做给别人看的。刘响动有时甚至觉得淑媛活得像一个假人,她微笑的皮囊下藏着另一个自己。
  冬瓜见刘响动长时间做思考状,就提醒道:“你女人把铺面盘给我了。”
  刘响动有些蒙:“这是出啥事了?”
  蒙过之后,刘响动火了:“这个女人太过分了!”
  他发泄一般砸了屋里能砸的一切,红着眼眶对着淑媛大吼:“你到底拿我当什么了,这么大的事都不告诉我?”
  淑媛面上毫无波澜,似乎刘响动的激动不能牵动她分毫。刘响动怎么也想不出她怎么可以这样淡定。她得了乳腺癌,不和家里商量,自己联系医生和医院,还一早把铺面抵出去了。这女人咋可以这样,别的女人早哭在男人怀里交代后事了,她可好了,临去住院了才通知他,就是住在一起的邻居也告知一声吧。难怪娘说,这蔫巴人的心思啊,可深着呢。
  手术、放疗、化疗,钱流水一样花出去,刘响动看着医院大敞的前门和熙熙攘攘的人流,仿佛看到一只张开血盆大口的巨兽,正吞噬着人间的一切。钱就这样花出去了,半生的积蓄啊,连个响动都没有听到。
  淑媛还是那样乖,遵从医嘱,该检查检查,该吃药吃药。她主动配合,不哭、不叫也不闹。
  手术室的钢门一启动,淑媛脸色惨白,一点声息也没有,像被主人抛弃的破布娃娃。响动的心像缺了一块,生生地疼。
  等了好一会儿,淑媛睁开迷蒙的眼睛,眼珠缓慢地转了一圈,像失群的小鹿,不安且无助。响动缺角的心泛起一圈一圈的涟漪。他垂下毛茸茸的头,低低地问:“你感觉咋样?”
  淑媛蜡黄的脸上浮起微笑,费力地吐出两个字:“没事。”那个微笑因为疼痛变得走形,他还看得出她是想对他笑的。这个整日缩在茧里的女人,终于等到茧破了,她不但没成蝶,还有可能成灰。   记得去坎村接她那天,天阴阴的,前两日下了雨,道路泥泞,她穿着雪白的婚纱,脚下踏着雪白的苇席,浅笑嫣嫣地走向他,美好如天使。
  娘说,哪有穿成这样结婚的,好好的中式婚礼,给弄得不伦不类的,一看就是败兴的狐媚子。娘知道她和崔志良那一段,自是不待见她。她恨铁不成钢地说:“就你傻,愿意当这个接盘侠。”
  不是他要当接盘侠,实在是她手绘绣案时的样子深深地印进他的心里,那是岁月静好的现实写照啊。
  过门后,她不受待见,也不分辨,不声不响地把一切打理好。她也从不和他争讲,好像生活从来就是她一个人的独角戏。
  第一次这么近看她,看她无声地挣扎在生死线上,像粘在蛛网上等死的蝴蝶。生命的脆弱和无常让他多愁善感。看她俯身在卫生间,吐得昏天黑地,恍惚觉得那个徘徊在生与死之间的人是自己。他上前轻抚她的后背,小心地拍哄着。她转过头,虚弱地对他笑笑。这笑扯疼了他的心,生疼生疼的。他宁愿这个女人不这么坚强,不这么冷静,哪怕对着他哭,对着他闹,也不要微笑着说谢谢!好像这个女人不是和他一起同吃同住,还共同孕育一个儿子的女人,而是一个天天见面的陌生人。
  淑媛开始掉头发,一头浓密的头发掉得七零八落的。奇怪的是,自掉头发开始,她开始做梦,梦见自己用头发入绣,赶绣一幅仕女图。雇主着急催促,眼看不能如期交工,她心里急得跟什么似的,昼夜赶工,可算如期完工了。她放下绣撑子,闭目休息一下,恍惚间,听到窸窸窣窣的声音,她睁眼一看,看绣案上的仕女活了,却没头发,就那样光着头对自己眨眼。
  淑媛惊叫一声,吓醒过来,一头冷汗。
  3
  她从昏迷中醒来,好似穿越长长的炼狱。躺在病床上,她还以为是躺在地狱的门口。看来,联系人间和地狱的,就是睁眼闭眼之间。
  这一辈子,她用心地活过了,什么都做得很好,连女孩子闺中刺绣的本领咄绣她都做得比别人好,还用这项技艺挣钱,供男友读研。志良说:“只要你用心生活,就能成功。”她用心地改良了咄绣龙凤、花草、虎头、云纹等传统的图样,从网上下载更时兴的样式,让咄繡一下子鲜活起来。她还改良绣法,大胆引入更精致的丝线、绒线,甚至金丝银线,把设计从棉布挪到丝绸、锦缎,甚至皮革上,她的咄绣让服装、饰品、家居更具个性,也让沉寂的辽河口咄绣再次走入人们的生活。淑媛认为传统的鸳鸯戏水、龙凤呈祥等图案有很深的文化精髓,她怀着敬畏之心,把姑娘的憧憬体现在嫁衣、绣帕、红盖头上,哪怕是裙角的云纹、盖头上的蝠纹,她都做到尽善尽美。虽然日日飞针走线,只是为人作嫁,但也是为自己搭一个锦绣前程。
  她最高兴的是去后街送绣品,顺便到邮局给志良汇款。每次在汇款人留言一栏上,她都斟酌良久。题写任何语句都落了俗套,表达不出她心底的情意。于是,她灵机一动,精心地手绘上一幅绣案,把心底的情丝期盼统统融进画笔中。别人或许看不懂,可志良一定会读懂。其间关窍。每幅绣案都蕴含着传统智慧,更含蓄地表明女孩家的心意。
  果然,志良在回信中说,他会把这些绣案都留着,有机会专门为她做一个民间刺绣大系。
  她心跳如鼓,不敢想自己会有如此盛遇,谦虚地回复:“我把每个绣案都想成是绣给自己的。”
  这年头,有钱有势的男人很多,有文化、高品质的男人少见,淑媛的整颗心都在高品质中徜徉,为了在精神上与男友更匹配,她读了好些书。她把书中男女主角想象成志良与自己。他们在小径中徘徊,在花影下约会,月上柳梢,他俩一起喝咖啡、饮红酒、吃西餐,她把所有浪漫的想象在心中推演了无数次。每次手绘绣案,她都精益求精,好在柜台后面满脸疙瘩的小伙子也不催促,让她有充足的时间把缕缕情丝都绘进去。
  终于,疙瘩脸小伙子主动搭讪,你男友真幸福啊!
  她羞红了脸,也这样认识了刘响动。淑媛从没把这个疙瘩脸放在心上,她一直在等志良娶她。等着等着,却等来了疙瘩脸的花轿。要不咋说,谁该出局,谁该上场,都是上天注定的。
  本来板上钉钉的事,不论是双方家长还是当事人都早就定好的事,可事情就是变了,她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仅在前几个月,志良还和她说,等他毕业了,他们就结婚。这会儿,他公事公办的样子跟她谈:“我要出国深造,你别等我了。”刚开始,她还以为他真的要出国深造,就说:“没关系的,我可以等你。”崔志良直接烦躁起来,用僵硬的语气强调:“我说你别等了,懂吗?”
  这回淑媛懂了,她莫名地出局了。就好像一个拳手登上拳台,没等裁判说开始,对方一拳把她打倒在地,全场都为胜者欢呼。她只是蒙,没有堂堂正正一战,她不知道自己输在哪里。
   4
  村里老人说,坎村的雨连着海呢,每滴雨水都咸得像海水一样。淑媛结婚前两天,开始下雨,到了婚礼的正日子,雨停了。云很低,仿佛伸手都能够着的样子,等你伸出手,却什么也握不住。
  志良说,要去海的另一边继续深造。
  海的另一边是什么样呢?她不知道,在她有限的视野里,看不到那么远的地方。每次从影视剧中看到一闪而逝的异域风情,她明白,那只是艺术家堆砌出来的虚妄罢了。直到那女人打电话骂她倒贴男人,她才从虚妄中跌回现实。
  淑媛觉得痛,全身都痛,这种痛让她明白自己还活着。少女时,看武侠小说,小说里面讲,要成为武林高手都得洗筋伐髓,把全身的细胞进行一次洗牌重组,经过死死生生,再打通任督二脉,就成为武林高手了。痛过之后,细胞重组了,她觉得身子轻了,脑袋空了,手脚都不是自己的了。特别是胸前那一道如渊沟壑,如岁月打出来的补丁,把女性特征和骄傲连根剔除了,连淋巴都刮得干干净净。记得懵懂时候,胸前小小的豆芽长成两颗小笼包,多少青春梦想就此扎下根苗。等到它一点点白皙圆润,丰满成熟,多少女性的爱恋承载其中。如今,一道深疤把生命打回原形。她在心里给自己打气,乳房不就是个零件吗,一副皮囊包裹着的血肉罢了。
  她看了眼蜷缩在躺椅上的刘响动,嘴角微勾。这个油脂分泌旺盛的油腻男人从年轻那会儿就油腻,常年生着痤疮,现如今依然油腻。这个油腻男难得认真地对她说:“不就是个男人嘛,他不要你,我要你。”   因为这句话,她义无反顾地嫁了。
  刘母不同意她入门,扔下狠话,你要这个二手货,我一分彩礼都不出。
  彩礼是女人的脸面,如果婆家一分彩礼都不出,那是在打新娘的脸。淑媛不怕打脸,她的脸早就丢光了。刘响动能站出来,她已经感谢万分了。最后,还是爹娘帮着填补一些,才把这个脸面圆上。婚房是临时搭建的,四处漏风,但淑媛知足。
  在简单的婚礼上,刘母大声嚷道:“我们一分彩礼都没出,连件衣服也没添,愿意来就来,不愿意就拉倒。”
  淑媛穿着洁白的婚纱站在一边,尴尬地笑着。
  她没有穿那件一早绣好的红嫁衣。那是件茜红细绸嫁衣,绣着龙凤呈祥,镶着祥云绲边,钉着金丝盘扣,红如火,艳如霞。她试穿的时候,艳羡了全村少女。
  她把红嫁衣压了箱底,用三层黄绸包裹得严严的,放进嫁妆箱子。租了套洁白的婚纱,那天村路泥泞,刘响动没准备红地毯,租来的婚纱怕弄脏了不好退,她灵机一动,沿路铺上洁白的苇席,一步步踏来,像行在祥云之上,美得像降落凡间的仙子。
  刘母撇嘴,哪有结婚踏在白地儿上的,大不吉!
  淑媛不信這些,哪有什么“大不吉”,好女人是一个家庭的风水,她淑媛有信心把家庭的风水把控好。
  婚后的日子,从形式到内容都过得丝丝入扣。女人要活得体面,不只自己活得体面,家庭、男人和孩子都得体面,生活的每个细节都是生活的内容,生活的细节成了她活着的意义。
  最终,这个“大不吉”还是来了。
  5
  那女人上门时,她刚和冬瓜讲好价钱。错身时,用眼评估一下那女人,三个字:不值钱!
  那女人带着满脸的居高临下和一身名牌包裹的铠甲,真丝衬衣,裹臀窄裙,脚蹬尖细高跟鞋。那女人面上带着笑,那笑却不达眼底。她自我介绍说:“我和崔志良是一家的。”
  冬瓜朝淑媛努努嘴,淑媛不搭理那女人,继续收拾东西。
  那女人压下火气,冲着淑媛说:“毕竟你和志良处过一段,就来看看你,看看能不能补偿你些什么。”
  淑媛淡淡地瞥她一眼:“你能代表他吗?”
  本来带着赢家的优越感,来到这茅舍小店,期待输家见到赢家的铠甲和姿态会自惭形秽,殊不知,输家只淡淡地一瞥,就穿透她层层铠甲,让她溃不成军。可输人不能输阵,她僵硬地点头,“当然。”
  淑媛道:“既然这样,请先把这53800元钱还了。你放心,这笔钱每一笔都留有当初的汇款凭证。”
  赢家脸色有些白了,低头不语。
  淑媛补充,“如果你没带钱,我发给你一个卡号,你打款也可,我这里也支持转账,你要选择什么样的付款方式?”
  赢家眼神躲闪,“我要回去商量一下。”
  “既然没商量好,那就别来这里。”
  赢家有些气急败坏,“我买东西不行吗?”
  淑媛淡然地说,“如果买东西,麻烦你换一家,我这里不欢迎你。”
  赢家丢盔卸甲,狼狈而出,一口气卡在喉咙里,吐不出,咽不下。
  冬瓜笑着打哈哈,“没风度了哈,所谓见面留一线,日后好相见嘛。”
  淑媛冷哼一声,转身而去。人世间的路都要走到尽头了,以后的路或许可以不用走的,直接飞升天堂或直堕地狱就可以了,还给谁留脸。
  一个脱口秀演员曾说过,宇宙的尽头在盘锦。如果宇宙的尽头在盘锦,那么路的尽头在坎村,而她就曾走到过路的尽头。坎村没有路,路上覆盖着水和稀泥,往前走是海,志良就在海的另一边。她想穿过大海,走到海的另一边去找志良。她终于没有走到海里,而是转身来到后街。
  6
  淑媛回到后街,刘响动扶着她回的。云很低,在她身前身后绕。老街坊都来看她,她虚弱苍白,脸上挂着招牌似的微笑。
  刘响动这回没响动了,整日守着淑媛,照顾前照顾后的。响动说:“以前,我不懂珍惜,今后,会好好珍惜你。”
  淑媛但笑不语。
  晚饭的时候,淑媛发现嫁妆箱子的锁头开了,问响动:“谁动了我的东西?”
  响动说:“丽丽他们演出,过来找一件衣服。”
  淑媛打开箱子,少了那件红嫁衣。
  淑媛秃眉皱起来,对着响动厉声说:“把衣服还我!”
  刘母在隔壁屋子答话了:“反正你也用不上了,丽丽演节目要用,我就拿回来了。”
  淑媛气得直喘气:“你们懂得尊重别人吗?”
  丽丽把红嫁衣扔过来,抽抽搭搭地哭了,“嫂子,你用得着这样吗?不就一件旧衣服,你至于吗?”
  淑媛费力地弯身,拾起红嫁衣,小心拂去上面的灰尘,费力地抖落展开,红衣如火,一点没褪色,描龙绣凤,满室华彩。那一针一线的祈盼、一点一滴的完美恍如昨日,看罢多时,淑媛濡湿了眼眶。她费力地拖过行李箱,把底下一层日用品掏出来,再用三层黄绸包好红嫁衣,小心翼翼地放入行李箱。
  响动看了半天,酸酸地揶揄,“这么些年了,你心里还有他。”
  淑媛冷冷地看他一眼,闭目不语。那一眼,冷得刺骨,冰得寒彻,让响动激灵打个冷战。
  淑媛拖着虚弱的身体,坚决地提出离婚。响动不服,“离婚也行,你总得给我一个理由吧。”
  淑媛淡淡地说:“我想为自己活一回。”
  刘母嗤笑,“一个得了绝症、离了婚的女人,哪个男人还能要你?”淑媛不答话。刘母继续说:“你不管响动,还不管小俊了?”淑媛仍不答话。刘母急了,“就你这遭瘟的性子,哪家能容得下你?”
  淑媛离婚了,除了红嫁衣,什么都没带走。
  响动看着她拖着行李箱,游鱼一样湮没在人流中。
    【责任编辑】 铁菁妤
   作者简介:
  曲子清,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民协会员,辽宁省作协全委会委员,辽宁省故事委员会委员,盘锦市文联副主席。2014年以来,致力于下辽河平原湿地题材创作实践。代表作散文集《湿地锦年》、报告文学集《湿地繁花》,并创作出系列湿地小说,如《路过》《后街人物》《丰娘》《歌者》《云之霓》《柴米油盐》等,先后在《人民日报》《中国妇女》《飞天》《满族文学》《海燕》《岁月》《芒种》等刊物发表。
其他文献
布谷钟  人们羞于告诉我  这就叫别离,时光踉踉跄跄  知道我还爱着  知道我会乘愿再来  而这样的情形就像费力摆动的老钟  你揭开我紧闭的后盖  让我日夜旋转  把心裸露在外  “布谷——布谷!”  这些被齿轮碾轧的时时刻刻  沐浴在黄昏的温暖当中  我们机械地做着游戏  摆弄一些劫后余生的小事情  也许是不鸣则已  也许是始乱终弃  “布谷——布谷!”  正像腊月:我对你一无所知  单一地保持
期刊
1  “世界上最扫兴的事莫过于,你经过无数个夜晚的辗转反侧,决定向心仪的女人求爱,结果人家却有男朋友了。”“世界上最扫兴的事莫过于,你火烧火燎地待在房间等情人赴约,结果却被放鸽子了。”“世界上最扫兴的事莫过于,你正和情人在房间里卿卿我我,紧要关头,电话铃声不屈不挠地响了起来。”  第一句话是觉罗说的。觉罗是笔名,真名叫那正光,他说那姓是满族皇姓,满族皇姓是爱新觉罗,便取笔名觉罗。也不知他是否瞎掰,
期刊
1992年11月17日早晨8点20分,著名作家路遥在西安病逝。朝阳升起的时刻,一位作家最好的创作年华被终止在42岁,天地悲伤动容,北风瞬间如刀。这一年的初冬分外寒冷,以至于作为路遥小说忠实读者的我,至今都有一团肃杀和凛冽在心头蜷伏,时不时地蜇疼我、摧残我。  2007年,延安大学修建路遥文学馆。2009年,延川中学修建路遥纪念室。2011年12月3日,路遥纪念馆在路遥出生地——陕西省清涧县王家堡正
期刊
雨天读诗  窗外的雨敲打着玻璃,驱散了暑热。亲爱的大师,我又在读你。读诗的感觉是生命的另一次萌动和苏醒。  史蒂文斯先生,仿佛带着雨水细密的针脚,用他流动的节拍,为人绘制出动感的“色、声、香、味、触、法”。那一册躺在我手里快有三十年的诗集,此刻如同港湾,或者秘密通道的剪影,引人步履安详地徜徉其中。看那山水间的光色,雾霭中的云霓,依旧是岁月深处勾魂摄魄的、品味不尽的风致。  西蒙和水芹,两位译者隔着
期刊
多年以后,竹青又回到了南山镇。  小镇变化不算大,无非当年的砖瓦房变成了一水儿的楼房,从一个世外桃源一样的地方变得有了一些商业的气息。街还是原来的“之”字形三条街。竹青在“之”字一点的结束处下了车,用几分钟就走过“之”字的半横和一撇,来到镇子西头的中心小学旧址。  穿过小镇的时候,她还有点担心会被熟人认出来,近十年未见的寒暄,想一想都可怕。她可一点也不想享受所谓衣锦还乡的那种感觉,何况也够不上衣锦
期刊
路遥被重新认识以致路遥研究成为当红热门,并不是得益于当代文学批评的良心发现。这正如路遥当年在《早晨从中午开始》中所言:“对我国当代文学批评,至今我仍然感到失望。”不夸张地说,当事人所谓的“至今”,延续到今天也依然有效——新世纪以来的“路遥”再现,不过是再次变相地宣告了当代文学批评的破产而已。从这个意义上说,本文的全部努力,充其量不过是批评废墟上的一着马后炮而已。  从路遥公开发表的第一篇小说《优胜
期刊
先聆听简约或观摩预演  重读马秋芬,我还是按照顺时针方向,从她作品集《浪漫的旅程》(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7.10)开始,再《阴阳角》(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9.02)、《远去的冰排》(百花文艺出版社,1990.03)、《雪梦》(春风文艺出版社,1991.09)、《马秋芬小说选》(沈阳出版社,1991.12)地按序而行,包括她在《十月》(2006.03)、《人民文学》(2008.02)上发表,
期刊
1  好吧,我回去。你不用再说了,我都已经说回了,就肯定回。  摁了电话,我的心先是突突突地蹦了那么幾下,紧接着又狠劲儿地疼了那么一把,像是被谁的手猛一下给攥住了不放,并且这手还暗地里用了死劲儿。我不清楚这是怎么回事儿,就像我不清楚每天回去时怎么老是不想从驾驶室钻出来,而非要在里面抽上一两根烟。或者烟也不抽,就那么一动不动地坐着,脑子里空空如也,空的连自己都觉得可怕。倘若这时候恰巧有电话冲进来,我
期刊
1  马秋芬是活跃在辽沈地区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是我父母一辈的写作者。我读她的作品,带着一个子辈观看父辈文化成果时特有的心理与态度:尊重,但又抱有某种距离感。只有在某个瞬间,发现她笔下与我父母、与我自己曾经历过的生活发生呼应时,被一下子戳到了,才会猛然想起:我父母在她笔下知青返城函授大学的这个年龄,是不是正好忙着上电大呢?而我那时上小学了吗?我爸开始教我打羽毛球了吗?爸爸那蓝黑色钢笔在绿色稿纸上写下
期刊
浩然的短篇小说《新婚》发表在1986年第二期《鴨绿江》,并获得《小说月报》第二届优秀中、短篇小说奖。这篇作品距离浩然1959年12期《文艺红旗》(《鸭绿江》曾用名)发表的短篇小说《炊烟》有26年,尔后在《辽宁文艺》前大段时间的“八个样板戏一个作家”期间,也没有浩然的只言片语,好像这“一个作家”在辽宁就未曾出现过。  “文革”的辽宁与上海,遭受伤害深。上海《朝霞》丛刊、《朝霞》月刊和《辽宁文艺》无疑
期刊